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汗一例治验宋清甘肃省中医医院翟某,女,55岁。主诉头晕眼花,动则欲仆,极度疲乏,恶心呕吐,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腰以上汗出,质粘色黄,内衣汗浸后呈柏汁色;频频腹泻,呈黄色稀水样便,背冷即泻,小便清长,夜间频数,四年前开始有多饮多食及消瘦病史,未做任何...  相似文献   

2.
3.
治验一则     
齐某,男,35岁,本厂工儿1985年8月开始,从腰椎经右臀部、左大腿后侧到左脚跟阵痛,9月加重,ic月已需拄拐杖,昼夜疼痛难忍.曾用多种止痛药物均不见效。11月来诊.  相似文献   

4.
5.
6.
治验一则     
吴某妻,五十岁,退休干部。牙痛月余,寝食俱废,痛苦莫名,中药、西药服之无算,并无效应。病人表情痛苦,牙龈微肿不红,脉浮弦,舌苔白,腻而略黄,大便数目一行,不干,小便微黄。观其所服中药。皆为苦降泻火,或清利湿热之品。察其脉证,非热非  相似文献   

7.
治验一则     
患才:木某,男,35岁,北京市某厂工人,住院号:38726。1988年3月10日收入院治疗。该患三年前无明显诱因而呈四肢不自主运动,经首都医院检查诊为“大舞蹈病”。  相似文献   

8.
黄汗病名,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多因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惑湿热内盛,风,水,湿,热交蒸溢渗所致,证见头面及四肢肿,身热不恶风,汗出黏衣,身黄如柏汁腰髋驰痛,两经冷,身痛重,小便不利,脉沉迟等.本人近年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黄汗病2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黄汗证治     
黄汗是以汗出黄柏汗,染衣着色或见(?)重乏力,纳呆口干以及发热为主证的病证。黄汗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由于湿热蕴蒸所致。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黄汗的论述。该书张仲暈在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详细讨论了黄汗的病因,主证和治疗方药。他指出:“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也就是说水湿内浸是黄汗的主要病因,同时认为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是黄汗的主要临床特征,在治疗上提出了芪芍桂酒汤和桂枝加黄芪汤对  相似文献   

10.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日见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笔者根据《临证指南》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的学说,运用补气养血舒筋活络法则,治疗痿证,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偏瘫古称偏枯,是中风经过救治,神志清醒后留下的以一侧肢体活动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后遗症。《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曰“偏枯者,由气血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身半,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精辟地指出该病发生的病因,若抓紧时机,积极治疗,尚有恢复之机。笔者临床曾遇1例,用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后,获效显著,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眩晕治验一则管延寿(舒城县杭埠镇卫生院231323)关键词:眩晕,辨证论治邱某,女,52岁。1993年7月15日就诊。患者3年前开始偶感头目昏眩,未作治疗。近半年来眩晕频作,病情加重,多处就医而获效甚微。患者素体肥胖,面色苍白,眼球无震颤,眩晕发作时...  相似文献   

13.
14.
病历摘要: 女.25岁,婚后3个月,怀孕两个月。既往素健。3个月前,感两下肢疼痛,沉重,行步开始困难,但尚无大碍。一星期后两膝关节处出现红斑,按之硬痛并两膝关节疼痛加重,继而结节变大,现青紫色。则行路艰难。经多家医院服抗风湿药或各种止痛药无效。两膝关节肿胀热疼,从腰以下不能动,动则两上肢关节亦开始疼痛。检查:面色苍白,呼疼不已,两膝关节处红肿  相似文献   

15.
何××,女、78岁。1983年4月4日初诊。病员因患冠心病而住×军医院,经用缓解平滑肌痉及强心药后而发现尿闭,复因饮食不洁又患痢疾,遂转我院传染科,查体时见少腹有一巨块,疑为肿瘤,请外科及妇产科医师会诊,妇科医师见腹壁肌紧张,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冯某,女,19岁.未婚。1988年4月15日就诊。该患16岁月经初潮,近3年来经期紊乱.月经先后无定期。现月经淋漓不净1月有余,量少,色红,无块.腰酸,无腹痛下坠感.测基础体温单相型。查体:舌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细。症属血瘀崩漏,邪阻胞宫。治以行气活血化瘀,兼以温阳。药用:丹参10克当归15克红花15克 香附15克 醋青皮15克 肉桂5克,  相似文献   

17.
张某,男.20岁,学生。于1986年9月18日因全身浮肿。身倦纳呆,尿少而入院治疗。诊见:慢性病容,全身浮肿以头面及下肢为甚,接之凹陷不起,神清,体倦乏力,胸闷纳呆,腹胀,腹壁静脉显现,尿少,便溏,舌质淡,苦白腻,脉沉缓。查体温36.5℃,脉搏90次/分,血压17.3/12Kpa,  相似文献   

18.
张××,男,16岁,开封市人,1978年11月就诊。患者五岁时曾患过“乙脑”,治愈后未留任何后遗症。于十一岁时始发癲痫。发作前两手发麻、头昏、胸闷乏力,旋即昏迷不醒、四肢抽搐,面色苍白、两目上吊、口吐白沫,并有如羊叫声,少倾复醒。一般半月左右发作一次,甚者一天二、三次,多在夜间发作。屡经中西药物治疗,病势终未减轻。故试用如下方药治疗。 1、加味白金散:白矾60克郁金60克朱砂15克琥珀30克 0.1克苯妥英钠30片上药共为细末,拌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中医常以偏头痛、厥头痛、面痛、齿槽风、颊痛、面游风等名称记载。李云海副教授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本虚标实,肝阴不足,风阳上扰之证之时标本兼顾,祛风息风止痉的同时,也加以益气补血活血,疗效甚好,使得久病患者得以痊愈。  相似文献   

20.
孔××,女,50岁,教师,1983年8月6日初诊。右颈部肿块8月余,4×5厘米大小,我院外科诊断为甲状腺腺瘤,建议待机手术治疗。患者要求先服中药,因来我科就诊。证见肿块胀满,微痛,低热不解,舌苔黄腻,舌质红绛,脉象弦数。辨证为肝气郁结,化火灼津生痰,痰热互结,酿成瘿肿。拟方软坚散结消瘿为主,佐以疏肝利气:夏枯草,元参各15克,黄药子、浙贝母、青皮、左牡蛎各9克,生鳖甲20克,昆布、海蛤壳各12克。5付,每日1付。 8月27日再诊:患者主诉每服上药后约20分钟,即觉肿块局部似虫钻样疼痛,待服完5付后,肿块处胀痛感消失,低热亦退,触之瘤体略见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