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总结高度近视(眼轴长度28.61-33.95mm)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疗效。方法:对白内障52例、74眼施行超声乳化术。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者38眼,占51.4%,0.1-0.3者29眼,占39.2%,0.02-0.1者7眼。占9.4%,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占1.4%。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刘虹  刘华  李建荣 《农垦医学》2005,27(6):419-421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随访6月~26月,平均17.6月.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4年8月收治48例(56眼)患者行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评价该术式的效果.结果:本组眼轴26.5mm~32.8mm,平均29.2mm.术后55只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0.3者46眼(82.14%).以视力≥0.5为标准,眼轴26.5mm~30mm组有13眼(40.06%),优于30mm组(4眼,16.67%,差异有显著性,x2=5.36,P〈0.05).本组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有轻度角膜水肿13眼(23.2%),前房纤维素性渗出2眼(3.57%),急性迟发性葡萄膜炎1眼(1.78%).随访其内26眼(46.43%)发生后囊混浊,仅2眼(7.69%)需行Nd:YAG激光切开术,无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但眼轴>30mm者术后视力恢复程度较差.  相似文献   

3.
对69例(81眼)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1周裸眼或矫正视力≥4.5者62眼,占76.5%。视力≥4.7者42眼,战51.9%,且有2眼矫正视力达5.0。其中术后视力≥4.7的患者眼轴均<30mm。提示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等优点。术后视力与眼底变性程度,眼轴长度及术后操作技巧呈正相关,眼轴极长者(>30mm)术后视力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总结 ,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6 9例 (93眼 )眼轴 >2 6mm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施行角膜内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 1个月裸眼视力≥ 0 4者 5 5只眼 (5 9 14 % ) ,矫正视力≥ 0 4者 6 7只眼 (72 0 4 % )。结论 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视力 ,手术安全 ,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方法63例68眼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反眉状隧遂道式自闭性切口行超声乳化摘除术,5.5mm切口植入人工晶体,眼轴26mm-30mm者38眼,>30mm者30只眼。随访0.5年-2年,观察超声能量、时间、术后不同眼轴视力和并发症。结果:眼轴26mm-30mm组术后3月视力≥0.5者34只眼,占89.5%;>30mm组术后3月视力≥0.5者15只眼,占50.0%。后囊膜破损并玻璃体溢出3只眼(4.4%)半年后发生视网膜脱离2只眼(2.9%),角膜水肿11只眼(16.1%)。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功能,但>30mm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低、度度数人工晶体植 入的疗效。方法:63例68眼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反眉状隧遂道式自闭性切口行超声乳化摘除术,5.5mm切口植入人工晶体,眼轴26mm-30mm者38眼,>30mm者30只眼,随访0.5年-2年,观察超声能量,时间,术后不同眼轴视力和并发症。结果:眼轴26mm-30mm组术后3月视力>0.5者34只眼,占89.5%,>30mm组术后3月视力≥0.5者15只眼,占50.0%,后囊膜破损并玻璃体溢出3只眼(4.4%)半年后发生视网膜脱离2只眼(2.9%),角膜水肿11只眼(16.1%)。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功能,但>30mm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眼轴>27.41mm的31例(36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其中Ⅱ级核5眼,Ⅲ级核30眼,Ⅳ级核1眼,施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3月视力≥0.5者29眼(80.6%).并发症主要包括后囊破裂2眼(5.6%).高度近视合并视网膜病变是引起白内障术后视力差的主要原因.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高度近视白内障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谭学军 《中外医疗》2012,31(16):60-61
目的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56例(66眼)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摘除,植入5.5mm PMMA硬性人工晶体。随访6个月~2年,观察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35眼,占53.03﹪,0.2~0.4者21眼,占31.81﹪,≤0.1者10眼,占15.15﹪;结论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对老年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实施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47眼)老年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60~76岁),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Ⅰ级核5只眼,Ⅱ级核17只眼,Ⅲ级核25只眼.平均眼轴长度27.4mm(26.12~29.4mm),平均人工晶体屈光度(8.47±3.75)D(+2~+15D).结果术后30d裸眼及矫正视力≥0.3者42只眼(89.4%),并发后囊破裂2只眼(4.3%),轻度角膜水肿11只眼(23.4%).结论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适合老年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10.
禤中宁  雷进民  张家  林辉跃 《广西医学》2002,24(9):1343-134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眼轴≥26mm的48例55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施行巩膜隧道切口的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39眼(70.5%);术中2眼后囊膜破裂,术后6个月有1眼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降低手术中后囊膜破裂及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较大切口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和体会。方法:对61例(78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记录眼轴长度,轴长≤29mm的51眼为A组,>29mm的27眼(34.6%)为B组,术后记录视力,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结果:术后视力(包括纠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个月视力0.3以上者达73.1%,其A组42眼(82.4%),B组15眼(5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一种既安全又经济的手术方式,尤其适合在基层开展。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眼轴长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探究影响其术后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浠水县人民医院眼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85例(92眼),依据WHO 2003《盲及视力损害分类标准》,将术后100 d最佳矫正视力<0.3 D的患眼设为视力损伤组,其余设为视力正常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近视时间、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度、角膜散光度、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玻璃体后脱离、术后并发症,术后15 d、100 d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和黄斑区检查等情况,对单因素得到的可疑因素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15 d裸眼视力,58眼(63.04%)<0.3 D,34眼(36.96%)≥0.3 D;最佳矫正视力,44眼(47.83%)<0.3 D,48眼(52.17%)≥0.3 D。术后100 d裸眼视力,42眼(45.65%)<0.3 D,50眼(54.35%)≥0.3 D;最佳矫正视力,30眼(32.61%)<0.3 D,62眼(67.39%)≥0.3 D。至随访结束,出现6眼晶状体后囊膜Ⅰ级(Odrich分级)浑浊,给予YAG激光治疗后均可见眼底;92眼术后眼底和黄斑区检查发现均有高度近似眼底变化,其中32眼黄斑病变,15眼漆裂纹,12眼Fuchs斑,8眼裂孔,8眼脉络膜新生血管,7眼劈裂,4眼前膜,1眼出血。单因数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近视时间、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玻璃体后脱离、角膜屈光度、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以上可疑因素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眼轴长度(≥30 mm)、角膜散光度(≥1.30 D)、合并后巩膜葡萄肿、合并黄斑病是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眼轴长度≥30 mm、角膜散光度≥1.30 D、合并后巩膜葡萄肿、合并黄斑病均能降低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后疗效,治疗中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明基医院因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59例(92眼),观察记录眼轴长度,并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两组,47眼眼轴长度为27.00~29.99 mm者为Ⅰ组,眼轴长度为30.00~37.46 mm的45眼为Ⅱ组。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数。观察术中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及有效超声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2.69±2.17)s,平均超声能量(4.54±4.27)%,48.9%术眼未使用超声;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05者90眼(97.8%),最佳矫正视力〉0.3者74眼(80.4%),最佳矫正视力〉0.6者42眼(45.6%),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Ⅰ组最佳矫正视力〉0.3者44眼(93.6%),明显高于Ⅱ组29眼(64.4%)(P〈0.05);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数为(0.94±0.75)D,与术前平均散光度[(1.17±1.09)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535.43±449.92)个/mm2]与术前[(2748.38±409.74)个/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并发症,术后角膜内皮水肿7眼,后囊膜混浊15眼,无视网膜脱离。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胡庆军  李蕊  邓青  田蓓 《北京医学》2011,33(8):671-673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56例(86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眼轴长度分为A组(26~29mm,54眼)和B组(>29mm,32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前手动-0.3,屈光度-10.00~23.00 D.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植入折叠人工晶体于囊袋内,术后1 d、1周、1个...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所设计的个性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案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无角膜屈光手术适应证的高度近视患者分为三组:1年龄小于40岁不合并有白内障的高度近视患者,这部分病人接受有晶状体眼的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例40眼),进行术后早期及远期视觉质量评价、术后远期并发症评估等;2合并有白内障的超高度近视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5例37眼),进行临床效果评价;3合并有白内障而近视度数较低的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度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rray 25例31眼,IQ Restor13例26眼),完成术后视力、对眼镜依赖程度评估等。结果 Artisan植入组术后裸眼视力提高,视觉效果良好,远期观察安全;Bigbag植入组患者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的其他低度数人工晶状体;低度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应用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视觉效果良好,临床满意度优秀。结论个性化植入人工晶状体可以使不同条件的高度近视患者在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兼具了安全稳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后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43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记录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视力,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屈光度数与预留屈光值接近,平均绝对屈光误差≤±1D;裸眼视力≥0.3者占72.09%,有46.51%术眼裸眼视力≥O.5。随访中无视网膜脱离等致盲性并发症。结论通过术前精确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屈率,超声乳化+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安全性高,预测性较好,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7月在本院选取的29例(43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临床效果。所有患者平均(51.93±6.89)岁,术前矫正视力(0.46±0.18)D,平均近视度数(-10.94±6.14)D,平均角膜散光度数(-1.04±0.67)D,平均眼轴长度(27.73±2.12)mm。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提高,术后矫正视力(0.69±0.17)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87,P0.001),术后平均近视度数(-1.73±0.77)D,与术前预留屈光度基本吻合;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度数(-1.23±0.66)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63,P0.05)。术后随访3个月,未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未见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及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散光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76例(147眼)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141眼(95.9%)术后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55眼(37.4%)较术前BCVA提高1行以上。134眼(91.2%)散光度数为(-0.01±0.45)D,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5.1度,散光矫正率99.3%。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眼科对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合并Ⅲ级以上硬核白内障患者156例(168只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结果术后3个月,161只眼(96%)术后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7只眼(4%)因合并严重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灶故视力无提高。术中并发症:后囊膜破裂5只眼(3.0%)。术后并发症:17只眼角膜可逆性内皮水肿(10.1%);8只眼前房有渗出反应(4.8%);5只眼前房积血(3.0%);22只眼后囊膜混浊(13.1%);2只眼术后视网膜脱离(1.2%)。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硬核白内障较理想的手术方式.患者视力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眼轴、屈光状态、眼压测量结果的比较,了解手术对眼球生理机能的影响及IOL-MASTER测量人工晶体屈光度长期稳定性。方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例(17眼),对白内障术前测量眼球眼轴、角膜曲率、眼压,术后8~14个月复测结果并比较,屈光数值与综合验光仪验光结果比较。结果:白内障术后眼轴缩短,术后眼压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际验光球镜度数与术前IOL-Master计算后预留度数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降低了房水流出阻力,眼压下降,可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驱期或临床前期且伴有白内障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降低眼压的手术方法。同时术后眼轴缩短,所以在采用IOL-Master仪的测量结果时,为达到最佳术后预期,应在检测预期度数上适当增加度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