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DSA在消化道出血检查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8例消化道选择性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并加以总结。结果:18例中14倒消化道选择性血管造影未发现异常(占77.78%);1例肠系膜上动脉变异(占5.56%);1例升结肠动脉瘤(占5.56%);2例溃疡出血(占11.10%)。结论:合理使用消化道选掸性血管造影对确定肠道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在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和导管、导丝定位对外科手术的指导意义,以减少手术的盲目性。方法:分析25例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表现,对其中18例通过导管、导丝标记定位,并行急诊或择期手术。结果:25例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23例发现病变,阳性率为92%;18例标记定位者中13例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证实均准确定位,定位准确率为100%。本组无肠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造影是诊断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最有效的方法,放置导管、导丝定位标记能帮助外科医生顺利寻找出血部位并切除出血的原发病变,且无并发症,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定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从 1989年到 1999年对 2 2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行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检查 ,其中 9例在发现出血灶的同时经导管介入治疗。结果 :2 2例中显示出血灶 19例 ,阳性率 86 % ,其中 8例显示造影剂外溢。 9例经导管栓塞或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 ,出血得到控制。结论 :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是诊断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有价值的方法 ,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因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行DSA的患者的临床资料。DSA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造影,分析造影征象以对出血部位和病因作出诊断。根据不同出血原因采用栓塞、药物收缩血管等方法进行介入治疗,并对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采用导丝或导管进行术前定位。结果:DSA检测出血病灶的阳性率为43.3%,其中小肠出血占37.9%,结肠出血占62.1%。手术和造影证实,肿瘤性出血8例(27.6%),非肿瘤出血21例(7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SA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并且在造影中发现出血部位后置入标记物,可以为手术中寻找病变部位提供很有效的定位标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或经导管持续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治疗.结果:DSA诊断阳性率为85.7%(18/21),介入治疗成功率88.9%(16/18),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放射学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均因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而行腹部内脏血管造影。对造影中采集的动脉期、实质期、静脉期的图像进行实时分析。结果 15例中阳性12例,阴性3例。12例阳性者包括动脉瘤2例,肿瘤2例,血管畸形4例,原因不明造影剂外溢4例,其中2例经血管内注入垂体后中素后止血。结论 出血期行急诊DSA,大多数病例可明确诊断或确定出血部位,且对血管病变较内窥镜、钡剂造影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SA血管造影对小肠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12例小肠血管畸形,空肠7例,回肠5例。均经Seldinger’S法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造影。结果显示出血直接征象8例(66%),出血间接征象4例(33%),其中6例同时具有直接与间接征象(50%)。结论DSA对小肠血管畸形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次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结果 60例次中, 非出血期26例次血管造影,阳性12例次(46.15%);出血期34例次血管造影,阳性27例次(79.41%).结论 消化道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部位的确定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5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管造影结果。结果 本组检出阳性率为 6 3 .6 4% ;选择性动脉造影出血活动期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出血间歇期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以病理结果为对照 ,本组定位诊断率为 80 .6 4% ,定性诊断率为 6 4.5 2 % ;本组无明显并发症 ,也无死亡病例。结论 为了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 ,急性大出血时选择性动脉造影是首选方法 ;慢性间断少量出血时 ,如果常规无创检查方法皆为阴性 ,行选择性动脉造影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定尧  章士正 《急诊医学》2000,9(5):305-307
目的:评价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从1989年到1999年对22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行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检查,其中9例在发现出血灶的同时经导管介入治疗。结果:22例中显示出血灶19例,阳性率86%,其中8例显示造影剂外溢。9例经导管栓塞或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出血得到控制。结论: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是诊断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有价值的方法,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100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与血管造影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后接受介入治疗,血管造影组患者接受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止血有效率、粪便隐血试验结果、红细胞输注量、止血时间、隐血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血管造影组的止血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后,两组的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均降低,且血管造影组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造影组的红细胞输注量少于常规治疗组,止血时间、隐血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止血有效率,降低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缩短止血时间、隐血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DSA及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4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阳性的消化道出血的病例的诊治情况,探讨DSA在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3月至2006年3 月期间行DSA检查的176例消化道出血病例,其中诊断有阳性发现的41 例,分析其出血部位,发病原因及治疗情况.[结果]41例阳性病例中,胃及十二指肠出血7例,小肠出血23例,结肠出血11例;其中消化道炎症14例,肿瘤9例,血管畸形7例,憩室5例,外伤及术后出血6例.所有病例中,行外科手术治疗17例,内科药物治疗13例,11例经介入栓塞或灌注治疗.[结论]合理的应用DSA对消化道出血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价值很高,并可以对部分病例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AVM)的影像学表现。方法:26例后循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患者均行常规头颅CT及DSA检查,其中10例患者行头颅MR检查。结果:后循环动脉瘤19例中基底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7例,小脑下后动脉瘤7例。CT可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小脑出血。DSA可明确显示畸形血管部位及大小。结论:常规头颅CT和MR可有效显示后循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颅内出血情况及较大的动脉瘤和畸形血管团。DSA仍是诊断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内窥镜在急症上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急症内窥镜(内镜)介入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对急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12~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检查前用0.008%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洗胃。急症内镜检查组394例,非内镜检查105例为对照组。结果:诊断符合率内镜检查组为98.48%,对照组为63.81%;病死率内镜检查组为4.57%,对照组为28.57%,P均<0.01。结论:急症内镜检查可以及时明确诊断,又可介入进行直接治疗;急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内镜介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检查在诊断脑静脉性畸形(cerebral venous malformation,CVM)应用价值。方法7NCVM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3-47岁,平均35岁。4例表现为搏动性头痛,2例自发性脑出血,1例偶然发现。根据容积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等对脑内主要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估。结果CTA显示病变位于额11]-3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2例,可见典型的“水母头”样异常血管影。结论CVM患者临床表现及CT图像无特异性,CTA对诊断脑静脉畸形有特异性,并且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易为患者接受及便于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在致死性产后大出血的急诊抢救中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急诊动脉栓塞治疗15例致死性产后大出血患者。术前进行必要的扩容升压处理以稳定生命体征,在影像监视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行双侧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证实后,视具体血管影像经导管推注500~700μm的PVA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末梢支,使用经高温蒸汽消毒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主干。结果:1例高龄产妇并发弥漫性内凝血,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4例患者当即完全止血,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致死性产后大出血,是一个高效、安全、易耐受并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生理功能,保证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治疗方法,应该成为致死性产后大出血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旋转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8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投影(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33例均能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25例急性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截断征","双轨征";8例慢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的和附壁性的充盈缺损。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及其溶栓疗效评价和随访最有效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