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癜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白癜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并探讨其与白癜风活动性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40名健康人和40例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结果①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浓度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②进展期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期(P<0.001).③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ICAM-1与白癜风活动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白介素(IL)-18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s)与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的关系,笔者对HZ患者外周血液循环中IL-18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观察。1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131例HZ患者来自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未经治疗,其中男69例,女62例。平均年龄(43.62±9.78)岁(21~66岁)。病程1~7d。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无并发症。皮损分布部位依次为:胸段脊神经(肋间神经)支配区56例(42.75%),三叉神经支配区21例(16.03%),腰段神经支配区16例(12.21%),臂丛神经支配区12例(9.16%),股神经支配区12例(9.16%),颈段…  相似文献   

3.
类天疱疮(B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与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网络的紊乱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网络与BP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笔者对可能与BP相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这两种细胞因子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4.
《尖锐湿疣》等书邮购消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中药消银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检测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滴度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和sICAM-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结果①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IgG抗体平均滴度为0.316,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082(P〈0.001);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IgM抗体平均滴度为0.238,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065(P〈0.001),②白癜风患者进展期血清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滴度明显高于稳定期(P均〈0.001),泛发型明显高于局限型(P均〈0.001)。③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滴度与抗黑素细胞IgG抗体阳性及IgM抗体阳性均呈币相关(P均〈0.001)。④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平均水平为697.40ng/mL,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602.40ng/ml(P〈0.001);进展期高于稳定期(P〈0.001);泛发型高于局限型(P〈0.001):稳定期和局限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sICAM-1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和sICAM-1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黏附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的变化以及同临床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SLE病人及健康对照血清,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同时检测其他免疫学指标。结果活动期SLE患者sICAM-1,sV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和稳定期;肾损组明显高于非肾损组,抗ds-DNA阳性者伴肾脏损害高于其阴性;与血沉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ICAM-1,sVCAM-1是判断SLE患者疾病活动的有效指标,在SLE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的破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ICAM-1与白癜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的探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l)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玫瑰糠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链酶卵白素-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表皮内VCAM-l、ICAM-1的表达。结果:VCAM-1在玫瑰糠疹皮损表皮基底层、棘层表达高于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及正常人皮肤,在皮损周围正常皮肤棘层表达高于正常人皮肤。ICAM-1在皮损、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基底层的表达高于正常人皮肤,在皮损棘层的表达高于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及正常人皮肤。结论:玫瑰糠疹表皮VCAM-1、ICAM-1的高表达可能与玫瑰糠疹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皮肤扁平苔藓皮损组织中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其与浸润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 应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对30例扁平苔藓患者皮损组织蜡块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蜡块进行ICAM-1表达测定.结果: 正常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不表达ICAM-1.76.7%(23/30)的扁平苔藓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表达ICAM-1.真皮内浸润淋巴细胞表达阳性.扁平苔藓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浸润淋巴细胞表达ICAM -1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AM-1在扁平苔藓病理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清黏附分子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sVCAM-1和sICAM-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 ①SLE患者血清sVCAM-1平均水平为2342.45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39.68ng/mL(P<0.001);SLE患者血清sICAM-1平均水平为802.34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26.15ng/mL(P<0.001)。②SLE患者血清sVCAM-1水平和sICAM-1水平活动期均高于非活动期(P均<0.001),肾损组均高于非肾损组(P均<0.001)。③SLE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阳性呈正相关,与血清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④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sVCAM-1水平和sICAM-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01)。结论 sVCAM-1、sICAM-1可能参与SLE的发病,与SLE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梅毒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水平。方法:采用双夹心ELISA法对50例一、二期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一、二期梅毒组sICAM-1、sV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期梅毒组与早期潜伏梅毒组sICAM-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sVCAM-1水平高于后者(P〈0.05)。结论:细胞黏附分子可能在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新生血管形成是银屑病真皮中主要的病理变化之一。我们选择VEGF、VCAM-1为指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探讨VEGF、VCAM-1与银屑病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以进一步阐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滴度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乎与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和sICAM-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结果 ①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IgG抗体平均滴度为0.316,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082(P<0.001);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IgM抗体平均滴度为0.238,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065(P<0.001)。②白癜风患者进展期血清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滴度明显高于稳定期(P均<0.001),泛发型明显高于局限型(P均<0.001)。③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滴度与抗黑素细胞IgG抗体阳性及IgM抗体阳性均呈正相关(P均<0.001)。④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平均水平为697.40ng/mL,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602.40ng/ml(P<0.001);进展期高于稳定期(P<0.001);泛发型高于局限型(P<0.001);稳定期和局限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sICAM-1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和sICAM-1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与尖锐湿疣的关系,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77例尖脱湿疣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中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结果显示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sICAM-1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增高。表现尖锐湿疣患者存在外周血sICAM-1浓度异常变化,sICAM-1表达增加可能与尖锐湿疣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颜面粟粒性狼疮(LMF)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LMF皮损中ICAM-1的表达情况,并以10例正常皮肤组织作对照.结果LMF组ICAM-1表达阳性率和表达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AM-1的表达在LMF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提示LMF的发病与细胞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16.
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细胞间粘附分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发现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在银屑病发病中有一定作用[1~4],为此,我们采用ELISA法对34例银屑病患者血清可溶性ICAM-1(sICAM-1)水平进行了测定,并对部分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ICAM-1表达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病例和方法(一)检测对象:取自1996年9月至1997年3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的银屑病患者,共34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14~52岁,平均36岁;病程6天至24年;其中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16例,静止期寻常型银屑病15例,红皮病型银屑病2例,脓疱型银屑病1例。皮损程度计算按照PASI积分法[5],病例选择3周内(红皮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玫瑰糠疹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皮损组均高于正常皮肤组及玫瑰糠疹皮损周围皮肤组,而且玫瑰糠疹皮损周围皮肤组高于正常皮肤组,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5/8标本中可见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处间隙扩大,紧密连接消失或破坏。结论:ICAM-1在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高表达及玫瑰糠疹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与玫瑰糠疹部分皮损内可见数量不等的血管外红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玫瑰糠疹中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结果皮损组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组及玫瑰糠疹皮损周围正常皮肤组,玫瑰糠疹皮损周围正常皮肤组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VCAM-1在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高表达与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有关,参与了玫瑰糠疹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方消银膏治疗轻中度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分组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轻中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复方消银膏组、丙酸氯倍他索乳膏组、消银膏组。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开始后第1周、2周、4周、8周,对患者皮损进行评估和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最终比较3者临床疗效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种药物均在治疗第2周起效,且复方消银膏与激素药膏起效速度相当,均优于消银膏。结论复方消银膏治疗银屑病安全有效,与丙酸氯倍他索乳膏疗效相当,均优于消银膏。  相似文献   

20.
观察龙葵银消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的疗效及安全性.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龙葵银消片,每次10粒,日2次;对照组口服郁金银屑片,每次5粒,每天3次,两组均外用本院自制的15%尿素霜,每2周随访1次,连续8周为1疗程.治疗组的疗效达到48.19%,对照组的疗效为44.19%,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龙葵银消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的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