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建立禽蛋中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物的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分散固相萃取材料石墨化碳黑、C18、N-丙基乙二胺和无水硫酸镁进行四因素四水平(OA1644)试验设计确定最佳净化条件.样品经乙腈提取,分散固相萃取技术QuEChERS净化,基质校准工作曲线,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在多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鸡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方法优化检测条件:用乙腈进行样品提取,选择C18固相萃取小柱和无水硫酸镁对提取样品净化后进行液质联用检测。结果经过优化后液相条件:流动相由2mmol/L的甲酸铵水溶液和甲醇组成,采用梯度洗脱方式在C18反相色谱柱中进行分离,进样量为4μL。质谱条件:离子源采用ESI负离子,通过SRM模式对样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进行定量检测。优化后,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0~20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0.9993,检出限(S/N=3)和定量限(S/N=10)分别0.2~0.4μg/kg和0.66~1.32μg/kg。实际样品中添加4.0、20.0、40.0μg/kg 3个质量浓度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76.60%~98.2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3%~3.41%,符合定量检测要求。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满足鸡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了蔬菜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氟甲腈、氟虫腈砜和氟虫腈亚砜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 用乙腈超声提取样品中的氟虫腈及其代谢物,高速离心后,提取液经QuChERS净化管净化,过0.22μm滤膜,经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1%甲酸水(含5mmol/L乙酸铵)做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检测模式(ESI-)和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定量。结果 在蔬菜基质中,被测物在1.0 μg/L~100 μg/L内相关系数均>0.999,平均回收率范围为97.8%~10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7.7%,检出限为0.02μg/kg~0.10μg/kg,定量限为0.06μg/kg~0.30μg/kg。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蔬菜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凝胶净化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气相色谱质谱法(GPC-GC/MS/MS)对植物源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氟甲腈、氟虫腈亚砜、氟虫腈砜农药残留量进行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超声提取后采用QuECHRS萃取包净化,用SH-Rxi-5il MS(30 m×0.25 mm,0.25μm)毛细管色谱柱分离,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用本法测定,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氟甲腈、氟虫腈亚砜、氟虫腈砜色谱峰得到很好的分离,在0.01μg/ml^0.5μg/ml浓度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9,方法检出限均为0.003 mg/kg,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3个浓度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89%~116%,相对标准偏差在1.10%~7.22%。结论该方法实现了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检测的自动化、快速、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分析,能够满足目前植物源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检测限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20—2021两年内室内灰尘中氟虫腈(FP)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水平,并分析其随着时间变化的特征。方法 在2020—2021年期间,采集来自深圳市的室内灰尘样品,共193份(2020年,n=87;2021年,n=106)。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检测灰尘样品中FP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的实际浓度及加和质量浓度(ΣFPMs),应用Wilcoxon检验分析样品中FPMs的时间分布差异。结果 2020—2021年深圳市室内ΣFPMs的浓度范围为0.51~4 415ng/g(中位数18.8ng/g),其中FP、FP-SFO和FP-SFI是主要检测到的目标化合物,检出率分别为90.60%,86.20%和75.40%,其余代谢物检出率较低(≤44.3%)。深圳市2020—2021年间春夏季与秋冬季样本中ΣFPMs浓度无显著性差异(2.38 vs 2.84ng/g,P>0.05),但在深圳市2021年灰尘样品中FP-SFI...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寻找更多的杀白蚁混配药剂,研究虫螨腈与氟虫胺不同比例混配对白蚁的毒力及联合作用效果。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虫螨腈与氟虫胺及其不同比例混配剂对乳白蚁的毒力,用孙云沛法求混剂的共毒系数,确定混剂的联合作用。结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6 h后虫螨腈对乳白蚁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为1.211 mg/L,氟虫胺为16.143 mg/L。氟虫胺∶虫螨腈为5∶1、20∶1和40∶1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75.059、154.158和155.829,有增效作用;氟虫胺∶虫螨腈为10∶1、30∶1、1∶1、1∶5和1∶20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32.810、116.758、100.753、119.261和82.584,表现出相加作用。结论虫螨腈和氟虫胺的混配剂不同比例对乳白蚁的联合作用有增效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白蚁诱杀盒(含氟虫腈)防治香榧树白蚁后,检测氟虫腈在香榧中的残留量。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对香榧样品中的氟虫腈残留量进行检测。结果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物在香榧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66.5%~115.8%之间,相对标准差介于2.2%~15.6%之间,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而香榧样品中氟虫腈残留量检出浓度低于0.001 mg/kg。结论使用诱杀盒防治白蚁后,香榧果实无毒、无氟虫腈残留,符合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地西泮对氟虫睛急性中毒大鼠毒性及脑电图的影响。方法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氟虫腈染毒组、地西泮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观察各组大鼠急性中毒症状及脑电图变化。结果氟虫腈染毒组大鼠在染毒后(0.20±0.01)h开始出现兴奋症状,表现为姿势失衡、肢体痉挛,后呈阵发性抽搐发作,程度逐渐加重,5只大鼠均死亡,死亡时间为(30.80±19.25)h。地西泮干预组大鼠在染毒后(3.34±0.32)h出现兴奋症状,表现为小抽搐、肢体痉挛,抽搐程度未见加重,5只大鼠均死亡,死亡时间为(61.40±10.45)h,地西泮干预组的抽搐发生和死亡时间较染毒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虫腈染毒组染毒前脑电图各导联为α和β波为主的基础波;染毒10 min左右出现癫痫样波发放,呈阵发性棘波,后出现棘波、棘-慢波、慢波等波形,以棘波为主。地西泮干预组3~8 h出现癫痫样波,放电波形较单一,呈棘波。所有大鼠死亡前均出现尖波。结论地西泮能明显延长氟虫腈急性中毒大鼠抽搐发作时间和死亡时间,减轻抽搐等症状;地西泮对氟虫腈急性毒性及脑电图的改变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虫腈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地西泮和苯巴比妥钠的治疗效果。方法分别以6个剂量的氟虫腈灌胃染毒,观察急性中毒后小鼠行为改变、重要脏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死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显微图像技术检测中毒小鼠大脑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γ-GABA)阳性神经细胞的分布和含量。小鼠经氟虫腈(90mg/kg)灌胃0.5h后腹腔注射地西泮和苯巴比妥钠,观察并比较各治疗组小鼠的死亡时间和生存率。结果各剂量组小鼠均出现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电镜下可见大脑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核膜间隙轻度扩张,神经胶质细胞空泡化,神经纤维呈脱髓鞘样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氟虫腈急性中毒小鼠大脑皮质的谷氨酸平均阳性细胞数目(N)和阳性细胞面积比(Aa%)明显增加,但皮质和海马CA,区GABA阳性细胞的N和Aa%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地西泮、苯巴比妥钠治疗后小鼠生存率均为58%。结论氟虫腈急性中毒小鼠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造成中枢神经细胞的损害,免疫组织化学提示该改变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谷氨酸递质过度表达有关;早期应用地西泮、苯巴比妥钠对氟虫腈急性中毒小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芳芳  洪雅青  张幸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211-2213
氟虫腈是以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为靶标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果业和家庭卫生。该文从动物实验、人类健康及环境危害3个方面就氟虫腈的毒性研究作一综述,探讨氟虫腈的毒作用机制,并提出目前评价氟虫腈对人类危害存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白蚁预防工程土壤中吡虫啉和氟虫腈残留的Sin-QuEChERS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方法 预防工程土壤经0.1%甲酸-乙腈提取后,经Sin-QuEChERS Nano净化柱净化,流动相由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甲醇进行梯度洗脱,采用串联质谱(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样品进行检测,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吡虫啉、氟虫腈在0.002~0.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吡虫啉相关系数(R2)为0.998 0,氟虫腈(R2)为0.998 6。以新建预防工程土壤为基质,在0.02、0.05、0.2 mg/kg水平下,吡虫啉和氟虫腈的添加回收率范围在80.5%~93.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62%~9.17%之间(n=6),两种药物的定量限(LOQ)均为0.003 mg/kg,检出限(LOD)均为0.001 mg/kg。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适用于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工程土壤中吡虫啉和氟虫腈的同时快速测定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氟虫腈原药的毒性。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氟虫腈高(25mg/kg)、中(10mg/kg)、低剂量组(4mg/kg)和对照组(2%吐温80水溶液),每组20只,雌雄各半。采用经口灌胃方式进行染毒,10ml/kg,每日1次,连续染毒90d。按照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中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高剂量组动物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减少、被毛蓬松等症状;中、低剂量组动物未见明显的中毒症状。各组大鼠体重、血常规(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尿常规(尿蛋白、尿糖、酮体、红细胞、白细胞、胆红素、比重、pH值、亚硝酸盐、尿胆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剂量组雄性大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剂量组大鼠肝脏系数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高、中剂量组肝细胞点、灶状坏死;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体积增大明显,浊肿,胞浆疏松或变空,少数肝细胞明显变大近气球样变。低剂量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结论氟虫腈原药具有肝毒性,最大无作用剂量为4mg/(kg·d)。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氟虫腈对黑胸散白蚁的药效。方法采用滤纸法了解接触毒性,采用滤纸法和木块法了解驱避性,采用木块法了解选择取食和强迫取食毒性。结果氟虫腈对黑胸散白蚁有一定的致死作用。同时,在较高浓度下,氟虫睛对黑胸散白蚁具有一定的驱避性。结论可使用50mg/L及以下浓度的氟虫腈防治黑胸散白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氟虫腈粉剂对散白蚁的毒性传递性。方法采用NY/T 11532-2006测定强制接触条件下的毒性传递性,采用模拟现场试验测定选择接触条件下的毒性传递性。结果强制性接触时,0.02%、0.06%、0.10%、0.25%、0.50%氟虫腈粉剂的毒性传递级数分别为1、1、2、2、3;选择性接触时,喷粉处理白蚁的数量占群体的比例≥4%,且氟虫腈粉剂浓度为0.1%~0.5%时,毒性能有效传递到2 m外的个体。结论氟虫腈具有一定的毒性传递性,强制性接触时,浓度越高,毒性传递的级数越高;选择性接触时,氟虫腈粉剂的最佳浓度在0.1%~0.5%之间,且喷粉处理的白蚁数量不宜低于群体数量的4%。  相似文献   

15.
目前,滞留喷洒杀虫剂多以含氰基菊酯类杀虫剂为有效成分,其活性高,但一般刺激性气味较大,同时由于类似药物长期反复使用,其抗性水平不断增高。为此,研发新型杀虫剂交替应用很有必要。近年,氟虫腈制剂的开发具有代表意义,氟虫腈是一种苯基吡唑类杀虫剂,与菊酯类杀虫剂作用机制不同,现将氟虫腈理化性质及其喷射制剂对蟑螂的药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氟虫腈杀红火蚁饵剂药效试验及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虫腈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控效果,并制定其施用技术规范。方法采用野外小区试验和单蚁巢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0.0005%、0.005%、0.05%3个浓度梯度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0.05%氟虫腈饵剂的杀灭效果最理想,供试小区内每巢投药量6g,施药3d后即可见效,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为9.52%,工蚁校正减退率为43.94%;施药6d后即可达到明显的控制效果,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为74.03%,工蚁校正减退率为98.05%;施药27和30d后,工蚁减退率和活动蚁巢减退率均达到100%,并且该药剂对其它节肢动物类群没有明显影响。单蚁巢试验结果表明,0.05%氟虫腈饵剂对25~30cm成熟蚁巢的最适施药量为5g/巢,夏季红火蚁取食活跃时间为17:00以后,冬季为9:00-17:00,将饵剂均匀撒施在蚁丘表面的施药方式工蚁搬运时间最短。结论 0.05%氟虫腈饵剂具有作用快速,杀灭彻底,对非靶标节肢动物安全的特点。其施用技术规范为25~30cm的成熟蚁巢的最适施药量为5g/巢,并应以此为标准视蚁巢大小增减施药量,夏季最适施药时间为17:00以后,冬季为9:00-17:00,最佳施药方式为将饵剂均匀撒施在蚁丘表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制备毒死蜱·氟虫腈微胶囊悬浮剂,研究成囊条件对微胶囊指标的影响,并考察该产品对德国小蠊的防制效果.方法 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剂,并通过强制接触、模拟室内及室内现场等实验评价该产品效果.结果 明胶是较为理想的成囊助剂,用量(质量分数)为0.5%时农药有效成分的成囊包封率可达97%以上,囊形均匀、圆滑,囊径和囊壁厚度适中;毒死蜱·氟虫腈微胶囊悬浮剂对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在用量为20 mg· ai/m2时,对德国小蠊的KT50为9.8 min,24 h死亡率为100%;产品具有突出的持效性,用药后90 d再接触试虫,14d杀灭率仍可达100%,明显高于对照乳油产品(80.5%);现场实验效果表明,用量为20 mg· ai/m2时,对德国小蠊30 d杀灭率超过99%,有效时间可达1年.结论 毒死蜱和氟虫腈经微胶囊化后对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击倒性和突出的持效性,可有效减少施药量和施药次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氟虫腈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神经毒作用机制.方法 设3.13×10~(-6)、1.25×10~(-5)、5.00×10~(-5)mol/L 3个氟虫腈染毒组和1个对照组,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各组PC12细胞凋亡荧光强度并用流式细胞仪对凋亡率进行测定,并对3个染毒组Bcl-2蛋白表达进行荧光强度检测.结果 细胞凋亡荧光强度检测发现,3.13×10~(-6)mol/L染毒组细胞凋亡率为17.00%±0.57%,5.00×10~(-5)mol/L染毒组细胞坏死率为13.95%±1.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80%±0.30%、3.10%±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Bcl-2蛋白表达含量进行定性检测,结果显示,3.13×10~(-6)mol/L染毒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染毒组Bcl-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氟虫腈在较低剂量时可能是通过影响Bcl-2蛋白表达来诱导PCI2细胞凋亡,而在较高剂量时可能通过其他非细胞凋亡途径直接致细胞坏死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不同浓度的氟虫腈饵剂对德国小蠊的药效和连锁药效,确定氟虫腈在饵剂中的合理浓度。方法通过健康成虫与取食毒饵后的个体接触测定对成虫的毒性传递,通过健康若虫与取食毒饵后的个体的排泄物接触测定对若虫的毒性传递性。结果氟虫腈饵剂的浓度为0.04%、0.03%、0.02%、0.01%、0.005%、0.002 5%时,60 h内试虫平均死亡率均可达100%,LT50分别为6.74、6.99、7.25、7.84、13.48、16.61 h,饵剂浓度越低,杀灭速度越慢。氟虫腈饵剂浓度高于0.005%时,德国小蠊成虫二次中毒死亡率10 d内可达100%,氟虫腈饵剂浓度高于0.01%时,德国小蠊若虫二次中毒死亡率5 d内可达100%。结论对德国小蠊敏感品系,氟虫腈饵剂浓度高于0.01%时,即有理想的灭治效果和二次传毒效果。  相似文献   

20.
氟虫腈是一种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杀虫谱广,对害虫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和一定的内吸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阻碍昆虫γ-氨基丁酸控制的氯化物代谢,因此对蚜虫、叶蝉、飞虱、鳞翅目幼虫、蝇类和鞘翅目等重要害虫有很高的杀虫活性。为评价其悬浮剂对医学昆虫的杀灭作用,我们选取蟑螂作为试验对象进行灭效测试,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