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层螺旋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及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16层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 32例共38个动脉瘤,其中6例为2个动脉瘤.MSCTA共发现34个动脉瘤, DSA发现36个动脉瘤.38个动脉瘤4个位于前交通动脉,7个位于大脑中动脉,9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4个位于颈内动脉,4个位于椎动脉.结论 MSCTA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比分析21例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的表现。结果:21例中,MSCTA发现21个动脉瘤,DSA发现20个动脉瘤,其中1例双侧动脉瘤,DSA只发现1侧,另1例MSCTA及DSA均未发现病变;21个动脉瘤中18个为圆形或类圆形,3个为不规则形,平均最长径为6.9mm(2.2~15mm);21个动脉瘤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2个位于基底动脉,5个位于大脑前动脉,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8个位于前交通动脉。结论: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MSCTA诊断15例脑动脉瘤,5例行DSA脑动脉造影,2例行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或容积投影(VR)法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同时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15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6个,其中椎动脉2个,基底动脉环5个,大脑前动脉5个,中动脉3个,动脉瘤显示直径3~25mm不等。5例DSA脑血管造影显示4个动脉瘤。CTA三维图像与MPR及原始横断面图像相结合及多角度观察法等对诊断很有帮助。5例行DSA患者CTA所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是否为峡颈或宽底与DSA结果基本相符。结论MSCTA对脑内动脉瘤显示清晰,三维CTA结合MPR及原始图像可使诊断更准确、客观,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的MSCT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18例,所有的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法进行图像重组。13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DSA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7个,其中大脑中动脉7个,大脑前动脉6个,大脑后动脉2个,颈内动脉2个。1例左侧颈内动脉瘤MSCTA漏诊,经DSA检查发现。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3~20mm。MSCTA所发现的17个动脉瘤与手术及DSA所见的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64层CTA-MIP、CTA-VR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CTA-MIP),CTA容积再现(CTA-VR)与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CA)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及DSA确诊的CA 64层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 32例共40个动脉瘤,CTA-MIP发现35个动脉瘤,CTA-VR发现37个动脉瘤,3D-DSA发现39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中1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6个位于大脑中动脉,4个位于基底动脉,1个位于椎动脉,2个位于大脑前动脉,3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颈内动脉。3D-DSA与C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A影像学诊断上,CTA-MIP、CTA-VR和3D-DSA各有优势,CTA可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CTA-MIP),CTA容积再现(CTA-VR)与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CA)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及DSA确诊的CA 64层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 32例共40个动脉瘤,CTA-MIP发现35个动脉瘤,CTA-VR发现37个动脉瘤,3D-DSA发现39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中1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6个位于大脑中动脉,4个位于基底动脉,1个位于椎动脉,2个位于大脑前动脉,3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颈内动脉.3 D-DSA与C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CA影像学诊断上,CTA-MIP、CTA-VR和3D-DSA各有优势,CTA可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合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行MIP、VR观察动脉瘤。结果:30例共37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6个,大脑前动脉2个,大脑中动脉9个,后交通动脉16个,基底动脉2个,颈内动脉2个。23例单发,7例多部位动脉瘤。DSCTA共发现35个动脉瘤,漏诊2个。动脉瘤大小3 mm×2.9 mm~12 mm×10 mm。18例行弹簧钢圈栓塞。7例行开颅夹闭术。DSCTA检查的敏感度为94.59%,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4.59%。结论:DSCTA是一种快速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多种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38例。采用西门子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去骨减影及双能去骨减影技术对动脉瘤的大小、瘤颈、瘤内血栓、瘤壁钙化及载瘤动脉等方面进行显示。结果 DSCTA显示颅内动脉瘤38例,单发33例,4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颈内动脉17个,前交通动脉8个,基底动脉6个,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中动脉4个,大脑前动脉4个。动脉瘤平均直径(7.2±1.7)mm,最小动脉瘤直径2.1 mm。清晰显示瘤颈38例,44个动脉瘤瘤壁钙化4例,瘤内血栓3例。结论 DSCTA多模式重建技术可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多少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是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及制定治疗计划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6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和盯增强检查,对比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F后处理技术分析结果与DSA结果。结果:36例受检者DSA发现36个动脉瘤,分别为10个位于前交通动脉,9个位于大脑中动脉,7个位于大脑前动脉,4个位于后交通动脉,4个位于大脑中动脉.2个位于基底动脉,36个动脉瘤中,26个为圆形或类圆形.10个为不规则形,平均最长径为5.2mm(2.2mm-15mm);多层螺旋盯横断面检出率为58.3%,MIP检出率为91.7%,VR检出率为83.3%,MIP+VR检出率为97.2%。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提高了CT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MSCTA与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MSCTA)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病因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搜集了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1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二种影像学方法的优缺点。结果:71例中,DSA发现动脉瘤58例,其中发生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3例,前交通支20例,大脑前动脉2例,后交通支23例,基底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主干侧裂分叉部3例,多发小动脉瘤2例;动静脉畸形6例;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3例;静脉性血管异常2例;阴性2例。3DMSCTA检出大小动脉瘤61个,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显示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大小,供血动脉来源,引流静脉的分支情况,空间立体结构清晰。71例DSA检查者,CTA诊断符合者67例;2例MSCTA发现动脉瘤,DSA检查阴性;MSCTA漏诊2例;2例经CT平扫显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而MSCTA与DSA均无阳性发现。所有患者中29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治疗35例,内科保守治疗7例。结论:3DMSCTA检查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性疾病的敏感性高,是一种安全、无创、简便、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A检查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多层螺旋CTA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38例患者行CTA检查,扫描后进行相应后处理成像,并与手术或数字减影造影术(DSA)颅内动脉瘤结果对照。结果38例CTA中共检出41个动脉瘤,单发35例,多发3例,有2个病灶较小,CT报告阴性;发病部位分布依次为基底动脉环27个,其中前交通动脉19个,后交通动脉8个;颈内动脉C1段5个;大脑中动脉M1段3个,M2段2个;大脑前动脉A1段1个,A2段2个;椎基底动脉脑段1个,小脑上动脉1个。脑动脉瘤多发生于脑基底动脉环,CTA的准确性为95.4%,DSA的准确性为97.7%。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疑脑动脉硬化并发脑动脉瘤患者应首选多层螺旋CTA筛查,恰当的后处理方法是更好地显示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旋转DS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旋转DS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37例脑动脉瘤的旋转DSA影像表现,分析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及检查方法。结果检出脑动脉瘤单发34例,多发3例。37例中查出脑动脉瘤39个,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0个,前交通动脉瘤13个,颈内动脉瘤2个,其他部位4个;小型7个,中型18个,大型13个,巨型1个;囊状28个,梭状11个。结论旋转DSA能准确诊断脑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脑底动脉环前半部解剖变异与脑血管DSA对照分析,探讨大脑前动脉(ACA)与前交通动脉(AcoA)及其与动脉瘤发生的关系。资料与方法:脑血管标本35具,观察脑底动脉环解剖结构及其变异。全脑血管DSA 50例。脑底动脉瘤57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24例,其他部位动脉瘤20例。结果:35具脑血管标本2具右侧A1发育不全,3具A1血管为多支及走行方向变异。全脑血管DSA50例,A1发育异常20例,其中一侧A1缺如9例,纤细11例。脑底动脉瘤57例,大脑前动脉A1纤细、缺如18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颈内动脉前三分叉变异7例,动脉瘤发生部位与前交通动脉血流方向一致。结论:脑底动脉环前部的变异极为复杂,右侧变异多于左侧,与动脉瘤发生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CTA,寻找动脉瘤(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结果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21例22个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瘤3个,10例患者经DSA证实,15例患者经手术证实,1例患者因病情发展迅速,行DSA及手术前死亡。结论CTA无创伤、费用低、安全可靠、所需时间短、三维立体成像空间分辨率高,对于SAH患者的破裂动脉瘤检出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SAH患者筛查动脉瘤的初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态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 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110例拟诊脑血管病患者动态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检查的影像资料,并结合临床病史、DSA检查、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经DSCTA检出动脉硬化、狭窄72例,动脉瘤9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3例,脑静脉畸形2例.DSCTA能良好显示脑内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充盈过程及管腔情况,发现狭窄血管,明确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并能清晰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动态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对多种脑血管病的诊断能提供详尽客观的影像依据,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比较三维(3D)DSA与二维(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3D DSA和2D DSA检查,双盲法诊断3DDSA和2D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果:发现的30个动脉瘤中3D DSA的假生数和假阴性数均为0;2D 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2个。3D DSA对30个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发现2个动脉瘤囊内有穿支;2D DSA仅对8个动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脉瘤(其中4个月后交通动脉瘤,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过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清楚,无法证实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明显优越于2D DSA。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优缺点,CTA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覆盖法(SSD)。CTA重建采用0.75mm层厚、0.7mm层间隔,延迟扫描时间采用提前监控、静脉团注法。两位放射专家用盲法分析CTA、DSA资料,对颅内动脉瘤作出诊断。结果:36例SAH病例中,CTA发现32例37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5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后交通支9个、颈内动脉4个、大脑中动脉主干5个、基底动脉2个,其中1例CTA检查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直径<3mm,DSA检查为阴性,其余均经DSA证实。4例SAH病例CTA、DSA检查均为阴性。CTA能够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毗邻关系,其敏感性为94.5%。动脉瘤直径大于3.0mm者,CTA、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CTA以VRT重建效果最佳。结论:CTA对于动脉瘤疑似患者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技术,能够精确显示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及重度发育不良对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全脑DSA检查的905例患者临床资料,对CTA、常规DSA疑有单侧A1段缺如患者作压迫对侧颈动脉(压颈)造影,判断A1段是否真正缺如,同时分析其中6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血管内栓塞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结果 905例患者经CTA或常规DSA检查有40例表现为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压颈造影后真正缺如30例,10例为重度发育不良.6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单侧A1缺如16例,重度发育不良4例,轻中度发育不良7例.所有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均成功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其中可解脱式弹簧圈单纯栓塞39例,支架辅助栓塞29例;16例A1段缺如和4例重度发育不良患者中有13例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闭塞56例(82.3%),瘤颈残留10例(14.7%),瘤腔残留2例(3%).术后48例获临床和影像学随访,3例(6.3%)明显复发,其中2例成功接受再次栓塞治疗.结论 对CTA和常规DSA造影疑有单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压颈造影能够鉴别A1段是否真正缺如.单侧A1段缺如及重度发育不良的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时,应确保前交通动脉及双侧A2段通畅,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MSCTA)作为脑动脉瘤首选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32例疑诊脑动脉瘤病例(其中13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先后行3D-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治疗。Toshiba多层面螺旋CT-AQUILION采集原始数据,扫描速度0.5s/每转,层厚1.0mm,螺距3.0/5.0mm;对比剂安其格纳芬:1.0-2.0ml/kg体重,注射速度:2.5-3.0ml/s,延迟时间:15-23s;SGI 0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后处理软件为:ALATOVIEW版本1.21,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仿真内窥镜(Fly-through)3种后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生和2位脑外科医生评价。结果 3D-MSCTA检出动脉瘤25个,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DSA检出动脉瘤22个,漏检1个前交通动脉瘤2个左中动脉瘤。23例病人中16例接受手术治疗,3D-MSCTA诊断与术后诊断一致。瘤体最大直径14.0mm,最小直径1.7mm,与DSA 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t=1.46,P>0.05)。结论 3D-MSCTA检出脑动脉瘤敏感性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脑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