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床突间隙 (CS)是术中磨除前床突 (ACP)后人为制造的一六面体手术操作空间 ,位于蝶骨小翼后侧 ,海绵窦前方 ,蝶骨体和视神经外侧 ,下缘是经中颅窝到眶上裂的III、IV、V1、VI等颅神经 ,并毗邻颈内动脉、眼动脉、下丘脑、垂体等重要结构。随着颅底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工具的发展 ,途经和涉及该区域的手术日益增多。基于该部位结构具有高度个体化的特点 ,进一步了解CS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关系对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建立,对颅底诸结构显微解剖知识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文仅就视神经管显微解剖研究的现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方法对30个头颅标本,60侧颈静脉孔进行显微解剖和观察,并记录数据和留取图像资料。结果颈静脉孔可划分为三部分:前内侧的岩下窦和舌咽神经,中间的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后外侧的乙状窦。岩下窦以三种形式回流颈静脉球: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穿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下方,形成短静脉与颈内静脉伴行,三种形式可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出现。椎动脉可位于舌下神经的腹侧,穿舌下神经之间或位于舌下神经背侧。小脑后下动脉可勾绕副神经根丝,穿副神经根丝或副神经.迷走神经之间,穿迷走神经根丝或勾绕舌咽神经的上方。结论颈静脉孔结构复杂,详尽的解剖研究可提高本区域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海绵窦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在2~8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测量和记录海绵窦周围骨、硬膜、动脉和颅神经的关系以及海绵窦内的静脉间隙和交通等。结果海绵窦有丰富的静脉交通,不仅可使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也可与潜在的静脉引流开放促成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结论 海绵窦的解剖对选择适当的血管内治疗途径和合适的栓塞材料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开颅手术中大脑深静脉的保护一般都很重视,但大脑浅静脉的保护往往被忽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颅内手术以来,使大脑浅静脉(主要是其终端桥静脉)的保护成为可能。笔者复习有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工作中的经验体会就大脑浅静脉的显微解剖及其在开颅手术中的保护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模拟行颞下-颞下窝-额下颅底入路手术,获得与入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15例成年尸头,应用显微解剖技术,模拟手术。对术中所涉及的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1)颈总动脉上行至距甲状软骨上缘[1.03(0.11~1.68)±0.34]cm水平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2)面神经额颞支行走于颞浅筋膜及帽状腱膜的浅层,分前中后三支,后支短小,中支和前支分别在距耳屏[2.19(1.71~2.67)±0.45]cm、[3.21(2.91~3.51)±0.52]cm处越过颧弓。(3)颈内动脉膝部距耳蜗[0.53(0.21~0.61)±0.22]cm,距鼓室[0.21(0.05~0.49)±0.05]cm,距膝状神经节[0.82(0.61~1.21)±0.16]cm。耳咽管位于颈内动脉前方,两者间骨质厚 [0.11(0.06~0.20)±0.03]cm。(4)此入路中可获得的颅骨骨膜瓣前后长度为[14.11(13.32~16.20)±3.59]cm、左右宽度为[15.51(14.20~17.21)±3.65]cm、颞肌瓣长度为[8.52(7.01~10.21)±2.17]cm。结论 (1)颞下-颞下窝-额下颅底入路暴露好,可同时处理颅内外的病变,适用于侵犯前、中颅底及颞下窝的巨大肿瘤。(2)该入路涉及的解剖结构较多。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面神经、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把握与手术入路有关的重要参数能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颅眶交界区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眶交界区域显微解剖。方法从不同的方向对26侧颅眶交界区进行显微镜下解剖研究,并留取图像资料。结果颅眶交界区的侧方暴露有利于眶-翼腭窝-颞下窝沟通肿瘤的切除,额底眶顶暴露适合于眶-蝶沟通肿瘤的切除,海绵窦和眼眶沟通肿瘤的暴露要兼顾额叶底面、中颅窝底前部和眶外侧壁暴露以颞侧上方入路为佳,内侧中线的暴露适合于鼻-眶沟通肿瘤的暴露。结论颅眶交界区与眼眶后部、海绵窦前部、蝶鞍区、鼻腔顶部筛窦、颞下窝和翼腭窝相关,不同特点肿瘤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向和手术入路暴露。  相似文献   

8.
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对手术中涉及的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研究。方法20例脑标本,应用显微镜对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大脑内静脉通常由丘纹静脉、透明膈静脉和脉络膜上静脉在室间孔后缘汇合形成,存在解剖变异。双侧大脑内静脉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但非所有如此。根据大脑内静脉与松果体的方位,可将大脑内静脉分为4型。静脉角与室间孔的距离变异较大。丘纹静脉可分为正常型和异常型6种。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与大脑内静脉密切联系。结论大脑内静脉的主要属支之间有解剖的互补性。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可作为解剖标志。侧脑室手术中应注意双侧大脑内静脉不平行的可能,保护好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以及伴行的动脉。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关系和变异,对选择扩大Monro孔的手术方法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终板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终板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尸颅的终板、视上隐窝及相邻结构。结果 终板自前连合伸至视交叉中部,大部分区域厚度在0.25mm左右,平均曲长为(14.1×2.7)mm,最大宽度为5.0mm。视上隐窝位于视交叉后半中线区的上面,平均长度为(5.8×1.3)mm,前缘高度0~0.4mm,后缘高度0.6~2.4mm。相邻第三脑室的平均宽度为(2.21×1.1)mm。前交通动脉位于终板正上方者不足1/4。结论 经终板入路是打开终板后所获得的手术通路,大致呈梯形,后界是被后推的前交通动脉及两侧A1段;前界为视交叉后上缘;侧边为下丘脑组织及视束。中嵴或中央区高起是鉴别终板的重要标志,在视交叉前缘11mm后方沿中线上切开终板常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海绵窦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窦位于中颅窝底垂体的两侧。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为海绵窦不是静脉窦 ,而是静脉丛 ,且与颅外的静脉相通。海绵窦内颈内动脉与静脉丛为血管与血管的关系 ,并提出更名为‘鞍侧腔’为宜。在临床上常用的海绵窦外侧壁三角有Parkinson三角和Mullan三角 ,上壁三角有Hukuba和动眼神经三角。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呈‘S’形弯曲 ,分为五段 ,有三个分支。但小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无弯曲。在海绵窦内不仅有Ⅲ -Ⅵ对脑神经 ,还有交感神经丛穿过。海绵窦结构复杂 ,是现代颅底外科和解剖学受重视的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颢下咽旁间隙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73例颞下咽旁间隙恶性肿瘤,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30例,辅助化疗9例.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 -Meier法,生存率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 5年总生存率、癌症相关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7%、51.5%、40.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与颅底关系、恶性程度、切缘状态、肿瘤大小与癌症相关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均有相关性;而性别和病理类型仅与无进展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结论 肿瘤大小是影响颞下咽旁间隙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颞下窝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颞下窝的局部解剖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立体、形象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应用冷冻铣切技术,完成一成人头颅断层标本的制作,通过计算机对头颅冠状薄层连续切片进行信号标定、提取和三维重建,获得颞下窝内有关结构的三维图像.结果 共获得396张颞下窝区的0.1 mm厚冠状断层,选取6个典型断层,描述了颞下窝的解剖特点.颞下窝的三维图像形态逼真,可以任意旋转、缩放、任意拆分和合并.结论 冠状断层解剖和三维重建相结合形象显示颞下窝的立体解剖关系,翼外肌和翼内肌是该区域的标志性解剖结构;三维重建图像可增加临床医生对颞下窝解剖关系的理解,可以作为手术入路选择的依据和模拟手术过程的工具.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aims to provide three-dimensional anatomical data to physicians through studying the regional anatomy of infratemporal fossa.Methods Coronal sections of one cadaveric head were prepared with freezing milling technique.After labeling,extra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erial thin sections of the specimen,the three dimensional images of the infratemporal fossa and related structures were obtained.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ninety-six coronal sections with the thickness of 0.1 mm were obtained.Six typical sections were selected to depict the anatomical features of infratemporal fossa.The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of infratemporal fossa were vivid and could be rotated,zoomed out,divided and merged at will.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coronal sections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could display the anatomical relationship of infratemporal fossa structures.Pterygoid muscles are landmarks of the region.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images could help physician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natomical relationship of infratemporal fossa structures and be the basis of surgical approach decision and useful tool in simulating the surgical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翼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翼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耳前颞下窝入路切除侧颅底占位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对5例侧颅底占位性病变采用改良耳前颞下窝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占位性病变。结果5例侧颅底占位性病变,4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存,无涎漏发生。结论改良耳前颞下窝入路对于侧颅底占位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需要神经外科与口腔颌面外科密切协作。  相似文献   

15.
翼腭窝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翼腭窝的显微解剖,为颅底外科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0例颅骨干标本对翼腭窝区的结构及孔道交通等进行观察,对10例(2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翼腭窝进行显微解剖。结果翼腭窝呈一狭长的漏斗型间隙,经八个自然管道与鼻腔、口腔、咽、眶、颞下窝、颅中窝相交通。其主要内容物包括上颌动脉翼腭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和蝶腭神经节等。结论翼腭窝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神经丰富,毗邻结构重要,熟知此区的显微解剖,对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经外侧入路处理翼腭窝及中颅底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15例干性头颅标本的翼腭窝骨性标志,并对12具成人湿颅标本行额颞-颞下窝入路显微解剖,观察翼腭窝内的血管、神经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结果上颌动脉翼肌段位于神经成分前方,其末端外径平均为(2.46±0.58)mm,眶下裂孔至圆孔和翼管外口间平均距离分别为(13.34±3.03)mm、(17.33±4.05)mm;翼管长(14.65±1.76)mm,走行与垂体窝外侧颈动脉沟平行,翼管中点距颈动脉沟(12.72±1.38)mm.结论行经外侧翼腭窝入路时,以眶下裂孔作为辨认翼腭窝深部结构的解剖标志,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Transpatial skull base lesions involving the infratemporal fossa (ITF) are challenging due to the complex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of the region. Open approache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utilized to access these spaces. We present a 55-year-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a mesenchymal mass involving the left ITF and masticator space. A combined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pterygoid approach was performed followed by an endoscopic transoral-transmandibular corridor to access and resect the tumor.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unremarkable with no recurrence during her follow-up. Combined endoscopic approaches for transpatial tumor resection offered sufficient exposure to access safely each space.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松果体区的有关显微解剖知识,测量枕下经小脑幕入路进行松果体区手术有关的解剖数据。方法于4~25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28具成人尸体头颅标本松果体区解剖结构,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结果大脑大静脉系统与松果体区的有关动脉血管位置较为恒定,在采取枕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时,上述结构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并无明显妨碍。结论枕下经小脑幕入路为进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较为安全、方便的手术入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下颌入路切除颅中凹底与颞下窝沟通肿瘤和术后重建的方法。方法采用经下颌入路及与额颞联合入路对11例此区域肿瘤行显微手术切除,手术重建包括硬膜修补、手术残腔消除及骨固定。结果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无死亡及严重残疾。12例临床症状显著改善。2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经下颌入路及与额颞联合入路能提供良好的显露.可安全、彻底地切除肿瘤,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使用显微技术,可靠重建颅底,及重视病人术后的功能和美观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经耳前或耳后颞下入路切除颅底沟通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告经耳前或耳后切口颞下入路切除5例颅底沟通瘤。其中巨大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和软骨肉瘤1例。5例中4例全切,1例次全切除。全部手术病人除1例出现轻面瘫外,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预后较好。作者就手术入路选择等体会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