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比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成形术(POBA)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效果差异。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和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自建库至今DCB与POBA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以R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包括晚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截肢和死亡。结果共入选18篇文献,DCB组1400例,POBA组1002例;组间LLL[MD=-0.98,95%CI(-1.11,-0.86),P<0.001]、再狭窄[RR=0.33,95%CI(0.27,0.42),P<0.001]和TLR[RR=0.44,95%CI(0.36,0.5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截肢[RR=0.57,95%CI(0.30,1.09),P=0.091]和死亡[RR=0.70,95%CI(0.39,1.23),P=0.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CB用于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整体效果优于POBA。  相似文献   

2.
目的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6例(29条患肢)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第7天复查踝肱指数(ABI),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统计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临床再干...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DCB治疗的98例共111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普通球囊逐级预扩张;病变长度5~46 cm、平均(25.19±10.63)cm,多为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及串珠样病变;Rutherford 3级及以下者占比38.74%(43/111);通过分析临床、手术及随访资料,评估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出院时Rutherford 3级及以下者占比增至95.50%(106/111)。70例患者(84肢病变)接受随访,期间4肢截肢、11肢接受靶病变血运重建(TLR);DCB治疗后股腘动脉一期通畅率为73.81%(62/84),二期通畅率为84.52%(71/84)。上述84肢中,对16肢以2个DCB、68肢以单个DCB进行扩张,其一期通畅率[75.00%(12/16)vs. 73.53%(50/68)]及二期通畅率[93.75%(15/16)vs.82.35%(56/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13肢接受补救性支架植入术、71肢未植入支架,其一期通畅率[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应用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34例患者(42条患肢)。原发狭窄性病变28条患肢,支架内再狭窄病变4条患肢,闭塞性病变10条患肢,病变长度(126±85)mm,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晚期管腔损失(LLL)、最小管腔直径(MLD)、再狭窄率、临床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LR)、踝肱指数(ABI)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术后MLD、AB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LLL为(0.08±0.94)mm、靶病变再狭窄率为9.52%(4/42)、TLR为2.38%(1/42),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得到改善。3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2例动脉夹层,使用直径稍大球囊压迫,夹层消失,1例血管破裂,植入Viabahn覆膜支架。结论: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以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SIA技术成功率为85%,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保肢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3.3%,ABI从术前0.42±0.07提升至术后0.86±0.14,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18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3~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二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 SIA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已逐渐广泛应用,但目前主要集中在冠脉血管领域,在外周血管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跨关节的腘动脉的研究更是罕见。因此,本研究比较DCB与普通球囊(CB)用于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近期疗效与远期预后,探讨DCB在该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20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行介入球囊扩张治疗的65例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DCB治疗(DCB组),36例行CB治疗(CB组)。采用1∶1倾向性匹配(PSM)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的腘动脉通畅率、踝肱指数(ABI)指标、Rutherford分级情况及截肢、血栓形成、血管内再狭窄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共21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均衡可比(均P>0.05)。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腘动脉通畅率及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DCB组腘动脉通畅率、ABI明显高于CB组(65.71% vs. 49.55%;0.71 vs. 0.55,均P<0.05),而Rutherford分级明显优于CB组(P<0.05);DCB组患者术后1年截肢、血栓形成、血管内再狭窄等终点事件的总发生率低于CB组(23.81% vs. 57.14%,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4,P<0.05)。结论 DCB与CB治疗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相当,但远期DCB能够明显提高术后腘动脉通畅率、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C、D级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170例患者(191条肢体)行股动脉以远血管重建术.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2例;年龄45~85岁,平均67岁.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78例,静息痛62例,下肢缺血性溃疡19例,远端组织坏死1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动脉造影检查,根据TASC Ⅱ分级:C级病变127条肢体,D级病变64条肢体.手术方法包括大隐静脉原位旁路移植术15条肢体,大隐静脉转位20条肢体,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128条肢体,大隐静脉与人工血管组合旁路移植术28条肢体.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6)个月;76例失访,随访率57%(109/191).一期通畅率84.4%(92/109),其中人工血管旁路移植通畅率88.2%(75/85),大隐静脉(原位、转位、组合)旁路移植通畅率70.8%(17/24).二期通畅率89.9%(98/109).结论 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严重股腘动脉闭塞症(TASC C和D级病变)的主要方法,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腔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连续收治并接受DCB治疗的慢性股腘动脉闭...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术后患者死亡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自建库至2021年9月1日关于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ISR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351例股腘动脉ISR患者;其中试验组(n=183)均接受紫杉醇涂层药物球囊、对照组(n=168)均接受普通球囊干预;术后随访0.5~26.0个月,平均(18.5±7.6)个月。异质性分析显示文献间无明显异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试验组总死亡率为4.92%(9/183),对照组为4.76%(8/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RR)为1.02[95%CI(0.41,2.52),P=0.96]。术后6个月内、6~12个月及12~24个月,试验组死亡率分别为2.90%(4/138)、2.33%(3/129)及2.70%(2/74),对照组分别为3.28%(4/122)、3.39%(4/118)及0(0/69),组间各时间段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分别为0.88[95%CI(0.27,2.94),P=0.84]、0.71[95%CI(0.16,3.06),P=0.64]及4.73[95%CI(0.24,95.09),P=0.31]。结论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ISR与术后患者死亡未见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经预扩张筛选后,将拟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54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7)及对照组(n=27),PTA术中分别采用DCB及普通球囊。PTA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术中出现的非限流性夹层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剔除失访者后,最终试验组26例、对照组20例患者纳入研究。试验组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ABI)、股腘动脉最小管腔直径(ML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Rutherford分级、股腘动脉狭窄程度、晚期管腔丢失(LLL)值、再狭窄率及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及对照组出现非限流性夹层的患者分别为14例及8例;2组出现非限流性夹层的患者间术后6个月ABI、Rutherford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疗效评价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截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优于普通球囊,且二者安全性相似;对于PTA术中出现非限流性夹层患者,DCB疗效仍优于普通球囊。  相似文献   

11.
股腘动脉(FPA)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好发部位。腔内治疗是治疗FPA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式,然而术后再狭窄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DCB)可明显提高管腔通畅率。良好的血管准备是充分发挥DCB预防再狭窄作用的前提,但在严重钙化、完全闭塞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等复杂性FPA病变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弹性回缩及限流性夹层等原因,DCB的应用受到限制。斑块切除技术虽不能提高血管的远期通畅率,但管腔即刻血流恢复良好,可为应用DCB创造条件。本文基于斑块切除系统和DCB的特点对二者联合治疗FPA硬化闭塞症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本中心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应用DCB治疗股腘动脉长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9例患者的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2例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患者经术前评估计划行紫杉醇DCB治疗,其中19例患者成功采用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治疗,2例患者术中导丝经内膜下通过病变段,遂更改治疗方案行支架成形术,1例患者普通球囊扩张后出现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夹层,亦更改治疗方案为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通畅率为89.5%,6个月随访期间没有患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干预,患者术后ABI较术前明显升高,平均升高0.36±0.20(P0.05)。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死亡、截肢等严重临床事件。结论 D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可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和支架置入治疗股腘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远期效果。方法 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行腔内治疗的股腘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剔除死亡和失访的,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支架置入术(n=54)和药物涂层球囊组(n=52),研究1年、2年的症状复发率和临床驱动的靶病变重建率。结果 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支架置入术和药物涂层球囊组的1年症状复发率和1年临床驱动的靶病变重建率相同,分别为7.41%和7.69%(P>0.05),2年症状复发率分别为29.63%和11.54%(P<0.05);2年临床驱动的靶病变重建率分别为14.81%和11.54%(P>0.05)。结论 在股腘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的2年临床驱动的靶病变重建率与支架置入术的结果相当,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的2年症状复发率低于支架置入术,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采用仰卧位腘动脉穿刺入路对闭塞段行双向开通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18例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在顺行开通困难时采用仰卧体位下腘动脉逆行入路进行开通手术。病变长度(23.6±11.3)cm。Rutherford分级3~5级。腘动脉逆行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外旋,在经近侧血管鞘造影的指引下完成穿刺并置入血管鞘。一旦逆行通过闭塞段进入真腔以后,再顺行置入球囊预扩、释放支架。结果 18例患者仰卧位腘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无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ABI由术前的0.42±0.15上升为术后的0.83±0.13(P0.0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5.2±9.8)个月,12例(66.7%)股腘动脉通畅,闭塞6例。6、12及24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100%、83.1%及60.6%,4例症状严重的再发闭塞患者接受二次治疗。结论在进行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过程中,如果顺行开通困难,采用仰卧位腘动脉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股腘动脉段是下肢缺血最常累及的部位.针对股腘动脉闭塞的治疗,以往主要以旁路手术为主,近些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及材料的日益发展,旁路手术已逐渐被创伤较小的腔内介入取代,且多数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两者在远期通畅率及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别.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的病变特点及预期生存时间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股[月国]动脉段是下肢缺血最常累及的部位。针对股[月国]动脉闭塞的治疗,以往主要以旁路手术为主,近些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及材料的日益发展,旁路手术已逐渐被创伤较小的腔内介入取代,且多数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两者在远期通畅率及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别。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的病变特点及预期生存时间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当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股深动脉由于其独特的解剖条件和生理功能,为重建下肢血液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报道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法:5例施行股深动脉成形术。沿股深动脉纵轴切开管壁全层至股总动脉,完成4~5cm长的侧刀形切口,作局部内膜剥脱术,然后取4~5mm宽、长度相匹配的自体大隐静脉补片修复。结果:术后3个月,踝/肱指数从术前0~0.35(0.16±0.17)上升为0.34~0.75(0.66±0.32)。术后随访15~27个月,平均21个月。疗效良好者3例,满意1例,另1例术后6个月继发严重感染而作膝下截肢。结论:在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选用股深动脉成形术作为重建患肢血液循环的通道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更适宜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下肢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最常见的原因,严重威胁肢体的生存。当髂股动脉或股浅动脉广泛性闭塞时,股深动脉由于其独特的解剖条件和生理功能,为重建下肢血液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一条不可多得的可以选用的理想生理通道。尽管其对下肢血液循环的增加有限,但却可保持长期的通畅,应被所有血管外科专业医师所熟知。一、解剖和病变基础股深动脉是股总动脉的最大分支,于腹股沟韧带下3~5cm处由股总动脉后外侧壁发出,走行于股浅动脉后外方,于近侧段发出旋股内、外侧动脉。继续向下走行,沿途发出3支穿动脉,其终末支(第4穿动脉)穿过…  相似文献   

19.
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当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股深动脉由于其独特的解剖条件和生理功能,为重建下肢血液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报道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法:5例施行股深动脉成形术。沿股深动脉纵轴切开管壁全层至股总动脉,完成4~5cm长的侧刀形切口,作局部内膜剥脱术,然后取4~5mm宽,长度相匹配的自体大隐静脉补片修复。结果:术后3个月,踝/肱指数从术前0~0.85(016±0.17)上升为0.34~0.75(0.66±0.32)。术后随访15~27个月.平均21个月。疗效良好者3例,满意1例,另1例术后6个月继发严重感染而作膝下截肢。结论:在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选用股深动脉成形术作为重建患肢血液循环的通道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更适宜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减容装置Rotarex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FPA)长段支架内完全闭塞的效果。方法 29例(29肢)FPA长段(病变长度10 cm)支架内完全闭塞患者接受减容装置Rotarex联合DCB(紫杉醇)治疗;观察疗效及并发症,随访统计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和12个月避免靶血管重建(TLR)率。结果 29例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无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显著提高(t=-15.611,P0.001)。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6.21%(25/29),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2.41%(21/29);12个月避免TLR率为79.31%(23/29);1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事件发生。结论 Rotarex系统联合DCB治疗FPA长段支架内完全闭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