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欣  张娟娟  桂迩  高修银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27-1729
睡眠障碍是指在合适的睡眠环境中却不能进行正常的睡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过早觉醒和睡后无恢复感,可出现躯体功能障碍或明显不适感[1].有调查表明,10%~23%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2].国外资料表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10%~45%[3],欧洲15~18岁青少年失眠的发生率为25%[4].而美国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13~ 16岁青少年失眠的发生率为10.7%,且50%以上的失眠青少年同时伴有精神心理疾病[5].睡眠障碍也是我国中学生面临的重大难题.本研究以徐州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现有的危险因素为线索,探索新的潜在危险因素,为全面制定预防中学生睡眠障碍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校园欺凌在各地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着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欺凌是指学生之间所发生的持续性与蓄意性攻击行为,校园欺凌的主体主要有校园欺凌实施者、校园欺凌遭受者与校园欺凌旁观者[1-4].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研究表明,有25%的学生在学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欺凌[5].杨书胜等[6]分析了校园欺凌事件的新闻报道,发现2006-2013年的校园欺凌事件仅31起,但2014-2016年却高达49起.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7].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安徽省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流行现状,分析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为网络欺凌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5所职业院校,对共计10 574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网络欺凌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情况,分析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性。结果 本研究收回有效问卷10 158份,研究对象中网络欺凌的总检出率为3.3%,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是5.6%、3.5%和1.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男女,遭受网络欺凌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结论 青少年遭受网络欺凌现象普遍,这与青少年自杀相关行为存在相关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探究青少年在校园欺凌中的不同角色与抑郁之间的关联,为预防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发生及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7年11-12月在上海市3所初中招募六至八年级全部学生1 649名,采用平板计算机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青少年的人口学特征、抑郁状况以及参与欺凌的情况等.结果 75.74%的学生涉及欺凌,其中旁观者456名(27.65%),受欺凌者559名(33.90%),欺凌者33名(2.00%),欺凌-受欺凌者201名(12.19%).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在不同欺凌角色分布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6.89,9.59,P值均<0.05).在抑郁分组中,低分组l 022名,占61.98%;高分组有627名,占38.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未涉及欺凌者相比,涉及欺凌的4种角色人群均有更高的抑郁水平,以欺凌-受欺凌者(OR=4.77,95%CI=3.27~6.96)和受欺凌者(OR=3.66,95%CI=2.71~4.94)为甚.结论 青少年在校园欺凌中的不同角色和抑郁水平之间存在关联,与未涉及者相比,欺凌者、受欺凌者、欺凌-受欺凌者和旁观者的抑郁水平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儿童青少年视屏活动(screen-based activities)是指25岁及以下人群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进行社交、游戏、网络使用与网络欺凌等活动[1].有研究表明,使用时长、内容、夜间使用、产品类型和设备数量是决定视屏活动效应的关键因素[2].夜间数字媒体使用、视屏时间或数字媒体设备过度使用等与焦虑和抑郁症状[3]、自杀行为[4]、睡眠[5]、内外化行为[6]的关联性等均已证实.本文综述了儿童青少年视屏活动对情绪症状的影响,并探讨相关脑区神经影像功能变化,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女性吸烟率总体低于男性,但近年来女性的烟草流行形势严峻,尤其是青少年女性的传统烟草和电子烟使用均呈上升趋势[1].2014年中国青少年烟草使用调查显示,初中女生的尝试吸卷烟率高达7.1%,且有36.8%的女生曾听说过电子烟[2].由于青春期是健康行为建立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女性的吸烟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分析12~18岁青少年女性的烟草流行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实施青少年控烟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西部地区儿童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流行现状,分析网络欺凌与焦虑、抑郁及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关系.方法 在四川省苍溪县、甘洛县和西藏拉萨市分别抽取小学和初中各一所,对所有的五至九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纳入研究的儿童青少年共2 931名(年龄范围9~18岁,汉1 502名,藏692名和彝737名),网络欺凌的总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青少年受欺凌的流行特点,探究遭受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以及欺凌数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选取华中某市城市、农村青少年3 174名。采用自制受欺凌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 - 60)调查青少年校园欺凌及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13.4%(424/3 174)的青少年至少遭受过一种类型的校园欺凌,其中受言语欺凌报告率最高(9.9%),网络欺凌最低(2.9%);受欺凌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χ2 = 6.48,P = 0.011),七年级最高21.6%(114/3 174)。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0.3%(328/3 174);受任意类型的欺凌均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遭受多种类型欺凌者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于单一受欺凌者;传统欺凌(言语欺凌、躯体欺凌、关系欺凌)对心理健康的独立影响高于网络欺凌。结论 青少年遭受欺凌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传统欺凌仍然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积极治理校园欺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成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前全球有1.55亿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3000万~4000万儿童青少年肥胖[1].儿童肥胖的流行病学报道越来越多,其全球流行趋势已引起高度关注[2].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2000年我国发达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呈全面流行趋势[3].同时,国内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我国的青少年肥胖发展速度比欧美发达国家发展速度还要快[3-4].所以,有学者预测,如不加以控制,到2010年我国7~18岁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比例男性将达到18.46%,女性为9.18%[5].  相似文献   

10.
饮酒与过量饮酒是青少年大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之一,酒精易使脑细胞破坏,导致智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且伴生许多致伤害行为,如暴力、车祸、危险性行为等,也与成年后形成的酒精依赖密切相关[1-3].目前,青少年饮酒及过量饮酒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每年约有1400名18 ~24岁的大学生因过量饮酒而死亡,有超过7万件性骚扰、强奸案与大学生饮酒有关[4].饮酒与过量饮酒现象在我国青少年人群中也迅速蔓延,2005年15 ~ 29岁人均酒消费量比1972年增加5倍[5].该文通过了解南京市大学生饮酒及过量饮酒行为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易于观察到的社会人口学因素,为在大学生中开展针对相应人群的饮酒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全球估计共有3 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50%以上是15~24岁的青少年,15岁以下的儿童230万,每天有6 000名15 ~ 24岁的青少年感染HIV,青少年正成为受艾滋病危害最大的群体之一[1-2].青少年时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最佳年龄段,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学校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个人行为,完全可以抵御艾滋病的侵袭,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4].笔者于2014年9-10月对北京市某高校学生开展调查,了解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与态度现状,为探讨适合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汉族、彝族、藏族青少年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 探讨不同欺凌角色、欺凌频率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程度, 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治提供新观点。  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于2020年4—11月在四川省苍溪县、甘洛县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6所中小学中招募3 115名中小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园欺凌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结果  881名(28.3%)中小学生在过去6个月中经历过校园欺凌, 892名(28.6%)检出抑郁症状。汉族、彝族、藏族的校园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0.5%, 46.4%和23.8%, 其中被欺凌报告率分别为15.3%, 25.0%和11.8%, 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3%, 5.7%和6.7%, 欺凌-被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9%, 5.7%和5.4%;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0.4%, 37.9%和36.5%。调整年龄、年级、民族、吸烟、饮酒变量后, 被欺凌者(AOR=1.98, 95%CI=1.61~2.45)、欺凌者(AOR=2.63, 95%CI=1.81~3.82)和欺凌-被欺凌者(AOR=3.33, 95%CI=2.44~4.54)的抑郁风险高于无校园欺凌经历者(P值均 < 0.01), 且抑郁风险随着欺凌频率增加而增大。  结论  西部地区彝族和藏族青少年的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均高于汉族, 参与校园欺凌、高欺凌频率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干预措施中应加强对各类欺凌角色和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儿童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心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曼华  陈楠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2):4589-4591
专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子癌症的人类第二杀手[1].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患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很多.中国儿童青少年学生中大约有37%左右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1.2].国内郭兰婷等发现10~12岁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3.1%[3].抑郁障碍也是自杀的主要因素,国内对1393名11~18岁儿童少年的调查发现自杀观念发生率23.5%.自杀未遂发生率2.6%,其中33.3%为多次自杀未遂[4].可见,儿童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和自杀危险性高,必须及早诊断和治疗.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儿童抑郁症已经成为危害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问题,但是关于儿童抑郁症治疗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5].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及儿童成长期的特点,在治疗方面与成人比较,儿童的药物治疗相对占次要位置,心理干预对治疗儿童抑郁症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校园欺凌指以校园为背景发生的欺凌事件,包括身体、言语、关系、网络各个层面的攻击[1-2].在欺凌事件中主要涉及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三方.欺凌事件对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和伤害[3-4].  相似文献   

15.
张霞  陈丽霞  杜世正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1756-1760
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手机依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在10~19岁和20~ 29岁人群中比例分别达21.4%和29.9%;在不同职业构成中以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5.2%[1].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手机将对人的视力、听力、神经、血液、免疫力等造成严重的损伤[2].笔者以相关文献为基础,就青少年手机依赖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高娟  严钏元  田辉  李红兵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1745-1747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也是目前全球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全球估计约有3 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50%以上是15~24岁青少年,15岁以下的儿童230万,每天有6 000名15~24岁的青少年感染HIV,青少年正成为受艾滋病危害最严重的群体之一[1].2015年1-10月全国共报告2 662例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比2014年同期增长27.8%,学生群体中近年出现的艾滋病感染者人数上升,主要是由男男同性性行为引起的[2-3].本研究通过分析陕西省宝鸡市2007年1月至2016年3月间学生病例卡片核心信息,了解该市学生艾滋病病例感染分布状况,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对校园男男同性恋者开展宣教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程欣  黄徐根  陈会康  刘笑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0):1597-16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肥胖流行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到个人身体健康,并对社会、家庭产生一系列的深远影响.肥胖的流行已经不仅局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肥胖率也呈现上升趋势[1].我国的肥胖流行问题也日益严重,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分别上升7.3和4.8百分点;6~ 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分别上升5.1和4.3百分点,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青少年健康是每个家庭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也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但在过去的50年中,青少年肥胖的发生率以每10年5%的速度飞速增长,现在大约25%的青少年超重肥胖[3].研究发现,全球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在2006年得到遏制但仍然持续上升,其中发达国家有23.8%的男孩和22.6%的女孩超重肥胖,发展中国家有12.9%的男孩和13.4%的女孩超重肥胖[4].青少年肥胖不但和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症、糖尿病、癌症及骨骼关节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5],而且还会对青少年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造成影响[6].  相似文献   

18.
王莉  邢玉梅  王祝欣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57-1258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对于网络过分与过度的心理和行为依赖,属于行为成瘾的一类[1].近几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突出,给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带来极大损害,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3].我国约1 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且呈低龄化趋势[4].为了解太原市小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行为现状,为今后有针对性地早期开展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太原市2376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付志聪  张静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9):1427-1432
在短短40年内,全世界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数增加了10倍以上,从1 100万增加到1.24亿,儿童肥胖已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1].与此同时,我国儿童肥胖率也在不断攀升,甚至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2014年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14%和7.26%,分别较1985年增长了近10和55倍,超重、肥胖合计人数也由615万增至3 496万.有研究表明,与健康体重者相比,肥胖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3].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肥胖还具有延续到成年期的倾向,从而增加成年后患多种慢性病与早逝的危险.国际肥胖联合会预测到2025年,中国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总人数及因此带来的慢性病患病人数都将排在世界第1位[4].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诸多变化,肥胖人数日益增多,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亦逐年增高[1].近20年来,7~18岁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增加了0.6 kg/m2,腰围增加了1 cm,超重肥胖率从8.1%上升到18.0%,腹型肥胖率从15.3%上升到28.9%[2].肥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最突出的营养问题[3-4].肥胖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肥胖儿童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的检出率高于体重正常的儿童青少年,且随着超重的程度增加,检出率亦呈上升趋势[5-6].此外,儿童青少年时期肥胖也是成年人罹患高血压、高血脂、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