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李萍 《中国医药导报》2014,(15):118-120
目的 探讨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特征、致敏药物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3~8月收治的23例重症药疹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重症药疹的主要发病类型及致敏药物。同时根据发病类型及致敏药物将患者分组,总结不同发病类型及致敏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患者15例(65.21%),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致敏9例(39.14%)为发病最高类型及致敏药物。不同发病类型及不同致敏药物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接受治疗时间、内脏受累程度、血常规白细胞、空腹血糖、白蛋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均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重症药疹以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为主,且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为主要致敏药物,年龄、接受治疗时间、内脏受累程度、血常规白细胞、空腹血糖、白蛋白、AST、ALT均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
59例住院药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杨英  陈学军  段西凌  宋翔  李灵  杨瑞 《四川医学》2011,32(7):1109-1111
目的探讨住院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分析59例住院药疹患者临床资料,信息来源于住院病历。结果 59例患者男女比例1:2.47,平均年龄37.3岁,主要致敏药物排序前三位为头孢类/青霉素抗生素、解热镇痛类药物和甲硝唑。药疹主要表现为多形红斑型(39.7%),其次为麻疹样型(29.3%)和荨麻疹型(15.5%)。重症药疹共6例,5例重症多形红斑型,1例中毒表皮坏死松解型,主要由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所致。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相当于泼尼松50~150mg/(kg.d),平均1~2.5mg/(kg.d)。59例患者,1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痊愈率96.6%。结论药疹发病率逐年升高,致敏药物主要是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药。老年人重症药疹发病率高,致敏药物多为抗癫痫和抗痛风类药,早期及时应用足量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3.
56例重症药疹临床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致病药物,临床特征及疗效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6例重症药疹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148例非重症药疹患者进行比较.结果56例重症药疹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相当于强的松量(1.81±0.98)mg/(kg@d),治愈率为82.7%.致敏药物,黏膜损害、并发症发生率,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及治愈率与非重症药疹患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重症药疹致病药物最常见的是解热镇痛药,其黏膜损害、并发症发生率高,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疹的临床特点,分析常见致敏药物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经皮肤科诊治的85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明确者78(91.8%)例。抗生素类40例,解热镇痛类6例;中药11例;血塞通5例。药疹类型:多见的是麻疹样/猩红热样型34例,荨麻疹型18例,湿疹样型12例。结论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主要是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解热镇痛类、中药、血塞通。药疹类型以麻疹样/猩红热样型、荨麻疹型、湿疹样型最常见。为避免药疹的发生,首先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在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一旦确诊为药疹,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时给予抗过敏治疗;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药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黄伟涛  许曼红 《吉林医学》2008,29(11):906-908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我院皮肤科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因药疹到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89例患者中有196例可明确为1种致敏药物,占67.8%(196/289)。由青霉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71例,占36.2%(71/196),其中阿莫西林45例,安西林21例,苄星青霉素G5例。磺胺类引起的药疹共有36例,占18.4%(36/196)。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共有56例,占28.6%(56/196),其中扑热息痛24例,吲哚美辛26例。青霉素类及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中重症药疹分别占8.5%(6/71)及8.9%(5/56)。巴比妥类引起的药疹共13例,占6.6%(13/196),其中重症药疹占38.5%(5/13)。治疗所需的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多为80—120mg/d,病程较长。结论: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及磺胺类药物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青霉素类、解热镇痛药以及巴比妥类。  相似文献   

6.
158例药疹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诊的临床特点及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对158例药疹的致敏药物、药疹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常见的致敏药物依次为主要是抗生素类(55.7%)、解热镇痛类(14.5%)、中药制剂(11.4%)及生物制品(8.2%)等,引起重症药疹者,主要以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类及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为最常见.结论提示近年来引起药疹高发的药物种类有了新的特点,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在诊治过程中应详细询问既往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致敏药物,以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治疗情况、预后等。方法:对221例住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药疹患者发病以中年人为主,儿童、老年人发病比例明显增高。致敏药物以青霉素类居首,其它依次为头孢菌素类、解热镇痛类、抗癫痫类。皮疹类型以麻疹猩红热样型和荨麻疹型最多见,重症药疹所占比例亦较高,全身情况及并发症多见,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预防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北京同仁医院皮肤科2004年1月2006年6月,门诊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及临床分型。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6年6月间的药疹门诊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致病药物及药疹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药疹病例186例,常见致敏药物中抗生素类占38.7%,中成药类占26.9%,多种药物合用致敏占19.9%,解热镇痛类占3.8%,生物制品和精神神经类各占2.1%,原因不明占6.5%。主要的药疹类型为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占69.4%、荨麻疹型占18.8%、固定型占7.0%。引起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荨麻疹型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均为抗生素类,分别占34.9%和45.7%,其次是中成药,分别占27.9%和34.3%。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主要由抗生素引起,也可以由中药引起。结论本组病例中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和中成药。由中药引起的药疹比例大幅度增加,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04例药疹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药疹患者中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生素(41.3%)、解热镇痛类药物(27.9%)、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疒间药(19.2%)。药疹类型以发疹型药疹最为常见,其次为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结论滥用药物是药疹发病率增高的一个原因,临床医师在应用上述致敏药物时应警惕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12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观察治疗疗效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有11例可以确定致敏药物,主要是解热镇痛药,其次为抗生素;11例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控制良好,1例患者加用免疫球蛋白,12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重症药疹应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应用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引起小儿药疹的药疹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分析98例药疹患儿的临床特点、药疹类型及药物的种类.结果 药疹类型以麻疹型荨麻疹型为主(66.3%).致敏药物以抗生素为主,占71.4%解热镇痛药占9.2%.抗癫痫药占7.1%.轻型药疹86例,重型药疹12例.结论 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的排序已发生了变化,抗生素(阿莫西林类其次头孢菌素类)已成为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12.
梁光 《吉林医学》2015,(4):618-619
目的:探讨58例重症药疹常见致敏药物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8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观察可疑致敏药物,治疗后药物起效时间、皮损控制时间及转归情况。结果:抗微生物类有23例(39.7%),生物制品类15例(25.9%),解热镇痛类12例(20.7%),抗痛风类5例(8.67%),抗癫痫类1例(1.7%),同时用过多种药物2例(3.4%);30例患者应用了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糖皮质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例患者应用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总有效率为75.0%。结论:抗微生物类是重症药疹患者的主要致敏药物,提示临床医生和药师用药的安全性。同时,治疗时尽早的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治疗对重症药疹的缓解和愈合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药疹的类型、致敏类药物的种类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诊断确切的136例药疹患者采用临床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认其致病药物,在此基础上对其疹型及致病药物种类进行分析。结果以发疹型药物种类常见,其次为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而致敏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最常见,其次为解热镇痛类、中药制剂和中成药类、生物制品类、镇静催眠及抗癫痫类亦较常见。结论对引起药疹的原因分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各型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常见致敏药物及治疗,为重症药疹的合理防治、减少其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9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6例重症药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性分析。结果:126例重症药疹中,男女比例为1:1.38;住院时间为(12.7±9.8) d。最常见类型为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最凶险的类型为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死亡2例。抗生素为本组患者最常见的致敏药物类别;最常见的单一致敏药 物为卡马西平,其次为别嘌呤醇。结论:本地区重症药疹多见于中青年人群,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为最常见类型,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病死率最高,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住院时间最长。及时停用致敏药物,早期足量应用糖皮 质激素,适时联合使用非激素治疗手段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lin,IVIG)、血浆置换、血液透 析,有助于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83例药疹住院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药疹病人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皮肤科1990-1999年间83例药疹住院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药疹病例占同期住院病例的12.6%。重症药疹5例,占6.0%;致敏药物主要是抗生素类及解热镇痛类;皮疹类型主要是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其次是荨麻疹型。结论 药疹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健康的皮肤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新药的广泛应用和患者存在着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药疹患者会日渐增多,而且过敏药也渐趋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常见致敏药物及治疗,为临床安全用药,减少重症药疹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类别以抗菌药物最多见。药疹类型中,重症多形性红斑型为最常见的重症药疹。结论:对易致重症药疹的药物临床使用中应加强药学监护,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并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刘蓉  周东  马银燕 《四川医学》2009,30(11):1713-1715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AEDs)引起重型药疹(SD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1999年12月~2005年11月收治住院的药疹患者1265例,筛选出由抗癫痫药物(AEDs)引起重型药疹(SDE)患者33例临床资料。结果33例重型药疹(SDE)患者致敏药物为卡马西平(CBZ)占63.64%;重症多形性红斑(SEM)发生率为69.7%;并发药物性肝损害为63.64%。结论引起重型药疹的抗癫痫药物(AEDs)以卡马西平(CBZ)最常见,且以重症多形性红斑(SEM)发生率最高;并发药物性肝损害最常见。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能迅速控制病情,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毕连红 《当代医学》2010,16(32):24-25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30例儿童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6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9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5例。致敏药物以解热镇痛药为首位。结论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儿童给药引起药疹的问题,糖皮质激素仍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引起小儿药疹的药物.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分析80例药疹患儿的临床特点、药疹类型及致敏药物的种类。结果药疹类型以麻疹样为多占50%,其次荨麻疹型占26.25%.致敏药物以抗生素为主占60%,解热镇痛药占15%.癫痫药物占12.5%。结论 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以氨苄青霉素为主.其次为头孢茵素类)。  相似文献   

20.
186例药疹致病药物及临床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我院近6年药疹患者的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类型.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间的药疹住院患者,对其致病药物及药疹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药疹病例186例,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有抗生素类(57.5%)、解热镇痛类(18.8%)和中药类(5.9%).最常见的药疹类型为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63.4%)、荨麻疹型(14%)和多形性红斑型(8%).引起麻疹样及猩红热样药疹的主要致病药物为青霉素类(33.9%)、头孢菌素类(20.3%)和解热镇痛类(14.4%);引起荨麻疹型的主要为血清制品(23%)和青霉素类(19.2%);引起多形性红斑型的主要为解热镇痛类(33.3%)和青霉素类(20%).抗癫痫药、抗痛风药和解热镇痛药是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主要致病药物.结论:本研究中引起药疹的致病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药物.中药引起的药疹有增加的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