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发症预警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住院尾号奇偶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并发症预警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心理弹性[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理弹性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并发症预警护理可以有效减少脑梗死患者再次出血、溃疡、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提升心理弹性水平,减轻疾病对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影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模式在急性脑外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8例急性脑外伤手术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MDT协作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GCS、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DT协作模式可有效缩短急性脑外伤手术患者的抢救时间,改善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3月1日~2022年4月30日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满意度、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术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不仅能够降低护理风险,还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2组均给与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康复护理,均治疗14 d。于入院当日和治疗14 d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NIHSS评分和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BI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整合式多学科诊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合式多学科诊疗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级(NIHSS)、巴氏量表(BI)]、生活质量[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汉化版(WHO QOL-BREF)]及自护能力[采用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结果:护理后,观察组GCS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WHO QOL-BREF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ESCA中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合式多学科诊疗护理对应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中,可促进其获得较高的神经功能、生存质量,同时可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从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9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NIH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χ2=13.295,P<0.05);观察组溶栓后6h NIHSS评分为(12.33±2.62)分低于对照组(t=8.469,P<0.05),溶栓后24h为(8.42±1.25)分低于对照组(t=9.738,P<0.05),溶栓后7d为(7.05±1.11)分低于对照组(t=8.517,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避免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溶栓后NIHSS评分,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因时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因时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干预前后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NIHSS、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因时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优化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共建共享模式的信息化干预对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后患者的影响。方法:自2020年5月1日~2021年4月30日接受超早期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31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自2021年5月1日~2022年5月31日接受超早期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31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基于共建共享模式的信息化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并发症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生活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MMSE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ESCA、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BI、ADL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行手术治疗的脑外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奇偶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消瘦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外伤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减少神经功能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康复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9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6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将2019年1月1日~3月31日收治的46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采用脑卒中量表(NIHSS)]、生活能力恢复情况[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出院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时ADL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风险预警评估指导下的规范化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12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患者86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风险预警评估指导下的规范化护理干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患者采取风险预警评估指导下的规范化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改善作用,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静脉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转归及舒适护理。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7年8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超早期溶栓治疗,根据采用的护理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每组5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情况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患者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超早期溶栓治疗辅助舒适护理干预,可以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9例ACI行溶栓治疗患者根据就诊奇偶序号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预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吞咽障碍[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VGF)]、并发症及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顿抑郁评分量表(HAMD)]。结果: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VGF、SAS及HAM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CI溶栓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和吞咽功能恢复,缓解其不良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120例经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进行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相关指标(包括股静脉峰值流速、平均血流速度、静脉管径、下肢静脉通畅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Barthel指数]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股静脉峰值流速、平均血流速度、静脉管径、下肢静脉通畅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PT、APTT、INR、D-D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NIHSS、Barthel指数、M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预防VTE效果满意,特别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提升溶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病人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病人56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医院收治的行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病人56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神经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应用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同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尿激酶合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合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6-7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尿激酶组和尼莫地平组各40例。全部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尿激酶组还给予尿激酶治疗,尼莫地平组给予尿激酶+尼莫地平,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及30d采用NIHSS、BI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14及30d尿激酶组、尼莫地平组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尼莫地平组在治疗后30d明显优于尿激酶组(P<0.05);治疗后14d、30d尿激酶组的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尼莫地平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0.01),且明显优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合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匹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1日~2022年4月30日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分层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rt-PA溶栓匹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干预2、4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rt-PA溶栓匹配护理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快速通道下团队协作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进行急性脑卒中救治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急诊救治方式;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进行急性脑卒中救治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急诊快速通道下团队协作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救治时间、致残率、病死率、神经功能[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家属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结果:观察组救治时间、致残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干预后,观察组GC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家属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快速通道下团队协作护理干预措施,可缩短救治时间,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含顺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1日~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心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含顺铂化疗方案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实施预见性护理,不仅可以减轻负性情绪,还能预防不良反应,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生活质量、不良反应以及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并发症减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