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扩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磁共振对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术后病理活检、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以术后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磁共振诊断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度。结果:动态增强磁共振诊断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准确率、敏感性高于扩散加权成像(P<0.05);动态增强磁共振与扩散加权成像诊断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特异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可提高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为后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良好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MRI多期动态增强中,动脉双期、门静脉期、延长期磁共振T1WI图像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用西门子1.5T Area syngo D13超导型磁共振对32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平扫序列:T1W1采用Flash多次屏气,T2WI采用Haste-fs加多次屏气,动态增强采用T1WI扫描序列。结果:32病例发现肝血管瘤病灶57个,T1WI上呈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表现。动态增强显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强化区逐步向病灶中心渗透性强化,直至瘤体完全强化。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中,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很好显示肝血管瘤,结合其他成像序列,对肝脏血管瘤诊断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MRI资料,包括T1WI、T2WI压脂平扫和动态增强3D T1WI压脂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结果:6例主要表现为乳晕后及单个象限的非肿块样病灶,沿导管走形分布,呈节段性或区域性分布,T1等信号,T2稍高信号,边界不清,增强表现为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灶,周围伴斑点状、线状强化相互连接,DWI及ADC图均表现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6例呈I型曲线,2例表现为厚壁囊性病变,囊壁强化,2例表现为多发脓腔形成,伴有周围炎性肉芽组织者增生,强化,累及范围广泛,脓腔DWI高信号,ADC低信号,3例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呈II型,1例呈III型。"扩张导管征",主要表现为T1WI呈高信号、抑脂T2WI呈低信号,显示率较高,本组10例中5例可见。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MR表现多样,随不同分期有不同表现,炎症期弥散不受限,脓肿形成可见弥散受限,强化时间信号曲线以上升及平台型为主,"扩张导管征"的显示有助于正确诊断PCM。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和B型超声(简称B超)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O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安徽省宣城市中心医院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7例O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B超、CT及MRI影像学特征,观察3种影像手段单纯及联合检查诊断OT的病灶检出率、诊断准确率、漏诊率。结果 97例OT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均为良性,且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47例,右侧50例;肿瘤最大直径9.22±2.54cm。B超检出的81个病灶中,17例准确诊断为OT,准确率为17.53%;其余64个病灶未能定性诊断或错误诊断为其他疾病。CT检出的84个病灶中,62个病灶以实性为主,15例为实性,7例为囊实性。CT平扫实性部分密度稍低于或接近于子宫肌层,囊状部分呈明显低密度。以子宫肌层信号作为等信号,MRI检出的90个病灶T1加权成像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65个病灶T2加权成像呈低信号,25个病灶T2加权成像呈等信号或高信号,77个病灶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13个病灶弥散加权成像呈中等信号。增强扫描后可见病灶实性成分呈现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MRI)诊断乳腺癌性病变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疑似乳腺肿块患者39例,术前行DCE-MRI、DW-MRI、二者联合检查,经手术病理组织诊断。记录DCE-MRI、DW-MRI、联合检查诊断良恶性,与病理结果对比;计算前三种诊断与病理诊断良性和恶性符合率;对比DCE-MRI、DW-MRI以及联合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联合确诊良性、恶性符合率分别为85.00%、95.00%,明显高于单独应用DCE-MRI或DW-MRI的良性及恶性符合率(P均0.05);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5.30%、84.56%、90.06%,特异性及准确性高于DW-MRI和DCE-MRI;联合诊断下恶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强化,边缘毛刺,时间-信号曲线平台型或流出型,DWI下病灶高信号,ADC值明显异常。结论 DCE-MRI联合DW-MRI诊断乳腺癌性病变具有高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用于术前检查具有无创性,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MRI-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价值。方法 我院收治的143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MRI-DCE及DWI评估ALN转移情况,分析两者在ALN转移中诊断价值。结果 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RI-DCE联合DWI诊断ALN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59%、96.23%、89.74%与98.08%;ALN转移与无ALN转移患者边界、早期强化模式、DWI信号、长径、短径、早期强化率、最大强化率、皮质厚度、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等MRI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高信号、短径及ADC值是ALN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DWI信号、短径及ADC值诊断ALN转移曲线下面积(AUC)为0.619、0.745、0.734,各指标联合诊断ALN转移AUC值为0.835。结论 3.0 T MR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有效检出早期浸润性乳腺癌ALN转移,测定DWI信号、短径及ADC值联合有助于提高患者ALN转移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169-2172
目的探讨乳腺癌T1期应用MRI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临床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T1期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同期入选乳腺良性肿瘤25例为研究对照,进行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法,后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比较MRI动态增强扫描与MRI扩散加权像检查法的诊断准确性;比较乳腺良性肿瘤与乳腺癌T1期患者的MRI加权扩散像ADC值;比较乳腺良性肿瘤与乳腺癌T1期患者的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的环形强化、毛刺征、形态不规则等特征发生情况。结果 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法的诊断准确率为80.0%(20例),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为52.0%(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T1期患者的MRI加权扩散像ADC值显著低于乳腺癌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T1期患者的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检测出环形强化、毛刺征、形态不规则等特征的发生情况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T1期患者进行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可提高检查的准确性,临床效果确切,可与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应用,有助于早期诊断乳腺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三阴性乳腺癌(TNBC)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由于侵袭性强,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预后差。目前磁共振成像是诊断乳腺癌最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协助诊断和预后评估。三阴性乳腺癌典型MRI表现为单一病灶,呈肿块型,形态不规则,边缘光滑,在T2WI上病变中心呈高信号。进一步的工作是研究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DWI、MR波谱(MRS)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在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为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34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经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炎患者31例为对照组。使用3.0T超导型磁共振仪进行检查,分别采用T2WI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分析诊断结果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T2WI上,前列腺癌以结节状或不规则状低信号影为主,占58.8%,前列腺炎以单侧或双侧外周带弥漫性低信号影为主,占71.0%。DWI上,前列腺癌患者的ADC值低于前列腺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上,前列腺癌以III型为主,占64.7%,前列腺炎以II型为主,占51.6%,且前列腺癌患者的SImax指标高、Tmax指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患者,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诊断能确定病灶的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外周带弥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下饱和穿刺活检或前列腺根治术后病理证实前列腺病例33例,其中前列腺炎18例,前列腺癌1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Siemens Verio 3.0 T磁共振扫描,成像序列包括横断位、矢状位高分辨T2WI,横断位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DCE)扫描。结果前列腺炎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低、稍低信号,14例与中央带分界清,包膜完整;DWI呈稍高或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12±0.15)×10-3 mm2/s;DCE 9例呈速升平台型,6例呈流入型,3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可伴有小脓肿或囊肿形成。前列腺癌呈均匀低信号,9例病灶与中央带分界不清,累及包膜;DWI呈高或稍高信号,平均ADC值(0.85±0.19)×10-3 mm2/s,与前列腺炎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4.563,P<0.01);DCE 10例呈流出型,5例呈速升平台型。结论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有利于外周带弥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分析磁共振成像在该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及相关价值.方法:选用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6例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其成像特征,并与病理检查结合进行分析.结果:经检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且边界清楚,信号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病灶实性部分呈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囊性变呈现高信号?DWI呈较高信号,在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度强化或强化时间延迟,且所有患者均见不同程度积液.结论:磁共振能够使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T1WI?T2WI?DWI及增强后扫描的信号特征?强化情况有一个清楚的呈现,与病理检测相结合能够对患者的鉴别诊断及后续治疗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CT,MRI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CT,MRI影像资料.32例均行CT检查及MRI检查,2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CT及MRI均提示病变形态以圆形、卵圆形为主,大小不一,直径0.2~4.0 cm.CT表现为病灶呈等低密度或低密度影;MRI检查病灶以不均匀T1低T2高信号为主,FLAIR不均匀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片样、斑片样、结节样及环样强化,在DWI序列痛灶弥散系数值升高,磁共振渡谱成像显示病灶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率下降,胆碱/肌酸比率及肌醇/肌酸比率升高.结论;MRI检查是诊断多发性硬化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MRI表现及其误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MR检查被误漏诊的PCC,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做了MRI平扫、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结合手术及病理所见分析其MRI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 8例PCC磁共振成像均未显示具体肿块影,肝左叶胆管走向僵直、截断及病灶内胆管扩张。平扫T1WI见低信号灶,T2WI信号改变不明显,弥散加权像(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其他表现包括肝内小转移灶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5例,均无门静脉癌栓。结论 MRI检查信号改变、强化特征不明显的PCC极易误诊,需仔细观察胆管扩张的形态改变及动态增强特点,结合DWI像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保乳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54例。术前均行动态增强MRI检查,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和强化类型等,并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对照。结果:手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54个病灶。动态增强MRI对病灶的检出率为100%,对病灶的定位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完全符合;对病灶大小的测量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0.05);不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低分化癌(13/19)。结论:动态增强MRI可评估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可能性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小肝癌的MRI影像表现,加深对其认识。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4年3月拟诊肝肿瘤的15例患者进行MRI多序列检查扫描,包括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观察各序列肝癌结节的大小、信号强度、强化时间和方式、有无包膜等。结果 15例患者18个肿瘤结节(所有肿瘤结节直径均≤3.0 cm),T2WI均匀高信号13个,不均匀高信号4个,等信号内散在高信号1个。T1WI呈等信号3个,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14个,高信号1个。假包膜征8个,弥散成像均高信号。动脉期明显强化17个,其中门静脉期强化有所减低15个,等信号2个,延迟期呈低或稍低信号16个,等信号1个。延迟期假包膜强化10个。结论 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对绝大多数小肝癌都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结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对肝吸虫性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肝吸虫病与胆管癌的病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肝吸虫性胆管癌的动态增强MRI与MRCP征象,包括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胆管扩张特点.结果:①肿块型胆管癌:9例,表现为肝内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T1WI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呈渐进式强化.②浸润型胆管癌:16例,表现为胆管内浸润性生长,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呈渐进式强化.③腔内型胆管癌:3例,表现为病变区胆管腔内充盈缺损,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Gd-DTPA动态增强呈全瘤较均匀强化.④MRCP:肿块型胆管癌表现为肿块周围肝内胆管轻~中度扩张合并肝内末梢胆管小囊状扩张;浸润型及腔内型胆管癌显示梗阻区远端胆管中~重度扩张.结论:肝吸虫感染是诱发胆管癌的重要因素,肝脏末梢胆管小囊状或杵状扩张为吸虫病较特异征象,MRI动态增强结合MRCP技术对肝吸虫性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1月进行检查的48例高度疑似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为研究对象,均行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磁共振成像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应用价值,并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结果:病理学检查确诊43例患儿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诊断疾病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可见病灶呈囊实性,实性部分呈等密度,囊性部分密度低,可见小条状高密度钙化影,受压顶骨部分压迹边缘光滑。MRI检查可见桥脑处存在病灶,且已呈现肿胀,肿胀大小为4 cm×3 cm×3 cm,对肿胀处进行扫描可知病灶以实性为主,T1WI序列为低信号,T2WI序列为高信号,FLAIR序列为等信号,MRI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病灶及病灶周围组织水肿。结论:CT及与磁共振成像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高于CT,但临床诊治仍需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软组织内黏液型脂肪肉瘤(Myxoid liposarcoma,MLS)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6例经病理证实的下肢MLS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和评价肿瘤的位置、深度、大小形态、边缘情况,是否侵犯邻近结构,以及信号强度与均匀性和强化表现。结果 3例MLS患者MRI以短T1、长T2信号为主;2例MRI呈等、长T1长T2信号;1例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组织学上以黏液成分为主、脂肪含量少的肿瘤,增强后可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和明显的间隔影。结论 MRI增强可对下肢软组织内MLS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两种技术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病灶的图像特征,并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评估.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成像两种技术分别对74例(超声造影组和磁共振成像组各37例)病理证实为Ⅰ期子宫内膜癌伴有肌层浸润患者术前影像表现及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术前超声造影诊断Ⅰa期(3例)、Ⅰb期(17例)和Ⅰc期(11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3.8%(31/37);31例子宫内膜癌病变超声造影表现:Ⅰa期(3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低或等增强,与肌壁分界清,肌壁呈均匀性强化;Ⅰb期(17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中等或高增强,与肌壁分界不清,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Ⅰc期(11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高或中等增强,与肌壁分界不清,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内膜及受累肌壁增强及消退多早于正常肌壁.(2)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Ⅰa期(3例)、Ⅰ b期(18例)和Ⅰ c期(10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亦为83.8%(31/37);31例子宫内膜癌病变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Ⅰa期(3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完整;Ⅰb期(18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中断且子宫肌层内缘边界不清,受累肌壁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Ⅰc期(10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中断且子宫肌层内缘边界不清,受累肌壁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3)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术前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Ⅰ期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诊断的准确率均为83.8%(31/37).结论 术前正确认识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图像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及术前分期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及术前分期有相同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T2WI及动态增强扫描对颅底脊索瘤与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颅底脊索瘤及32例侵袭性垂体瘤的MRI信号特点。结果:在T2WI序列上颅底脊索瘤16例呈混杂高信号,2例为明显混杂高信号,10例呈混杂低信号;而侵袭性垂体瘤18例呈均匀等信号,8例呈均匀稍高信号,6例边缘或中心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28例脊索瘤中16例呈蜂窝状延迟强化,9例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相对稍均匀强化,1例强化不明显;32例侵袭性垂体瘤23例较均匀中轻度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底脊索瘤与侵袭性垂体瘤在T2WI序列及动态增强中,信号强度、信号均匀度及强化特点有较明显区别,对二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特别是蜂窝状延迟强化对脊索瘤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