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对盆底疝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对盆底疝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50例正常人(对照组)及278例有排便困难、盆底沉重感患者(异常组)作了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检查,测量了盆底腹膜反折的位置.结果对照组肛直肠及盆底形态未见异常.异常组中,肛直肠形态异常者276例.盆底形态位置正常者124例,6例盆腔造影失败.盆底疝148例,其中112例直肠腹膜疝,22例间隔腹膜疝,11例阴道腹膜疝,3例网膜腹膜疝.盆底疝多伴随直肠粘膜脱垂及直肠套叠发生,不发生于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患者.结论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是诊断盆底疝的可靠方法,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出口梗阻型便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起出口梗阻的原因很多,其中盆底内疝就是排粪障碍的重要原因。盆底内疝分为:乙状结肠疝、小肠疝及混合型疝,多为女性,共同表现为乙状结肠或小肠通过子宫直肠窝或膀胱直肠窝疝入盆腔,压迫直肠前壁或肛管上缘造成出口梗阻、排便困难。目前排粪造影是诊断盆底内疝和肠下垂的可靠方法,它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同时也能发现其他的异常征象。现将我院近年开展排粪造影以来发现的盆底内疝3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盆底内疝分为:乙状结肠疝、小肠疝、乙状结肠和小肠混合型疝,为女性多见病.共同表现为乙状结肠或小肠通过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疝入盆腔,压迫直肠前壁或肛管上缘,造成出口梗阻,而静态时或提肛时逐渐恢复正常形态位置.目前排粪造影是诊断盆底内疝的可靠方法,它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同时也能发现其它的异常征象.  相似文献   

4.
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在诊断盆底、直肠疾病中的作用Roleofdefecographycombinedwithpelvicographyinthediagnosisofdiseasesofpelvicfloorandrectum张连阳张胜本(第三军医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横断疝囊与疝囊剥离应用于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6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疝囊剥离治疗,观察组给予疝囊横断治疗。观察两组术中情况、手术炎症指标、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疝囊处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较术前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8h、术后24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横断疝囊应用于TAPP治疗单侧腹股沟斜疝可以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出血,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减轻术后疼痛,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腹腔CT影像学检查在诊断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非感染性腹腔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地对2005年至2007年间在我院进行CAPD治疗且临床高度怀疑为透析相关非感染性腹腔并发症的患者进行腹腔CT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患者是否存在腹腔渗漏、疝气、局部腹透液的聚集和大网膜包裹等情况,评估腹腔CT影像学检查的应用价值。 结果:腹腔CT造影检查发现,11例CAPD患者中有9例出现异常情况,其中包括腹股沟疝气3例,睾丸鞘膜积液1倒,脐疝1例,导管出口处渗漏2例,大网膜包裹2例;其中8例(腹股沟疝气2例,睾丸鞘膜积液1例,脐疝1例,导管出口处渗漏2例,大网膜包裹2例)有手术条件的患者经过手术均得到证实。 结论:在一些存在可疑腹膜透析相关非感染性腹腔并发症的CAPD患者中,腹腔CT影像学检查可能是一种无刨、可靠且灵敏度较高的检查技术,操作简便易行,有助于明确诊断,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游剑雄  韦雄  黄训  谢群仙  李冲  许家球 《广西医学》2007,29(6):841-842,F0004
目的 观察小肠运动功能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IBS进行小肠钡餐造影,观察其小肠运动功能,并与15例正常组对照.结果 小肠运动力≤2 h 36例(78.2%),2~6 h 9例(19.6%),>6 h 1例(2.2%);张力增高、黏膜皱襞收缩为主21例(45.7%),张力减低、黏膜皱襞舒张为主2例(4.3%),两者相间14例(30.4%);分泌增多27例(58.7%),小肠积气3例(6.5%).结论 IBS的小肠钡餐造影有功能性X线改变,这对临床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化腹腔内置补片法(total peritoneum intraperitoneal onlaymesh,TPIPOM)治疗股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该院应用TPIPOM法治疗32例股疝,观察其临床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均痊愈,无局部血肿、异物感,无感染,随诊无复发。结论 TPIPOM法治疗股疝是一种合理而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股骨颈疝窝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股骨颈疝窝(Herniation Pit,HP)的临床X线及CT观察,能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笔者通过对267例髋关节的X线及CT检查中,共发现HPl4例,HP17个,年龄27-90岁。结果 X线及CT检查病灶为圆形、类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骨密度减低区,病灶边缘可见环形硬化,位置位于股骨颈前上1/4处。结论 X线为本病影像诊断的基本方法,CT具有进一步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对女性盆底功能性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盆底形态学特征,评价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膀胱尿道造影 腹膜腔造影 阴道造影 排粪造影)检查30例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女性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患者,观测盆底异常形态学特征(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病变).结果女性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具有4种症状的患者最多,几种盆底病变并存,其中以5种复合病变的患者最多,而只有1~2种病变的患者少见,形态学特征与临床表现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女性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表现为多个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病变,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有助于更准确、全面地评价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为指导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女性正常盆底与盆底脱垂性疾病MRI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用力排便时正常妇女与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试验组)各60例进行盆腔动态MRI,采用梯度回波二维FLASH T1加权快速扫描序列采集屏气期间静息和用力排便时盆腔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影像,观测盆腔器官的位置和盆底形态,比较盆腔在用力排便时对照组与试验组盆腔器官位置变化.结果用力排便时试验组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显著,与对照组比较膀胱颈下降(P<0.01)、子宫颈下降(P<0.01)、肛直肠连接下降(P<0.01)和盆膈裂孔膨胀(P<0.01).试验组检出膀胱膨出29例、子宫颈脱垂36例、盆底疝27例、直肠前突11例和会阴下降综合征39例.对照组仅发现4例肛直肠连接过度下降和3例轻度膀胱膨出.结论盆腔动态MRI可用于准确评价用力排便时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常发生多个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结合盆底肌肉锻炼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PFD病人124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联合组与单纯训练组,各62例,联合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结合盆腔肌肉锻炼治疗,单纯训练组仅应用盆腔肌肉康复锻炼治疗,疗程为4周.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治疗后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训练组 (P<0.01).治疗前2组病人盆底肌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病人盆底肌电位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且联合组病人盆底肌电位升高程度显著高于单纯训练组 (P<0.01).治疗后联合组病人的躯体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评分均较单纯训练组显著降低 (P<0.01).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结合盆腔肌肉锻炼治疗PFD能有效改善病人的预后及盆底电生理特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顺产和剖宫产后盆底肌功能状况,了解盆底肌电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天津医院分娩的产妇365例(顺产202例,剖宫产163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产后42 d盆底功能检测,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后的盆底疾病发生率、肌力情况及肌电特点;并通过比较筛查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盆底脏器脱垂中阴道后壁膨出患者进行直肠肛管压力测定及盆底肌肉张力测定,探 讨其内在相关性,旨在为诊断该疾病提供客观检查指标,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患者所具有解剖学及功 能学缺陷不同,分为如下4 组。组1A :阴道后壁膨出,排便困难。组1B :阴道后壁膨出,无排便困难。组2 : 阴道前壁膨出不伴有阴道后壁膨出。组3 :无盆底功能障碍的阴性对照组。对以上各组患者行盆底肌肉张力 测定和直肠压力测定,观察各项指标的内在联系及临床意义。结果 研究期间,符合录入标准的对象为123 例, 最终纳入该项研究为107 例。组1、组2 与组3 比较,其肛管静息压、肛管缩榨压及盆底最大张力减小。组1 中直肠力排压较组2 减小,肛管力排压较组2 增加。组1A 与组1B 比较,直肠力排压减小,肛管力排压增加, 直肠力排压/ 盆底肌肉张力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各项参数两组间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直肠压力测定联合盆底肌肉张力测定可作为诊断盆腔脏器脱垂相关性排便出口梗阻疾病的辅助诊查手段。盆 底脏器脱垂导致的排便困难通常具有直肠力排压减小,肛管力排压增大,直肠力排压/ 盆底肌肉张力减小的临 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吉萦婕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4):3137-3138
目的 探讨和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康复锻炼的护理,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40 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行盆底重建手术,并进行积极有效康复锻炼和护理.结果 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40 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均成功治愈,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锻炼和护理,可提高盆底重建术的疗效,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底悬吊术与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被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行盆底悬吊术治疗,对照组48例行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治愈率均为100%,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2.1%,对照组为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6个月,观察组PFR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盆底悬吊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好,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保留了患者的子宫,明显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门诊进行产后42 d复查的妇女,其中盆底肌力测定<Ⅲ级者作为产后组(80例),分为训练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同期张力性尿失禁患者45例(其中5例为产后尿失禁)作为尿失禁组,子宫脱垂≤Ⅱ度患者23例(其中合并尿失禁6例)作为子宫脱垂组。产后训练组、尿失禁组及子宫脱垂组均采用盆底肌肉训练(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产后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及产后操锻炼。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力测定。结果产后训练组、尿失禁组、子宫脱垂组及产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1.5%、46.7%、21.7%和20.0%。产后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训练组治疗后盆底肌电活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能有效提高肌肉张力,产后42 d开始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产后盆底肌训练对提高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7人。观察组采用标准的盆底肌训练,每周进行2次,5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完成相关健康教育和练习产后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盆底肌力测定以及评价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盆底肌力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6.0%和89.4%,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9.6%和78.7%,盆腔脏器脱垂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7.4%和7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训练对提高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