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的P364L突变型(e.1091 C>T)对催化非结合胆红素葡糖醛酸化的影响.方法 构建含有UGT1A1编码序列的野生型和P364L突变型质粒,转染HEK293细胞,表达野生型与突变型蛋白;Western blot验证野生型和P364L突变型蛋白表达情况;超声裂解细胞提取表达蛋白;设计两组反应,野生型为对照组,P364L突变型为实验组,分别催化非结合胆红素反应,HPLC定量检测两组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结合胆红素的浓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实验组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下降程度远小于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结合胆红素峰值;反应30 min时计算酶的活性P364L突变型为野生型的14.2%.结论 突变酶UGT1A1-P364L催化非结合胆红素能力较野生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7(UGT1A7)T622C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ELP)分别检测145例膀胱癌患者和160例非肿瘤人群UGT1A7 T622C基因多态性,对各基因型单独或联合吸烟行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膀胱癌组UGT1A7T622C突变型(T/C+C/C)频率[53.1%(77/145)]高于对照组[40%(64/1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值比(OR)=1.70(95%可信区间:1.08~2.68)]。吸烟人群中UGT1A7 T622C突变型(T/C+C/C)的个体膀胱癌的发病风险高于野生型个体(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2.16(95%可信区间:1.07~4.38)]。uGT1A7 T622C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P〉n05)。结论UGT1A7 622C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有关,该基因多态性与吸烟行为在膀胱癌的发生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不良反应与UGT1A1*28及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7例以伊立替康为基础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抽取患者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进行UGT1A1*6和UGT1A1*28多态性分型,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差异。结果:UGT1A1*28突变者3/4级血小板减少(P=0.09)和腹泻(P=0.041)发生率明显增加,3/4级中性粒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未见明显差异(P>0.05)。UGT1A1*6多态性与3/4级血液学总毒性(P=0.036)及中性粒细胞减少(P=0.034)相关,但对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无明显影响(P>0.05),并不增加严重腹泻的发生风险(P=0.848)。UGT1A1*6/*28、*28/*28或*6/*6者无论血液学毒性还是迟发型腹泻的风险均明显增加。结论:UGT1A1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后3/4级血液学毒性及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 A1 (UGT1A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样本300例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无高胆红素血症的对照组样本300例。抽取静脉血2 mL,进行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值,另外,抽取静脉血2~3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Sequenom-特定SNP位点分型检测对样本进行UGT1A1位点:rs34993780;rs35350960;rs873478;rs34946978;rs4148323检测。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UGT1A1遗传多态性。结果 UGT1A1位点:rs34993780; rs873478;rs34946978;rs4148323位点检出的病例组等位基因突变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GT1A1rs35350960位点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病例组1.5%和对照组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云南省新生儿UGT1A1rs34993780;rs873... 更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血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启动子的多态性分布,并研究其多态性和伊立替康化疗不良反应、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采用伊立替康加顺铂化疗患者全血标本,直接测序分析UGT1A1*X-28TATA盒基因序列;并与化疗不良反应、疗效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进行UGT1A1*28TATA基因启动子检测,UGTIA1*28野生纯合型(TA6/6)27例,占75%;突变杂合型(TA6/7)7例,占19.4%;突变纯合型(TA7/7)2例,占5.6%。UGT1A1基因突变纯合型(TA7/7))患者发生Ⅲ度迟发型腹泻1倒,2例皆发生Ⅲ度粒细胞减少。UGT1A1基因突变杂合型(TA6/7)发生Ⅲ度迟发型腹泻1例,Ⅲ度粒细胞减少1例。UGTIA1基因野生纯合型(TA6/6)无Ⅲ度迟发型腹泻和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Ⅰ~Ⅱ度迟发型腹泻3例,I~Ⅱ度粒细胞减少5例。全部患者未发生Ⅲ度以上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不良反应。UGT1A1基因突变纯合型(TA7/7)CR0例,PR1例;UGT1A1基因突变杂舍型(TA6/7)CR1例,PR3例;UGT1A1基因野生纯合型(TA6/6)CR3例,PR15例。结论UGT1A1*28突变纯合型(TA7/7)可能增加伊立替康所致3度及以上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是一种既普遍又复杂的新生儿疾病,绝大部分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是有迹可循的,有一小部分是病因不明的。近年来,遗传因素在黄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UGT1A1基因多态性可导致UGT1A1酶生成减少或活性异常,最终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本文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UGT1A1基因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与易感基因-UGT1A1 TA-TA盒的多态性相关性,进一步明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实验分为高胆红素血症组(A组)和健康新生儿对照组(B组)。分别抽取患儿及健康新生儿外周静脉血,提取两组基因组DNA,PCR扩增UGT1A1基因。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找出相应的突变点。结果两组的孕龄、体质量、性别及喂养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基因型分布:A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38例杂合子A(TA)6TAA/A(TA)7TAA型基因突变占15.8%,B组占0%;A、B组均无纯合子A(TA)7TAA/A(TA)7TAA型基因突变;A组基因型突变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易感基因-UGT1A1 TATA盒多态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中国健康人麦考酚酸(MPA)药动学特性与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UGT1A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集20名健康男性单次po 500 mg麦考酚酸酯后48 h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样.HPLC测定麦考酚酸(MPA)和葡醛酸化麦考酚酸(MPAG)的药物浓度.UGT1A9的基因多态性采用测序法测定,包括-2208,-2152,-2141,-1887,-1818,-665,-440,-331,-275,-109至-98(Tn),-87 11个位点.结果 20名受试者中,-2208,-2152,-2141,-665,-275位点未发现突变,-440和-331位点均为纯合突变型,-1887,-1818,-109至-98(Tn)和-87的突变率分别为0.25,0.7,0.75,0.05.统计学检验未发现MPA和MPAG的ρmax,AUC0-t以及二者的比值与上述单核苷酸多态性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国人群UGT1A9的基因多态性与白种人存在差异,且未发现UGT1A9的基因多态性与MPA的药动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对小鼠肝脏羧酸酯酶(CE)及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C,D组分别为肝硬化造模1,2,3月组。用分光光度法及RT-PCR检测肝脏CE及UGT活性及其mRNA表达。结果A,B,C,D组CE活性分别为2.1±0.2,1.8±0.4,1.5±0.1,1.2±0.1, 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CE mRNA表达分别为1.0±0.3,0.9±0.5,0.8±0.3,0.7±0.3,仅A组与D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CE活性及其mRNA表达与肝硬化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0.48。UGT活性分别为3.3±2.6, 3.7±2.3,4.2±2.5,4.5±3.1,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UGT1A1 mRNA分别为1.4±0.2,1.1±0.1,0.9±0.1,0.6±0.1,除B,C组外各组间差别有显著性。UGT1A1 mRNA表达与肝硬化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2。结论肝硬化时小鼠肝脏CE活性下降,mRNA表达下调,且与肝硬化程度呈负相关;UGT活性无明显变化,但是UGT1A1 mRNA表达下调,也与肝硬化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顾健腾  陶国才  鲁开智  文欣荣 《重庆医学》2005,34(9):1378-1379,1382
目的研究无肝期前后与异丙酚代谢相关的UGT1A6在大鼠小肠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期初步阐释异丙酚无肝期肝外代谢特点形成的原因.方法 1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5只/组),A组为对照组,B组阻断肝门30min,C组阻断肝门60min,截取各组大鼠小肠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组UGT1A6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小肠组织UGT1A6的基因表达水平B、C组明显高于A组(P<0.01);B组与C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鼠小肠组织UGT1A6基因表达在无肝期比无肝期前增多,这可能是异丙酚无肝期肝外代谢增强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湖南省株洲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常见病因,并进行相关UGT1A1基因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9月 ~2020年12月笔者医院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117例(病例组),完善常规检查调查其病因,并全部进行UGT1A1基因检测;选取同期笔者医院未达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新...  相似文献   

14.
15.
一例吉尔伯特综合征患儿自幼反复出现巩膜黄染,无其他自觉症状;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排除胆道梗阻、溶血等其他引起黄疸的因素;基因检测发现患儿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存在UGT1A1*28和c.211G>A杂合突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lAl TATA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发病的作用.方法:测定109例新生儿G6PD活性及TATA基因型.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TATA突变.结果:所有新生儿或TATA野生型新生儿中,G6PD缺乏组高胆发生率及其危险性增加.G6PD缺乏并存有TATA突变杂合子组的高胆发生率与(G6PI)正常且TATA为野生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6PD正常新生儿中,TATA突变杂合子组高胆发生率与TATA野生型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TA基因型与新生儿高胆的发病无关.G6PD缺乏同时存在TATA突变杂合子的状态与新生儿高胆的发病亦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不良反应和疗效的关系.方法 :在62例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晚期胃肠道肿瘤病人化疗前,使用PCR-HRM法获取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并检测UGT1A1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化疗不良反应、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UGT1A1*28位点野生型(TA6/6)、杂合突变型(TA6/7)、纯合突变型(TA7/7)分布频率分别是77.4%、11.3%、11.3%;UGT1A1*6位点野生型(G/G)占79.1%,杂合突变型(G/A)占16.1%,纯合突变型(A/A)占4.8%.UGT1A1*28和UGT1A1*6突变型均较其野生型增加了病人发生3级以上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P<0.05~P<0.01).UGT1A1各基因型之间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含伊立替康方案治疗的晚期胃肠道肿瘤中,UGT1A1*28和UGT1A1*6的突变可以作为伊立替康相关严重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测指标.未发现UGT1A1基因多态性与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编码序列(Gly71Arg)的突变及启动序列(非编码序列即TATA)核苷酸的多态性与昆明地区重症新生儿黄疸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方法 187例重症新生儿黄疸作为病例组,65例无黄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UGT1A1第1外显子,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产物,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Gly71Arg等位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2%及15%,病例组Gly71Arg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66,P=0.001,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TATA等位基因突变率分别为9%及7%,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336,P=0.126,P>0.05).结论昆明地区重症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Gly71Arg突变密切相关,而与TATA的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编码序列(Gly71Arg)的突变及启动序列(非编码序列即TATA)核苷酸的多态性与云南省迁延性新生儿黄疸遗传关联性.方法 289例迁延性新生儿黄疸作为病例组,96例无黄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UGT1A1第1外显子,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产物,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Gly71Arg等位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3%及17%,病例组Gly71Arg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TATA等位基因突变率均为8%,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云南省迁延性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Gly71Arg突变密切相关,而与TATA的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一种连接酶链反应结合荧光PCR的方法,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UGT1A1*28基因多态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设计连接酶荧光PCR引物和探针,首先通过连接酶反应,然后结合荧光PCR技术检测UGT1A1*28基因多态性,构建标准品评判该体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检测50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标本,与DNA测序进行平行比较。结果: 此方法能准确地区分UGT1A1*28基因TA6/6、TA7/7及TA6/7基因型,且最低可检测5 ng人基因组DNA, 50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标本的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 结论: 连接酶链反应结合荧光PCR可准确检测出UGT1A1*28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