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高分辨MRI分析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CAS后新发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病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CAS的216例无症状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S术后新发DWI病灶的危险因素。结果 CAS术后出现新发DWI病灶患者61例(28.2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亚急性期斑块内出血(OR=20.167,95%CI=6.201~65.587,P0.001)和开环支架的应用(OR=3.201,95%CI=1.251~8.189,P=0.015)显著增加CAS术后新发DWI病灶的风险,斑块内钙化是CAS术后新发梗死的保护性因素(OR=0.256,95%CI=0.101~0.647,P=0.004)。结论亚急性期斑块内出血和开环支架是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新发DWI病灶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斑块MRI检查将有助于减少CAS术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植入(CAS)术中低血流动力学紊乱(H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接受CAS患者,根据CAS术中血压和心率变化评估有无HD;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AS中发生HD的危险因素。结果共42例发生HD(HD组),其中27例见于球囊扩张时,14例见于植入支架时,1例见于以封堵器封堵血管时;79例未见HD(非HD组)。单因素分析显示,组间患者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和部位(有无累及球部或分叉部)、血管斑块性质及球囊后扩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狭窄部位、血管斑块性质及球囊后扩张均为HD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CAS术中发生HD与患者年龄、颈动脉狭窄部位、血管斑块性质及有无球囊后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估一种新型血管内支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0枚粉末冶金注射成型技术制备新型血管内支架分别植入30只实验犬主动脉内,术后CT血管造影了解其在主动脉内情况,并通过大体肉眼观察、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了解内术后不同时间支架表面新生内膜情况。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植入实验犬主动脉内。术后支架通畅率100%,无支架移位、扭曲、断裂,无支架感染及血栓形成,管腔无狭窄或闭塞;支架的轴向回缩率均2%,径向回缩率均4%。术后1周,支架腔面迅速被一薄层半透明膜状结构覆盖;术后1个月,支架绝大部分表面可见与周围血管正常内膜相延续的新生内膜;术后2个月,新生内膜基本上完整覆盖整个支架腔面(98.83%),其厚度达到峰值(350.00μm);术后3~6个月,新生内膜厚度逐渐降低,管腔内径逐渐增大至植入前大小,最后新生内膜表面被单层完全成熟的内皮细胞覆盖。除术后1周外,其余时间点支架表面新生内膜组织中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染色均呈阳性,而各时间点支架腔面新生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染色均呈阳性。结论:粉末冶金注射成型技术制备的新型血管内支架植入后实验犬体内后形态结构稳定,并可迅速完成支架腔面内皮化,保持长期的通畅性,表现出良好的结构及理化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膨支架在颈动脉分叉狭窄支架置入术(CAS)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远端过滤脑保护212例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闭环支架(闭环支架组),170例患者植入开环支架(开环支架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远端过滤脑保护装置回收困难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12个月内狭窄处血管超声收缩期最大峰值速度和舒张末期流速评估狭窄程度以及治疗后死亡、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终点事件。结果两组在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NIHSS评分各层次、12个月颈动脉狭窄程度、治疗后30天内及31天至12月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远端过滤脑保护装置回收困难和术后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充分术前准备且合理选择支架,植入自膨式开环支架除术后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和远端过滤脑保护装置回收困难外,两种类型自膨支架在CAS中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自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将同意入组的40例有症状(狭窄程度>50%)和无症状(狭窄程度>70%)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组(CEA)和颈动脉支架组(CAS).一期观察终点是术后30 d内出现严重脑梗死或死亡;二期观察终点是各种手术并发症、急性脑缺血发作、偏瘫、急性心肌梗死和术后18个月内的脑卒中、死亡和再狭窄等,同时回顾性分析两组总的住院费用.结果 CEA和CAS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伴随疾病等因素均无差异.CEA组20例23支颈动脉手术(3例分别行双侧CEA),术中应用转流管9条(39.1%),颈动脉补片12条(52.2%);CAS组20例23支颈动脉支架(3例行双侧CAS),应用脑保护装置21个(91.3%).CEA和CAS两组术后30 d内神经系统并发症(4.3%对8.7%,P=0.46)、急性心肌梗死(4.3%对0,P=0.31)和伤口血肿(8.7%对0,P=0.14)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至术后18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再狭窄病例.CEA和CAS两组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6 450.95±6188.76)和(70 130.15±11 999.02)元人民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EA和CAS术后30 d和术后18个月的并发症、病死率和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CAS的住院花费明显高于CEA.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超声显像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支架植入中的作用。方法50例患者的52处病变在支架植入前后分别用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决定支架的直径以及植入的终点,分析CAG和IVUS对支架植入终点判断的差异和最终获得的管腔面积大小的差别以及支架后管腔面积增大的机制。结果IVUS比CAG判断的平均支架直径大[(3.48±0.29)mmvs(3.36±0.33)mm,P=0.011],支架囊的最终峰值压力明显增大[(17.7±2.9)atmvs(12.8±2.4)atm,P<0.001],QCA测得的支架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小(13.2%±6.6%vs16.6%±9.1%,P=0.044);首次高压扩张后支架满意率CAG达96.2%,而IVUS只有37.7%。IVUS指导后最终的球囊压力更高[(16.13±1.87)atmvs(12.62±2.61)atm,P<0.001],获得的管腔直径更大[(3.64±0.53)mmvs(3.31±0.57)mm,P<0.001],管腔面积也更大[(9.90±2.05)mm2vs(8.84±1.67)mm2,P<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小(49.15%±9.03%vs54.24%±10.05%,P<0.001];所有患者支架的近段和远段CAG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而IVUS却发现支架近段血管有39例(75.0%),远段血管有23(44.2%)例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支架植入后非脂质斑块较脂质斑块获得的管腔面积更大[(4.50±1.67)mm2vs(3.68±0.97)mm2,P<0.001],其中脂质斑块血管面积增大较非脂质斑块小1.30mm2,斑块压缩程度却增加0.48mm2。结论IVUS较CAG能更好地判断病变的性质,指导支架更好地选择,可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更小的面积狭窄百分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03Pd(103钯)支架及胆管内放射对胆管损伤后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健康犬12只,随机分为2组(1)实验组(n=6),即103Pd支架组,实验术中经胆总管末端开口,将Forgort气囊导管插入胆总管内,进行球囊扩张术,然后用11F医用推送器将103Pd支架送至目标的胆管段.(2)对照组(n=6),实验方法同实验(1)组,但采用普通支架植入.术后30d,用γ计数器进行胆管及周围组织放射性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组织病理学和胆管造影检查.计算机图像分析胆管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普通支架组术后30d胆管损伤处,胆管黏膜断裂,内膜增生及管腔狭窄.103Pd支架组胆管内放射治疗后30d与普通支架组比明显减少胆管内膜增生厚度(P<0.01).胆管狭窄面积百分比,普通支架组为(60±21.6)%,103Pd支架组为(31.6±9.5)%(P<0.01),103Pd支架组胆管腔面积比普通支架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在球囊扩张致胆管损伤术后即刻应用103Pd支架胆管腔内放射植入及行内照射治疗,可有效地预防犬的胆管损伤术后30d胆管内膜增生和胆管狭窄.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CAS)植入术后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约5%~20%;药物洗脱球囊(DEB)技术用于治疗CAS植入后再狭窄已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对DEB治疗CAS植入术后ISR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已逐步成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重要替代,但仍存在一些未解决的缺陷,如围术期及术后斑块脱落致脑卒中并发症等。研究表明,超过2/3的CAS相关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发生在术后,可能是斑块经网孔脱落引起的[1, 2]。在复杂CAS中,外科医师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技术参数特点的颈动脉支架,但目前颈动脉支架种类繁多,选择尚存争议。本文对颈动脉支架术后脑梗死(post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stroke,PCS)的流行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脑保护下加压冲洗技术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术中及术后脑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行CAS治疗的20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按照患者术中是否进行加压冲洗分为加压冲洗组(90例)和对照组(112例),分析CAS术后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术中加压冲洗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CAS,术后加压冲洗组发生脑卒中2例(2.2%),对照组发生脑卒中6例(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脑卒中进行COX回归分析提示,陈旧性脑梗死病史是术后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而加压冲洗是其保护因素(P=0.029)。结论 CAS术中脑保护下加压冲洗可以降低术后脑卒中的发生,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8例接受CAS治疗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术后随访观察支架内再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及死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48例患者均CAS成功,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5.27±11.52)%,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8.12±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无新发TIA、脑梗死及死亡患者,但3例患者出现支架内重度再狭窄。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但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可降解性聚对二氧环己酮(PDS)血管外支架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探讨PDS外支架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兔颈外静脉移植模型,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单纯移植组(n=12)和PDS外支架组(n=12)。术后4周及12周取出移植静脉,测量移植静脉内膜、中层面积及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 AT1 R)表达。结果 24只兔均存活,移植血管全部通畅。外支架组中膜面积、内膜面积、中膜厚度、内膜厚度各值皆小于单纯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与RT-PCR检测表明血管外支架组TGF-β1在外膜中过度表达,而中膜和内膜表达减少。术后4周,外支架组AT1R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12周时,两组AT1R表达水平都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孔隙、非限制性PDS血管外支架通过形成新生外膜、调节细胞因子再分布等机制有效地抑制内膜和中膜的增生,其用于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人工血管内支架与腹主动脉的生物相容性。方法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膜压于镍钛合金支架制成人工血管内支架,将其植入实验猪肾下腹主动脉。2、4、12周取材,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染色、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及细胞原位凋亡检测,并行图像分析,对照实验组与正常腹主动脉内膜厚度、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相对含量、血管平滑肌细胞密度和凋亡比例。结果实验组2周时人工血管内支架表面有内皮细胞覆盖,与正常组相比,其各时间点内膜增生显著(P<0.01),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形态和分布基本正常(P>0.05),2、4周时中膜内血管平滑肌细胞密度和凋亡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人工血管内支架与腹主动脉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内膜增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分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与分期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24例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症状性患者18例,无症状患者6例。应用CEA和CAS分期处理双侧颈动脉狭窄,观察术后30天及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5例患者共30例次行分期CEA,其中28例次采用人工血管补片及转流管,2例次行外翻式剥脱术。9例患者共18例次行分期CAS,手术成功率均为100%。CEA组中,1例(6.7%)出现声音嘶哑,1例(6.7%)出现颈部血肿并感染,2例(13.3%)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6.7%)术后出现出血性大卒中。CAS组中,3例(33.3%)出现血液动力学抑制。术后1年随访时,CAS组中1例(11.1%)出现心肌梗死。CEA组与CAS组未发现再狭窄,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作,无死亡发生。两组主要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不良事件中未出现血流动力学抑制事件和使用血管升压药物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CEA与分期CAS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均有效,而CAS治疗出现血流动力学抑制几率大,治疗方案的选择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紫杉醇可降解支架防治犬血管再狭窄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携带紫杉醇的可降解血管内支架(简称PBIS)防治血管再狭窄的效果.方法以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LGA)为原料分别制备PBIS和未携带药物的BIS(简称BIS).以球囊扩张法建立犬双侧骼外动脉狭窄模型,将8对紫杉醇BIS和BIS分别植入到8只犬的双侧骼外动脉狭窄段,6周后处死取出支架段血管(PBIS组和BIS组)行病理学观察及PCNA表达分析.结果 BIS组血管平均管腔面积小于PBIS组(73264 μm2 vs 93410 μm2,P<0.01);BIS组血管新生内膜平均增生面积大于PBIS组(24920 μm2 vs 13095 μm2,P<0.01);BIS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阳性率高于PBIS组[(38±15)% vs (11±0.31)%,P<0.01];两组差异显著.结论可降解内支架作为载荷和释放药物的有效平台,通过所携带抗增生药物紫杉醇可以显著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血管内膜的增生是防治血管再狭窄的新策略和理想手段.对于药物的精确释放速率、最佳剂量以及远期效果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和单纯CABG两种术式治疗冠心病合并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及随访资料,评估CAS-CABG联合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行CABG治疗的700例冠心病合并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进行CAS处理,分为CAS-CABG组(116例)和单纯CABG组(584例)。CAS-CABG组平均(64.8±7.3)岁,均仅行单侧CAS手术;单纯CABG组平均(65.5±7.6)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天及中位24个月随访的主要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法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CAS-CABG组患者术后早期卒中发生率显著降低(2.6%对9.1%,P=0.02),CAS联合CABG手术并未增加随访期间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亚组分析发现,两种术式治疗无症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房颤史和卒中史是无症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CABG术后早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S联合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可降低患者术后早期卒中发生率。应合理筛选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CABG患者,进行预防性CAS以降低此类患者术后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和Flt-1表达的改变,并分析其与斑块内炎症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分别检测CAS斑块中Flk-1和Flt-1蛋白和mRNA表达的改变,以CD34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斑块内新生血管.结果Flk-1和Flt-1均主要表达于炎症细胞浸润区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坏死区周边基质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Flk-1和Flt-1染色带,二者与炎症细胞浸润之间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Flk-1r=0.41,P<0.05;Flt-1r=0.71,P<0.01);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仅有Flk-1表达,与新生血管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64, P<0.01),而无Flt-1表达.结论在CAS病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Flk-1和Flt-1均参与了炎症介导过程,而在新生血管生成中可能仅有Flk-1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老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和裸金属支架(BM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于2017年10月28日前发表关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DES和BMS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或队列研究(CS)。结局为全因死亡(ACM)、心肌梗死(MI)、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心源性死亡(CD)、支架内血栓形成(ST)和出血。合并所有研究数据作为整体效应量,按研究设计行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含10 813例患者。DES植入患者整体和CS组ACM[相对危险度(RR)=0.71、0.68,P均0.001]、MI(RR=0.66,P0.001;RR=0.60,P=0.008)、TVR(RR=0.50、0.54,P均0.001)、CD(RR=0.73、0.72,P=0.003、0.020)和ST(RR=0.68、0.59,P=0.02、0.01)风险显著低于BMS植入患者,但出血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1.00,P=0.96、0.97)。RCT组中,DES植入患者MI(RR=0.68,P=0.003)和TVR(RR=0.43,P0.001)风险较BMS植入患者显著降低,其余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ES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BM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早期颈动脉支架内血栓(EST)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抽吸取栓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术后出现EST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64.0±11.9)岁(范围:48~77岁);占同时期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的2.0%(5/244)。其中3例患者术前未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1例二磷酸腺酐抑制率不达标;4例置入XACT颈动脉支架, 1例置入Wallstent颈动脉支架。5例CAS术后均存在较高残余狭窄表现, 残余狭窄率为43%~55%。患者均行急诊抽吸取栓治疗, 收集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血管再通情况和临床预后。结果患者CAS术后至EST发生的时间间隔为3 h至14 d, 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性意识障碍及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患者术前均未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术中均通过抽吸取栓再通血管。4例术中行球囊扩张, 2例应用第2枚支架套叠。术中2例患者出现术中栓子脱落至C2段, 1例栓子使用颅内取栓支架取出, 1例通过导引导管抽吸取出。术后患者脑梗死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支架、X射线照射及两者联合对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找出抑制内膜增生的理想方法及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建立比格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支架置入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仅行常规支架置入)、药物支架组、放射组及联合组,取实验动物的离体血管及空腹静脉血,分别检测其平均管腔面积、血管新生内膜平均增生面积、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及放疗前后静脉血常规。结果:血管平均厚度及血管新生内膜平均增生面积对照组最厚,联合组最低,放射组和药物支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和Bcl-2表达最高,Caspase-9表达最低;联合组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和Bcl-2表达最低,Caspase-9表达最高;放射组和药物支架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第8天,放疗组与联合组的白细较前降低,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项指标放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与雷帕霉素支架和X线照射相比较,两者联合应用更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从而更好地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且未显示有更多的副作用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