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一期缝合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LCBDE 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一期缝合组(36例)、T管引流组(32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如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结石残余、急性胰腺炎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住院时间、术后补液量一期缝合组均少于T管引流组(P均<0.05);术后随访1~4年,两组结石复发、胆管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后一期缝合、T管引流术均安全、有效,一期缝合术疗效优于T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一期缝合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11月82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一期缝合组35例,T管引流组47例.结果 一期缝合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1±1.4)d]少于T管引流组[(10.5±1.5)d](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补液量[(4675.3±513.9)ml]也少于T管引流组[(9236.6±837.3)ml](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其中胆漏2例,胰腺炎1例;T管引流组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胆漏4例,胆道出血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随访3~69个月,两组均无胆管狭窄和结石复发病例.结论 对合适的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杳取石术一期缝合是安全可靠的,创伤小,恢复快,更能体现微创外科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胆总管一期缝合和T管早期间断夹闭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101例胆总管探查手术病例的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其中33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A组),33例行T管早期间断夹闭(B组),35例行T管引流14d常规夹闭(C组),对比三组治疗效果.结果 A、B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补液量、住院时间分别为(47.63±12.42)h、(2.75±0.27) L/d、(8.0±0.3)d和(57.63±14.15)h、(2.97±0.49) L/d、( 10.0±0.4)d,均明显低于C组的(98.27±30.35)h、(3.63±0.38) L/d、( 19.0±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移酶、体温、白细胞、总胆红素、胆瘘、胆总管残石、胆总管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总管一期缝合和T管早期间断夹闭能促进肠功能恢复,避免电解质代谢紊乱,减少补液量、电解质及营养支持,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是对传统胆总管探查手术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是安全、高效的,有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佳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11):68-70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LCD)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LC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选择胆总管T管引流48例(T管引流组),胆总管一期缝合36例(一期缝合组)。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一期缝合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P〈0.05)。一期缝合组发生并发症2例,T管引流组发生并发症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9,P〈0.05)。术后随访2-76个月,平均(23.4±4.6)个月,均未出现黄疸、急性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复查超声未见胆管结石和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方法能有效防止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何佳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33):68-70
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LCD)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LC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选择胆总管T管引流48例(T管引流组),胆总管一期缝合36例(一期缝合组).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期缝合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P<0.05).一期缝合组发生并发症2例,T管引流组发生并发症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P<0.05).术后随访2~76个月,平均(23.4±4.6)个月,均未出现黄疸、急性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复查超声未见胆管结石和狭窄.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方法能有效防止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7.
近几年我们对胆总管探查后进行一期缝合50例患者、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2例中,男15例,女47例,年龄35岁~70岁(平均56岁)。术前均经超声或CT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伴反复发作胆囊炎45例,有胆囊结石40例,有黄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医院收治的6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采取一期缝合,对照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采取T管引流,比较两组炎症介质[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胆总管结石应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与留置T管的效果.方法 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一共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2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对照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留置T管引流,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腹... 相似文献
10.
田明国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13(11):5-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放置自行脱落胆道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清除结石后,将斑马导丝经胆道镜操作孔置入十二指肠。退出胆道镜,将改良支架套住导丝,用推送管将支架的猪尾巴端送入十二指肠。支架上端用快吸收线固定于胆管壁。一期缝合关闭胆总管切口。结果:该法治疗33例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3(3~8)d,术后支架均随粪便排出,排出时间13.6(9~21)d。4例(12.1%)术后血清淀粉酶短暂升高。发生堵管并黄疸加深1例(3%),经保守治疗后黄疸消退。无胆漏、提前脱管、导管滞留、导管退入胆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20个月,全部病例无胆系炎症、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结论: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放置胆道自行脱落J型引流支架较放置其它支架操作更方便、更安全。因支架能自行脱落排出,该法更具成本效益并符合微创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9例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LCBDE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胆总管探查术(OCBDE)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手术情况、二次手术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29.9±5.7)、(1.3±0.5)、(7.5±1.9);对照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34.9±5.8)、(1.7±0.7)、(10.6±3.0),两组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二次手术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8.8%),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疗效确切,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手术成功率较高,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洪永智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58-5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13例患者的Il盘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单纯胆囊结石,胆囊内伴有多发性小结石,均有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病史,1例转氨酶升高,3例伴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总管增粗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MRCP检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因出现不适症状发现胆总管结石,其大小与胆囊内小结石相当,6例经保守治疗结石自行排出,7例手术治疗治愈。结论:详细复习病史资料,及时补充检查,正确的操作方法是预防此并发症的关键。采用保守治疗可使部分结石自行排出,EST治疗为首选手术方式,必要时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2月~2009年7月收治的胆管结石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是安全可行的,其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胆总管探查术中不放置T管引流的可行性.方法 对27例患者施行胆总管探查术中不放置T管引流,术毕12例患者未放置任何腹腔引流物.结果 2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例术后腹腔引流管中引流量较多,于术后第7天拔除引流管,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为(7.6±1.0)d.结论 对于经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患者,施行胆总管探查术中不放置T管引流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EST)与剖腹取石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胆总管结石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行剖腹取石术治疗,观察组行ERCP联合EST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结石清除率、并发症、手术时间、结石大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97.2%)与对照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95.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结石大小、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可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田青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6):3-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144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80例为观察组,开腹手术治疗64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1)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等。(2)治疗效果:包括术后胆总管通畅率、结石残余率、复发率,手术治愈率等。结果 144手术均获成功。其中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和胆道镜双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损伤小、恢复快,术中出血少、疼痛反应轻、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胆道结石较理想的微创术式。但术者需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胆总管结石(CBDS)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急性胆囊炎与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多态性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行ERCP术的186例CBDS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组(n=35)和非急性胆囊炎组(n=151)。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病等。分别于术前、术后3 d和术后7 d,检测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前检测IL-6基因rs1800795(-174G/C)、rs1800796(-572G/C)和rs1800797(-597G/A)位点多态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RCP术后急性胆囊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急性胆囊炎组患者术后3 d和7 d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高于非急性胆囊炎组患者(P<0.05),IL-6基因-572C/G位点基因型CC、CG和GG分布频数与非急性胆囊炎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等位基因C的频率低于非急性胆囊炎组(P<0.05);术后7 d血清IL-6(OR=1.964,P=0.020)、TNF-α(OR=1.931,P=0.031)、CRP(OR=1.939,P=0.028)和IL-6基因-572C/G位点多态性(OR=1.908,P=0.038)均为影响ERCP术后急性胆囊炎发生的独立因素;术后3 d和术后7 d,IL-6基因-572C/G位点基因型为CC患者的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低于基因型为CG+GG患者(P<0.05)。结论IL-6基因-572C/G位点多态性与CBDS患者ERCP术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有关,是影响术后急性胆囊炎发生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