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28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阻塞患者,经螺旋CT和静脉造影明确诊断,以阻塞远侧静脉压大于22mmHg为支架植入适应证,支架植入前明确伴有继发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及溶栓治疗,经肘前静脉或股静脉入路,先行狭窄部位球囊扩张术,然后在上腔静脉和头臂静脉狭窄段植入支架,支架植入前后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结果28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30枚,3例支架内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经过保留导管溶栓治疗成功溶解血栓,2例术后出现肺栓塞,经过血栓抽吸 抗凝溶栓治疗症状缓解,1例3个月后上腔静脉综合征复发,再次植入1枚支架后上腔静脉重新开通,其余病例在生存期内支架保持通畅。结论上腔静脉支架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肺癌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缓解症状迅速有效、微创、并发症较少,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经皮上腔静脉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上腔静脉支架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 1 5例 ,包括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1 0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3例 ,食管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2例 ,均先行右锁骨下静脉或肘静脉穿刺插管至阻塞上段作造影、测压 ,显示阻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及有无血栓等情况 ,再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放上腔静脉支架。结果  1 5例患者均 1次成功地植入上腔静脉支架 ,1例患者因狭窄范围超过 1 0cm而导入 2枚支架 ,其余均置入 1枚支架。术后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 ,手术前后梗阻远端测压从术前的 (30 .5± 2 .3)cmH2 O降到术后的 (8.8±1 .5 )cmH2 O(均为卧位测压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术后造影侧支静脉不再显影 ,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明显改善 ,随访 6个月 ,除 1例患者因合并血栓经局部溶栓、球囊扩张治疗后症状改善 ,其余患者均无阻塞症状复发。结论 经皮上腔静脉成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肺癌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56例肺癌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经股静脉上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患者症状缓解。8例支架内继发血栓形成,其中1例支架内再次置入支架,7例经溶栓后症状缓解。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肺癌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联合同期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合并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6月收治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伴急性下肢DVT的患者33例,发病时间6 h-14 d,平均年龄(57.97±14.44)岁。所有患者均在滤器保护下进行治疗。AngioJet血栓清除术、球囊扩张和髂静脉支架植入均在同期完成,术后保留鞘管予以溶栓治疗,每天复查造影,若血栓完全溶解,取出下腔静脉滤器并结束溶栓。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行彩色超声和(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了解下肢深静脉及髂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 结果:33例患者均同期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AngioJet抽吸时间为(224.70±72.78)s,溶栓时间(34.00±15.37)h,尿激酶用量(112.58±49.92)万U。33例患者同期植入髂静脉支架33枚。血栓清除率Ⅲ级患者29例,血栓清除率Ⅱ级患者4例。无出血、症状性肺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例患者术后两月血栓复发,32例患者术后随访超声和(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及髂静脉支架内血流通畅。 结论:机械性血栓清除术联合同期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合并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布- 加综合征(BCS)肾静脉开口以上下腔静脉闭塞介入治疗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BCS肾静脉开口以上下腔静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右颈内静脉途径和右股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开通治疗;22例经右颈内静脉途径,6例联合经皮经肝途径施行肝静脉开通治疗。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观察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畅通情况。 结果 28例患者介入手术均获成功,下腔静脉单纯球囊扩张术16例,支架植入12例。开通1支肝静脉17例,开通2支肝静脉11例。术后造影均显示下腔静脉、肝静脉血流通畅,无血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发生。28例患者随访6~79个月,平均(42.6±24.5)个月。下腔静脉单纯球囊扩张患者再闭塞率为43.8%(7/16),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患者再闭塞率为8.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静脉再闭塞率为28.6%(8/28)。 结论 BCS肾静脉开口以上下腔静脉闭塞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下腔静脉长段闭塞支架植入疗效优于球囊扩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国产腔静脉Z型支架治疗肺癌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19例肺癌患者中,右肺上叶病变直接导致上腔静脉阻塞12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导致上腔静脉阻塞7例。右股静脉入路,将导管送入狭窄段远端并行DSA检查,测量狭窄段的长度和正常上腔静脉的直径。理想的支架直径应大于正常上腔静脉直径10%,支架长度应越过狭窄段两端1~2cm。术后应用透视或胸片观察支架位置,Doppler随访支架开通情况。结果:放置支架成功后,造影显示对比剂顺利通过开通的支架内,侧枝循环消失,平均上腔静脉压力由术前的27.3±8.4cmH2O降为14.2±3.7cmH2O,支架放置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国产腔静脉Z型支架治疗肺癌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静脉穿刺插管,先行下腔静脉造影.狭窄病例直接用导丝通过狭窄部位;闭塞病例同时作右侧颈静脉穿刺行下腔静脉闭塞段上下端会师造影,再采用导丝硬头破膜或用TIPS穿刺针或房间隔穿刺针穿过闭塞段.膜性狭窄或膜性闭塞病例,单纯采用球囊扩张治疗;节段狭窄或节段闭塞病例,采用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收治21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其中肝静脉膜性闭塞1例,膜性狭窄1例;下腔静脉节段狭窄合并肝静脉膜性狭窄1例;下腔静脉膜性狭窄3例,节段狭窄2例;下腔静脉膜性闭塞6例,节段闭塞7例.19例手术成功,其中单纯球囊扩张12例,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7例.2例下腔静脉节段闭塞手术失败,其中1例用房间隔穿刺针穿刺入心包引起心包积血,处理好转后患者拒绝再次手术;1例患者单纯行下腔静脉造影10 d后再次造影见下腔静脉内充满血栓,行溶栓治疗后出院.结论布-加综合征类型复杂,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行介入治疗,操作方便、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股静脉"入路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恶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科应用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治疗的10例恶性肿瘤所致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一侧股静脉入路植入血管内支架,对侧股静脉入路释放粒子条,利用血管内支架的张力将~(125)I粒子条固定在上腔静脉内壁上。对血管内支架通畅性,症状缓解率,患者的生存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上腔静脉血管内支架和粒子条植入技术成功率100%,SVC症状缓解率98%,血管内支架即刻通畅率96%。患者中位生存期(8个月),随访期3~8个月内血管通畅率98%。结论经"双股静脉入路"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腔静脉综合征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支架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制定合理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 对39例不同原因所致的SV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9例患者均行静脉造影,明确上腔静脉狭窄位置、程度、范围,然后行上腔静脉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后以狭窄程度<50%或狭窄程度减少20%以上,同时患者症状在治疗后短期缓解作为支架植入有效的标准,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39例共植入支架40枚.术后35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有效率89.7%(35/39).6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5.4%,其中1例因术后化疗有效、病变缩小致支架移位,症状未加重而未予处理;1例因未抗凝等后续治疗导致血栓形成,后行溶栓及放射治疗致支架移位,患者自动出院;1例因植入大网眼Gianturco Z形支架,肿瘤向网眼内生长导致再狭窄,患者自动出院;急性肺梗死及急性右心功能不全各1例,内科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急性心包积液1例,急诊行心包抽液后症状缓解.结论 SVCS支架植入术并发症种类较多,部分后果严重.需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合适的支架型号,术中操作轻柔仔细,重视术后处理等方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VCS)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24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经右侧股静脉入路,以猪尾巴导管于狭窄段近端或远端造影,明确狭窄部位、长度、程度,无局部血栓形成者直接置入Wallstent支架(Boston Scientific,USA),合并血栓病例留置溶栓导管局部溶栓后再置入支架。结果:24例全部开通成功,手术成功率100%,狭窄段平均长度4.6 cm(3~7 cm)。3例置入2枚支架,其余患者均置入1枚支架。9例在支架置入前行溶栓治疗。开通前后梗阻远侧卧位测静脉压,术前(27.3±1.8)cmH2O,术后降至(4.5±0.8)cmH2O,置入支架后造影示侧支静脉完全消失,上腔静脉阻塞症状于术后即刻至术后3 d完全消退。随访8~26个月,11例术后5~10个月内死亡,13例存活,所有病例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未再复发。结论:上腔静脉支架置入术联合导管局部溶栓是治疗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HVBCS)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误治分析.方法 13例误治的HVBCS患者,5例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8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分析13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经DSA造影进一步证实后予肝静脉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表现,无明显下腔静脉阻塞症状.CT或(和)MRI示肝尾状叶明显增大,DSA示下腔静脉呈外压性狭窄.13例均成功实施肝静脉成形术;其中4例行单纯PTA,9例行PTA 支架,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 HVBCS的下腔静脉狭窄不是其本身病变,而是肝尾状叶代偿性增大压迫所致.肝静脉成形术是一种正确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的方法对15例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患者行上腔静脉狭窄段球囊扩张,并置入"Z"形不锈钢裸支架。术前常规行上腔静脉CTA了解病变位置、范围、狭窄程度及管径大小。结果:15例患者均一次成功共置入支架16枚,上腔静脉血流恢复通畅。临床症状3~7 d内显著改善。随访3~12个月后患者因原发病死亡时亦无阻塞症状复发。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SVCS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但为了进一步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需重视原发病本身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178例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性治疗的价值。方法:178例布-加氏综合征均经B超和肝静脉、下腔静脉造影确诊。根据不同病变类型采用了经股静脉或股静脉-颈静脉入路行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或/和血管内支架(EMS)植入术。对完全闭塞病例,实施了三种破膜或闭塞段开通术。结果:66例不完全性狭窄的病例经股静脉入路治疗,成功率为100%(66/66),其中单纯PTA36例,PTA 内支架植入术30例。112例完全闭塞病例,闭塞段或膜开通成功率为98.21%(110/112),其中经股静脉顺行开通110例,经颈静脉贯穿法开通2例,单纯PTA51例;PTA 内支架植入术59例。治疗后下腔静脉压下降明显,单纯球囊扩张组平均值为14.7cm水柱,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组平均值为16cm水柱。术后随访3年再狭窄率为5%(9/176)。其中1例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方法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289例BCS患者进行介入放射学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下腔静脉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术,经颈静脉或下腔静脉的肝静脉扩张和支架植处术,结果 按照下腔静脉造影和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表现,在下腔静脉3种基本病变类型的基础上,依据肝静脉阻塞和回流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髂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8例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颈静脉插管溶栓、左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部分血栓已蔓延至下腔静脉的患者在溶栓前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果 28例患者均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术中造影检查明确诊断;5例行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所有患者均经颈静脉置入溶栓导管于髂股静脉进行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溶解率100%,溶栓后均予以球囊扩张左髂总静脉,其中6例置入髂静脉支架.术后肢体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3~12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滤器置入、经颈静脉溶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经股静脉入路对12例因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介入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采用经股静脉穿刺插管入路,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所有患者均一次治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在831例原位肝移植(OLT)、26例活体肝移植(LDLT)患者中,共有11例在移植术后2~111 d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并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肝静脉吻合口狭窄或闭塞5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肝静脉狭窄伴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11例中,5例为成人OLT、4例为LDLT、2例为儿童减体积OLT,介入治疗前9例接受了肝脏CT、2例接受了MR增强扫描.术后随访患者肝肾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状况.对1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介入治疗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前后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1例患者,CT或MR检查均可明确显示肝脏淤血范围、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梗阻部位及程度;其中4例肝静脉梗阻和5例下腔静脉梗阻者行支架植入治疗,1例肝静脉梗阻者行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术(PTA),1例肝静脉伴下腔静脉梗阻者,行肝静脉PTA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介入治疗手术均成功.术后检测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为(2.9±1.7)mm Hg(1 mm Hg=0.133 kPa),较术前(16.5±4.1)mm Hg明显下降(t=11.5,P<0.01).术后10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肾功能恢复;1例肝功能恶化,于术后第9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术后随访9~672 d,2例肝静脉PTA治疗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血管再狭窄,支架植入治疗者未发生再狭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支架植入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CT或MR对明确肝淤血范围及静脉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附89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各型Budd-chiari综合征疗效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97例Budd-chiari综合征病人采用经股静脉、左颈静脉或经皮经肝途径施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的球囊扩张或内支架置入。结果:96例病人治疗获得成功。89例经平均2年7个月(3个月-5年)的随访,采用彩超或重复下腔静脉造影评价内支架开通情况,显示87例的下腔静脉内径保持在18.0-22.mm(平均19.5mm)。2例病人下腔静脉内径小于12.0mm且伴有轻微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疗效显著,支架可保持长期开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下腔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CDT治疗的下腔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 结果21例患者均经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腔静脉血栓,同时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向上延续导致的下腔静脉血栓18例,下腔静脉滤器导致的下腔静脉血栓3例。21例患者均在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成功进行CDT治疗,其中7例患者伴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给予髂静脉支架治疗。随访3~48个月,1例肿瘤患者CDT术后2周再次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加强抗凝治疗后好转,其他患者无血栓复发,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下腔静脉滤器均会导致下腔静脉血栓。在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CDT治疗下腔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伽玛刀联合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疗效.方法 对26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于内支架植入术后进行伽玛刀治疗下腔静脉瘤栓.定期行下腔静脉造影复查,了解下腔静脉通畅程度.结果 治疗后,下腔静脉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支架植入后下腔静脉内径增大(0.842±0.283)cm,伽玛刀治疗后内径增大(1.523±0.195)cm.伽玛刀治疗后内径与支架植入前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至少达6个月,3、6个月下腔静脉通畅率均为100%.均未发生与内支架植入术和伽玛刀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伽玛刀联合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