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川崎病患儿,根据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53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对照组49例(小剂量丙种球蛋白400 mg/k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临床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怀化市妇幼保健院2017—2019年收治的川崎病患儿88例,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4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黏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皮疹、发热...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IS),好发于4岁以下婴幼儿,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最大危害在于损害冠状动脉,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病变,甚至突然死亡,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治疗剂量。方法 94例小儿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与观察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各4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5%;观察组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8.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40%;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6、10.25,P<0.05)。观察组的黏膜充血、皮疹及手足皮肤症状消退时间分别为(2.33±1.08)、(2.12±2.54)、(2.59±0.94)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42±1.23)、(3.09±2.15)、(4.32±1.43)d,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69、8.83、11.95,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更为确切,与常规剂量相比更有利于患儿的血糖控制,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04例小儿川崎病患儿,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A组26例患儿每天1次,每次静脉注射2 g/kg丙种球蛋白,B组患儿每天1次,每次静脉注射1 g/kg注射丙种球蛋白,C组患儿每天1次,每次静脉注射400 mg/kg丙种球蛋白D组患儿每天1次,常规静脉注射90 mg/kg丙种球蛋白,比较四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四组患儿临床治愈率分别是96.2%、92.3%、88.5%、84.6%。四组患儿黏膜充血、皮疹等手足皮肤症状消退所用时间A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一般认为与病毒或链球菌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根据病理过程,早期使用大量丙种球蛋白(IVIG),可以预防和减低冠脉病变的发生率。其机制主要是丙种球蛋白的抗免疫作用。现将我科10a余来所诊治的62例川崎病进行分析,了解IVIG的临床疗效及防治冠状动脉病变(C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2~4岁,以男孩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方法:98例小儿川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9例。A组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单次给药治疗,B组应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分次给药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B组的83.67%(P0.05);A组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以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均较B组显著缩短(P0.05);A组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16%,显著低于B组的22.45%(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可促进临床症状的消退,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小儿川崎病疗效的提高与巩固为目的,深入探讨相关护理工作。方法选择该院2010~2012年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精心护理。结果100例患儿中治愈74例,有效26例,有效率达100%。结论合理、正确、全面的护理,对提高川崎病疗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为小儿常见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特点为发热伴皮疹、球结膜及口腔粘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阿斯匹林常规治疗可降低冠脉损害的发生率,但静脉注射大剂  相似文献   

11.
王瑞耕  邓淑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885-2886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对39例临床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患儿发热时间均超过5 d( 100.0%),双侧球结膜充血30例(76.9%),口唇樱红、皲裂28例(71.8%),多形性红斑、皮疹21例(53.8%),手足硬肿20例(51.3%),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25.6%).除发热外川崎病临床诊断特征中具有3项者22例(56.4%),具有2项者17例(43.6%).病程中检测C反应蛋白均增高,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确诊后静滴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均获得有效治疗.结论 对可疑病例高度重视并完善检查,可以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简称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阿斯匹林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大部分病人治疗都能控制临床症状,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对IVIG治疗无效。我科自1998年2月~2004年12月共收治KD59例,其中6例对IVIG治疗无反应。作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索,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用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8例川崎病(KD)患儿采用3种不同治疗方案:A组为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B组为IVIG 2.0g/kg单次静脉输注,C组为IVIG 0.4g/(kg·d),连用4~5d,对比3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川崎病发病10d内IVIG 1g/kg与IVIG 2.0g/kg和0.4g/(kg·d),连用4~5d,均能有效预防CAD的发生;急性期临床症状缓解方面:IVIG 1g/kg组和IVIG 2.0g/kg明显优于IVIG 0.4g/(kg·d)组,差异有显著性,但是A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小儿川崎病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患儿发病时伴全身性血管炎,所以属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自1967年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报道,流行病学研究均显示该病发病率有  相似文献   

15.
戎建东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110-3110,3123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与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22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VIG 2 d用法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50 d,1d用法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25 d;3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异常,其中2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治疗后第4周,2、6个月,1年随访超声心动图均恢复正常.结论 KD早期易误诊,早期给予大剂量IVIG可以预防患儿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治疗小儿川崎病中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在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治疗中采用常规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观察组治疗采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症状消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消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于治疗小儿川崎病具有明显的效果,缩短了治疗的时间,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误诊漏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误诊漏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川崎病误诊漏诊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误诊漏诊的患儿中误诊为支气管肺炎8例,咽结合膜热6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4例,败血症3例,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积液1例.主要因疾病表现不典型或被其他疾病掩盖而误诊漏诊.结论 川崎病误诊漏诊的主要疾病是发热性疾病,对那些不能用单一疾病作出合理解释的发热性疾病,应尽早作心脏B超及相应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高理论依据.方法 入选78例小儿川崎病患者均来着我院儿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按照随机数表法,将7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黏膜充血及手足肿硬等消退时间.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结果情况对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司匹林联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快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病因未明的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常伴有冠状动脉损害,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瘤[1],它逐渐替代风湿热而成为儿童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88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儿按照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则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3.2%,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9.5%,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在对比两组患儿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皮肤症状消退时间以及皮疹消退时间的时候,发现观察组患儿均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时候,相对于临床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