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炳南先生的治学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丙戌 《北京中医》2004,23(5):267-269
赵炳南先生将自己的治学思想概括为 :“学习贵在专 ,师古更创新 ;宁可会不用 ,不可用不会”。他在治学的“态度与方向”、“继承与发展”、“博学与精专”等几个方面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 ,并身体力行 ,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学习赵老的治学思想会对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学的开拓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的治学体会邢子亨关键词邢子亨治学方法老中医经验邢子亨,男,1907年9月生,山西定襄人。1930年毕业于山西医学专门学校,1954年参加太原市第一联合诊所,1956年调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工作,历任中医科副主任、主任,职称为主任中医师、教授...  相似文献   

3.
继承求创新 治学须勤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继承求创新治学须勤奋吕景山关键词吕景山治学方法老中医经验吕景山,男,1934年11月生,河南偃师市人。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53年考入太原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1956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山西...  相似文献   

4.
杨晓峰  郑清莲  刘永惠 《陕西中医》2000,21(12):561-562
刘茂甫教授从事中医学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1991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有独到专长的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我们在从师临症的过程中,对其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现仅就其治学思想总结探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毛德西教授的从医之路和治学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的从医历程及其"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多总结"的从医之路和治学经验。结果:毛德西秉承医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之训,临证经验日渐丰富,学术思想日臻完善,对中医的认识日渐升华。"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多总结",寥寥数语,见证了一代中医临床大家的成长历程,凝聚着中医名家的济世之心。结论:毛德西教授从50多年来从最初的被动接触中医到后来主动学习中医,再到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先生在学习中体会中医,在体会中思考中医,在思考中传承中医。  相似文献   

6.
从治学、临床、教学、医德等方面探讨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的行医治学之路.  相似文献   

7.
傅贞亮治学严谨,师古不泥,注重求新发微,悉心研究《内经》,注意结合实际对有关理论进行临床验证,着力于《内经》藏象理论实质的研究,并将《内经》有关理论灵活地运用到临床,既遵循经训,又扩大其指导意义.提出"脾主运化水湿与精微"与体内钠、钾含量相关的独特认识.对肾阳虚动物的耳蜗电位及有关免疫指标进行了测定,证明"肾开窍于耳"及《内经》"肾为之主外"之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谢帮军 《河南中医》2004,24(11):19-19
石景亮教授悬壶业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享誉豫北,1994年被国家确认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4月被焦作市政府聘为焦作市中医院名誉院长。笔者有幸跟师随诊,耳濡目染,对石老精勤不倦的治学精神和医道仁心的“大医”风范十分敬佩,特此做文,以示广大。  相似文献   

9.
颜正华治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冰  吴嘉瑞 《中医杂志》2012,53(7):550-552
颜正华(1920-),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医大师.临床中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中医药工作70余年,参与创建新中国高等教育中药学学科,为我国首批中医药学教授与研究生导师.曾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23部.  相似文献   

10.
舒鸿飞为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从医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厚的理论造诣。笔者有幸随诊耳濡目染,现将其治学与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渊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乃光 《北京中医药》2009,28(6):422-424
赵炳南是现代中医皮外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中医皮肤科理论和临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体系,是赵炳南皮肤科学的知识源泉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赵老对带状疱疹、丹毒、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数十种皮肤病的古今病名、证候特点、治疗用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澄清和最终确定了一些皮肤病的病名,规范了皮肤病证候,在中医皮肤科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一定的权威性.赵炳南皮肤科还广泛吸纳明清皮外科学和温病学成就,将<外科正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疡科心得集>等著名皮外科著作中有关阴阳辨证、走黄及许多皮外科疾病的诊疗方法 用于皮肤科临床,推动了现代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赵老并将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三焦湿热证按湿与热的多少分类而治的方法 率先用于皮肤科中,是温病学说成功用于皮肤病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中医皮肤科泰斗赵炳南教授一生学验俱丰,为中医皮肤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赵老通晓中医经典著作,尤其注重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其立法周全详察,组方科学严谨,对后学者极具指导意义。赵炳南教授的学术思想和特色经验、技术方法主要记载于《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及有关学术论文之中。其中《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一书全面翔实地辑录了赵老的大量临床病案及经验总结,可谓是当代中医皮外科学的扛鼎之作。该书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书中的多位作者是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的传承者和中医皮肤科名家。笔者有幸参与基金课题“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通过研习赵老之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深感其博大精深。本文试对赵炳南教授治疗荨麻疹经验特点进行探讨。1善祛卫分风邪荨麻疹的特点是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发无定处,忽起忽退,瘙痒不堪,消退后不留痕迹等。这与中医学“风邪”致病特点一致。赵老指出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而诱发是其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与热相合则为风热之邪,风与寒相合则是风寒之邪;风热与风寒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赵老认为荨麻疹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一...  相似文献   

13.
张仕玉 《北京中医》2004,23(6):339-340
明末著名医家赵献可博览群书 ,博学而多有创见 ,不仅在中医理论方面有一定建树 ,而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深入学习其代表著作《医贯》 ,认为其对郁证的见解与治疗均有独到之处。今阐述如下。1 “凡病多起于郁”说赵氏认为 ,“凡病之起 ,多由于郁。郁者郁而不通之义。”在正常情况下 ,脏腑气血调畅 ,循行正常 ,则人体健康无病。在病邪作用下 ,脏腑气机失调 ,气血失常 ,则诸病皆生。而气机之失常 ,多缘于情志忧郁。忧郁则肝气郁滞不畅 ,肝木不得条达 ,少阳胆气抑遏不伸 ,气血津液失活 ,可出现多种病证。根据五行相因、母病传子之理 ,他认…  相似文献   

14.
明末著名医家赵献可博览群书,博学而多有创见,不仅在中医理论方面有一定建树,而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深入学习其代表著作<医贯>,认为其对郁证的见解与治疗均有独到之处.今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鸿士主要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玮 《北京中医》2005,24(3):142-144
生平简历王鸿士(1919—1985年)河北省武清县人,全国名老中医。出身中医世家,15岁随父应诊,1940年就学于“北京国医学院”,1944年拜前清御医瞿文楼为师,自1956年始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学术成就王鸿士精于内、外、妇、儿诸科,尤擅医治内科肝、胆、胃肠消化系统疾病,为肝病和杂病专家。其主持的清肝1号、清肝2号、养肝1号的汤剂和注射用针剂的研制卓有成效。治学特点推崇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推崇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各有突破、各有所长的探索精神。学术特点注重祛邪,善治热证;善用理气疏郁之味,妙施“通法”。  相似文献   

16.
王国玮 《北京中医药》2005,24(3):142-144
生平简历王鸿士(1919-1985年)河北省武清县人,全国名老中医.出身中医世家,15岁随父应诊,1940年就学于"北京国医学院",1944年拜前清御医瞿文楼为师,自1956年始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学术成就王鸿士精于内、外、妇、儿诸科,尤擅医治内科肝、胆、胃肠消化系统疾病,为肝病和杂病专家.其主持的清肝1号、清肝2号、养肝1号的汤剂和注射用针剂的研制卓有成效.治学特点推崇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推崇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各有突破、各有所长的探索精神.学术特点注重祛邪,善治热证;善用理气疏郁之味,妙施"通法".  相似文献   

17.
赵炳南学术经验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恩道 《北京中医药》2009,28(6):417-421
赵炳南,现代中医皮外科学奠基人.在他一生的医疗实践中,遵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古训,始终不忘突出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强调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因,认为"皮肤病虽形于外,而发于内".赵炳南在皮肤病的治疗中,最重视肝胆与心的辨证,最喜爱的方剂是龙胆泻肝汤,认为将自创的验方"三心汤"与龙胆泻肝汤并方使用,治疗肝心火盛者,每每收到佳效.在祛湿邪方面,他使用除湿胃苓汤、健脾除湿汤、除湿健脾汤、养血润肤饮治疗,疗效满意.在调和阴阳方面,他常使用天仙藤、鸡血藤、首乌藤、钩藤,认为"四藤"可起到调节阴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宜厚 《北京中医药》2009,28(5):341-342
"道",<说文解字>释为"人所行",引申为"道理";现在字典、词汇、辞海等书,综合古今资料,将"道"的含义解释达13种之多,这里主要是指"学术的思想体系."很明显,"道"的境界明显高于经验谈之类,这就是我用"道"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历节”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从篇名可知历节病与中风有一定的联系。汉晋时期中风多以外风立论,其范围包括厉风(麻风)。从“历节”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文献考证,认为“历节”当为麻风病的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