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静脉快通道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心率及血压水平,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认知功能评分,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高龄患者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外周神经阻滞结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行下肢骨科手术的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应用外周神经阻滞结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对照组应用静脉快通道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苏醒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97.44%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4,P=0.048<0.05)。研究组患者的顺苯磺酸阿曲库胺、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苏醒时间(7.43±3.15)min短于对照组的(18.62±3.74)min,拔管时间(8.71±3.08)min短于对照组的(20.28±5.4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91、11.478,P=0.000、0.000<0.05)。结论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外周神经阻滞结合静脉快通道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龄下肢骨科手术应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对血液指标及相关时间指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78例于本院行下肢骨科手术高龄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麻醉方式分两组,每组39例。单纯静脉全麻者设对照组,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者设研究组,对比不同麻醉效果。结果两组T1HR、DBP、SBP等指标较T0均降低,对照组T2、T3HR高于研究组,T3、T4HR、DBP、SBP及T4时DBP、SBP均高于研究组,对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拔管、自主呼吸恢复及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且研究组麻醉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下肢骨科手术应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可维持较稳定血流动力学,促进患者苏醒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过程中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两种方法,并观察这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因下肢外伤就诊于我院的老年患者24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外周神经阻滞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12例。外周神经阻滞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后路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组常规硬膜外麻醉。结果两组手术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改变:外周神经阻滞组患者阻滞前后及术毕均无明显波动,麻醉后15,30min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有显著差异(P0.05)。镇痛时间:外周神经阻滞组明显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神经阻滞组维持时间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短于硬膜外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前几乎所有上肢、下肢的肢体手术均可接受外周神经阻滞。现就10例老年重症患者周围神经阻滞行下肢手术的麻醉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外周神经组织麻醉在临床应用的主要领域和麻醉优点,共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106例各类患者的麻醉记录资料和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6例患者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构成比为: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45例,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28例,颈丛肋间神经阻滞19例,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8例,肋间神经阻滞6例,所有患者均起的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无麻醉意外发生。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能通过神经刺激器进行准备的穿刺定位,痛苦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探讨对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采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的临床情况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03月~2017年08月以来,在我院骨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下肢骨科疾病患者74例。将他们按照抽签法随机的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各有37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全身麻醉,并对比、分析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麻醉情况和效果。结果:统计学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阻滞起效时间、苏醒时间、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应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的麻醉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领域及其效果,分析其麻醉优点。方法收集在我院2010年11月至2015年6月期间进行过手术治疗并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或传统全麻)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来展开分析研究,其中36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者视为观察组,36例传统全身麻醉者被视为对照组,观察组间麻醉效果,对比麻醉效果优良率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镇痛时间、镇痛良好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低得多(χ2=3.9560,P=0.0467)。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常应用于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少,临床上可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加全麻用于高龄患者手术的麻醉效果,减少高龄患者手术麻醉期的并发症。方法 35例ASAI~Ⅲ级高龄患者于硬膜外阻滞加全麻下施行手术。患者入室,首先根据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棘突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并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然后全麻诱导,进行气管插管。整个麻醉手术期间多功能监护仪监测BP、HR、SpO2、ECG、CVP和陆CO2。术后带镇疼泵回病房。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BP、CVP和HR平稳,无苏醒延迟,术后镇痛效果完善,恢复良好。结论 硬膜外复合全麻,对于高龄患者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辅助和神经组织联合使用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7例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进行麻醉,实验组31例患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和神经阻滞联合的麻醉方法,对照组16例患者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的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优良率为100%;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87.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和神经阻滞的联合使用,能使血流动力更加平稳,并发症少,麻醉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分析神经阻滞与轻比重麻醉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某院高龄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患者58例(2015年4月~2016年3月)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简单随机分组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轻比重麻醉,观察组给予患者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毕的血压与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生寒颤、心动过缓及恶心呕吐的概率比较,P>0.05。结论: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效果可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快通道心脏麻醉用于心脏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脏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快通道方法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麻醉,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中显效32例,所占比例为64%;有效12例,所占比例为12%;无效5例,所占比例为5%;死亡1例,所占比例为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中显效20例,所占比例为40%;有效15例,所占比例为30%;无效12例,所占比例为24%;死亡3例,所占比例为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术后拔管时间,快通道组较对照组时间短,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ICU时间,快通道组也较对照组时间短,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快通道心脏麻醉用于心脏手术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临床推广价值和使用价值都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腰-硬联合麻醉对高血压病患者下肢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下肢手术的高血压病患者135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组(观察组,68例)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67例)。比较2组患者心率、血压及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浆皮质醇水平,麻醉起效、神经阻滞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从术中10 min开始,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及术后,2组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既能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又能减少术后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笔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连续腋路臂丛阻滞麻醉,施行复杂性上肢手术15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8~50岁。ASA分级Ⅰ~Ⅱ级,手术种类:上肢离断伤断肢再植5例;不完全离断伤清创修复手术4例;尺桡骨多发骨折并血管损伤,行切开复位固定术3例;绞窄挤压伤后肌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清理手术2例;神经损伤探查修复手术1例。手术时间 4~6 h 8例,6 h以上 7例,其中1例达11h。1.2麻醉方法术前药;阿托品 0.5 mg,苯巴比妥钠 0.1g肌肉…  相似文献   

16.
17.
魏淑明  赵志辉 《河北医药》2009,31(23):3276-3277
颈丛神经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目前多采用传统方法即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附近穿刺阻滞颈深丛或颈浅丛神经。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我们采用斜角肌间沟穿刺法阻滞颈丛神经,主要用于骨科颈椎病前路植骨固定及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阻滞在超高龄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上肢骨折79例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切开或闭合复位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麻醉前后BP、HR、SpO2、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79例患者除1例阻滞不全需插喉罩复合静脉全麻外,其余全部麻醉效果满意,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且较麻醉前BP、HR、呼吸频率均有轻度下降,但是不需要处理。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超高龄患者上肢骨折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对循环、呼吸功能基本无影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肩部手术麻醉方法有颈丛、臂丛及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因费用高,危险性大,除非颈丛或臂丛麻醉失败,并不作为首选麻醉方法,而单纯颈丛及臂丛麻醉,麻醉效果常常难以完善,多数需辅助镇静、我们根据肩部神经分布的特点,将颈4神经阻滞联合肌间沟径路臂丛麻醉用于肩部手术中,麻醉效果完善,大大规避了全麻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多重外周神经联合阻滞在PACU(麻醉后恢复室)中用于全麻下肢手术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7-12月PACU单侧下肢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镇痛组(D组)和外周神经阻滞镇痛组(N组),每组30例。D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N组由同一名操作者根据手术部位镇痛需要,在超声引导下实施神经阻滞,局麻药采用0.375%罗哌卡因。结果与D组比较,N组术后30 min、60 min、4 h、12 h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D组和N组PACU停留时间[(52.7±3.4) min vs.(50.0±4.2) min]、PACU内地佐辛的用量[(2.9±3.6) mg vs.(0.7±2.1) mg]、追加例数(12例vs.3例)和术后24 h病房内使用镇痛药的例数(17例vs.4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24 h出现恶心4例、呕吐3例,嗜睡7例,N组均未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和N组术后24 h总体满意度中满意率(23.3%vs.50%)和一般满意率(26.7%vs.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ACU中利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肢手术患者实施术后镇痛是有效和可行的。外周神经阻滞可以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缩短PACU停留时间,降低术后镇痛药使用量,不良反应少,总体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