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e抗原(HBeAg)模式与血清HBV DNA载量及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1407例乙肝感染者分别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载量及HBV-M,并同步检测肝功能.根据HBeAg不同模式分组探讨与HBVDNA载量及ALT、AST、CHE关系.结果 HBeAg阴性与阳性组间HBVDNA阳性率及平均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LT、AST、CHE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HBeAg模式中都存在有病毒复制组ALT、AST、CHE水平显著高于无病毒复制(P<0.01).结论肝损害与HBeAg模式无关,而与乙肝病毒复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黏膜病变患者52例,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ESD手术完成率100%,术中出血7例(13.5%),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5.8%),穿孔3例(5.8%).52例手术共切除57处病变,病灶位于胃部49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47处(95.9%);病灶位于结直肠8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7处(87.5%).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47处病变(82.5%),其中胃部41处(83.7%),结直肠部6处(75.0%).非治愈性切除10处(17.5%),胃部8处(16.3%),结直肠2处(25.0%).5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早癌7例,增生性息肉4例.术前30例患者进行病理分析,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早癌2例,增生性息肉1例.术后病理结果完全符合22例(73.3%).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宁显忠  邱月 《中国药房》2012,(46):4376-4378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预防脑出血后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与并发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奥美拉唑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在住院第1天即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2组脑出血患者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和CDAD的发病率。结果:2组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P〉0.05);奥美拉唑治疗组CDAD发病率高于对照组(χ2=4.74,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常规给予PPI预防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不能降低其发病率,反而会增加CDAD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我中心2008年6月~2011年2月对26例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进行了ESD,术后3个月行胃镜检查随访.结果 病变位于黏膜层11例,平均直径为14.8 mm(11~32 mm),其中Barrett食管伴急、慢性炎症4例,黏膜组织...  相似文献   

5.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它是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Hepadnavirus)科中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6.
乙肝病毒抗原在肝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怡  赵桂鸣  张万增 《天津医药》2003,31(7):420-421
目的 :了解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组织中乙肝病毒(HBV)抗原表达与病理分型及HBV复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肝组织HBsAg和HBcAg ,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V标志物。结果 :(1)HBV感染者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检出率分别为79.75%和73.01 %。(2)乙肝病毒携带者 (AsC)HBsAg表达以浆型为主 ,膜型检出率较低。 (3)HBcAg浆型表达在重度肝病变高于轻度肝病变 ,而核型表达则相反。除中、重度外 ,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4)肝组织HBsAg、HBcAg 表达在血清HBeAg阳性组与HBeAb阳性组和HBeAg 和HBeAb均阴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 :浆型HBsAg和核型HBcAg 多见于病变相对静止的病例 ,而膜型HBsAg 和浆型HBcAg 与病变活动程度明显相关。在血清HBeAg与HBeAb均阴性时 ,HBV仍有可能进行复制。HBcAg 作为主要的靶抗原 ,在肝脏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B)肝细胞损害与HBV 复制的关系,我们曾对52例CAHB 病变较轻者和48例病变较重者的血清HBV DNA 和HBeAg 的演变作对比观察。抽样观察了肝组织病变的变化与肝组织HBeAg 的演变,并观察了其预后转归。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在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胃肠术后1号治疗组。治疗组术后即刻给灌胃胃肠术后1号。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对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模型大鼠及假手术组大鼠(SO)于术后6、12h取回肠黏膜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利用辣根过氧化酶作为黏膜通透性改变的示踪剂)观察。结果:对照组6及12h时相点肠黏膜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电镜观察制膜12h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间有高密度电子物质沉着。细胞紧密连接开放;假手术组和胃肠术后1号治疗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细胞间隙尢示踪剂沉着。结论: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开放,通透性增加是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形态学基础。胃肠术后1号能够减轻肠黏膜屏障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取措施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方法从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病例中随机选取40例,其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19~75岁之间。根据疾病病因将患者划分成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相关性组与非NSAIDs相关性组,其中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每一组有20例患者。利用统计学理论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性分析。(P<0.05)。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溃疡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服药时间、服药种类、服药剂量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两组患者在内镜下的表现是广泛性的胃肠黏膜病变。结论在临床中合理规范化用药是有效预防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及其相应的特异抗体,HBc抗体及乙肝病毒DNA多聚酶(HBV-DNAP)。肝细胞的损害与乙肝病毒(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密切相关。当HBV活跃增殖时,循环内出现HBeAg、DNA多聚酶(DNAP)和HBV DNA,此时往往可见临床症状,肝功能异常及肝组织病变。HBV中止复制对,血清出现抗HBe,病毒的上述几个指标从血中消失,病情缓解。如果血中HBsAg持续阳性,说明HBV-DNA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乙肝高发地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达10%,乙肝病毒感染者重叠其它肝炎病毒感染十分常见,而丁肝病毒是一种缺损病毒,必须与乙肝病毒共生才能复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重叠丁肝病毒感染后其肝脏病变在组织学和临床失代偿方面表现更为严重。本文作者通过对比研究,旨在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前嵩  蒋勇 《安徽医药》2016,20(4):732-733
目的 通过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不典型增生、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表达的情况,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从而对COX-2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 随机选取6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及20例口腔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并选取20例正常口腔黏膜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COX-2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COX-2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黏膜病变的关系。结果 正常口腔黏膜中未见COX-2阳性表达,而COX-2在口腔黏膜不典型增生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5.0%、78.3%,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口腔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P=0.0217)。结论 COX-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以及口腔黏膜不典型增生中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COX-2可能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泪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病理形态,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病理诊断、遗传学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泪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泪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泪腺内大量弥漫浸润中心细胞样细胞,伴淋巴上皮病变。遗传学的研究对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决定性意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与炎症和其他类型淋巴瘤的鉴别诊断。结论 (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是B细胞淋巴瘤的特殊类型;(2)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容易漏诊和误诊,显微镜下特征性表现和免疫组化等可鉴别;(3)治疗应该综合考虑。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预后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乙肝病毒载量的轻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表达的区别。方法 :检测87例轻度CHB患者血清HBVDNA并同期行肝穿刺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组织中TGF -β1的蛋白表达。结果 :血清HBVDNA>1×10 3 拷贝/mL组 (61例 )与血清HBVDNA≤1×103拷贝组/mL(26例 )肝组织TGF -β1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乙肝病毒载量对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GF -β1表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食管黏膜和黏膜下病变超声胃镜(EUS)与病理检查结果,旨在评价EUS在食管黏膜和黏膜下病变诊治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 对常规胃镜发现的食管病变首先进行EUS检查,对EUS发现的食管黏膜和黏膜下病变通过活检、套切、黏膜切除等方法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析EUS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 EUS发现378例患者食管黏膜及黏膜下病变394处并均予以内镜下切除或活检,病理结果:平滑肌瘤177例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3例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2例次,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32例次,黏膜慢性炎症31例次,鳞癌28例次,息肉17例次,低分化癌5例次,非肌源性间质瘤5例次,淋巴组织增生3例次,血管瘤3例次,小细胞癌2例次,囊肿2例次,淋巴瘤、脂肪瘤、腺癌、结核各1例次.其中EUS对平滑肌瘤诊断敏感性100.0%(177/177),特异性为95.7%(177/185);对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94.6%(35/37),特异性77.8%(35/45);而对黏膜增生性病变不能提供病理诊断信息.结论 EUS对食管平滑肌瘤和食管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判断病变所处的管壁层次指导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黄对严重创伤术后胃肠衰竭预防作用.方法 患者随机分配为大黄预防组和非预防组,观察2组胃肠衰竭发生率;pH计测量应用大黄前后胃肠腔内pH值.结果 预防组中毒性肠麻痹(20%)和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14%)发生率低于非预防组中毒性肠麻痹(82%)和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58%)(P<0.05),预防组胃肠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预防组.结论 预防应用大黄可降低严重创伤术后胃肠衰竭发生率;大黄可趋向恢复胃肠腔内pH值,可能是改善了胃肠黏膜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7.
背景:隐性HBV感染的特点是有HBVDNA持续性的进入机体而乙肝表面抗原呈阴性。这种特殊感染的临床意义还存在争论。尤其是隐性HBV感染与肝细胞肝癌(HCC)的关系仍不明确。方法:107例HCC患者的癌组织及其中72例患者的非瘤肝组织被用来检测HBVDNA,同时还检测192例慢性肝炎患者,所有的病例都是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在HCC患者中还检测共价修饰的闭环HBV基因组、HBV转录和病毒整合,结果提示隐性HBV感染。结果:107例HCC患者中有68例被检测到病毒DNA(63.5%),而192例慢性肝炎患者中有63例也被检测到(32.8%,<0.0001)。隐性HBV与HCC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黏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7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7例患者共计189处病灶,181处病灶予以完整切除,转外科手术5例;活动性出血21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穿孔发生。结论 EMR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内镜诊疗技术。  相似文献   

19.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黏膜表面进行传播,因此,诱导抗病毒黏膜传播的保护作用至关重要,作者就研制艾滋病黏膜疫苗所涉及的现行策略、黏膜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控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HIV感染中的效力、细胞因子和佐剂在增强抗HIV抗原的黏膜效应子及记忆性CTL应答中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扼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以往研究认为HBeAg、HBV-DNA是反映乙型肝炎病毒(HBV)繁殖复制的标志,近年来,前S1抗原(PreS1-Ag)作为HBV血清学的新标志物显示出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PreS1-Ag位于乙肝病毒外壳的最外面,含有肝细胞膜受体,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在乙肝病毒附着和侵入人体肝细胞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reS1-Ag的持续存在表明有病毒复制和病毒颗粒存在[1].我们对3 695例乙肝患者进行了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PreS1-Ag联合检测,对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