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血小板反应蛋白 1(thrombospondin 1,TSP 1)、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川崎病患儿53例,按心脏超声检查显示的冠状动脉内径,分成冠状动脉损伤(CAL)组32例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1例,均于急性期及恢复期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SP 1、PAF含量。另以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SP 1浓度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均<0.05),而恢复期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F含量在川崎病组急性期、恢复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CAL组PAF含量显著高于NCAL组(P<0.05)。 结论: 川畸病患儿血浆TSP 1和PAF含量与急性期炎症反应相关,PAF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早期损伤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川崎病患儿40例(其中冠状动脉损伤组16例,无冠状动脉损伤组24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PAF的含量.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PA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PAF含量高于恢复期(P<0.05).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组PAF含量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P<0.05).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PAF含量与冠脉扩张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PAF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可能与冠状动脉的损伤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60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20例发热患儿、20例健康儿童血清8-OHDG水平,并进行比较。川崎病患儿发病第2周行冠状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损伤17例,冠状动脉正常43例,比较两者血清8-OHDG水平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8-OHDG水平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效能;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8-OHDG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8-OHDG水平明显高于其恢复期、发热患儿及健康儿童(均P<0.05),恢复期血清8-OHDG水平与发热患儿、健康儿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热患儿血清8-OHDG水平较健康儿童明显上升(P<0.05)。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患儿血清8-OHDG水平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儿(P<0.05)。血清WBC(OR=1.472,95%CI:1.023~2.118)、C反应蛋白(OR=1.080,95%CI:1.014~1.149)、8-OHDG水平(OR=1.534,95%CI:1.016~2.717)均是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因素。其中血清8-OHDG水平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截断值为35.40pg/ml,灵敏度为0.82,特异度为0.58,AUC为0.763。川崎病患儿血清8-OHDG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507,P<0.05)。结论血清8-OHDG水平可作为早期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血栓素B2(TXB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将2006-03~2006-11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40例设为川崎病组,于急性期和恢复期各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1次;同时抽取20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外周静脉血1次.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TXB2的浓度.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川崎病患儿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并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 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XB2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儿童增高(P<0.05);恢复期TXB2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CAL)组TXB2的浓度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P<0.05);恢复期CAL和NCAL组比较TXB2的浓度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活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TXB2水平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的损伤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中HMGB1含量变化,探讨其在川崎病(K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确诊为川崎病的住院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HMGB1含量;20例正常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KD组患儿急性期血浆HMGB1含量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三组HMGB1含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KD急性期HMGB1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KD急性期CAL组HMGB1含量与NCAL组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D恢复期CAL组HMGB1含量与NCAL组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性分析:KD组患儿急性期HMGB1含量与冠脉扩张呈正相关(r=0.828,P〈0.01)。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HMGB1含量高于恢复期与对照组。血浆HMGB1含量变化与KD的病变及冠状动脉损伤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e disease,IKD)患儿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分析其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符合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的28例I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同期住院的3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NT-proBNP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按冠脉损伤与否进一步将IKD患儿分为冠脉病变组及无冠脉病变组,比较两组NT-proBNP值.结果 IKD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IKD组恢复期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相比急性期显著降低(P <0.001).冠脉病变组与无冠脉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可作为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的重要指标,对IKD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全血血小板CD41和CD6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5例川崎病患儿,分为治疗前(急性期)和治疗后(恢复期),对照组为16例体检正常儿童。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CD41、CD61的表达水平。用超声心电图观察KD患儿心脏冠状动脉的变化并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结果 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的CD41和CD61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KD急性期CD41表达水平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KD急性期CD61表达水平与恢复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组CD41与未合并冠状动脉组CD4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6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CD41和CD61的表达水平对判断KD的早期诊断及血管病变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检测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的意义。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收治的川崎病(KD)患儿共70例,无冠状动脉损伤为A组(41例),有冠状动脉损伤为B组(29例),同时选取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测定血浆STM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急性期时,A、B两组血浆S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B组血浆STM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治疗后B组在急性期、亚急性期以及恢复期的血浆ST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组在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STM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恢复期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STM可能与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伤有关,对于此类患儿检测STM对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全血血小板CD41和CD6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5例川崎病患儿,分为治疗前(急性期)和治疗后(恢复期),对照组为16例体检正常儿童.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CD41、CD61的表达水平.用超声心电图观察KD患儿心脏冠状动脉的变化并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结果 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的CD41和CD61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KD急性期CD41表达水平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KD急性期CD61表达水平与恢复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组CD41与未合并冠状动脉组CD4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6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CD41和CD61的表达水平对判断KD的早期诊断及血管病变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46例川崎病患儿(观察组)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19例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7例,另选择正常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b-FAB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肌钙蛋白Ⅰ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等。结果显示,观察组h-FABP、肌钙蛋白Ⅰ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FABP阳性率显著高于肌钙蛋白Ⅰ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阳性率(P〈0.05),PAF水平及咀小板、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AL组h-FABP、PAF水平显著高于NCAL组(P〈0.05)。提示,h—FABP和PAF对预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时的变化.方法:选择65例KD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随机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65例同期住院伴发热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CRP水平,比较KD患儿与对照组患儿CRP水平,以及CAL组与nCAL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CRP水平.结果:KD患儿急性期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L组急性期和恢复期CRP水平均较nCA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时CRP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2.
血栓调节蛋白在川崎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将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40例设为川崎病组,再将本组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集静脉血.本院体检门诊的20名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TM浓度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 川崎病急性期、恢复期组患儿TM含量值升高,三组TM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TM值高于恢复期(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TM含量明显高于非冠脉损伤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川崎病组患儿TM与冠脉扩张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863,P<0.01.结论 血栓调节蛋白在川崎病组明显升高,在心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变化,探讨PAF水平与HIE和脑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新生儿血浆PAF水平(40例为HIE组,1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中、重度HIE患儿急性因浆PA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也明显高于恢复期血浆PAF水平(P<0.001);对照组血浆PAF水平与恢复期血浆PAF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生儿HIE血浆PAF水平变化与HIE和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PAF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患儿中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生物学方法分别测定比较25例过敏性紫癜、3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其中急性期20例,恢复期18例)及2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血浆PAF水平.结果:紫癜性肾炎组急性期较恢复期、单纯过敏性紫癜组、正常对照组血浆PAF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紫癜性肾炎组恢复期较正常对照组血浆PAF水平无很大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AF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可作为紫癜性肾炎急性期的指标之一,反映其病情.  相似文献   

15.
曾嵘  张罡  陈颖 《西部医学》2014,(5):646-648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8-异构前列腺素(8-ISO-PGF2a)水平变化,探讨其氧化应激在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相关性.方法 以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将36例初发KD患儿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14例和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22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8-ISO-PGF2a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分析血清8-ISO-PGF2a水平变化及其与TNF-α水平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AL组和NCAL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8-ISO-PGF2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8-ISO-PGF2a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儿血清8-ISO-PGF2a水平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693,P<0.01);两组患儿血清8-ISO-PGF2a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呈正相关(r=0.589,P<0.01).结论 8-异构前列腺素可能参与KD患儿急性期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且对评估KD冠状动脉损伤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韦茹 《广东医学》2008,29(1):66-6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小儿川崎病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52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及2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VEGF含量,并将KD患儿分为有冠脉损伤(CAL)组与无冠脉损伤(NCAL)组.结果 KD患儿组急性期和缓解期的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31.26±75.31)pg/ml,(127.67±63.17)pg/ml比(43.94±19.58)pg/ml,P<0.01];NCAL组急性期VEGF水平明显高于CAL组[(269.99±69.33)pg/ml比(184.10±52.48)pg/ml,P<0.01],缓解期NCAL组血浆VEGF含量下降值显著大于CAL组;KD患儿组急性期血浆VEGF水平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604,P<0.01).结论 VEGF参与了川崎病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持续不降的VEGF可能与KD发生了冠脉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小儿川崎病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52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及2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VEGF含量,并将KD患儿分为有冠脉损伤(CAL)组与无冠脉损伤(NCAL)组.结果 KD患儿组急性期和缓解期的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31.26±75.31)pg/ml,(127.67±63.17)pg/ml比(43.94±19.58)pg/ml,P<0.01];NCAL组急性期VEGF水平明显高于CAL组[(269.99±69.33)pg/ml比(184.10±52.48)pg/ml,P<0.01],缓解期NCAL组血浆VEGF含量下降值显著大于CAL组;KD患儿组急性期血浆VEGF水平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604,P<0.01).结论 VEGF参与了川崎病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持续不降的VEGF可能与KD发生了冠脉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末端脑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peptide ,NT-pro BNP)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血浆中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通过测定25例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NT-pro BNP水平、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及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cTnI)水平,检查超声心动图,对照同期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分析其变化及意义。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 BNP、CRP及cTnI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均降低;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组(Coronary artery lesion ,CAL )血浆NT-pro BNP水平较非冠状动脉损伤组(Nocoronary artery lesion ,NCAL)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 BNP水平对诊断KD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急性期增高可能与心肌损伤及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9.
张雪兰  邓娟  陈娟  万曦  杜宜兰 《西部医学》2019,31(8):1269-1272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STE)评估不同病程川崎病(KD)患儿左心室心肌运动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川崎病患儿4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程情况分为急性期(n=11)、恢复期(n=12)及慢性期(n=24),以上3组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5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儿童均采用STE对左心室心肌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三期患儿GLS、GCS、GCSR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期LVRWT指标高于恢复期和慢性期(P<0.05);恢复期二尖瓣环近游离壁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高于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与慢性期近室间隔收缩期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KD患儿在不同阶段中心肌运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STE对评估KD患儿左心室心肌运动功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联合脑钠肽(BNP)检测在儿童川崎病急性期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至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01例作为川崎病组,根据101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是否并发CAL,将其分为CAL组31例和非CAL组70例。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5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川崎病组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的凝血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D-D和BNP水平。结果川崎病组患儿CRP、ESR、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D和B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AL组患儿CRP、ESR、FDP、D-D和BNP水平均高于非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CAL组患儿血浆D-D与BNP水平呈正相关(r=0.744,P<0.01)。D-D的AUC为0.852,最佳临界值为0.75ng/L,灵敏度为0.90,特异度为0.66;BNP的AUC为0.862,最佳临界值为111.50ng/L,灵敏度为0.87,特异度为0.76;D-D联合BNP的AUC为0.877,灵敏度为0.97,特异度为0.61。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中D-D及BNP水平增高,可作为预测川崎病急性期并发CAL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