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间歇性外斜视在儿童斜视中多见,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其目的不但矫正眼位,提高视力,而且巩固和恢复双眼视功能.由于儿童时期视力、视觉功能发育不成熟,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报告3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于不同时期手术治疗后的视觉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2.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性外斜是一种介于隐性和共同性外斜之间的斜视类型,属临床常见眼病之一,尤以儿童发病率为高。延误治疗时机后常可转变为恒定或交替性外斜视,从而导致双眼单视机能的丧失。笔者就本院1994以来记录完整的64例、间歇性外斜的手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间歇性外斜的发病年龄较早,14岁以前手术治愈率高。一旦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只要能接受术前的基本检查,均应尽早手术。其手术方式的选择,笔者主张将双眼外直肌同时等量或近似等量-徙-后术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的首选手术,但对因斜视角过大,做双眼外直肌徒后尚不足以矫正者,应辅以非主导眼内直肌截除术,对外转力明显不足者,应避免施行此术。关于手术眼,外直肌后徙宜双眼同时进行,以视远或视近的最大斜视角来确定手术量,以单条外直肌每徙后1mm矫正1°,对外直肌后徙极量以11mm为宜。  相似文献   

3.
韩玉岷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4,14(1):105-105,107
对1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手术效果分析,认为术前须对患者进行不同日期多次检查斜视角,以对患者斜视度有效清楚的了解,便于设计手术量,对于斜视度不稳定者应考虑按最大斜度施行手术,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个别患者需作两次手术才能完全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过程中,手术的时机和相对应的疗效.方法:针对80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即年龄不超过9岁的儿童组和年龄超过9岁的少年组,后针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其疗效,两组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9月到2016年9月间收治.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眼位情况发现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则说明差异不明显.而经过不同融合功能下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可见,手术前无融合功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比例52.00%明显较低,具有融合功能的恢复比例为74.54%,组间比较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结论: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具体临床疗效发现,手术时机会对患者的手术疗效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可能疗效会受到其他多种因素作用,因此我们建议针对患者进行手术时机的选择时,应该考虑到患者的眼位、融合状态、年龄等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和手术量的设计.方法观察3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后5 d、6月、12月的术后眼位.结果术后5 d正位率87.5%,轻度欠矫3.12%,轻度过矫9.37%,无明显欠矫及过矫.术后6月正位率78.12%,较度欠矫12.5%,轻度过矫6.25%,明显欠矫3.12%,无明显过矫.术后12月,正位率71.87%,轻度欠矫18.75%,轻度过矫患者全部转为正位眼,明显欠矫9.37%,无明显过矫.结论 年龄过小(低于4岁)及术后欠矫的患者容易出现回退,术后适度过矫的患者远期正位率高,合理的手术时机,详细的术前检查及精心的手术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莺  孙慧华  闵云花 《上海医学》2006,29(6):392-39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情况及术后1~4周的随访情况,根据斜视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3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临床治愈26例,占86.7%;欠矫4例,占13.3%。结论局麻手术时手术量的设计不应该因患者紧张而减小;正确选择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发现双眼单视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时,应尽早手术矫正,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4.5-9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43例,A组:4.5-6岁共19例;B组:7-9岁共24例。采用双外直肌后徒缝线悬吊术,手术前后分别测定33cm和5m斜视角及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EP)双眼总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术后眼位:斜视度≤10^△为正位,小年龄组术后1周及6个月正们炕于高年龄组,6个月高年龄组欠矫明显高于低年龄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间双眼总和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双眼VEP振幅比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年龄儿童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增高,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不一定必须在6岁前进行。  相似文献   

8.
间歇性外斜视是共同性外斜视的主要类型 ,占外斜视的 80 %且多幼年发病。因平时能控制正位而不能引起家长注意 ,往往发现较晚 ,因治疗不及时使患者双眼视功能遭到破坏。其治疗多需手术矫正眼位 ,但手术量不易掌握。我科自 1 998年以来共收治5 6例间歇性外斜视病人 ,治疗效果满意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6例 ,男 30例 ,女 2 6例 ;年龄 5~ 39岁 ,平均年龄 1 3.6岁 ;随访时间为 6~ 42个月。 5 6例患者远、近距离斜视度均 >1 5°[1 ] ,其中 5例伴有垂直斜视 ( >5°)。1 .2 检查方法  1术前常规视力及屈光状态检查 ;2…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时机、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按手术年龄分成3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眼位、双眼视功能、视网膜对应及立体视的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1年眼位正位63例,正常视网膜对应60例;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立体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密切相关(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类型,其斜视角由于受融合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临床中发病率较高,不仅影响患者美容,而且双眼视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选择好手术时机及设计手术方案均十分重要.现将我院27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的矫正手术量。方法 :行双侧外直肌对称性后徙术共同性外斜视 74例 ,术前采用A/B型超声波测量眼轴。分为正常眼轴组 (眼轴长 2 2 75± 1 0 0mm)和长眼轴组 (眼轴长>2 3 75mm)。正常眼轴组按外直肌常规后徙量手术 ,长眼轴组按外直肌加大后徒量手术。结果 :近期随访(术后 1周 )正位率 ,正常眼轴组为 87 50 % ,长眼轴组为 82 77%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长期随访(术后≥ 6周 )正位率 ,正常眼轴组为 80 0 0 % ,长眼轴组为 76 92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对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加大其外直肌后徙手术量 ,可获得与正常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行常规外直肌后徙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远立体视觉与手术量的关系,以期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更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按常规手术量矫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病例资料,查验其术前有无远近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情况;另对间歇性外斜视中具有远立体视患者进行手术量调整的研究。结果:术前无立体视觉和只有近立体视觉的患者,术后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有远立体视者,其术后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只有近立体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资料中,术前有远立体视觉的患者均在常规手术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手术量,术后眼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仅有近立体视而采用常规手术量的患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术前远立体视的存在与否,调整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量,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典间歇期”医院防治SARS工作的方法。方法 回颐防治SARS第一阶段工作完成后,在“非典间歇期”医院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方法和措施。结果 诊治发热病人总数为808人,其中发热门诊诊治789人,留观19人,未发现疑似SARS病例及医学观察病例。结论 在“非典间歇期”,医院作为防治SARS的第一哨点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制定常规状态下防治SARS预案;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治知识、防护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完善发热门诊、留观室三个区域和两个通道的划分;进一步规范发热病人的诊断、鉴别诊断、护理及治疗的工作流程:加强医院感染的豁测和控制: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疫情、上报疫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方法 :根据临床病例并结合历史文献总结出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 ;分别对 8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行常规手术 ,采用Titmus立体图和同视机在其手术前后分别进行检查 ,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无 1例具备一级同时视功能 ,无1例具备远近立体视 ;术后 2例出现一级同时视功能 ,无 1例具备远近立体视。结论 :先天性外斜视应争取早期手术 ,为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56例间歇性外科视术后患者进行追踪观察,探讨手术年龄与双眼视觉恢复率的关系。方法:手术前后用三棱镜遮盖法,同视机检查斜视度,AC/A比值及视网膜对应情况,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结果:4-7岁双眼视觉恢复率最高,与8~13岁组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8~13岁组与14~17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4~17岁组与18岁以上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间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60例术后眼位,正位43例,内斜7例,外斜10例。其中,8~14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与≤7岁和≥15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在治疗时间上有两种观点,即超早期及早期手术;手术方式上大致为两种,微侵袭手术(血肿穿刺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性脑出血超早期手术即在出血后6 h以内手术清除血肿,但常有术后再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血肿变化大多发生在起病后3~6 h以内,在发病6 h后进行手术,其安全系数增高。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病情较重者(GCS<8分),而小骨窗开颅、血肿穿刺、立体定向内窥镜等微创方法适用于病情较轻者(GCS≥8分)。  相似文献   

19.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2004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有随访记录的95例患者的术后眼位、视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为82.11%,远期正位率为79.31%.术后部分患者获得双眼视功能.结论及时手术治疗外斜视既可以改善外观,又可以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外科围手术期糖尿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发志  马冲  郝辉 《吉林医学》2003,24(4):315-316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病人伴发糖尿病的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1998年至2000年收治的125例外科手术伴发糖尿病病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93例给予补液、降糖等处理无1例死亡。其他32例未进行有效的降糖处理,死亡5例。结论:外科手术病人伴发糖尿病时,围手术期要控制血糖,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