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斜视患者手术矫正与立体视觉的重建关系。方法 对 6 5例共转性内斜视应用同视机 ,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三棱镜分别进行立体视觉阈值、斜视度检查 ,并分析结果。结果  6 5例斜视患者不同手术年龄、发病年龄、术前斜视角与术后双眼立体视觉的重建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内斜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 ,手术年龄、发病年龄及斜视角的大小直接影响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针刺治疗早期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疗效。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诊治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12例患者行针刺治疗,以三棱镜度数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经治疗后,痊愈3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66.67%。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圆周度与三棱镜度数理论值与临床值的差异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方法本组共202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共同性外斜视100例,男43例,女57例,最小年龄6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17.89±7.44岁。共同性内斜视102例,男46例,女56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63岁,平均年龄18.82±9.02岁。分别以角膜映光法和三棱镜遮盖-去遮盖法行斜视角测量。将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外斜视的圆周度与三棱镜度的换算值:1°=1.85△~2.24△。内视圆周度与三棱镜度的换算值:1°=2.07△~2.50△。内斜视和外斜视圆周度和三棱镜度的临床值同理论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02-0.000);内斜视与外斜视的临床值间也有统计学意义(=0.001)。结论①圆周度与三棱镜度理论值和临床值的比值随斜视度的增加而增加;②内斜视圆周度与三棱镜度的比值较外斜视大。患者配合程度、瞳孔直径大小、隐斜度的部分缺失及三棱镜块本身的缺陷等是造成圆周度与三棱镜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同视机联合三棱镜检查斜视度可能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分析140例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病例行三棱镜、眼球运动检查,合作者行同视机等检查.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先天性内斜视的屈光状态多为轻度远视,戴镜不能矫正眼位,斜视度≥30Δ,经手术治疗正位率达88.57%,12.8%不同程度恢复了双眼视功能.结论 矫治先天性内斜视需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除高AC/A且斜视度≤4Δ者行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外,其他以非对称性手术为主,此方法既满足了双眼视力的发育条件,又有小于2次的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5.
小角度内斜视是眼科常见斜视之一,常见于斜视术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和非调节性内斜视等。我们希望能通过压贴三棱镜治疗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和正常的视网膜对应。我们对15例≤25内斜视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影响内斜视矫正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内斜视矫正手术28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82例中275例(97.5%)正位,7例(2.50%)未达正位,其中6例为学龄前儿童,全部为内斜视合并分离性垂直性偏斜或麻痹因素。结论内斜视矫正术对内斜视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并从中找出应注意问题。方法  30例患儿均用 1%阿托品眼膏散瞳 ,5 d后 ,验光且配戴全部矫正眼镜 ,6个月后 ,仍存在内斜≥ 2 0△的且视力正常或双眼弱视 ,采用手术矫正眼位。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3个月时间 ,双眼正位 14例 ,欠矫 15例 ,过矫 1例。结论 对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由于存在调节与非调节性因素。先从调节因素着手 ,戴全矫镜 ,与调节因素无关非调节因素存在的内斜 ,全部手术量均以裸眼 33cm,戴矫正镜33cm的三棱镜数之和的 5 0 %的斜视度计算。  相似文献   

8.
眼球震颤为一种有节律的不自主的眼球摆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眼外肌、视觉系统和内耳迷路疾病的常见体征.讨论眼球震颤诊疗心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婴儿型眼球震颤矫正屈光不正,尽量提高视力.对于小角度的面部转动代偿头位,配戴三棱镜,其基底朝向与面部转动相反.隐性眼球震颤如果伴有斜视并有症状时,可考虑眼肌手术.眼球震颤阻断综合征对于大角度的面部转动代偿头位,一般采用手术矫正内斜视.  相似文献   

9.
林惠军  张瑞  薛菊霞 《现代医学》2003,31(4):258-259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 12例患者均采用内直肌完全断腱术,同时做外直肌超常量截除,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外观,眼球运动及双眼视觉。结果 12例患者经内直肌完全断腱术加外直肌超常量截除术治疗后,眼外观及视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固定性内斜视通过内直肌断腱术加外直肌超常量截除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观察68例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经过戴镜、弱视治疗,随访6mo、12mo、24mo内斜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6mo后内斜视度基本稳定。结论调节性内斜视先矫正屈光不正6mo以上才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继发性内斜视手术方式及二次手术前、后双眼视觉.方法 对59例均有外斜视手术矫正病史的继发性内斜视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两次手术术前、术后双眼视觉的变化.结果 对有外转受限和侧方非共同性的患者,采用外直肌复位或缩短复位,不足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对无外转受限和侧方非共同性的患者,采用内直肌后徙,不足联合外直肌复位或缩短复位术.间歇性外斜视过矫所致的继发性内斜视对双眼视觉损害更大,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直肌复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是治疗继发性内斜视的有效方式,尽早手术治疗,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斜视手术后发生连续性内斜视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5例术后连续性内斜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生与外斜视的类型及手术方法相关。结论应根据不同的外斜视,施以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眶骨膜锚定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李智伟,方彦,高瑞琳关键词:内斜视,外直肌,外科,手术固定性内斜视与一般斜视不同,具有本身独特的特征[1]。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用常规斜视矫正,或内直肌断腱、外直肌加强或上、下直肌与外直肌联结均难奏效。我科应用眶骨膜锚定手术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108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采用手术治疗。结果108例患儿中治愈94例,治愈率为87.04%,有双眼单视功能者占72.22%(78/108)。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诊治,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使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15.
王颖宾 《中原医刊》2009,(22):82-83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方法、时机及疗效。方法追踪观察7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发病时间、年龄,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发病年龄愈小、病程愈长,双眼视功能愈差。结论儿童共同性内斜视应及时发现,早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调节状态以及依此进行手术设计的价值.方法 对24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调节状态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调节状态对手术进行设计.结果 单纯屈光性调节因素8例,单纯非屈光性调节因素3例,混合性调节因素8例,非调节因素为主的少许调节性因素5例,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视远的斜视角< 10△.结论 区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不同调节状态对手术设计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共同性内斜视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斜视类型,分为先天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等.除了调节性内斜视可以通过及时配戴眼镜予以矫正外,其余各种类型的共同性内斜视几乎都需要用手术予以矫正.通常采用的术式为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术.而我们将内直肌后徙改用内直肌延伸术.从而简化了内斜视矫正术的手术过程,且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直肌联接术与眶骨膜固定术对麻痹性内斜视和固定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02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麻痹性内斜视50人,固定性内斜视22人.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2种内斜视各分为A组(直肌联接术)和B组(眶骨膜固定术).分析2种手术的方法及特点,分别定性比较二组治疗前、后复视改变及眼球运动,定量比较斜视度变化;并对每种内斜视2组之间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1)2种内斜视A、B组术后1周,前方复视消失;术后2月,A组部分患者前方复视出现,而B组的没有变化;(2)术后1周及2月复诊,麻痹性内斜视A组眼球可向颞侧转动8°左右,其余方向运动无受限;B组眼球只能轻微上下转动,其余方向运动受限.固定性内斜视A组部分眼球可轻微内转或上下转,不能外转.B组不能运动;(3)2种内斜视术后1周A、B组斜视度检查正位至-5°(0-10△)(P〈0.05),术后2月与术后1周比较A组斜视度回退欠矫(P〈0.05),B组未回退(P〉0.05);(4)术前及术后1周,2种内斜视A、B组之间斜视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月斜视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2种手术对麻痹性和固定性内斜视的斜视度矫正近期效果满意,但远期联接术较固定术易复发;(2)联接术不影响眼球转动,甚至可以恢复部分运动,而固定术对眼球运动有明显的限制作用;(3)联接术后复发,程度较重的麻痹性内斜视可以采用眶骨膜固定术,程度较轻的固定性内斜视可以采用直肌联接术.  相似文献   

19.
羊薇 《四川医学》2004,25(5):534-534
为了探讨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方法,现将我院从1997年1月至2002年1月用手术方法治疗的90例患者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影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建立双眼视觉的多种因素中找出主要因素。方法 对38例手术治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视觉恢复情况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的双眼视觉恢复率为68.42%,当F=3.84时。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依次为:眼位,发病年龄,治疗前双眼视功能,双眼视力不等。当F=2时,戴镜年龄,手术年龄进入方程呈负相关。结论 影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双眼视觉建立的主要因素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