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促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的恶化。这个定义排除了药物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对原有病窦综合征(SSS,Sick sinus syndrome)、房室缺损、室内传导异常疾病患者诱发的心律失常(常指慢性心律失常)。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使用不当,均有不同程度的促心律失常作用,甚至导致猝死。因此有人提出将“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名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因为它们通过改变心脏组织的电生理作用,既可以“抗”,也可能“促”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来发现许多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本文介绍13种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适应症、剂量与用法、作用机理、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一、三磷酸腺苷(ATP)五十年代中期已开始应用 ATP 静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疗效显著,现今已普遍使用。治疗方法:ATP10~20mg 加5%葡萄糖液2~5ml 或 ATP20mg加阿托品0.5mg 5秒钟内静注,若无效则间隔2~3分钟再重复用药。ATP 单剂注入量不超过40mg。注射中一旦有效立即停止注射。治疗过程中应予心电监护,并观察血压、全身反应及出现的瞬间心律失常。单用  相似文献   

4.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金朝 《临床荟萃》1997,12(5):228-230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新的心律失常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c)或致心律失常(arrhythmogenic)作用,其发病率约为11%.1 作用机制1.1 加重或发生传导异常,致连续折返激动.已知钠通道阻滞剂具有:①抑制传导足以形成双向阻滞;②轻度抑制传导而不影响折返激动;③在病变、瘢痕心肌中抑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有的心律失常临床意义不大,有的则影响患者健康并危急生命。因此,对于此类心律失常,必须给予积极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防止意外发生。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药物。随着对心脏电生理特性以及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了解,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药物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有近百年的历史,但迄今仍未找到一种既有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又不增加患者死亡率的理想药物。因此,当前药物治疗的关键是要合理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尽可能发挥药物的治疗效能,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王彦昌 《临床医学》2006,26(3):32-33
目的 研究QT间期离散度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预测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对36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测量治疗前后QTcd及动态心电图,并与12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Q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好转组QTcd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QTcd无明显变化,致心律失常组QTcd反而升高。QTcd在服药后3—4d开始变化,5—7d时变化幅度最大,12—14d变化幅度变小。不同药物致心律失常发生率不同,乙吗噻嗪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11.2%),胺碘酮6.2%,普罗帕酮10.5%,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吗噻嗪、胺碘酮、普罗帕酮用药2周后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Tcd值的变化是预测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灵敏而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建胜  徐瑛 《临床荟萃》1995,10(6):268-270
心律失常为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往往存在致心律失常及负性肌力等副作用。近年发现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有较好疗效,综述如下。 1 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QT dispersion in proarrhythmia during use of antiarrhy thmic drug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MethodsQT dispersion,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and ambulatory ECG were d etermined in 188 patients with CHF,a 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simple CHF group and CHF accompanied with arrhythmia g roup.In addition,102 healthy volunteers served as normal controls.Values of QT i nterval dispersion(QTcd) were compared in various groups in relation to heart function and before and af ter the use of antiarrhythmic drugs.ResultsThe value of QTcd in CHF accompanied with arrhythmia group was higher than simpl e CHF group 〔(86.16±24.33)ms vs.(69.76±19.51)ms,P< 0.01〕,and it was higher in CHF LVEF<0.40 group than LVEF>0.40 group 〔(90 .21±28.43)ms vs.(73.45±20.26)ms,P<0.01〕.The value of QTcd was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LVEF (r=-0.427,P<0.01 ).The values of QTcd in patients developed proarrhythmia 〔(99.82±30. 44)m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prior to antiarrhythmic drug treatment 〔 (86.16±24.23)ms,P<0.05〕 or those with improvement during treatment 〔(58.11±18.22)ms,P<0.05〕.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alue of QTcd between patients who developed proar rhythmia and those with fatal outcome (P>0.05).In addition,the number o f patients with proarrhythmia in CHF LVEF<0.40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a rger than CHF LVEF>0.40 group (16/92 vs.4/96.P<0.001).ConclusionsIn patients with CHF,proarrhythmia commonly occurred when antiarrhythmic drug is used,together with increase in QTcd value.The changes in QT dispersion is an im portant index in monitoring curative effect of antiarrhythmic drug and proarrhyt hmia.  相似文献   

11.
注意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射频导管消融、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等非药物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国内用于临床的新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多 ,但如何贯彻循证医学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概念和新策略。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两面性临床试验与临床实践均证明 ,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致”或“促”心律失常作用 ,即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用药前没有的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恶化加重 (频率加快 ,持续难以终止等 )。前一种情况的经典例证是奎尼丁、索他洛尔…  相似文献   

12.
1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吴士星  王贵平 《临床荟萃》1993,8(13):583-586
自1964年Selzer和Wray首先描述奎尼丁晕厥系药物引起快速多形室速以来,其后又分别证实了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这种致心律失常作用,近20年来,由于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问世,心律失常检测手段不断提高,室性早搏对猝死“扳机作用”的认识使得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大为增加。因此,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也日益引起了重视。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出现的心律失常及(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加重(Proarrthy thmic)或致(arrhy thmigenic)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发现一些非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需要药物治疗时,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分类、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5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老年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临床常见。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最常见的类型 ,尤其老年患者 ,随年龄增长 ,心脏传导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都有退行性改变 ,同时伴随不同的基础疾病 ,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作用反应较差 ,而对其副作用反应敏感。为了探讨临床常用的 5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致老年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特点 ,现收集了 36例病例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收集本院近 8年来收治的 5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缓慢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 36例 ,男 30例 ,女 6例 ,年龄 6 1~ 88岁 ,平均 (6 8.5± 6 .6 )岁。…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报告患者 ,男 ,5 3岁 ,干部。半年前无明显原因于午饭后感心悸 ,气短 ,心前区憋闷 ,即到当地医院诊治。查体 :心率 114次 /分 ,心律绝对不齐 ,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予以吸氧 ,在吸氧过程中心律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 2个月后类似发作 1次 ,在前往医院过程中心律自行转为窦性心律。 1个月来无何诱因反复发作心房颤动 4次 ,每次发作 0 .5~ 2小时后心律自行转为窦性心律。为进一步诊治 ,于 1998年 4月 11日住院治疗。患者否认有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病史。无烟酒嗜好。无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及甲亢家族史。半年来为…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