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中植入自体下关节突骨块或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椎间融合器的疗效,评估自体下关节突骨块替代椎间融合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接受后路腰椎改良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且术前合并骨质疏松(双能X线骨密度T值≤-2.5)患者的病例资料,随访时长不低于术后12个月。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差异分为两组,椎间植入自体下关节突骨块的患者纳入下关节突组,植入PEEK椎间融合器的患者纳入PEEK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发病时长、主诊断及融合节段分布、腰椎骨密度、术前合并症的发病率)、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异体血输血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同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融合间隙角、椎间隙高度改善率、融合率)以及腰椎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 评价带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及其近期疗效。②方法 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前路减压后,选用相应规格的PCB材料置人减压椎间隙内,在非影像学监控下安全打人上下2枚螺钉并于椎间融合器内行松质骨植骨。③结果 本组病例均无手术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PCB内置物位置、颈椎间盘高度及颈椎曲度均良好。随访最长27个月,无螺钉退出、断钉、颈椎失稳及假关节现象。病人症状明显改善。④结论 PCB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融合固定,能即刻恢复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颈椎间盘高度,方法简便,固定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新型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Bio融合器)应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 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患者分为Bio组(23例)和PEEK组(26例)从椎间隙融合、椎间隙高度、VAS和ODI功能评价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第6个 月时,Bio组有87%、PEEK组有73%获得了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椎间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隙高度显著增加(P <0.05),术后5d、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 无显著性差异.模拟视觉评分(VAS)和Oswr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改善(P <0.05),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两组均未发现严重并发 症.结论 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适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初步使用具有临床效果满意的优点,并可能在早期促进椎体融合上优于PEEK 材料,但远期疗效尚 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颈前路减压重建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前路多椎间隙减压、椎间融合器(Caga)植骨融合术(28例)及颈前路多椎间隙减压、植骨块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21例)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包括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的变化、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椎间隙高度与术后3d 比较,均无明显丢失,两组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 Cage 组患者颈椎曲度值大于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植骨融合率均较高,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好,并均能保持椎间隙高度,但 Cage 较钛板能更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中椎间融合器的放置位置。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随访资料完整的MISTLIF患者,测量椎间融合的矢状面位置α、冠状面位置β、手术节段椎间隙前沿和后沿高度、左右侧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记录椎间植骨融合和终板下沉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4.3岁,L_(3/4)节段患者17例,L_(4/5)节段患者45例,L_5/S_1节段患者17例,平均随访时间11.8个月。融合器矢状面位置(α)为(47.8±9.3)%,冠状面位置(β)为(-1.5±6.1)%,患者术后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显著增加(P<0.05)。椎间隙后沿高度、椎间孔高度与α显著相关,LL与α不相关。椎间植骨融合率78.5%,终板下沉(≥2 mm)发生率50.6%,上位椎体下终板下沉(3.6±1.1) mm,下位椎体上终板下沉(4.4±1.6) mm。椎间植骨融合和终板下沉与α不相关。结论 融合器矢状面放置位置与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相关,融合器在矢状面的位置越靠后,越有利于恢复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融合器放置位置对腰椎生理曲度、椎间植骨融合和终板下沉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 ,ACDF)与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 ,ACCF)对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由同一组医师行颈前路手术治疗并成功随访的33例相邻两节段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18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B组,15例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钛网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132个月。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两组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天数略少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天、术后1年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及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节段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术后1年随访均达到骨性融合的标准。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比,AccF视野清楚、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但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在维持融合节段高度方面比AcDF差,存在钛网下沉现象。  相似文献   

7.
腰椎椎间融合术(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surgery )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s )行之有效的方式,可明显改善腰腿疼痛症状、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率,复发率低. 在该技术中,椎间融合器的使用甚为普遍,植入椎间融合器可提供初始生物力学稳定性、恢复椎间隙高度、恢复椎间孔高度与腰椎生理性曲度,并最终促进植骨融合[1 -7]. 然而,临床随访中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术后椎间高度再丢失,椎间隙再次塌陷,腰腿疼痛症状复发,导致再手术率增高,文献报道再手术率可达48%[3] ,研究分析发现这类患者存在融合器下沉( cage subsidence ) [1 -4]. 脊柱外科医师对椎间融合器下沉缺少足够认识,影响融合器下沉的因素众多. 本文在回顾文献基础上,对腰椎融合术术后椎间融合器下沉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重点分析、讨论融合器下沉的影响因素,提高对融合器下沉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累及3个及3个以上椎间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分节减压融合术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8例均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内固定无松动,内置物无下沉.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提高明显(P<0.05).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好,并发症少,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椎椎体间融合器(BAK)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前路减压BAK融合术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共42例,术后复查X线片及CT片,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18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月开始出现骨融合。结论:BAK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得到即刻稳定,为椎间植骨融合创造了良好环境,可替代传统的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PEEK融合器治疗单间隙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颈前路减压PEEK融合器内固定治疗37例颈椎病患者,评价其治疗效果.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个月.术后早期四肢运动功能恢复较好,感觉障碍恢复较慢;术前肌张力高者术后肌张力下降;患者肢体灵活性改善.骨性融合时间为10-15周.术后患者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 结论 颈前路减压PEEK融合器内固定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假关节及邻近节段的退变发生率较低,是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诊,行微创颈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22.6月,观察病人的椎体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内植物并发症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椎体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未发生内植物并发症。采用Odom评定,优22例,良4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2.8%。结论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并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椎体间骨性融合率和维持术后椎体间高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疗效。  相似文献   

12.
陈哲  吴建民  曹根洪  王临 《浙江医学》2010,32(6):804-806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对56例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个节段20例、2个节段19例、3个节段17例),分别采用经前路椎间隙扩大式潜行减压术或椎体次全切除加扩大式开槽减压术,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标准为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80%以上),直视下彻底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和两侧钩椎关节后外缘骨赘、椎体上下缘骨赘等,同时松解颈髓和两侧神经根袖部。37例取自体髂骨植骨,12例采用椎间融合器,7例采用钛网植骨。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钛板固定。结果本组患者得到平均18个月随访,植骨在13~17周内融合,无骨不连、假关节发生;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钛板、螺钉等内固定物松动或损坏。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42±2.64)分上升到术后1个月时平均(1387±242)分(P〈0.01)。结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达到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的80%以上),同时松解硬膜囊和两侧神经根袖部,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及solis颈椎cage融合治疗颈椎损伤伴颈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 对25例颈椎损伤患者进行前路椎间盘摘除、脊髓减压、solis颈椎cage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有脱位者行牵引复位。结果 25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无植入物脱出或塌陷.无椎间高度明显丢失,无钢板螺钉断裂或脱落等。结论 前路钢板及solis颈椎cage融合有较高的强度和坚固能力,能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可以满足颈椎前路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颈椎融合笼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融合笼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 45例颈椎病患者共 5 9个节段施行前路减压、颈椎融合笼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骨性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 结果 :45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10 .3个月 ,均获得骨性融合 ,融合率 10 0 % ;1例在术后 2个月时椎间高度丢失 1.1mm ,术后 6个月椎间高度无继续丢失 ;未发生融合笼滑移、松动或破碎等内置物并发症。 结论 :颈椎融合笼应用于颈前路融合术可明显提高骨性融合率 ,有效维持椎间高度 ,内置物并发症少 ,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5.
尹华  李继春  汤立  程国林  朱爱平 《重庆医学》2011,40(11):1073-1074
目的探讨颈椎间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配合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间隙颈椎病及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对12例单间隙颈椎病及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同时采用椎间融合器配合颈椎压力固定器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6~15个月),植骨均在6个月达到临床融合,无颈椎压力固定器松动等不良现象。术后疗效按JOA评分,术前5~12分,术后提高4~6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85.2%。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同时采用椎间融合器配合颈椎压力固定器可使颈椎得到即刻稳定,具有便捷省时、加压固定、弹性固定有利于骨性融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构重建和自体髂骨结构重建两种手术方法稳定性、融合率和疗效。方法56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组(A组)19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术组(B组)37例。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进行JOA评分,以判定临床疗效,同时测量D值(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前高(heightofanteriorbody,HAB)、融合节段后高(heightofposteriorbody,HPB)以及Cobb角(颈椎活动度)。依据融合标准判定并计算术后各时期减压节段融合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间每-参数术后各时期值与术前值的差值。结果术后3个月,A、B组减压节段融合率分别为89.5%(17/19)、83.8%(31/37),术后6个月全部随访病例达到骨性融合。与A组比较,B组融合节段后高差值(术后1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活动Cobb角差值(术后24个月-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此前各个时期活动Cobb角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期JOA改善率、D值差值、融合节段前高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减压-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取得良好的疗效,在维持融合节段后高及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方式选择,观察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4例,短节段(≤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6例行前路手术。多节段(≥3个节段)颈椎管狭窄18例行后路手术,其中1例合并C5~6髓核游离于椎管,二期再行前路手术。结果 JOA评分术前平均5.70分,术后6周评分平均8.47分,术后12周10.26分,术后24周为12.02分。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结论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彻底减压,可靠融合及内固定,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例多节段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随访15.5个月,均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磁共振检查,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以JO 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6个月,平均4.9个月。置换间隙活动度术后1年时为12.5°±5.0°,与术前(12.3°±4.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 评分平均为9.3分,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16.1分,平均改善率为91.2%。[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开槽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及平均椎间高度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椎体高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椎间植骨均融合。17.2%患者术后出现取骨区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