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骨折诊断及其分型。基于CT三维重建的骨折地图绘制技术,通过绘制骨折模型来直观展现骨折线的形态学,包括骨折线的起止、走行、骨折面积等。骨折地图绘制技术为骨折诊断、骨折分型、治疗方案选择、手术内固定物设计、骨折好发部位统计、骨折标准化模型制定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本文将回顾目前国内外包括对于肩胛骨骨折、胫骨远端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桡骨小头骨折、股骨转子间外侧壁骨折、髋臼四边体骨折等骨折地图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以上各个骨折模型的骨折好发部位及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在骨折分型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骨折地图的临床应用前景及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王军强 《中国骨伤》2014,27(6):445-447
<正>胫骨骨折是人体最常见的长骨骨折,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创伤机制多种多样。胫骨骨折通常伴有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关系到出现并发症和不良治疗结果的风险概率。胫骨骨折可根据骨折发生部位分为干骺端骨折、骨干骨折、近端骨折、远端骨折或多节段骨折;按照OTA-AO分型,胫骨骨折为42型,进一步可分为A型(简单骨折)、B型(楔形骨折)和C型(复杂骨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中老年妇女骨折后再骨折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老年妇女骨折后再骨折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方法  1997年 1月至 2 0 0 3年 11月随访 5 99例骨折的中老年妇女 ,统计其骨折发生时的年龄、骨折部位及双能X线下测定其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 ,了解其再骨折的情况。结果 初次骨折时桡骨骨折、肱骨近端骨折、脊柱骨折组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而髋部骨折的年龄较其他组的差异有显著性。初次桡骨骨折时骨密度可不下降 ,而肱骨近端骨折、腰椎骨折、髋部骨折时骨量减少 ;肱骨近端骨折、腰椎骨折、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与桡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 0 1) ;再次骨折发生率为 15 . 9% ,以髋部骨折组发生率为最高 2 1. 2 1% ,各组骨密度均有下降 ,尤其髋部骨折组发生再骨折时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结论中老年妇女初次骨折是一个重要的风险预测因素 ,初次桡骨骨折后应定期复查骨密度等 ,进行骨质疏松的预防 ;肱骨近端、腰椎、髋部初次骨折发生后在积极治疗骨折的同时应进行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并防止跌倒 ,以防再发生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本地区夏季上肢各类骨折发生的特点和分布,并为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提供线索.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5月至8月间所有骨折患者共127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骨折的发生种类、部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然后按性别及年龄等进行分组.分析各骨折的构成和发生特点.结果 在1270例骨折患者中,共发生1395处骨折,其中上肢占骨折总数的48.0%,下肢占骨折总数的29.0%.上肢骨折部位中,指骨骨折占上肢骨折的30.0%;桡骨远端骨折占上肢骨折的15.7%;锁骨骨折占上肢骨折的10.8%;掌骨骨折占上肢骨折的8.8%.上肢骨折病例中,指骨骨折占上肢骨折的31.6%,桡骨远端骨折占上肢骨折的10.9%,桡骨远端伴尺骨茎突骨折占上肢骨折的5.7%,锁骨骨折占上肢骨折的11.4%;掌骨骨折占上肢骨折6.5%.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对本地区的夏季骨折尤其是上肢骨折的分布和发病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总体把握各类骨折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指导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促进骨折愈合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骨折不愈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TBI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文献,从神经、体液及免疫3个方面总结TBI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探讨骨折不愈合治疗新思路。结果 大量研究表明,骨折合并TBI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较单纯骨折患者更快。骨折合并TBI患者体液中各种细胞因子、激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骨折患者;神经系统释放的神经因子透过受损血脑屏障到达骨折部位,同时合并TBI的骨折端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趋化、聚集与单纯骨折患者也有显著差异。复杂的体液、神经及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促进骨折端血管再生、成骨细胞分化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结论 TBI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及免疫调节网络促进骨折愈合,提示通过干预骨折周围微环境可以治疗骨折不愈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2):2028-2032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合并骨折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05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 289例纳入本研究。记录包括年龄、性别、合并内科疾病情况、骨折类型和是否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等,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合并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1 28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合并骨折者107例,占8.30%。尺桡骨、肱骨和胸腰椎体是老年髋部骨折常见合并骨折部位。女性、股骨颈骨折、合并高血压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合并骨折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306,P0.05)、女性(OR=2.255,P0.05)、股骨颈骨折(OR=2.146,P0.05)和伴有高血压(OR=2.197,P0.05)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合并骨折的显著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为尺桡骨、肱骨和胸腰椎体。老龄、女性、骨折类型和合并高血压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合并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如对脊柱间隔性多节段骨折认识不足,将严重延误治疗。文献中该骨折的发生率为3.2~16.7%,只发现一个节段骨折,而对另一节段骨折延误诊断的平均时间为53天。脊柱间隔性多节段骨折是指有骨折的两椎体之间至少间隔一个正常椎体,包括压缩骨折或严重骨折,但不包括棘突、横突和骶椎骨折。严重骨折指很可能引起神经症状的一些骨折,如椎体爆裂骨折、骨折脱位、安全带骨折和小关节脱位等。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门诊及住院的年龄50岁以上、临床可确诊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273例,根据是否有骨质疏松骨折病史分为再骨折组48例和骨折组225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股骨颈DXA骨密度测定T值、Charlson合并症指数、骨折时间等临床特征,并行运动协调技能评价。结果骨折组年龄(67.7±8.5)岁,再骨折组(72.7±9.5)岁;再骨折组女性占77.1%,高于骨折组女性构成比70.2%;再骨折类型以椎体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最多见,其次为股骨颈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再骨折发生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75岁,HR =1.23;>85岁,HR =1.68)、女性(HR=1.36)、曾发生椎体骨折(HR=1.62)、曾发生髋部骨折(HR=1.27),骨密度- T值<-3.5(HR =1.38)及运动协调技能减退(HR= 1.27)。再骨折平均发生于初次骨折后(3.7±2.5)年。骨折组随访2年内再骨折发生率4.9%(11/225)。结论 有初次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仍然很明显,两次骨折之间有足够的间隔采取措施降低再骨折的风险。特别是对发生椎体、髋部骨折的老年女性应进行干预,进行运动协调技能的康复训练和防跌倒练习。  相似文献   

9.
骨折地图又称为骨折线分布地图, 一般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绘制整体骨折线, 进而用于骨折线分布的表征。骨折地图可以描述骨折线走形和趋势, 统计骨折线角度、骨块面积、累及范围等形态信息, 也可用于内固定策略的选择、分型的提出与验证、损伤机制的验证及标准骨折模型的建立等。目前, 骨折地图已成为骨折研究及临床决策的有力辅助工具。本文通过回顾骨折地图的技术进展, 深入探讨了其在膝关节创伤中的应用, 特别是在胫骨平台骨折、股骨远端骨折、髌骨骨折等创伤领域的研究进展, 归纳了各骨折模型中骨折地图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相关应用, 以期为膝关节创伤的研究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阐述老年性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后再次对侧股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 ,提高对二次骨折的认识和防范。方法 对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10月手术治疗的 4 76例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针对股骨近端骨折的骨折类型、再次对侧骨折的发生率、骨折时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第一次骨折后再次发生对侧骨折的间隔时间、骨折时的合并症等内容进行研究和比较。结果  4 76例股骨近端骨折中 ,2 6例为第二次发生的对侧骨折 ,老年性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后再次对侧股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为 5 5 % (2 6 / 4 76 )。股骨颈骨折后发生对侧的股骨近端骨折 ,6 8 8% (11/ 16 )的病例仍为股骨颈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后发生对侧的股骨近端骨折 ,90 0 % (9/ 10 )的病例仍然是股骨粗隆间骨折 ,第二次骨折类型往往同第一次相同。第二次骨折和第一次骨折的时间间隔平均为 2 7年 ,第 2~ 3年发生的占 4 2 3%。单侧和双侧骨折群的年龄和性别无明显差异。白内障、老年性痴呆、Parkinson病、脑血管障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和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合并症的持有率双侧群明显高于单侧群。影响行走功能的合并疾病 ,是再次对侧股骨近端骨折的一个重要易患因素。结论 老年性股骨近端骨折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而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149例(189椎体),统计新发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和发生时间,分析初始骨折椎体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关系及性别、年龄、初始骨折数量、骨折程度、骨水泥用量、椎间盘水泥渗漏是否是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有13例(24椎体)发生新发骨折,58.3%的新发骨折出现在PVP术后3个月内,9个新发骨折发生在相邻椎体.初始骨折椎体部位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新发椎体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RR=3.596,95%CI:1.84-7.04,P=0.000).性别、年龄、骨折程度、骨水泥量和椎间盘水泥渗漏不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是8.7%,其中一半新发骨折位于相邻椎体.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是PVP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而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149例(189椎体),统计新发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和发生时间,分析初始骨折椎体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关系及性别、年龄、初始骨折数量、骨折程度、骨水泥用量、椎间盘水泥渗漏是否是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有13例(24椎体)发生新发骨折,58.3%的新发骨折出现在PVP术后3个月内,9个新发骨折发生在相邻椎体.初始骨折椎体部位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新发椎体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RR=3.596,95%CI:1.84-7.04,P=0.000).性别、年龄、骨折程度、骨水泥量和椎间盘水泥渗漏不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是8.7%,其中一半新发骨折位于相邻椎体.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是PVP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综合评价其对骨折诊疗与教学的指导意义. 方法 利用中国数字人男一号数据及多组正常成人骨骼64排CT扫描数据,依据目前国际常用的骨折分型,通过Mimics、UG等建模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构建出复杂骨折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重点模拟一些临床不易鉴别的骨折分型(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骨盆骨折的Tile分型、胫骨平台骨折的Schatzker分型和踝关节骨折的Lange-Hansen分型等),各骨折块采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对骨折模型进行截图保存、并输出影片格式.由10名骨科医生和20名无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学生对平面示意图和三维数字化模型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综合评价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对复杂骨折诊疗的指导意义. 结果 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从任意的方位和角度观察和截图,相对应的影片可以360°旋转观看骨折情况.8名骨科医生认为依据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更有利于判断骨折的具体类型,19名医学生认为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具有形象、逼真、直观等特点,容易理解. 结论 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具有直观、立体、逼真、动态等特点,有利于骨折临床教学、诊断与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儿童股骨干骨折是指股骨小转子下至股骨髁上之间的骨折,约占儿童全身骨折的1.4%~1.7%[1],男女发生率之比为2.6∶1[2],通常以坠落伤、运动意外受伤和交通事故引起为主。儿童股骨干骨折主要发生于2个年龄段[3],第一个年龄段为1~3岁,主要为低能量损伤;第二个年龄阶段为青春期早期,主要为高能量损伤。目前,尚无通用的儿童股骨干骨折分类、分型系统,临床上常常根据骨折位置分为近段骨折、中段骨折、远段骨折,按照骨折断端的情况分为横型骨折、螺旋型骨折、斜型骨折、粉碎型骨折,按照软组织损伤后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及开放性骨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2):1145-1147
<正>寰椎骨折占急性颈椎骨折的7%,孤立的寰椎骨折大多是两处或多处前、后弓骨折,44%的寰椎骨折合并有枢椎骨折,孤立性前弓骨折较少,小儿的寰椎骨折多发生在骨、软骨结合处,寰椎前结节、前弓水平骨折较为罕见[1],易被漏诊、误诊,应注意分析鉴别。查阅国内外文献未对此类骨折进行报道。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于2014年1月10日收治1例4岁儿童寰椎前弓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而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149例(189椎体),统计新发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和发生时间,分析初始骨折椎体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关系及性别、年龄、初始骨折数量、骨折程度、骨水泥用量、椎间盘水泥渗漏是否是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有13例(24椎体)发生新发骨折,58.3%的新发骨折出现在PVP术后3个月内,9个新发骨折发生在相邻椎体.初始骨折椎体部位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新发椎体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RR=3.596,95%CI:1.84-7.04,P=0.000).性别、年龄、骨折程度、骨水泥量和椎间盘水泥渗漏不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是8.7%,其中一半新发骨折位于相邻椎体.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是PVP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01—2013-12行手术治疗的16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骨折侧别、损伤类型、骨折类型、多发伤、合并疾病、手术方式、术后负重时间等是否为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次分析。结果 167例中156例骨折一期愈合(93.4%),11例骨折不愈合(6.6%)。经χ2检验筛选,损伤类型、骨折类型、术后负重时间3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放性骨折、延迟负重对股骨干骨折愈合有明显影响(P0.05)。在校正了其他因素以后,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的风险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3.853倍,延迟负重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的风险是早期负重患者的4.127倍。结论开放性骨折及延迟负重是影响股骨干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复杂骨折是否为骨折愈合的不利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颌骨骨折新的分类方法。方法对597例上颌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相关研究,提出一种全新的上颌骨骨折的分类方法。结果将上颌骨骨折分为3型:A型骨折(又称单纯性骨折)、B型骨折(又称复杂性骨折)、C型骨折(又称混合型骨折)。其中A型骨折又根据其骨折部位的不同分为3个亚型:A1型骨折:上颌骨额突骨折;A2型骨折:上颌窦前壁骨折;A3型骨折:上颌骨牙槽突骨折。结论它是一种以上颌骨骨折治疗为导向的分类方法,对上颌骨骨折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髋臼后壁骨折是最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尽管属于简单骨折,但是常常合并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坐骨神经损伤等。合并伤、后壁骨折亚型、复位质量、髋关节复位时机等因素影响后壁骨折的预后。目前髋臼骨折的流行病学正在发生改变,新的技术应运而生。且最新研究发现后壁骨折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为了缩短初学者对后壁骨折的学习曲线、改善后壁骨折的预后、有效规避后壁骨折的陷阱,本研究结合髋臼骨折治疗经验和大量的后壁骨折最新文献,对后壁骨折的治疗和研究进行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Pilon骨折是指累及胫骨远端负重关节面的骨折,约占所有下肢骨折的1%,占胫骨骨折的3%~10%[1].Bartlett 等[2]将Pilon骨折的特征总结为涉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干骺端骨折,有不同程度的嵌插;呈粉碎、不稳定性,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表面不平;骨折可涉及内、外、后踝;75%~85%的患者可伴有腓骨骨折.复杂Pilon骨折主要是指胫骨负重关节面严重破坏、伴有大量干骺端骨块压缩、周围软组织严重损伤、预后较差的一类Pilon骨折[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