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敏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X):170-171
目的:对临床发生的输液反应进行分析,并找出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对24例门诊输液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对可能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及污染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结论: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改善操作环境,严格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本院门诊注射室输液发热反应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门诊85例输液发热反应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结果:输液发热反应主要原因有药物因素(235%)、输液器材因素(17.6%)、操作不当、输液速度、输液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等方面。结论:只有严格的科学管理,高度的责任心,规范的操作流程,精湛的护理技能,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率才能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临床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对我院2002年8月~2008年8月共发生的26例输液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液反应的发生主要与药物、操作、输液器具、患者、季节等因素有关。结论: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控制液体滴速,是降低输液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查找预防措施,减少临床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观察我院2009年4月-2012年4月已确认输液反应的病例135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有药物因素、操作因素、输液器具、季节及个体差异等.结论注意药物配伍及输注速度,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加强输液观察,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把握好药品及输液器具的采购渠道及质量关等,才能够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寻找护理预防措施,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损失.方法:研究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输液反应病例52例,进行分析总结.结粜:输液反应的发生原因有药物、季节、患者、输液器具及操作等因索.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和输注速度,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掌握相关的药理知识,加强对重点患者的输液观察,是预防输液反应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急性输液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临床发生的急性输液反应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对201885例次输液治疗中的52例次输液反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分析,属药物因素27例(52%),属操作因素11例(21%),属病人因素11例(21%),属输液器具因素3例(6%).结论 把好药品和操作关,改善操作环境,严格操作规程是减少输液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减少临床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了解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输液反应因素很多,药物因素、操作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患者本身体质等.结论:加强管理措施,增强无菌观念,严格操作程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29例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了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对29例门诊输液病人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通过对可能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及污染途径进行了探讨、分析,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结论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就必须做到与输液相关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临床静脉输液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应采取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 2003年 1月~2009年9月发生输液反应的396例患者从人群结构、药物因素、输液器材的质量、输液操作因素、患者及气候因素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 输液反应发生与性别因素无关,各年龄段以 55岁以上发生率最高;联合用药越多,输液反应发生率越高;加入抗生素粉针剂或中草药制剂输液反应发生率增加;引发因素以不溶性微粒超标最多;高发因素还包括内毒素阳性、输液器材不合格、输液操作因素等.结论 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认真执行三查七对,防止差错,药物、液体及器具在配制使用前认真检查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邹敏 《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170-171
目的:对临床发生的输液反应进行分析,并找出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对24例门诊输液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对可能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及污染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结论: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改善操作环境,严格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寻找临床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方法 .方法 对126例患者的输液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与药品、输液操作、患者个体差异及环境气候等有关.结论 严格控制药品质量,合理用药,尽可能减少配伍种类与数量,并引入药学服务观念,是减少输液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产科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输液反应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监测记录1998-2000年产科发生的输液反应,追踪细菌内毒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例输液反应药品及输液器具热原检测结果符合有关规定。结论:产科输液反应的原因为:①滴注速度过快;②内毒素累加;③微粒;④操作污染;⑤合并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引起输液反应的各种因素,供临床参考,以期更好地防范。方法分析90例输液反应的特点,找出产生输液反应的原因。结果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病情因素、体质因素、气候因素、输液操作因素等。结论要减少临床输液反应的发生,必须加强监控和管理,改进输液和配药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邬东儿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7):582-582,591
目的 分析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方法 对155例输液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与药品质量、输液操作、输液器质量、药物配伍、患者个体差异及环境气候等有关.结论 严格控制药品质量,合理用药,尽可能减少配伍种类与数量,是减少输液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对42例住院患者发生的静脉输液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归纳。结果:输液反应的发生与药品、输液器具、环境因素、个体差异、药物配伍、无菌操作等因素有关。经过及时对症治疗和护理,42例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患者症状、体征均逐渐缓解、好转,患者很快恢复。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合理配伍用药、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临床观察是可以避免或减少输液反应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0例输液反应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有药物储备过程中热源超标;联合用药配伍不当;添加药品过多;输液器具污染;治疗室和输液中空气污染;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药物配制过久;病人体质特殊、输注速度过快等原因.其预防从各环节抓起,从而杜绝、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输液反应发生原因及如何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各科室发生的89例输液反应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资料报道,综合分析导致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并对输液反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分析属药物因素37例(41.6%),属操作因素35例(39.3%),属输液器具因素9例(10.1%),属患者因素8例(9.0%),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主要与个体差异、药品质量、输液时的环境因素、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热原量累加等因素有关。结论严把药品及输液器的质量关,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减少和杜绝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近期我科26例次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从药物、输液器和配药用注射器、治疗环境、护士操作流程、病人体质等方面查找输液反应的原因,用排除法对可能发生的因素逐项排除。结果:药物、输液器全院使用相同批号的,其他科室未发生,护士操作全院统一规范;不同的是环境和病人。结论:药物、输液器和配药用注射器、护士操作流程三方面原因不太可能,考虑与配药环境和注射环境的空气质量、患者本身的抵抗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利文 《吉林医学》2011,(35):7614-7615
目的:总结输液反应病例,分析发生原因,探讨护理防治措施。方法:对16例发生输液反应并救治成功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输液反应发生原因中,属于操作因素6例(37.5%),药物因素6例(37.5%),输液器具因素2例(12.5%),患者因素2例(12.5%)。16例患者经及时正确救治,均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结论: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注射技术、配制合格的输注液体是预防输液反应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严格管理药品和输液器具,减少液体储存时间,对治疗室进行规范消毒也是有效防治输液反应发生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临床发生的急性输液反应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201885例次输液治疗中的52例次输液反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分析,属药物因素27例(52%),属操作因素11例(21%),属病人因素11例(21%),属输液器具因素3例(6%)。结论 把好药品和操作关,改善操作环境,严格操作规程是减少输液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