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实验性闭袢性小肠梗阻肠壁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大白兔24只,分为3组,每组8只;打开腹腔后,取距回肠末端30 em处,选择10~15 cm长的小肠结扎远近两端成闭袢,同时缝扎闭袢的引流静脉,制造模型A组(1~1.5 h)、B组(2~2.5 h)和C组(5~6 h组)行MSCT多期扫描,采用对比分析CT表现与肠壁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A组8只、B组5只闭袢肠壁增强扫描出现持续强化,C组闭袢肠壁均无强化.CT值测量:增强前、增强后动脉期、静脉期和延佑迟期的CT值,A组分别为(37.38±6.16)HU、(91.03±10.48)HU、(104.00±4.04)HU和(69.50±7.70)HU;B组分别为(38.53±6.64)HU、(64.25±16.07)HU、(86.19±24.80)Hu和(84.13±18.99)HU;C组分别为(45.43±10.11)HU、(48.99±10.53)HU、(51.03±12.19)HU和(50.22 ±11.39)HU.A组、B组、c组闭袢肠壁之间的CT值在平扫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强后的同一时期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强前、增强后各期内,A组、B组、C组闭袢肠壁与对照肠袢之间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学对照,肠壁无坏死组(11/13)出现持续强化征象明显高于肠壁坏死组(2/11)(P<0.05).结论 MSCT多期增强扫描可评价不同时间下肠壁缺血状态,持续强化主要见于肠壁缺血的早期阶段,而坏死的肠壁在增强各期无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期图像:对比剂剂量及扫描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比剂剂量及扫描时间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期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确诊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常规扫描组(A)、大剂量常规扫描组(B)和大剂量延迟扫描组(C),每组20例;20例年龄相匹配的非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A组、对照组对比剂剂量1.5 ml/kg体重,B组、C组剂量为2.5 ml/kg体重,注射流率均为3.5 ml/s,A、B组及对照组门静脉期扫描时间为60 s,C组门静脉期扫描时间为70 s.测量门静脉、肝实质及肝静脉的CT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目测评分.结果 A、B、C组及对照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42.16±15.25)HU、(168.29±14.63)Hu、(151.42±11.96)Hu和(187.73±9.45)HU;肝实质cT值分别为(87.91±11.16)HU、(98.75±10.86)HU、(93.43±11.48)HU和(109.20±5.79)HU;肝静脉CT值分别为(121.09±16.78)HU、(130.54±15.31)HU、(136.92±17.53)HU和(160.55±14.27)HU.肝硬化组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肝静脉与肝实质之间的CT值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B组门静脉密度高于A组和C组(P<0.05),B组肝实质密度较A组和C组增高,但和C组间差别没有显著性(P>0.05).C组相对于A组肝静脉CT值显著增加,同时肝实质密度轻度降低,两者差值明显提高(P<0.05),C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多期增强扫描应增大对比剂剂量,门静脉期扫描时间应适当延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ARE Dose4D调控模式在128层MSCT对冠状动脉个体化扫描技术。方法选取冠状动脉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100例,体质量指数(BMI)18.5~24.9kg/m2,年龄45~80岁,两组各男46例,女54例。对A组和B组图像质量、噪声、信噪比(S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进行评估。两组冠状动脉扫描的差异对比均进行t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扫描图像质量由2名高年资诊断医师进行盲审。结果 A组〔BMI(23.45±1.86)kg/m2〕和B组〔BMI(23.27±1.93)kg/m2〕的图像噪声分别为(28.25±5.86)HU、(30.19±6.63)HU,SNR分别为13.34±3.54、15.16±4.82,图像质量评分为(3.65±0.48)分和(3.57±0.49)分,两组图像无显著差异(P0.05)。而A组和B组的CTDIvol分别为(25.53.10±4.17)mGy和(13.79±3.48)mGy,ED分别为(6.98±1.14)mSv和(3.81±0.94)mSv,B组的CTDIvol和ED均明显低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128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成像时,通过采用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技术(CareDose4D)是旨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CCTA检查辐射剂量,均衡控制不同体重指数(BMI)个体射线剂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平静呼吸下右心房触发多层螺旋CT"双低"扫描在肺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连续入组的方式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行CT肺动脉造影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采用常规肺动脉CTA扫描参数,阈值触发监测点选择在肺动脉干;B组采用双低扫描,监测点选择右心房上腔静脉注入处。分别测量两组的右上肺静脉(RUPV)、右下肺静脉(RLPV)CT值,并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ED)进行评分。数据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秩和检验。结果 1)B组RUPV、RLPV的CT值分别为(116.92±29.85)HU、(132.74±55.72)HU,显著低于A组的(294.32±39.87)HU、(284.61±42.8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图像质量平均(4.60±0.58)分,B组平均(4.40±0.8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患者肺动脉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分别为(10.81±1.42)分、(9.95±1.79)分,B组分别为(9.22±1.92)分、(8.26±1.8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B组ED为(2.09±0.26)mSv,显著低于A组的(3.35±0.36)mS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静呼吸下右心房触发"双低"扫描肺动脉CTA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80 k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将75例临床需要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编入A、B、C三组,每组25例.A组为常规剂量扫描,参数为120 kV、300 mAs,经滤波反投影(FBP)重组;B、C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流和管电压分别为120kV、180 mAs,80 kV、180 mAs,采用iDose4迭代重组.对比分析CT图像质量,包括动脉强化值、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图像质量评分采用非参数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3分1例,4分24例;B组3分2例,4分23例;C组3分5例,4分20例;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2)A、B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动脉强化CT值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C组的CT动脉强化值高于A组(P<0.05).(3)C组的背景噪声[(12.5±1.9)HU]高于A组[(9.0±1.6)HU](P<0.05);两组的CNR分别为(49.2±9.4)、(43.0±12.6),无统计学差异(P>0.05).(4)A、B、C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925.1±48.5)、(571.4±24.2)、(164.1±7.0)mGy·cm;辐射有效剂量(ED)分别为(2.87±0.15)、(1.77±0.08)、(0.51±0.02) mSv,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约82.3%.结论 256 CT头颈部CTA采用低管电压(80 k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能提供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探讨MSCT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3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结果心肌梗死的主要CT征象为增强早期低密度区(24例)和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29例),其他CT征象包括心室壁变薄、室壁瘤、心室内附壁血栓、心肌钙化、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心肌梗死和非心肌梗死区域的平均CT值分别为(57±9)HU和(139±12)HU。结论MSCT能同时发现心肌梗死和造成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在心肌梗死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离团注单期成像技术在MSCT泌尿系疾病检查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临床资料完整的泌尿系疾病患者60例,按不同扫描方法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采用常规平扫、皮质期(20~30 s)、髓质期(55~60 s)、排泄期(5~15 min)扫描;B组采用平扫、分离团注一次扫描;应用VR、MIP、MPR、CPR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结果60例中,肾盂和输尿管结石20例,先天畸形16例,输尿管炎性病变5例,肾盂旁囊肿8例,肾挫裂伤2例,泌尿系肿瘤9例;肾血管对比剂浓度:A组:肾动脉(282±50)HU,肾静脉(126±28)HU;B组:肾动脉(256±39)HU,肾静脉(185±27)HU;两组肾动脉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静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尿路成像(CTU)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MSCT泌尿系成像中,采用分离团注单期成像技术所获得图像能清晰显示泌尿系病变,同时观察肾动脉、肾静脉、评价肾功能,比常规扫描减少了48%的辐射剂量,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左心室心肌密度的特征性差异.方法 行64层MS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1130例中冠状动脉正常或狭窄程度<25%的患者共119例.回顾性分析其CT增强扫描重建层厚3mm的横断面图像,选取主动脉瓣下缘平面左心室心肌为测量评价目标,在室间隔后部、前部、心尖、左心室游离壁前部及游离壁后部划5个兴趣区,分别测量其平均CT值,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比较其差异.结果 主动脉瓣下横断面图像中正常人左心室心肌密度值:室间隔后部、前部分别为(93.8±14.8)和(91.9±15.1)HU,心尖部为(69.9±15.5)HU,左心室侧壁前部、后部平均CT值分别为(79.7±16.9)和(88.0±14.3)HU,平均密度呈现为"U"字型.上述5个测量部位中,室间隔前部、后部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8,P=0.3339),室间隔前部与心尖部、心尖部与左心室游离壁前部心肌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60和4.639,P值均<0.01).结论 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左心室心肌密度有差异,以心尖部最低,因此,依靠心肌低密度判断心肌梗死时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MSCT( GE Discovery CTHD 750HD)胸部扫描中的应用,探讨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100名拟行宝石CT胸部平扫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0名.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A组预设噪声指数(NI)为15HU,B组预设NI为25HU,并采用不同权重的ASiR进行图像重建.记录两组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三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5分制).结果:A组CTDIvo1为4.22 mGy,ED为2.51mSv,B组CTDIvol为1.51mGy,ED为0.89mSv,分别比A组降低了64.22%和64.54%.A、B两组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使用ASiR重建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进行宝石CT胸部扫描,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非线性融合技术对超重或肥胖患者心脏CT成像质量的优化价值。方法 36位体质指数处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行双能量心脏增强扫描,每一位患者重建4组图像,A组:NLB1(λ=150HU,ω=200HU),B组:NLB2(λ=70HU,ω=200HU),C组:NLB3(λ=260HU,ω=200HU),D组:NLB4(λ=260HU,ω=400HU),测量并计算上述图像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左心室前壁的CT值、图像噪声、SNR、CNR。采用TWO-WAY ANOVA及TUKEY检验客观评价各组图像质量。结果 4组图像间除心肌CT值无统计学差异外(F=2.492,P=0.064),余各部位CT值、噪声、SNR、CN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血管CT值B组最高,与A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各血管噪声B组最小,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心肌噪声C组最小,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各血管SNR A、B组较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心肌SNR以A、C、D组较大,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各血管均以D组SNR最小。心肌SNR B组最小。所有CNR均以A组最高,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D组最小。结论非线性融合技术选择合适的融合参数(λ=150HU,ω=200HU)既可以提升超重或肥胖患者冠状动脉的强化效果又可以抑制冠状动脉及心肌噪声,进一步提高心脏CT成像的CNR。  相似文献   

11.
优化CT扫描方案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华丹  刘炜  金征宇  赵玉沛  廖泉  张太平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08-1111
目的:分析优化CT扫描方案对于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90名低血糖症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胰腺增强扫描,CT扫描后7天内81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前随机选择45名患者接受常规组CT扫描方案检查,另45名患者接受改良组扫描方案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CT诊断结果包括影像学诊断为真阳性的肿瘤大小及肿瘤-胰腺CT值差进行组间比较,并评价两种不同扫描方案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常规组(男/女为16/29,平均年龄40.2岁)中4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4例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后者中共16例术前经CT增强检查准确定位。常规组图像的医师间一致性kappa值为0.57),肿瘤直径(18.6±6.5)mm,动脉期肿瘤/胰腺CT值差(52.5±26.2)HU。常规CT术前定位诊断胰岛素瘤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50%(20/40)、47.1%(16/34)、66.7%(4/6)、88.9%(16/18)、18.2%(4/22)。改良组(男/女为18/27,平均年龄47.3岁)中4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6例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34例经术前CT增强检查正确诊断为胰岛素瘤。改良组图像的医师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77,肿瘤直径为(12.6±4.6)mm,两组间肿瘤大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动脉期肿瘤/胰腺实质CT值差异为(74.5±28.2)HU,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定位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5.1%(39/41)、94.4%(34/36)、100%(5/5)、100%(34/34)、71.4%(5/7)。结论:改良后的多层螺旋扫描方案可以帮助更准确及敏感的进行胰岛素瘤定位诊断,对于胰岛素瘤的手术治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田志辉  王琦  时高峰  杜煜   《放射学实践》2012,27(4):417-420
目的:对比研究双能CT和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肾囊肿CT值的变化,观察肾囊肿假性强化现象。方法:43例肾囊肿患者(46个肾囊肿)纳入本次研究,均采用CT多期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被诊断为单纯肾囊肿(BosniakⅠ型)。患者行常规平扫后,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分别采集25s皮质期、70s皮髓质期及120s均衡期图像。23位患者的26个囊肿采用GE MDCT腹部多期扫描,20位患者的20个囊肿采用Siemens双能CT腹部多期扫描。结果:46个肾囊肿中直径最小5mm,最大57mm。双能CT检出20例肾囊肿,6例出现假性强化,MDCT检出26例肾囊肿,13例出现假性强化,双能CT和MDCT的假性强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双能CT扫描增强前后囊肿的CT值最大相差(8.74±7.09)HU;MDCT扫描增强前后囊肿的CT值最大相差(11.64±7.37)HU。直径<1cm的囊肿在重建层厚5mm时假性强化的概率明显高于重建层厚1mm时假性强化的概率。结论:肾囊肿假性强化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部分容积效应和硬射线效应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另外,MDCT机型、病变大小、肾脏背景浓度及肾囊肿位置都是影响囊肿CT值测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田笑  杨颖  殷小平  梁广路   《放射学实践》2010,25(8):884-88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对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碘海醇(300mg I/ml)80~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药后30~35s)和实质期(注药后60~70s)扫描,测量各期肿瘤的CT值。结果:肿瘤平扫CT值为(41.09±6.38)HU,动脉期为(43.82±10.35)HU,实质期为(48.91±9.93)HU。肿瘤动脉期与实质期强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实质期强化显著高于动脉期,为该病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肺部3期增强扫描方式对肺部孤立性小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应用改进的增强扫描方式(即3期扫描)检查的SPN患者的影像资料。3期扫描包括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平衡期120 s,分析SPN的强化程度及增强方式,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通过曲线首尾两点做直线,对照发现,代表慢性炎症的直线斜率要大于代表肺癌的直线斜率。肺癌和慢性炎症通过肺3期增强扫描,CT值增长幅度较大,肺癌增强扫描后最大增长值平均为25 HU,且一般会均匀强化,慢性炎症为35 HU,且一般为周边强化明显;结核增长幅度不大,平均为10.9 HU,且一般中央不强化。结论:通过3期增强扫描,结核比较容易区分,而肺癌和慢性炎症因为增长幅度都较大,增强CT值之间有交叉,所以通过时间-密度曲线首尾两点做直线,其斜率可对慢性炎症和肺癌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第一代与Flash双源CT不同扫描方式在肺动脉成像时剂量与图像质量.方法 收集120例临床疑诊为PE患者,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4组:A组行第一代双源CT双能量扫描(80/140kV),B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80/sn140kV),C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100/sn140kV),D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140/80kV).比较4组间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volume index,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背景噪声和肺动脉信噪比.结果 各组间患者一般情况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B组的CTDIvol,DLP值明显低于A、C两组,图像质量明显好于D组.结论 flash双源CT(80/sn140kV)在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王锐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24-12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理特征的价值.方法:对129例NSCLC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多元相关分析探讨灌注参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再分组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灌注参数与NSCLC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高、中和低分化肿瘤的血流量(BF)值分别为(58.3±20.5)、(38.5±15.7)和(30.3±6.7)ml/(100g·min),强化峰值(PEI)分别为(26.1±11.7)、(23.6±6.9)和(16.2±4.9)HU,血流量和强化峰值随分化程度减低而降低(P值分别为0.01和0.023);有淋巴结转移组的BF[(28.4±9.8)ml/100g·min)]和PEI[(10.9±8.4)HU]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47.3±16.5)ml/(100g·min)和(24.0±8.7)HU],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2);术后转移组BF值[(22.6±3.2)ml/(100g·min)]明显低于未转移组[(45.0±16.4)ml/(100g·min)].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不同病理类型灌注参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通过无创性评价血管生成的方式和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化程度,从而预测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转移的可能性,是判断NSCL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及其联合心肌酶检查用于诊断急性心源性胸痛的价值.方法 对70例急性心源性胸痛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血清心肌酶检查.结果 MSCTA联合心肌酶检查诊断急性心源性胸痛特异性为100.00%,敏感性为95.71%,均显著高于单用MSCTA时的94.29%和90.00%(P<0.05);MS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发现狭窄数量稍低于冠状动脉造影,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分辨钙化粥样斑块CT值为(341.66士308.43)HU,而非钙化粥样斑块CT值为(59.89士67.94)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联合心肌酶诊断急性心源性胸痛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64层螺旋CT还可用于判断冠状动脉狭窄与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8.
低剂量对比剂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单次心跳内采集数据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低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将131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病例分为3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0.8ml/kg,注射流率4.5ml/s;B组对比剂剂量0.7ml/kg,注射流率5.0ml/s;C组对比剂剂量0.6ml/kg,注射流率5.5ml/s。所有病例心率均<70次/分,单心跳采集心脏数据。分别在主肺动脉干、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内选择相同的兴趣区测量其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病例动脉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C组主肺动脉干CT值为(185.40±46.74)HU,强化程度最低,与A组和B组[分别为(225.77±79.69)和(216.79±51.06)HU]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能显著降低单心跳扫描患者对比剂用量,并保证冠状动脉足够程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在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最佳启动扫描阈值和价值。方法:在我院行减影脑血管成像患者共105例,按启动扫描阈值大小分为三组,A组(90HU),共36例;B组(80HU),共34例;C组(70HU),共35例。对整个头部平扫、增强动脉早期和静脉早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动脉早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VR、MIP重建减影血管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分别记分。结果:(1)三组患者血管密度减影动脉期动脉较静脉显著高,减影混合动静脉期动脉和静脉均较高,减影静脉期静脉较动脉显著高。减影动脉期、减影混合动静脉期和减影静脉期血管密度组间比较相似,但减影动脉期C组动脉密度最低,减影混合动静脉期C组动脉密度最高、静脉密度最低,减影静脉期C组静脉密度最高。(2)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对脑动、静脉解剖结构显示清楚。①减影动脉期三组脑动脉图像质量均无0分,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均占100%,C组较A、B组图像质量稍好;②减影混合动静脉期三组混合脑动静脉图像质量均无0分,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均占100%,B、C组较A组图像质量好,B、C组图像质量相似;③减影静脉期A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69.5%,B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88.3%,C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100%,C组图像质量明显好于A、B组。结论: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能分别显示脑动静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以动脉期启动扫描阈值70HU图像质量最好,全部血管均有诊断价值,特别是对脑静脉的显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能谱CT双低剂量在下肢动脉CTA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仁锋  刘婷婷  李超  陶芳   《放射学实践》2014,(4):378-381
目的:探讨使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对下肢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行下肢动脉CTA的连续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A组:管电压100kVp,对比剂使用威视派克(270mgI/mL);B组:管电压120kVp,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50mgI/mL)。图像重建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算法(ASiR)。两组其它扫描参数相同。测量和计算图像最佳对比噪声比(CNR),噪声值(SD)和多处下肢动脉CT值的均值,计算每例患者的辐射剂量(ED)及平均碘摄入量(mgI/kg),由两位放射医师采用4分法评估图像质量,对2组间的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的CNR(15.23±2.10)高于B组(13.42±1.9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02,P%0.001)。A组的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9.45±1.04)HU和(3.64±0.49)分,B组为(9.38±0.97)HU和(3.52±0.4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肢动脉平均CT值为(446.5±30.3)HU,高于B组的(375.1±24.6)HU,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1.57,P〈0.001)。A组辐射剂量[(13.25±2.08)mSv]明显低于B组[(22.43±3.67)mSv],降低约40%(t=13.2,P〈0.001)。A组人均碘摄入量为(290.42±10.04)mgI/kg),显著低于B组的(363.34±12.34)mgI/kg(t=63.46,P〈0.001)。结论:能谱CT下肢动脉CTA使用低管电压及低浓度对比剂可以提供更好的图像对比噪声比,在保证诊断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地降低了辐射剂量,同时减少了患者的对比剂碘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