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国产动脉导管未闲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选择适宜封堵器封堵来闭动脉导管。行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检查。结果:51例封堵器置入成功,1例因动脉导管直径过大而封堵失败,成功率98.1%。结论: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PDA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封堵效果好,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蘑菇伞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12/2008-06我科对婴幼儿PDA78(男28,女50)例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年龄8—36(15.8±5.6)mo,体质量7.8—17.5(12.0±4.3)kg;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内径1.5—14.3(4.3±3.1)mm.以蘑菇伞堵堵器行介入治疗.术后24h及1,3,6,12mo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78例患儿中74例(94.9%)封堵器植入成功.1例主动脉造影后PDA粗大(14.3mm),呈C型,采用最大型号封堵器轻易拉过PDA,该例放弃封堵术,转外科手术治愈.1例为PDA封堵器主动脉侧过大,导致降主动脉局部狭窄、迂曲变形而放弃封堵.1例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试封堵后30min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反而有轻度上升,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撤出封堵器.1例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大量残余分流,行外科手术治疗.余74例术后3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52例(70.3%)封堵完全,22例(29.7%)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h心脏彩超复查71例(95.9%)封堵完全,3例(4.1%)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mm彩超复查皆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和堵闭器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应用蘑菇伞经导管封堵治疗婴幼儿PDA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鞠樑  钱炜  李红  李琪  沙红  华琦  胡静  胥玲 《安徽医学》2017,38(7):892-894
目的 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的3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根据术前经胸心脏彩超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大小选择不同的封堵器及手术方法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即刻、术后第24小时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进行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患儿均封堵成功,使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23枚,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II)8枚.2例术后即刻心脏彩超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予激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对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介入治疗,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满意.ADO-II封堵器适用于小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手术方法适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1996年Amplatzer发明了一种蘑菇型的新型封堵器,同年应用于临床[1]。初步结果表明其具有既往各种封堵材料的优点和避免了其他封堵器的缺点,是一种理想的封堵材料。1998年5月开始我院在上海地区首先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成功治疗了7例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7例中男2例,女5例,年龄3~38岁(平均16.6岁)。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主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逆行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狭窄处直径2.2~4.…  相似文献   

5.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堵闭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分别运用弹簧圈(Coil)和Amplatzer封堵器(ADO)堵闭小型和中一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封堵术的112名PDA患儿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植入Coil和ADO的患儿分别为19例和93例。AIX)组患儿PDA最窄处直径为1.7~11.0mm,(平均3.53mm),显著高于Coil组患儿1.0~3.3mm(平均1.76mm),P〈0.001。全部患儿均成功完成介入封堵术(100%)。1年随访期中,残余分流率在不同随访时间点分别为Coil组31.6%(即刻)、26.3%(24h)、5.3%(1~3月)、5.3%(9~12月)和ADO组21.5%、6.5%、2.2%和1.2%。近期并发症2例,溶血1例,心律失常1例。远期随访中无溶血、PDA再通和左肺动脉或降主动脉狭窄;无患儿因残余分流需要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选择合适的堵闭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PDA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李宏良 《吉林医学》2012,33(25):5525-5526
目的:研究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3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经股静脉途径将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沿鞘管输送至降主动脉处,回撤鞘管将封堵器腰部卡在PDA最窄处。结果:全部病例介入治疗均成功,3例术后存在极少量分流,20例术后无分流。术后随访1个月至半年,所有患儿均无PDA再通、封堵器移位。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小、安全、疗效可靠,是治疗小儿PDA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与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或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指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施行ASD封堵术26例,PDA封堵术10例。术结及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疗效。结果:26例ASD患者共27个缺损,22例ASD球囊最大伸展直径12-32mm,4例AS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直径>34mm,选择Amplatzer封堵器直径为13-38mm。24例25个缺损应用24只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成功,成功率92.3%,10例PDA封堵术均获得成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动脉导管呈漏斗型8型,管型2例,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为3.5-8.0mm。随访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残余分流。1例PDA在术后4h出现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次日消失,病人痊愈出院。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ASD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蘑菇伞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5例单纯PDA患者采用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皮经股静脉封堵冶疗PDA,应用X线造影术观察即刻疗效,术后72 h、1个月、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X线降主动脉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的直径平均5.9±1.2(1.5~11)mm,封堵器直径平均11.8±1.5(6~16)mm.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0分钟降主动脉造影显示25例均无残余分流.术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3个月随访,未发现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溶血、血栓或主、肺动脉狭窄.结论:应用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9.
蘑菇伞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即刻及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股静脉途径蘑菇伞封堵器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即刻及短期疗效。 方法  4 6例单纯 PDA患者 (男性 2 0例 ,女性 2 6例 ,年龄 10 .3± 10 .6岁 ,体重 2 4 .1± 14 .7kg,X线主动脉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的直径 6 .0± 2 .1mm ,长度 7.6± 1.6 mm。采用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皮经股静脉封堵治疗 PDA,应用 X线造影术观察即刻疗效 ,并以超声心动图观察短期疗效、随访半年。 结果  4 6例患者封堵治疗的成功率为 95 .7% ,其中 1例发生急性溶血予手术取出封堵器 ,1例因选用最大封堵器未能完全封堵 PDA而予收回封堵器。即刻及 6个月内随访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术后即刻、30 m in、1天、1个月、6个月分流完全阻断率为 5 6 .8% ,86 .4 % ,88.6 % ,95 .5 %和 97.7%。最终所选择的封堵器尺寸 (D2 )与 X线造影测量的 PDA最小直径 (D1 )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 :D2 =1.6 D1 - 0 .1(r=0 .96 ,SE=1.0 4 )。 结论 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治疗 PDA痛苦少、安全性高、短期疗效好 ,长期疗效尚需多中心大规模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皮导管介入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RSA)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中短期随访结果.方法 共12例RSA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为(38.9+13.2)岁.应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或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经皮导管介入封堵的方法治疗,并随访6个月.结果 主动脉造影检查显示,RSA最窄径为(9.9±2.9) mm,11例患者成功封堵,其中9例患者应用腰部直径大于RSA破口最窄2~4 mm的PDA封堵器封堵,2例患者应用腰部直径大于RSA破口最窄径3~5 mm的VSD封堵器封堵.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示除1例患者外均未见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均未增加,无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导管介入治疗RS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和近期疗效。方法全组经导管堵闭PDA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3—54)岁,体重(8~72)kg。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5F、6F或7F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左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4~72h、1周、1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封堵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所有患者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连续性杂音消失,10min后行左侧位降主动脉造影示24例完全堵闭(92.3%),2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但无溶血。且48h后超声心动图示该分流消失。动脉导管最狭窄处直径为2.9~12.0mm。术后l周、1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论应用国产Amp1atzer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微创的介入性治疗方法,近期疗效可靠,成功率高,操作简便,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最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国产改良Amplatzer封堵伞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儿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经股静脉递送封堵器 ,术后选择性降主动脉造影及心脏B超评价其结果。结果 :12例PDA最窄处直径为 3.0~ 8.0mm ,8例PDA封堵后即刻杂音消失 ,主动脉弓降部部造影显示无残余分流 ,3例 2d后杂音消失 ,心脏超声示心脏大小恢复正常 ;1例因导管较粗 ,压差较大 ,封堵后仍有少量渗透性残余分流 ,但复查心脏超声显示心脏较前明显减小。 3月后复查超声残余分流消失。结论 :应用国产Aamplatzer封堵伞经导管治疗中 ,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体重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对体重<8 kg的婴幼儿PDA 32例(男14例,女18例)实施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年龄6-18月,平均(11±5.5)月,体重(7.2±0.6) kg,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8 mm (4.6±1.7) mm,封堵后即刻和3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1 d,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摄片检查.结果30例封堵治疗成功,成功的患者均采用国产PDA封堵器,1例术中造影合并降主动脉缩窄和室间隔缺损,转外科治疗;1例为PDA封堵器主动脉侧过大,导致降主动脉狭窄,放弃封堵;2例术后即刻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体重〈8 kg的婴幼儿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塞经动脉途径逆行封堵儿童细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1例诊断为细管型PDA的患儿纳入研究对象,应用血管塞经动脉途径逆行封堵动脉导管.术中行推拉试验评估封堵器的稳固性,行降主动脉造影评估封堵效果及有无降主动脉狭窄,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封堵器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介入方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经股动脉或股静脉途径修补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采用进口二尖瓣球囊扩张肺动脉瓣狭窄2例,应用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1例,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4例。结果完成介入治疗59例,房间隔缺损封堵19例,失败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34例,成功封堵5例动脉导管未闭。随访3~22mo无1例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简单先心病成功率及安全性均较高,是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指导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例PDA、7例ASD及1例VSD经TTE引导行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封堵。结果12例患者9例封堵成功,其中PDA4例、ASD5例,2例ASD及1例VSD封堵失败,封堵成功率75%。成功者术后无残余分流。结论TTE在引导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ASD及VSD的术前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封堵器型号选择与术后疗效评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末闭(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64岁)中ASD 19例、PDA 31例,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测ASD直径及选取Amplatzer封堵器,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推送至左房,先后释放左、右侧盘,心脏超声证实ASD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不影响二尖瓣活动时,再将Amplatzer封堵器完全释放.PDA患者先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测量PDA直径及选择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置于未闭的动脉导管内,重复主动脉造影证实无残余分流时释放封堵器.结果①19例ASD患者球囊测得的ASD直径为23±6(13~31)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17~40mm,均一次性封堵成功.②31例PDA患者中30例用Amplatzer蘑菇伞封堵成功,1例PDA内径达12 mm者用直径17 mm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创伤小、适晦症广及并发症少的特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智  张庆  饶莉  梁玉佳  张立 《四川医学》2002,23(3):223-226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在继发也型房间隔缺损(O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38例OSD与30例PDA患者,术后24小时,1,3,6月及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封堵效果及无并发症。结果:37例(97.4%)OSD患者成功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其中34例(91.9%),显示即刻封堵完全,3例(8.1%)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1例28岁男性术后第4天发生无Q波心肌梗死。随访中,未见封堵器移位及再通,右心房、室有不同程度缩小,2例残余分流消失;PDA最窄处直径为2.5-12(平均5.3)mm。29例用PDA封堵器,1例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粗大PDA采用Amplatzer房封堵器治疗。19例(63.3%)显示即刻封堵完全,所有病例术后24小时(1例48小时)的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1例发生机械性溶血。随访期中,未出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OSD和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成功率高。超声心动图在术前、术中、术后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经验。方法38例手术前均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导管主动脉侧直径4.5-18.3mm。左前胸扣3cm切口,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伞,闭合动脉导管。结果3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出现2例肺炎,l例中等量心包积液,均治愈。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压力[(36±15)mmHg]较术前[(55±20)mmHg]显著降低(P〈0.05)。随访3-24个月,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适合各年龄组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20.
周碧月 《海南医学》2002,13(12):202-203
我科自 2 0 0 1年 2 0 0 2年 9月共行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5例 ,现报告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 ,男 1例 ,女 4例 ,年龄 2—10岁 (平均 7岁 ) ,体重 9~ 2 7kg(平均19.2kg) 5例患者术前均经心脏彩超确诊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属漏斗型4例、管型 1例。PDA最窄处直径 2 .5mm~9.5mm(平均 5 .18mm) ,5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行封堵术 ,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封堵后即刻造影示 :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 ,无分流 3例。2 护理2 .1 术前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由于患儿及家属不了解该手术治疗的过程、疗效和预后 ,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