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卵巢恶性肿瘤上腹部转移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卵巢恶性肿瘤上腹部转移的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CT显示有上腹部转移的表现特征,着重观察和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和大小。结果 23例中共发现上腹部转移病灶136个。以腹膜转移为主(占病灶总数的72.8%)。其中最常见于右肝上间隙和右肝下问隙。转移病灶形态以结节团块为主,密度以实性为主,直径在O.5~13.Ocm之间。结论 卵巢恶性肿瘤上腹部转移十分常见,以腹膜转移为主。上腹部CT扫描有助于较全面地发现转移病灶,作出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随着螺旋CT的发展比普通CT增加了许多软件,在功能上大大的提高影像质量和效果。本院对不能平卧或要求侧卧位患者进行侧位扫描。主要是脊柱侧弯畸形、腹部了解腹腔脏器毗邻关系和盆腔脏器的体位变化情况。经螺旋CT特有的软件功能,进行图象后处理,同样可以得到平卧扫描的效果和达到诊断的要求及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相胃肠道造影和CT扫描在小肠恶性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小肠恶性肿瘤50例,包括腺癌1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平滑肌肉瘤5例,转移癌15例,先后行多相胃肠造影和腹部CT扫描检查,所得图像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师进行评价。结果:50例小肠恶性肿瘤多相胃肠检查敏感性100%,准确性88%。CT扫描检查敏感性94%,准确性90%。两种方法相结合准确性100%。CT扫描评估手术可切除敏感性86%,不可切除敏感性85%。结论:多相胃肠道造影检查和腹部CT扫描结合应用可作为小肠恶性肿瘤诊断和评估可切除性必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儿童腹部CT扫描参数,减少其辐射危害.方法在预扫描的基础上,将60只实验犬按脐平面腹围值分为4组,每组15只,根据成人腹部CT扫描常规剂量进行适当调整,分别以110、150、190和240 mAs行腹部扫描,并评价其成像质量.然后将120例疑有腹部病变的患儿按腹围大小分为4组,参照实验犬腹部扫描参数行腹部CT扫描,最后分析其成像质量.结果实验犬和患儿扫描曝光量适当降低后,优良级片率分别为90.9%和92.0%,而曝光量及单一扫描层面的加权CT剂量指数值均降低到标准曝光量的45.8%~79.17%.结论依据儿童腹围大小适当降低腹部CT扫描曝光量可明显减少患儿的辐射剂量,有效地保护患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 随着螺旋CT、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普及,腹部多期增强扫描逐步成为各大医院CT检查的常规.提高了腹部各脏器病变的检出率与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而如何掌握好扫描条件是影像科医生和影像技术人员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关系到影像检查的质量和检查结果的正确性。本文通过在上腹部增强扫描过程中选用不同造影剂剂量、不同注射速率、不同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测量其强化峰值,从而比较不同条件下增强效果的差异,从中选出合理的条件组合。有利于提高影像质量、提高诊断符合率,同时可减少造影剂用量、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减小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螺旋CT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扫描对腹部及腹膜后等疾病的显示,特别是对肝脏等实质部分的显示,是传统X线摄影所不及的。肝脏螺旋CT检查技术已经日益成为肝癌等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如何提高螺旋CT扫描的图像质量以满足临床诊断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实践,对如何合理地优化扫描参数,得到高质量的图像有一些经验体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CT扫描定位像(以下简称定位像)是CT检查的常规方法,是各部位CT检查的首要扫描程序,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如不扫定位像,则CT计算机将无法进入扫描程序,或CT片上不照定位像,给诊断和病变定位带来困难和麻烦。  相似文献   

8.
小儿腹部内胚窦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提高对小儿腹部内胚窦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腹部内胚窦瘤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23例CT平扫均表现为实性肿块,18例肿块表现为不均质密度,5例表现为均质密度。19例增强CT扫描表现为中~高度不均匀强化,其中9例表现为周边部的不规则条状及网状强化。结论 CT对小儿腹部内胚窦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合血清甲胎蛋白测定有助于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肺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的腹部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腹部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7例均作腹部CT扫描,对其腹部CT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6例有腹部阳性表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其中1例合并胸导管增大、胸腔积液;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合并腹水、胸腔积液1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腹膜后淋巴管肌瘤合并子宫肌瘤1例。结论肺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可并发腹部多脏器病变,CT扫描对发现和诊断其腹部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儿童腹部CT曝光参数设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发现,很多医院一直采用成人扫描条件,或者以成人扫描条件为参考,适当降低条件后对儿童腹部进行扫描。长期以来一直缺少一个比较科学的曝光参数选择方法,这样势必会影响病人的照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有文献报道,若用成人的扫描条件进行儿童CT扫描,其剂量至少为成人的2倍。为了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又使得病人的辐射剂量降到较低,笔者采用一种依照患儿的腹围大小来设置腹部扫描参数的方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谢星  弥金凤  冯玮 《西南军医》2008,10(1):43-43
目的探讨增强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肠梗阻并且X光片提示有肠梗阻和可疑肠梗阻的43例病人,经肘静脉穿刺高压注入优维显后行全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43例病人CT表现均有肠梗阻,梗阻部位明确43例,病因明确42例。结论增强螺旋CT扫描能客观准确的展现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梗阻周围情况,对临床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螺旋CT的问世,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TA)已成为现实。它扫描速度快,可在一次屏气的30秒内完成扫描,尤其在胸、腹部避免了呼吸的影响,并且系少剖伤检查,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腹部动脉的SCTA主要用于检查与评价:①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如肾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车身的病变与变异;②胰、脾、肝周围血管受肿瘤侵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椎体进行分析。使用QCT骨密度测量工作站测得胸部常规120 kVp下T11~L1椎体的骨密度(BMD),同时分别测量胸部120 kVp与腹部GSI扫描70 keV单能量下T11~L1椎体的CT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测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椎体BMD值与CT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椎体间CT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参考QCT诊断标准,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比较三组间及组内CT值差异。组内120 kVp-CT值和GSI-C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T11~L1椎体BMD均值行骨质状态判定,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CT值评估骨质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椎体BMD与120 kVp-CT值和GSI-CT值均呈正相关(r=0....  相似文献   

14.
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表现特征。方法:8例Castleman病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有完整的临床,CT影像和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特征。结果:病理上包括透明血管型7例和混合型1例。CT扫描7例表现为直径5-15cm的单发巨大软组织肿块,1例为肝门区多发的球形病变,直径1-4cm,平均CT值3-49HU(平均44HU),增强扫描早期显著的均匀强化,CT值高达114-195UH(平均133HU),3例伴有中央区分支状或点状钙化。8例术前CT均误诊。结论;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绝大多数表现为孤立的明显强化或伴有中央分支状钙化的肿物,CT增强扫描对于明确诊断和临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和彩超对食管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对105例术后病理证实腹部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术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腹部彩超对贲门旁、胃左动脉干周围和胃小弯、肝总动脉旁等部位淋巴结转移检测的准确率和漏诊率的差异。结果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腹部彩超对食管癌腹部淋巴结转移检测的总体准确率、漏诊率分别为84.8%(89/105)vs 63.8%(67/105)及15.2%(16/105)vs 36.2%(38/105),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食管癌腹部淋巴结转移检测的总体准确率显著优于彩超检查(P〈0.05),漏诊率显著低于彩超检查(P〈0.05)。结论就食管癌腹部淋巴结转移术前检测而言,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优于彩超检查,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定位扫描像(Scout view或称Scanogram,以下简称定位像)有重要价值,操作者可根据定位像选择机架的倾斜角度.并可在定位像上用参考线标出要扫描的位置、角度及层厚,以供医生分析提供准确可靠定位依据。CT扫描常规应先定位扫描,而有的医院CT科(室)在进行CT扫描时未先扫描定位像,或CT片上未照定位像,给诊断及定位带来麻烦,为此笔者就定位像的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口服脂肪密度造影剂在胰腺及胃肠道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76例口服12.5%花生油乳剂与103例口服2%碘水剂的腹部CT扫描进行比较,结果12.5%花生油乳剂在胰腺及胃肠道CT检查中优于2%碘水剂。作者认为,12.5%花生油乳剂可作为腹部CT扫描的常规口服造影剂。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检查中无定位图像扫描操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螺旋CT检查中,首先进行定位图像扫描,然后在定位图像上确定扫描起始点和终止点,以此确定扫描范围。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有很多部位做CT扫描,无需扫描定位图像,可直接在体表定位确定扫描范围进行螺旋扫描,同样达到诊断要求,减少了患者的受照剂量。特别是多层螺旋CT(MSCT)应用以来,大范围扫描得以开展,象胸腹主动脉加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扫描定位图像患者的受照时间是16s左右。运用无定位图像扫描操作技术,患者就可以减少这些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5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损伤脏器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同时对CT检查技术进行总结。结果:CT扫描发现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41例,其中肝、脾、肾及胰损伤分别为10,23,7,1例。空腔脏器损伤3例,其中十二指肠损伤2例、膀胱破裂1例。多脏器损伤4例,腹后壁损伤2例。扫描结果可清楚地显示脏器损伤及其并发出血的程度和范围,对于后腹膜腔、腹壁及骨骼等的损伤,CT检查具有独到之处。结论:CT能迅速、准确、有效且无创伤地检出腹部脏器的损伤及其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CT表现(附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 对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常规CT及HRCT扫描;其中1例行腹部CT扫描。结果 常规胸部CT见两肺密度减低,偶见囊状影,相应水平HRCT清晰显示全肺囊状影,无分布差异。随病程进展,囊状影数目增多,部分融合成肺大泡或气胸。1例伴右肾错构瘤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随访3年腹部病灶无明显改变。结论 常规CT可显示肺淋巴管肌瘤病部分肺部改变,而HRCT全面显示肺部异常,已成为本病的基本影像检查方法;肺外表现系重要的诊断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