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未病"在中医学传统理念中占有至关重要地位。灸法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春秋左氏传》,灸疗在现代常用于调理亚健康,主要有艾灸和天灸2种方式。艾叶提取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极具抗氧化活性,艾叶燃烧物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作用。常用灸法有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等,可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调整脂质代谢及血液循环,抵抗或减轻各种致衰因素对身体的损害。保健灸不同年龄施灸策略:未成年灸肺俞、风门,补益肺卫之气;壮年灸中脘、神阙、足三里,补中气,目的健脾胃;老年灸关元、命门、肾俞,培补肾气,延年益寿。施灸需持之以恒,精确定位,注意安全,保暖防暑,适量施灸,监测温度。今后应重视"治未病"宜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症因人而异施灸;疾病不同阶段把握施灸程度,根据病情发展针对性调整。  相似文献   

2.
热敏灸感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施灸某一穴位时,被灸者产生远部和深部的热感,甚至热至病所,而非局部与表面的热感。陈日新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系统研究了热敏灸感现象及其临床规律,阐明了不同的热敏灸感携带着机体不同的生理病理信息,可以反映病情,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应重视热敏信息的采集;根据具体的热敏灸感类型、热感强度可以指导临床灸疗选穴与准确定位;根据热敏灸感的产生与消失,可以指导灸疗确立个体化充足灸量,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作为充足灸疗时间,突破了灸疗临床以每穴固定施灸时间的观念,为临床充分发挥灸疗疗效提供了量学标准;提出判断灸疗适应证的标准,即凡是出现热敏灸感的病症就是灸疗的最佳适应证。深入全面认识热敏灸感的产生、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灸疗的规范操作与灸疗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灸疗模式对热敏灸小镇常见慢性病的干预效果。方法:以KOA、LDH、FD为研究对象,以可以高效激发艾灸得气的灸具为施灸手段,根据施灸过程中有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分为小镇自灸组和指导艾灸组,对比两种施灸模式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种艾灸模式对KOA、LDH、FD均有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艾灸组干预KOA、LDH、FD疗效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的施灸模式可以提高热敏灸小镇慢性病的干预效果,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灸材和灸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热灸疗法国内外的早期运用、灸材的选择作系统的评述,认为灸疗发挥效应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施灸温度和施灸面积,而灸材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杨兆民教授临床灸疗颇具特色,他十分重视辨证辨病施灸,强调灸疗作用的灸质、灸法和灸量三要素,善用特定穴,长于用灸法治疗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6.
《针灸资生经》是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执中所撰写的一部针灸著作,其对灸法理论贡献巨大,继承了宋代以前的灸疗理论,对我国灸疗学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此文从灸法的取穴,施灸的体位、顺序,灸炷的大小,施灸的壮数、施灸时的注意事项,以及灸法与针药相结合的临床用法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针灸资生经》的灸法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周楣声先生已在《灸感三相赋》中对灸疗过程的感传规律作出详细的归纳,对于后世的临床灸疗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在临床跟师过程中亦受到该治疗理念的启发。本研究以“激发感传”作为出发点,结合“灸感三相”所归纳的感传规律,对灸位、灸量等相关要素进一步分析,以期灸疗“感传”的思想在临床操作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重视以及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红外成像技术,观察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压痛点的红外辐射特征分布情况,为临床辨敏选穴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寒湿组(56例)和湿热组(64例),采用TSI-21型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扫描压痛点,同时取压痛点水平外侧3 cm处及(或)躯体对称部位非压痛点为对照点进行扫描,用红外辐射图像数字分析软件,分别对压痛点及对照点进行红外辐射温度阈值比较,观察不同证型患者压痛点的红外特征差异;并采用热敏灸方法对压痛点进行感传激发,以热敏灸感出现率为指标,观察不同证型、不同红外特征的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的差异。结果:(1)以压痛点与对照点温度的差值△F为观察指标,寒湿组患者压痛点分布在低温区,分布率为78.10%;湿热组患者压痛点在高温区,分布率为80.41%,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红外特征有显著性差异。(2)寒湿组和湿热组患者压痛点出现灸性感传率分别为62.86%和60.82%,P>0.05,两组灸性感传率无显著性差异。对比不同证型患者高温区和常温区、低温区和常温区的压痛点灸性感传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高温区和低温区的压痛点的灸性感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寒湿组、湿热组患者不同红外特征情况的压痛点灸性感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红外辐射温度与证型有关,寒湿组患者压痛点以低温区特征为主,湿热组患者压痛点以高温区特征为主。(2)寒湿证、湿热证证型的不同不会影响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压痛点的灸性感传率与其红外特征改变有关,压痛点可以作为临床热敏腧穴的初筛部位。  相似文献   

9.
保健灸属于灸疗的一种比较特殊方法。它的特殊性多体现在无病或慢性病康复期施灸,施灸时,多选用一些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如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肾俞、大椎等。通过在这些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腧穴上施灸逐渐累积灸效,对机体可产生徐缓的激发作用从而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防御机能,产生防病延年作用。我国古代文献关于保健灸的记载不胜枚举且对此均有较高的评价。《扁鹊心书》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  相似文献   

10.
古今灸材及灸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资料就古今灸材及灸法作一比较,以期推动灸法的应用与发展。古今灸疗临床施灸材料中艾占主要地位,其他材料辅之。在现代临床中,灸法出现频率居前3位的是艾条灸、艾炷间接灸、温针灸,这3项的累积频率达64.98%,而化脓灸仅占1.1%,居第17位。由此可以看出,在灸疗临床上化脓灸的使用减少,其他灸法应用增多。古代文献中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种类繁多,其中以蒜、盐、豆豉饼、附子、姜占主要地位。现代临床文献中艾炷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减少,以姜、药、蒜、盐占主要地位。古今文献对比,可以看出现代间接灸间隔材料的种类减少;隔蒜灸的应用明显减少,而隔姜灸和隔药灸的应用明显增多。古今对灸量都相当重视,古代医家多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施灸部位,病情、病性,艾炷大小,灸感,施灸次数,天时、地理,发灸疮与否及灸疮的颜色来定施灸的灸量;而现代人所掌握的灸量,多是在古代灸量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适用于现代临床的方法,是以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艾条的大小,施灸时间的长短,施灸的频率,施灸的疗程以及灸感等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神灸经纶》一书关于灸法理论的条文,分析关于灸法的学术思想,为灸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整理《神灸经纶》关于灸法的条文,从条文中整理出该书关于灸法各方面的描述;同时从施灸原则、选穴特点、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神灸经纶》谨遵按序施灸和辨证施灸的施灸原则,采用隔物灸和特殊灸法治疗急症和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临床应用广泛。结论:将《神灸经纶》中关于灸法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对现代针灸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辅助实施热敏灸疗法,研究设计了一种多功能灸疗机。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对步进电机的运动控制实现热敏灸腧穴探查、施灸手法的自动化控制;红外非接触式测温技术实时监测皮肤温度,PLC根据温度设定值与监测值的偏差,可以自动调节艾灸装置与施灸部位的距离,实现温度控制。基于热敏灸疗法的多功能灸疗机具有温和灸控制、回旋灸控制、雀啄灸控制、循经灸控制、皮肤温度实时监控功能,温度变化曲线与人工热敏灸一致,实现了辅助实施热敏灸疗法的功能,并且控温效果较好、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正>灸法的科学定量是提高灸法疗效的关键[1]。每次灸疗的充足剂量即最佳剂量也是直接影响灸法疗效的提高。由于灸疗的充足剂量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每次施灸如何使每穴达到个体化的最佳灸  相似文献   

14.
热敏灸疗法是以腧穴敏化理论为依据,辨敏施灸为要点,注重透热、扩热、传热等经气感传特征,促进经气运行从而达到气至病所的灸疗方法[1]。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起效迅速,且远期疗效较优。现将应用热敏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26例的临床观察结果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原发性痛经患者26例均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年龄最小15岁,最大35  相似文献   

15.
安鑫 《江西中医药》2011,42(1):77-78
陈日新教授创立热敏新灸法,腧穴敏化思想贯穿始终,通过还原腧穴本貌,探查腧穴热敏状态,激发灸性感传,施足灸量,于临床中达到"气至病所"的良好疗效,成为中医继承发展之典范.  相似文献   

16.
高希言教授结合多年教学和临床经验,以古代"重灸"为理论基础,提出"透灸法"的概念。透灸法是一种以患者自觉灸感和施灸部位肌肤反应作为治疗程度指征的灸法。本灸法的特点有二:一是以患者灸后感觉为量效指标,"相对"刺激量大,即在患者可接受刺激范围内,温热力可以透达机体深部,灸感能循经感传,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扩大了灸法的治疗范围和临床适应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率;二是以医者观察到施灸处肌肤表现和患者机体状态作为灸量评价指征,以引起机体灸疗反应而不形成疮疤为度,既可产生瘢痕灸、化脓灸的治疗效果,又不影响美观和日常活动。作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透灸法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泛,治疗效率高,接受程度好,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执中所著的《针灸资生经》对灸法的载述独见其长,详细记载了有关灸法体位的选择、壮数的多少、艾柱的大小、施灸的顺序及点艾火等艾灸的技术问题;同时除记载直接灸的灸疗方法外,还记载了隔盐灸、隔蒜灸、隔巴豆灸等间接灸疗法,以及天灸、竹茹灸、鼠粪灸等非艾灸的灸疗方法;而且创新形成王氏临床灸疗特色,即通过发灸疮、洗灸疮、贴灸疮等方式来进行的灸后调护。该书对灸法的收录和运用广博、实用,对后世灸疗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喜歌乐隔姜灸疗贴温度-时间曲线特性,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测量喜歌乐隔姜灸疗贴、传统隔生姜灸在施灸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曲线,并以临床基本不用的隔黄芩饼灸为对照。结果:隔黄芩饼灸温度最大值明显大于喜歌乐隔姜灸疗贴和传统隔生姜灸,其温度、时间曲线也有较大差异,喜歌乐隔姜灸疗贴、传统隔生姜灸温度最大值基本相同,但传统隔生姜灸温度上升要比喜歌乐隔姜灸疗贴陡峭。结论:虽然喜歌乐隔姜灸疗贴、传统隔生姜灸温度最大值基本相同,但传统隔生姜灸时患者易觉得疼痛,从温度-时间曲线的特性看,喜歌乐隔姜灸疗贴更易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王伟  刘梅  王立公 《中国针灸》2012,32(7):665-667
介绍多功能艾灸治疗床的基本构造及施灸方法。本床设计合理,构造简单;操作容易,施灸方便,创新实现了由下向上的熏灸疗法,可聚热、聚药,具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面广等特点,特别适用于颈肩腰腿痛、胃肠疾病和妇科杂病,亦可用于预防保健。  相似文献   

20.
浅谈炼脐法     
炼脐法,是由李梴在《医学入门》中首次提出的以神阙穴为施灸部位,用某些药物制成适当的剂型来填充的一种隔物灸,集中药、灸疗、腧穴三者合一,其目的是防治疾病,是一种特色的灸法。文章试从炼脐法的历史、作用机理和特点进行阐述,以便于更好的激发其在学术和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