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中海贫血脊柱旁髓外造血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中海贫血脊柱旁髓外造血的MRI与cT特征。方法收集5例地中海贫血病例,男3例。女2例,年龄18~31岁,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2例行MR检查,3例行cT检查,分析脊柱旁髓外造血的MRI与cT表现。结果2例患者MRT。WI、T2WI上椎体及肋骨为普遍性、均匀性低信号,髓外造血表现为脊柱旁边界清晰的肿块,rI弭rI信号不均匀稍高信号,T1WI为稍高信号,增强后强化较明显。3例患者CT上肋骨呈膨胀性改变,肋骨、椎体及其附件骨小梁稀疏、粗大;髓外造血的椎旁肿块平扫为均匀的等密度,增强后中等均匀强化。结论地中海贫血并脊柱旁髓外造血具有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内脊柱旁髓外造血(EMH)组织增生的影像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EMH的胸部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胸内脊柱旁EMH的影像表现为两侧脊柱旁沟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的等密度(信号)软组织肿块影,病变边缘光滑,CT上密度均匀.MRI上信号均匀,T1WI为等信号, T2WI呈稍高信号,相邻椎体骨小梁增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胸内脊柱旁EMH具有较特征性的影像表现,结合贫血病史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髓外造血组织增生(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EMH)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1例EMH的CT和MRI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7例经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EMH,2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EMH,2例经MRI检查证实EMH。9例病灶位于纵隔脊柱旁,1例病灶位于颌面部眼睑皮下,1例病灶位于骶尾部。CT及MRI检查病灶多为类圆形、半圆形或分叶状、长梭形,边缘光滑,病灶可多发,大小不等,部分病灶呈波浪状。CT检查示7例病灶密度均匀,与肌肉密度大致相当,4例病灶内有脂肪密度;2例MRI检查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信号稍不均匀,压脂后病灶内脂肪为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结论 EMH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EMH诊断不难,但对病史不明、影像学特点缺乏特异性病例则需行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髓外造血的影象学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接受治疗的髓外造血患者22例,选取时间为2008年5月-2018年10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MRI和CT(胸腔、肝、脾、肠管)影像学检查,对MRI和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病灶的部位、病变的情况、病灶周围的组织变化),总结该病的影像学的特点和表现。结果:在对患者实施CT平扫时发现,患者的软组织肿块的密度均匀,增强后中度强化。MR表现为T1WI低信号以及T2WI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肝脾造血时可见肝脾增大,但缺乏特异性。结论:对髓外造血的CT或MRI表现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可以结合典型的影像学特点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脊柱累及硬膜外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柱硬膜外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及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硬膜外的PNET的CT及MRI表现。结果:7例PNET,肿块信号强度不均匀,在T1WI上呈低信号4例、等信号3例,在T2WI上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2例,6例累及椎体或/和附件,CT上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形成较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从扩大椎间孔向外蔓延,呈哑铃状。结论:脊柱硬膜外PNE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常累及椎骨及椎管,伴有椎间孔扩大,形成较椎管内肿物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儿童粒细胞肉瘤(GS)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例GS患儿的MRI资料,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信号特点、骨质破坏情况及强化特点。结果 4例GS,3例为多发病变,1例单发。1例病灶位于T3~T7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双侧上颌窦及蝶窦窦壁、眶周;1例位于L1~L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1例位于T2~T4、T10~T1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1例位于T11~T12、L4~S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左侧眼眶、蝶骨及右侧额窦窦壁;均在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或经椎间孔达椎管外形成椎旁肿块。3例骨髓信号受到弥漫性抑制。所有病灶的T1WI信号均较周围正常肌肉稍高,脂肪抑制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均呈轻中度均匀强化。2例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T1WI明显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G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ML)的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的MSCT及MRI表现.结果 MSCT扫描显示肾上腺区低密度肿块14例,混杂密度肿块11例,实性肿块2例,双侧肾上腺多发混杂密度肿块1例,12例有钙化,5例有出血及坏死,其中有2例患者混杂密度肿块内既有钙化又有出血及坏死,13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19例做MRI检查的患者中,有11例MRI表现为右侧肾上腺区肿决T1wI、TW2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影,7例表现为左侧肾上腺区肿块T1wI、TW2 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1例双侧肾上腺多发病灶者表现为右侧肾上腺T1WI、TW2 I混杂高信号影,左侧多发病灶T1WI、TW2 I呈混杂信号.结论 MSCT及MRI在AML中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误漏诊原因,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50例TSC患者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合并皮质发育不良(cortical dysplasia,CD)、室管膜下结节(subependymal nodule,SEN)及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SEGA)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9例行头颅MRI平扫,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I及CT平扫。结果提示:150例均发现皮质结节,共962处病灶,以额顶叶居多。表现为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节样异常信号,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像(T2-FLAIR)呈高信号;部分结节伴脑白质放射状移行线。249例SEN,共354处病灶,位于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沿尾状核走行;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伴有钙化结节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T2-FLAIR呈低信号伴周边环状高信号。33例SEGA,共4处病灶,位于侧脑室孟氏孔区;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此外,11例出现脑白质内多发软化灶。本组1例误诊为灰质异位,1例因少量CD及SEN而漏诊。结论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TSC,MRI结合CT检查有助于神经系统病变的检出。同时,临床医师应密切结合患者其他系统病变及基因检测结果,提高TSC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术前8例接受CT扫描,3例接受MRI检查。结果9例中骨脂肪瘤6例,骨血管脂肪瘤3例。6例骨脂肪瘤发生于骨内4例,骨旁2例。骨内脂肪瘤跟骨1例,距骨1例,眶骨1例,肱骨1例。骨旁脂肪瘤颅骨1例,股骨1例。骨血管脂肪瘤发生于肋骨1例,颅骨1例,椎骨1例。骨内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轻度膨胀性改变,边缘见轻度硬化环,病灶内见脂肪密度及条弧形、结节状钙化,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PD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骨旁脂肪瘤CT呈不均匀高密度团块,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T1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3例骨血管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显著膨胀性改变,骨破坏边缘及内部见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高密度骨针呈放射状、簇状或不规则排列。结论骨内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CT及MRI表现均以脂肪成分为主要特征,骨旁脂肪瘤CT以骨化性团块为特征,骨血管脂肪瘤骨质膨胀性改变较骨内脂肪瘤显著,病灶边缘及中心以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地中海贫血髓外造血的影像学特征。方法:以我院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9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行M R I及CT检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影像学资料,分析髓外造血发生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129例研究对象中出现髓外造血的患者占比6.98%,其中重度患者发生髓外造血率较高(P<0.05)。9例发生髓外造血患者影像特征包括软组织肿块,肿块以圆形、椭圆形等为主,肿块边缘较清晰,肿块数量差异较大,少的为2块,多的10几块,MR I示T2W I、T1W I肋骨与椎体信号增强,CT可见肋骨明显的膨胀性改变,并椎体骨小梁粗大、稀疏等。结论:在鉴别地中海贫血患者出现髓外造血情况上,CT、MRI等检查手段各具特点与优势,CT、MRI准确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6例,其中4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1例行CT和MRI检查,分析6例患者的CT及MRI特征.[结果]6例病例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肿块,1例位于腹主动脉旁,1例位于肝门区,均表现为囊状肿块,增强后病灶边缘较明显强化并持续强化;1例位于上部膀胱壁,表现为T2WI高信号,增强后环形强化;1例位于胃窦旁,病变表现为明显T2WI高信号,增强后明显早期强化并持续强化;1例位于肠系膜根部及1例位于右肾后方病灶,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强化.[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CT及MRI影像具有较特异性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可为临床提供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弥漫性脑型合并皮肌型猪囊尾蚴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采用平片、CT或MRI检查及复习相关文献所见,描述4例弥漫性脑型合并皮肌型猪囊尾蚴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所有4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发现多发脑内和皮肤病灶。脑内病灶CT检查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内多发结节状高密度病灶,并见多个囊状低密度灶,部分病灶边缘可见小点状高密度影;MR表现为:双侧大脑实质内多个长T1WI、长T2WI信号的圆形或卵圆形小囊状影,部分壁内见偏心性小点状影,呈短T1WI、稍短T2WI信号改变,病灶边缘可见水肿带,Gd-DTPA增强扫描,囊壁环状强化,头节点状强化;X线均表现为躯干、四肢及头皮软组织内弥漫性多发梭形钙化影,边界清楚,长径约0.5~1.5cm不等。结论全身皮下多发性结节,平片显示皮下梭形钙化,且头颅CT或MRI检查提示脑囊虫改变,是弥漫性脑型合并皮肌型猪囊尾蚴病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脊柱淋巴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脊柱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MRI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6例病理证实的脊柱淋巴瘤患者接受CT检查,12例接受MRI检查.结果 16例患者年龄8~63岁,共65个脊椎受累,颈、胸、腰骶椎分别为15、22、28个.11例患者病灶为多发、连续性,其中3例伴跳跃性分布.CT示病灶为溶骨、成骨、混合性骨质破坏及骨质破坏不明显各13、27、10、15个.MRI病灶以T1WI低或等信号、T2WI等和稍高信号为主.CT及MRI均显示椎管内侵犯范围较椎体破坏范围广泛的特点.结论 CT病灶呈多种形式骨质破坏,MRI以T1WI低或等、T2WI等和稍高信号为主,病灶易侵及椎旁或硬膜外间隙,沿椎管呈纵向分布;MRI对显示病灶较CT更清晰、敏感,部分病灶MRI可见信号异常而CT无明显骨质改变.  相似文献   

14.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资料,2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CT检查12例,MR检查1例。结果19例病灶位于长管骨,包括胫骨11例,股骨6例,肱骨2例,另1例位于肋骨;干骺端11例,骨干5例,骨端4例。按影像学表现分为两型:皮质型(或偏心型)14例,髓腔型(或中央型)6例。皮质型病灶位于骨皮质内或骨皮质下,X线平片、CT表现为皮质内或皮质下的单房状(10例)或多房状(4例)偏心性骨质破坏区,伴有轻度膨胀,灶内可见纤细的残留骨嵴,病灶周围有清楚的硬化边,以髓腔侧明显。髓腔型病灶位于骨髓腔,X线平片、CT表现为呈中心性扩张的类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有薄层硬化边,可伴有轻微膨胀,骨皮质变薄。1例皮质型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在病理学上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相似,但影像学特征不同,明确的影像学诊断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典型病例单凭X线平片即可诊断;CT较X线平片更清楚显示病灶在骨内的位置,灶内及周围骨结构的详细情况,对明确诊断起重要作用;MRI显示软组织及骨髓优于CT,能帮助对个别病例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及文献复习(附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7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原发淋巴瘤患者均经CT平扫增强和延迟扫描,其中3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及MR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双侧眼眶原发淋巴瘤2例,分别位于双侧结膜和泪腺。单侧眼眶淋巴瘤5例。1例位于泪道;另4例跨越眶隔前后部呈不规则铸型累及泪腺及泪道,其中3例浸润肌锥内外间隙。所有病例均未见眼外肌推压移位、眼环增厚与变形。2例可见眶骨明显骨质破坏。所有病变CT平扫呈软组织肿块,密度类似于眼外肌,边缘清晰,增强后,4例呈中度强化,3例呈轻度强化,延迟期中度强化4例密度下降,轻度强化3例无明显变化。MRI上3例肿块在T1WI和T2WI上与眼外肌信号相比,呈等信号,增强后2例病变信号强度高于眼外肌。所有病变在CT、MRI上均呈匀质性。结论: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高度提示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5例,其中3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回顾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结果:3例行CT检查的病例中,2例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低密度影,平扫边界不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与正常脾组织呈相对低密度,门脉期至延时期密度差异减小,病灶内可见散在斑点状更低密度影,以增强显示更清晰。1例CT表现为脾门区单发肿块,平扫与脾脏密度相仿,肿块内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病灶显著强化,以病灶周边为主,程度高于正常脾脏,静脉期强化均匀,内部低密度影无强化。2例行MRI检查的病例,均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异常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内见散在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内部低信号影无强化。病理上,5例组织学病变均由呈迷路样分布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内皮细胞呈短柱状或多角形,胞质内均见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表型,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呈阳性表达。结论:在影像学表现上,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常为多发病灶,其血管瘤样强化及病灶内多发斑点状低密度(低信号)影的特征,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其病理特点,对...  相似文献   

17.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共17个肾EAML病灶的CT、MRI特征(9例仅行CT检查,2例仅行MR检查,2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分析内容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信号、强化模式等情况。结果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3例;其中11例病灶突出肾轮廓外,位于髓质内者1例,位于皮质与髓质多发者1例;病灶直径8~154mm,平均(63.0±47.0)mm,均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14个病灶边界清楚(显示楔征6个、皮质掀起征5个),3个边界不清;7例病灶富脂肪,6例乏脂肪。CT平扫病灶实质密度均稍高于肾皮质;增强扫描示皮质期病灶实质明显强化11例,髓质期强化减退9例,髓质期持续强化2例;5例显示黑星征。MRI平扫实质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髓质期持续强化,1例显示黑星征。结论肾EAML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脊柱多发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的CT、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多发LCH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13例均接受CT检查(1例增强扫描),其中12例接受MR检查(6例增强扫描)。结果 13例中,单中心病变8例,多中心病变5例。共34个病变脊椎,其中核心病变脊椎19个,邻近侵犯脊椎15个。18个(18/19,94.74%)核心病变脊椎存在不同形态、程度的压缩骨折。13例患者共34个病变脊椎CT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19个核心病变脊椎中,18个(18/19,94.74%)骨皮质不完整、可见椎旁软组织肿块。MRI显示12例患者共33个病变脊椎,包括核心病变脊椎18个,邻近侵犯脊椎15个,T1WI均呈等、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17个(17/18,94.44%)核心病变脊椎有椎旁软组织肿块。结论 脊柱多发LCH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加深对本病影像表现的认识可提高诊断和鉴别水平,但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的影像学表现及特点。方法 12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胰腺NH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其中11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9例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4例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分析原发性胰腺NHL的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2例患者中,10例为单发肿块,1例为多发肿块,1例为弥漫性浸润;肿块最大径4.2~10.7 cm;CT平扫表现为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呈均匀轻中度强化;MRI表现T_1WI为低或稍低信号;T_2WI中、高信号不等;DWI为高或稍高信号,随b值增加,DWI信号呈增高趋势;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3例病灶内可见血管穿行;5例腹腔内或腹膜后可见散在不同程度增大的淋巴结。结论原发性胰腺NHL影像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CT和MRI检查有助于与其他胰腺占位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腮腺Warthin瘤CT、MRI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攀  李鹏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364-1366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Warthin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8例腮腺Warthin瘤的CT、MRI的影像学特征。【结果】8例腮腺Warthin瘤中,9侧腮腺发病,6例为单侧单发,1例为单侧多发,1例为双侧多发,共11个病灶,其中10个(90.9%)病灶位于腮腺浅叶。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密度灶,病灶不均匀强化;MRIT1WI病灶呈等、低信号,T1WI大部分呈高信号,裳变区呈更长T1、长T2信号,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有助于腮腺Warthin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