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重建虎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重建虎口宫相森,潘达德,杨志贤,程国良我院自1989年7月至1992年7月应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瓣重建外伤后虎口内收挛缩21例,获得满意的功能和外形,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8~43岁,平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虎口挛缩的皮瓣修复体会.方法 回顾1985年以来诊治的112例116个虎口挛缩病例,就其皮瓣修复的手术适应证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116个皮瓣完全成活112个,有4例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尖端有3.0 cm×1.5 cm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有16例皮瓣在术后3~6个月再次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4.5个月.虎口饱满,外形满意,皮色正常,无继发挛缩;拇指对掌、内收、外展功能均近于正常.移位皮瓣在术后3个月开始恢复感觉功能.结论 恰当的皮瓣移植修复可以保证虎口的外形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探讨用带第2掌背动脉及神经的示指侧皮瓣修复虎口重度挛缩。方法:切取带第2掌背动脉及神经的示指背侧皮瓣,皮瓣以第2、3掌骨基底部连线的中占与示指近指间关节桡侧中点的斜形连线为皮瓣轴线,以第2、3掌骨基底部连线中点为旋转点,临床应用8例。结果:8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薄,外形美观,感觉良好,拇指外展,对掌功能正常,经2掌指关节活动良好。结论此方法效果呆靠,满意损伤小,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切取范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虎口挛缩的皮瓣修复体会.方法 回顾1985年以来诊治的112例116个虎口挛缩病例,就其皮瓣修复的手术适应证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116个皮瓣完全成活112个,有4例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尖端有3.0 cm×1.5 cm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有16例皮瓣在术后3~6个月再次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4.5个月.虎口饱满,外形满意,皮色正常,无继发挛缩;拇指对掌、内收、外展功能均近于正常.移位皮瓣在术后3个月开始恢复感觉功能.结论 恰当的皮瓣移植修复可以保证虎口的外形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虎口挛缩的皮瓣修复体会.方法 回顾1985年以来诊治的112例116个虎口挛缩病例,就其皮瓣修复的手术适应证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116个皮瓣完全成活112个,有4例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尖端有3.0 cm×1.5 cm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有16例皮瓣在术后3~6个月再次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4.5个月.虎口饱满,外形满意,皮色正常,无继发挛缩;拇指对掌、内收、外展功能均近于正常.移位皮瓣在术后3个月开始恢复感觉功能.结论 恰当的皮瓣移植修复可以保证虎口的外形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微型外固定架联合前臂骨间背皮瓣修复重度虎口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度虎口挛缩病人42例,将42例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微型外固定架联合桡动脉鼻烟窝上行穿支逆行皮瓣修复治疗,研究组实施微型外固定架联合前臂骨间背皮瓣修复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后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并对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虎口角及虎口宽度变化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情况、手术处皮肤质量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病人术前及术后患侧虎口区的图片。结果术前两组病人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研究组平均为(1.3±0.8)分,对照组为(2.5±0.8)分;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76.2%;研究组的并发率为28.6%,对照组为66.7%;术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外固定架联合前臂骨间背皮瓣修复重度虎口挛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修复虎口角度及虎口宽度,降低术后疼痛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回顾应用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治疗虎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虎口狭窄进行彻底松解后,以尺骨茎突上1.5~2.0 cm处为旋转点,根据虎口区皮肤缺损面积设计骨间背侧动脉皮瓣逆行转移治疗虎口狭窄中重度畸形42例,测量手术前后虎口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39例,表皮部分坏死3例.31例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虎口宽度增加28~52 mm,平均37.9 mm.术后康复治疗能明显增加治疗效果,虎口宽度平均多增加8.6 mm.结论 骨间背皮瓣是治疗严重虎口狭窄的一种理想方法,术后固定及系统的康复治疗对保证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回顾应用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治疗虎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虎口狭窄进行彻底松解后,以尺骨茎突上1.5~2.0 cm处为旋转点,根据虎口区皮肤缺损面积设计骨间背侧动脉皮瓣逆行转移治疗虎口狭窄中重度畸形42例,测量手术前后虎口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39例,表皮部分坏死3例.31例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虎口宽度增加28~52 mm,平均37.9 mm.术后康复治疗能明显增加治疗效果,虎口宽度平均多增加8.6 mm.结论 骨间背皮瓣是治疗严重虎口狭窄的一种理想方法,术后固定及系统的康复治疗对保证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改良的示指近节背侧皮瓣在轻中度虎口挛缩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将原来的示指背侧岛状瓣或舌状瓣改成连同虎口一起的示指背侧局部转移皮瓣重建虎口,使皮瓣游离和虎口开大整体进行,简化了手术方法.结果 临床应用111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3~18个月(平均8.5个月)的随访,局部外形美观,拇指功能恢复良好.虎口开大的优良率为94.6%.结论 改良的示指近节背侧皮瓣转位重建虎口是修复虎口挛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拇指桡(尺)背侧动脉为蒂逆行皮瓣修复电击伤后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根据拇指高压电击伤后软组织缺损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以拇指桡背侧动脉为蒂皮瓣修复7例,以拇指尺背侧动脉为蒂皮瓣修复2例,皮瓣切取面积5.0 cm×3.0 cm~ 2.0 cm×1.5 cm.结果 术后9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3~7个月,拇指外形满意,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 该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皮瓣外形好,是修复电击伤后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3.
14.
15.
外伤性拇指指蹼挛缩的临床分型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介绍外伤性拇指指蹼挛缩的临床分型与用不同皮瓣覆盖虎口挛缩处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根据虎口挛缩的病理机制分为5种类型。Ⅰ型拇指指蹼皮肤无挛缩而拇内收肌群挛缩。Ⅱ型拇指指蹼仅有皮肤挛缩。Ⅲ型皮肤挛缩及拇内收肌群挛缩。Ⅳ型皮肤、拇内收肌群挛缩伴拇外展功能严重障碍。Ⅴ型软组织挛缩合并骨、关节损伤。针对不同类型在充分解除其挛缩因素后,为69例采用8种皮瓣转位或游离移植重建拇指指蹼。对合并拇内收肌群挛缩、拇外展功能障碍及骨、关节损伤患者,一期同时行拇对掌功能重建或矫形手术。结果67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坏死。术后经3至24个月(平均7.5个月)的随访,虎口开大的优良率为85.5%。结论采用皮瓣转位或游离移植是修复严重外伤性拇指指蹼挛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重度虎口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重度虎口瘢痕挛缩的方法,并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对22例重度虎口瘢痕挛缩患者进行此手术.患者均表现为虎口瘢痕挛缩,拇指内收畸形,拇指外展及对掌功能明显受限,同时多伴有手背大面积瘢痕挛缩.在彻底切除虎口处瘢痕及粘连带后,设计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虎口组织缺损,并用弓形针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结果 本组2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远端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虎口宽度平均增加35 mm,虎口角度平均增加57°,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虎口角、虎口宽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侧虎口角、虎口宽度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两点辨别觉为6~9 mm,平均7 mm.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并发症出现,足部行走正常.结论 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治疗重度虎口瘢痕挛缩,术后虎口外形、皮肤质地及功能均较满意,能恢复一定感觉,且供区位置隐蔽,是治疗重度虎口瘢痕挛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吻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腹缺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介绍吻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腹缺损的方法。方法对17例单侧拇指腹缺损的患者,应用吻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其中采用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7例,尺侧皮瓣10例。指腹缺损面积为1.5cm×2.0cm~2.5cm×3.0cm,皮神经与指神经缝合。结果17例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拇指外形、功能满意,皮瓣质地、色泽与正常指相近,皮瓣不臃肿,两点分辨觉为10~15mm。结论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皮瓣供区靠近创面,操作方便,患者容易接受,术后皮瓣外形满意,可恢复感觉,是修复拇指腹缺损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Kamath BJ Bhardwaj P 《Burns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urn Injuries》2009,35(2):274-279
Thumb web contracture is a progressive disabling deformity, and prevention or early intervention is advisable. We describe the use in 18 cases of an external adjustable thumb web distractor, with one static and one mobile block on K-wires fixed transversely to the metacarpal shafts. The mobile block can be moved, causing distraction or compression between the two blocks, to maintain or correct thumb web expansion. This inexpensive and effective device can be safely applied to an injured hand, allows movement at the first carpometacarpal joint and hence obtains good functional outcome. The only complication has been minor pin site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以指动脉背侧皮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对12例不同节段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以近创面指动脉背侧皮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背缺损,其中顺行推进皮瓣7例,逆行岛状皮瓣5例.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存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0例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2例失访.皮瓣质地与周围组织接近,外形无臃肿;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优8例,良1例,可1例.结论 采用指动脉背侧皮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是一种修复同指指背皮肤缺损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