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苯丙酮尿症防治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苯丙酮尿症 (phenylketonuria ,PKU)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因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导致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患儿出生后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将因高苯丙氨酸血症以及中间代谢产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导致严重的智能发育障碍。我国自 80年代初以来对PKU开展了系统研究 ,在PKU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历史 苯丙酮尿症因Folling在 1934年发现病人尿中含有大量的苯丙酮酸而得名。 1947年Jervis对病人进行苯丙氨酸负荷实验 ,发现正常人肝脏组织的上清液能将苯丙氨酸转变为酪氨酸 ,但是PKU…  相似文献   

2.
由于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的高苯丙氨酸血症 (hyperphenylalaninemia,HP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氨基酸代谢病。至今 ,对于这种HPA的治疗仍以饮食疗法为主 ,即通过服用低或无苯丙氨酸特殊奶粉 ,以达到控制血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浓度、减少高苯丙氨酸对脑发育的影响。但特殊奶粉治疗过度 ,血苯丙氨酸浓度长期过低也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 ,甚至危及生命。本文通过对1例HPA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苯丙氨酸缺乏症进行临床分析 ,以引起临床医师警惕 ,并提供苯丙氨酸缺乏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遗传代谢及内分泌疾病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国内 1999~ 2 0 0 0年儿科遗传代谢和内分泌疾病方面的诊治进展简述于下。1 遗传代谢性疾病遗传代谢病生化改变的研究、致病基因突变的研究、染色体病畸变检测新技术等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新方法 ,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法从苯丙氨酸血症中检出四氢生物喋呤BH4 )缺乏型苯丙酮尿症 (PKU ) [△ ] (见叶军文 ) (角码[△ ]所示为“全国儿科内分泌、遗传性疾病 2 0 0 0年昆明学术会议资料汇编” ,下同———编者注 ) ;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仪(GC/MS)对原因不明的精神 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进…  相似文献   

4.
苯丙酮尿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OMIM 261600)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功能障碍导致的遗传代跚性疾病,可分为典型型和四氰生物蝶呤(tetrahydrobiopterin,BH4)缺乏型两大类.:PKU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对治疗的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1],其原囚是PAH位点的基因型决定了患儿血苯丙氨酸的水平;同时,每个机体处理苯丙氨酸能力也有不同,其中的因素包括肠道的吸收能力、苯丙氨酸转运通过血脑屏障的效率等[2].  相似文献   

5.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儿科自1998年起开展了红细胞酶3项检查 ,即红细胞葡萄糖_6_磷酸脱氢酶(G_6_PD)、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和丙酮酸激酶(PK)的检查 ,2年来共发现PK缺乏患儿10例 ,今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0例中男6例 ,女4例 ;其中新生儿7例 ,婴幼儿3例 ,年龄最小1天 ,最大2岁。新生儿均因黄疸入院 ;婴幼儿中1例4个月患儿 ,因面色苍黄3月入院 ,最后证实为PK缺乏及 β_地中海贫血 ;1例1岁5月幼儿因咽炎、高热抽搐入院 ,因其母为血红蛋白H病患者 ,筛查时发现G_6_PD及PK缺乏 ,血红蛋白检查未发现异常 ;…  相似文献   

6.
遗传代谢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遗传代谢病又称先天代谢异常 ,是一组先天性人体生化紊乱所致的疾病 ,多数为酶缺陷所致 ,属单基因遗传。随着医学遗传学 ,特别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遗传代谢病已由“不治之症”变成“可治之症”1 治疗原则  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发现、尽快治疗。①出生前确诊后进行产前治疗或产后立即治疗。如患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胎儿 ,母亲于分娩前服用小剂量苯巴比妥可防止患儿发病。②典型症状出现前予以确诊 ,并尽早治疗。如苯丙酮尿症 (PKU )可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防止患儿的脑损伤。治疗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7.
苯酮尿症(PKU)患者必须坚持限制饮食治疗。过去主张儿童期严格限制饮食,青少年期可放松,最近主张终身饮食治疗。该研究旨在评估PKU患者非严格限制饮食是否增加维生素B12缺乏症的发生。 对象和方法 83名 PKU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 11— 38岁,通过饮食评价分三组:严格限制组(坚持低苯丙氨酸饮食,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22人;限制松懈组(每天进食蛋白质1g,其中50%为严格限制饮食,50%为非限制饮食)30人;非限制组(饮食无限制)31人.所有对象通过标准测试法进行血中维生素B12及红细胞内叶酸含量…  相似文献   

8.
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新突变位点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新发现的两种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对其中一个位点进行基因表达的研究。方法 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突变检测和固相DNA直接序列分析等方法。对58例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进行突变检测,对新突变进行体外寡革酸定点诱变和在COS细胞中PAH活性表达研究,研究 共发现有IVS6nt-1的G→A突变和Arg252Gln突变的患儿7例,均有典型的PKU临床表现,并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Zhang ZX  Ye J  Qiu WJ  Han LS  Gu XF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5):335-339
目的探讨四氢生物蝶呤(BH4)反应性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乏症的临床诊断方法,进一步了解其临床特征,为该型患儿应用BH4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73例高苯丙氨酸血症(HPA)患儿,男47例,女26例,平均年龄1.93个月。所有患儿都进行口服BH4负荷试验,同时进行尿蝶呤谱分析、红细胞二氢蝶啶还原酶测定。对其中血苯丙氨酸(Phe)浓度<600μmol/L者给予口服Phe BH4联合负荷试验,对部分BH4反应性PAH缺乏症患儿,在普食条件下给予BH4片剂(10~20mg/kg)替代治疗6~7天,观察其疗效。结果(1)在BH4负荷试验中,不同类型HPA患儿的血Phe浓度表现出特征性的曲线改变,22例诊断为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KU),39例中度PKU,12例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2)在中度PKU患儿中发现22例(56.4%)对BH4有反应;(3)6例BH4反应性PAH缺乏症患儿以BH410mg/kg治疗6~7天,其中4例血Phe浓度能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治疗水平,另2例BH4需增加到20mg/kg使Phe浓度显著下降。结论在BH4负荷试验中,部分因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引起的中轻度PKU患儿对BH4有反应性,给予这些患儿BH4治疗可部分或全部替代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拓宽了PKU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病史摘要男,1 2/12岁,专科号:453。生后第3天经筛查发现其血苯丙氨酸浓度为480μmol/L或8mg/dl(Guthrie纸片法),于生后1个月复查血苯丙氨酸浓度上升至1200μmol/L(20mg/dl)。体检:反应尚好,头发黑色,前囟1×1cm,后囟已闭,头围35.5cm,面部及腹股沟区有湿疹出现,尿无异臭。自1 1/2月起开始给予低苯丙氨酸奶粉——国产“苯酮安”进行饮食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内(TCTA)n多态性连锁分析进行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KU)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PCRAmpFLP)方法,分析云南省13个家系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内(TCTA)n多态性。结果在13个家系中检测到224~252bp的8种等位片段,其PIC为0.698,杂合频率是51%。可诊断率为100%和50%的家系各6个,1个家系因双亲带型为纯合型而未能诊断,可诊断率为69%。完成1例产前基因诊断和2例回顾性的基因诊断。结论(TCTA)n的PCRAmpFLP分析可作为经典型PKU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MRI观察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脑髓鞘发育延迟与血苯丙氨酸(PHE)浓度的关系。方法对2002—2004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PKU门诊确诊的经典型PKU患儿29例,治疗前进行头颅MRI及血苯丙氨酸浓度检查,脑髓鞘发育按Staudt标准对不同年龄阶段患儿脑10个区域进行量化评估。HPLC法定量测定血PHE浓度。根据开始接受治疗年龄不同分为甲(28~48周,11例)、乙(49~390周,18例)两组,另随机选取其中19例治疗1年后复查MRI进行治疗前后对照,根据该19例治疗中血苯丙氨酸浓度控制情况分为A组(血PHE控制在0.12~0.48mmol/L)和B组(血PHE控制在0.12~0.48mmol/L以外)。结果29例患儿治疗前均存在髓鞘发育延迟,在10个脑区域髓鞘发育延迟平均发生率为45.6%,主要部位在脑叶和胼胝体,其中甲组髓鞘发育延迟平均发生率为40.8%,乙组发生率为51.2%,甲乙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1年后,19例10个脑区域髓鞘发育延迟平均发生率为32.2%;治疗前后髓鞘延迟有显著性改善(P<0.01),且治疗中血PHE浓度控制较好的A组髓鞘延迟改善率为1.75±0.66,B组病例为0.78±0.44,差异有显著性(P<0.01),髓鞘延迟改善与血PHE浓度间有密切相关性。结论治疗延迟的PKU患儿的脑髓鞘发育延迟的高发病率,与高血PHE浓度影响时间有关;经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延迟的改善率,与治疗中血PHE浓度控制情况直接影响延迟改善,因此提示PKU患儿血PHE浓度是影响脑髓鞘发育延迟发生及改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769例高苯丙氨酸血症诊治和基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对 76 9例高苯丙氨酸血症 (HPA)患者进行诊治随访和基因检测。方法 对 76 9例 (新生儿筛查获诊 95例 ,高危筛查获诊 5 0例 ,非筛查获诊 6 2 4例 )患者进行家族史调查 ;采用Guthrie细菌抑制法或定量荧光检测法进行血苯丙氨酸浓度测定 ;采用尿蝶呤分析进行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BH4D)鉴别诊断 ;采用低或无苯丙氨酸奶粉对苯丙酮尿症 (PKU)患者进行治疗 ;评价各型HPA临床疗效 ;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及微卫星连锁分析等方法 ,对 10 0例经典型PKU患者进行PKU致病基因突变检测 ;对 2 3个PKU高危家庭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1) 76 9例中 730例为经典型PKU ,2 7例轻型HPA ,12例BH4D。 (2 ) 338例接受了低 /无苯丙氨酸奶粉治疗 ,治疗期间血苯丙氨酸浓度控制达良好和一般的 ,95例新生儿筛查获诊者中占 71 6 % ,非筛查获诊的 2 4 3例中占 5 4 7%。 (3)对治疗者中 112例进行智能测定 ,5 5例经筛查获诊者的智商 (IQ)为 (78± 2 2 )分 ,5 7例非筛查获诊者的IQ为 (6 2± 18)分 ,两组IQ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5例接受治疗的BH4D者IQ 70~ 80分。 (4) 72例正常入学者 ,6 6 7%患者学习成绩达中等或以上。 (5 )在 10 0例经典型PKU中发现 5种基因突变(Arg111Ter、Arg2 4 1Cys、Arg2 4 3Glu、IVS6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或“化脓性脑膜炎”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189例患儿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分别采用培养和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方法检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分析2种检测方法病原检出率的差异。根据就诊时患儿年龄分为新生儿组(≤28日龄)和非新生儿组(>28日龄),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脑脊液培养为金标准,分析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89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中男116例、女73例。血和(或)脑脊液培养共检出7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0株(65.8%),检出率较高的致病菌有无乳链球菌18株(23.7%)、大肠埃希菌17株(22.4%)、肺炎链球菌15株(19.7%)。非新生儿组革兰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新生儿组[76.0%(38/50)比50.0%(13/26),χ^(2)=5.24,P=0.020]。48例患儿脑脊液同时送检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和培养,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的病原检出率高于培养方法[20例(41.7%)比12例(25.0%),χ^(2)=16.45,P<0.001]。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和培养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79.2%(38/48),其中同时阳性的11例患儿均检出同一种病原菌。以脑脊液培养结果为金标准,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中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75.0%。结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可提高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检出率,且与脑脊液培养检出结果一致性较高。在诊断细菌性脑膜炎时,尤其在疑似诊断患儿中传统病原学无法明确病原时应尽早完善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三聚氰胺相关泌尿系结石并发急性肾衰竭诊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致泌尿系结石并发急性肾衰竭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和徐州市儿童医院2008年收治的34例因食用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致泌尿系结石、梗阻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患儿.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总结4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及疗效.结果 34名患儿均存在急性肾衰竭,血尿素氮(24.1±8.2)mmol/L,血肌酐(384.2±201.2)μmol/L.对留取的14例结石标本分析证实,结石是三聚氰胺和尿酸的合成体.膀胱镜治疗组血肌酐降至正常的平均时间为(3.5±1.9)d;切开取石组(2.7±1.1)d;透析组(3.8±2.3)d;内科保守治疗组(2.7±1.6)d.四组肾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8),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3~1).经治疗34例患儿急性肾衰竭全部治愈,泌尿系结石完全或部分排出.肾功能恢复时间为(3.0±1.8)d.结论 三聚氰胺污染婴幼儿配方奶粉可以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引发的梗阻性急性肾衰竭,治疗首选药物或透析方法 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高钾血症,尽快通过内、外科方法 解除梗阻引流尿液.患儿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高苯丙氨酸血症5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苯丙氨酸血症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时间与疗效之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化学荧光法,测定56例患儿血苯丙氨酸(Phe)浓度,血Phe浓度持续>120μmol/L(2mg/dl)诊断为高苯丙氨酸血症。同时作四氢生物喋呤(BH4)负荷试验、尿喋呤谱分析、红细胞二氢喋定还原酶(DHPR)活性测定进行进一步确诊和苯丙酮尿症(PKU)、BH4缺乏症的鉴别诊断。一经确诊立即行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结果出生筛查阳性患儿立即治疗及初治年龄≤6个月者,智力发育与正常同龄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治年龄>6个月者智力发育与正常同龄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疾病筛查意义重大,早期、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粉在牛奶过敏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0年10月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并使用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粉治疗的31例患儿.应用年龄别身高Z值、年龄别体质量Z值、身高别体质量Z值评价患儿生长发育情况,根据皮肤病变范围、皮损严重程度、主观症状瘙痒和睡眠影响程度,应用特应性皮炎积分(SCORAD指数)评价患儿的湿疹严重程度,采用t检验、Fisher’s精确概率法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患儿一般资料、治疗前后的Z评分、SCORAD指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结果 31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年龄(3.46±2.22)个月,在性别、城乡分布、喂养方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随访2个月,患儿湿疹有明显改善(SCORAD指数:21.70 ±20.24 vs 2.8 ±4.t=0.51,P=0.00);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血便有明显改善(P=0.00,0.02,0.00);低体质量患儿体质量增长显著(年龄别体质量Z值:-0.58±1.08 vs -0.08 ±0.89,P=0.048);治疗前后患儿外周血白细胞[(12.58±4.82)×109L-1 vs(10.36±2.22) ×109 L-1;t=2.32,P=0.024]、嗜酸性粒细胞总数[(1.62 ±2.05)×109 L-1 vs (0.42±0.50) ×109 L-1;t =3.14,P=0.003]明显降低.结论 使用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粉是治疗牛奶蛋白过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三聚氰胺与婴幼儿尿路结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喂养史婴幼儿泌尿系结石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喂养史泌尿系结石住院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按照卫生部推荐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另选30例无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喂养史住院病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患儿发病年龄2岁以内占83.6%(138/165),其中6~12个月患儿占41.2%(68/165).患儿中49.7%(82/165)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16.9%(28/165)、不明原因哭闹14.6%(24/165)、少尿无尿10.9%(18/165)及血尿7.3%(12/165).共发现233处结石,肾结石患儿比例高达79.5%(131/165),尿道结石仅1.2%(2/165).结石直径为2~16 mm,其中4~10mm占63.5%(148/233),>10mm者9.9%(23/233).除1例双肾结石尿路梗阻行逆行输尿管插管手术治疗外,其他患儿均采用保守治疗.治疗(9±5)d后患儿症状均消失,结石排出率为43.0%.结论 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喂养能引起婴幼儿泌尿系结石,多在喂养6~12个月后发病.非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一种基于毛细管电泳的高苯丙氨酸血症的快速基因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单中心研究。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经液相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检测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的40例患儿。其中男22例, 女18例;平均诊断年龄21.93 d。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40例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中的85个变异位点进行检测, 对未明确诊断患儿的PAH基因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进行检测。评估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检出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在40例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中, 毛细管电泳技术共检出71个PAH变异, 32例患儿明确基因诊断, 5例患儿仅发现1个致病变异, 3例患儿未检出变异。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检出率为80.00%, 敏感度为88.75%, 特异度为100%。结论毛细管电泳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检出PAH基因变异, 且成本较低, 是一种极具临床应用前景的高苯丙氨酸血症基因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免疫缺陷并发重症肺炎患儿中的应用,了解病原体分布,为临床经验性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PICU确诊为重症肺炎的免疫缺陷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传统检测方法报告及mNGS结果,评估两者与临床判断的一致性。结果:23例患儿中,男15例,女8例,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