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胸痛作为首发就诊症状,在临床急诊中非常常见,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其中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是非心源性胸痛(non-cardiac chest pain)中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一次CT扫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CTA检查,鉴别上述高危胸痛,探讨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6月住院及急诊胸痛患者46人。应用两种方法行行一次性胸痛三联检查。结果:46例患者一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42例,肺动脉栓塞5例,主动脉夹层2例。结论:16排螺旋CT一次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对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三联检查显示急性胸痛患者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患者进行64层MSCT回顾性心电门控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联合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平均扫描时间(8.5±1.0)s,总对比剂用量100ml。肺动脉和主动脉增强后CT值均≥200HU者占95.7%(67/70);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优的节段占85.8%(720/839),图像质量良的节段占8.6%(72/839),图像质量差的节段占5.6%(47/839)。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50%者20例,肺动脉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2例。结论64层MSCT三联检查能够在8s左右1次扫描完成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检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扫描技术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胸痛患者行128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其中16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 所有行128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的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15例、冠状动脉狭窄22例、主动脉夹层8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128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曹建新  王一民  杨诚  张昌立  王爱军  张羽  余婷婷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58-1362
目的:探讨双源CT在急性胸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1例急性胸痛患者行双源CT心脏及胸部血管检查,对图像进行重组并进行诊断,其中36例患者双源CT结果并与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一次心脏和胸部血管双源CT检查即可快速获得清晰的冠状动脉、肺动脉、胸主动脉及胸部其他结构。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26例,其中5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合并有冠状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7例,胸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动脉瘤分别为6例、2例和2例。冠状动脉及胸主动脉双源CT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双源CT可以同时清晰地显示心脏及胸部血管,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无创、快速、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对不同心率的急性胸痛患者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42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并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心率≤75次/min,采集时相选择70%R-R间期,心电脉冲窗设为62%~78%,B组患者心率>75次/min,采集时相选择40%R-R间期,心电脉冲窗设为32%~48%。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两组患者的肺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进行靶重组,评价图像质量,并进行诊断,同时计算出辐射剂量;应用χ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的诊断价值,其中16例冠状动脉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仅1例主动脉CT值未达到诊断标准,两组肺动脉、主动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54、0.700,P值均>0.05);A、B两组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278/284(97.89%)、297/307(9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6例冠状动脉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患者接受的平均有效剂量为(8.67±2.54)mSv。结论 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在无需控制心率情况下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双源CT胸痛三联扫描计划对急诊胸痛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按照入选标准连续选取急性胸痛患者56例,采用西门子双源CT扫描仪胸痛三联扫描计划进行胸部CTA扫描,采集时间83 ms,按照体质指数调整对比剂注射的流速及流量.扫描范围自第1肋骨到心脏膈面的整个胸部,自气管隆突水平启动心电门控.对比剂采用三相注射法以便同时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三大血管床.评价三大血管床的图像质量,测量血管增强CT值.对15例同时有冠状动脉造影者进行对照分析,其他患者均随诊30 d以上.结果除1例患者因屏气不好影响图像评价被排除本研究外,余55例患者的三大血管床(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均得到明显均匀强化和良好图像质量.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平均3.8分.对比剂平均用量为(88±5)ml.平均辐射剂量为11.6 mSv (95% CI 6.9~13.1).本组病例中13例CTA为阴性,其余42例中1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中13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11例患者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肺栓塞11例.总的胸痛病因分布较为复杂.7例患者合并2种以上胸部疾病.CTA在本组病例"急性胸痛三联征"诊断中总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96%.CTA阴性的随访人群2例随后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其余患者30 d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双源CT的胸痛三联扫描计划为急性胸痛患者的快速诊断及急诊分类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超声在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IM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间 529例行丰动脉血管成像及超声检查,其中诊断壁内血肿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61岁.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64排CTA诊断IMH21例,明显高于超声诊断的7例(P<0.05).IMH的CTA表现为半月状、环状增厚的动脉壁内血肿,伴有钙化灶内移(17例)、穿透件溃疡(1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例)及胸腔积液(15例);按Standford分型可分为A型9例和B型12例,2例伴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直接和间接征象,是一种五创而有效的诊断方法,优于超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扫描在胸痛三联症(TRO)成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TRO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扫描模式,对照组采用64排回顾性螺旋扫描方式,对比2组主动脉和肺动脉CT值、噪声、SNR、噪声比、辐射剂量及冠状动脉图像评分。结果:2组主动脉及肺动脉CT值、噪声、SNR、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图像主观评分优秀率为90.00%(243/270),对照组95.56%(258/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剂量观察组为(2.4±0.3)m Sv,对照组为(21.1±4.9)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O患者采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扫描方式,其图像质量与传统回顾式螺旋扫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能显著减少扫描过程中的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西藏地区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8例拟诊为PE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58例中诊断PE 23例,22例表现为肺动脉内有不同程度充盈缺损等直接征象,1例为间接征象发现。结论: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PE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肺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结节病CT强化后的特征性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及临床治疗符合诊断标准的21例肺部结节病的CT表现。结果 21例结节病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20例,肺内病变18例,其中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及胸膜下肺结节13例,5例有磨玻璃影。结论双肺门对称性淋巴结增大、纵隔淋巴结增大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影为结节病的特征性表现。需与胸内恶性淋巴瘤、结核及胸部转移瘤的鉴别,可以从纵隔淋巴结的好发部位,强化方式等方面进行鉴别;另外结节病对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能力及可靠性。方法:对2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行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CTA)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为金标准,冠状动脉CTA影像判断血流动力学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0.933、特异度0.974、准确度0.968、阳性预测值0.857、阴性预测值0.989。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筛选手段及冠状动脉术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CPF患者的资料, 其图像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 分析CPF的检出率、异常血管的CT特征及多排螺旋CT的诊断意义。 结果 CPF血管起源:左冠状动脉分支或左圆锥支11例, 左冠状动脉分支及右圆锥支(或左右圆锥支)7例, 右圆锥支1例, 双侧冠状动脉多分支1例。异常血管形态:迂曲扩张血管网19例, 单纯扩张血管1例, 匍匐于肺动脉壁20例; 合并囊状动脉瘤5例, 梭形动脉瘤1例。肺动脉瘘口的位置:主肺动脉左侧壁14例, 左前壁1例, 前壁2例, 左侧壁和前壁1例, 左前壁和右侧壁1例, 未见明确瘘口1例。瘘口的CT特征:开窗征17例, 射血征8例, 烟雾征3例, 飘带征1例, 等密度征10例。 结论 多排螺旋CT重组技术可清晰显示CPF的异常血管及瘘口特征, 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可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小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小腺癌基本征象的显示及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小腺癌26例,分析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显示(VR)技术对周围型肺小腺癌的基本征象的显示及价值,并与常规横断面对比分析。结果:①64层CT薄层重建、MPR及VR在显示肺小腺癌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方面优于常规横断面;②MPR及VR对于空泡征、支气管气相和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判别有优势。结论:64层CT通过薄层重建配合MPR、VR能够克服横断扫描限制,更加细微、准确、立体、完整地显示肺小腺癌的基本征象,为周围型肺小腺癌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或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所有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小于70次/min且平稳时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最佳,可较准确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及管壁病变。对于搭桥血管及支架植入是否通畅及是否再狭窄显示良好。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无创、快速,对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桥血管及内支架术后疗效随访等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多层CT(multi-slice CT,MSCT)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MSCT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和其他胸部疾病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MSCT胸痛三联检查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