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良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1,(3)
目前对丝虫抗原的复杂性尚缺乏有关其结构的资料,但已证明牛的指状丝虫(Setariadigitata)含有某种同班氏丝虫病患者的抗体起交叉反应的抗原,当这些有最高活力的组分用于ELISA时,能检出一些无班氏丝虫感染征象者的低水平抗体。本文ELISA采用的牛丝虫抗原(SO2-4) 相似文献
2.
陶增厚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2,(2)
作者从印度勒克瑙附近一个班氏丝虫病流行村庄,选择18例丝虫病临床患者(淋巴液肿、淋巴管炎、象皮肿)、10例无症状微丝蚴血症及10例健康者作为检测对象。受试者年龄在15~45岁,无其它蠕虫感染,血清贮于-20℃备用。棉鼠丝虫抗原系成虫可溶性提取物;从刚屠宰的水牛腹腔收集鹿丝状丝虫,洗涤除去附着的宿主物质,置冷蒸馏水匀浆器中磨成10%匀浆,超声捣碎(20kc/s)5分钟,2,500rpm离心,上清液即为抗原。按Engvall等法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 相似文献
3.
陶增厚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1,(5)
鉴于丝虫抗原的复杂性及其结构知识的缺乏,而班氏丝虫成虫又不太可能用于提取抗原,作者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采用牛腹腔指状丝虫的一种特定的SD_(2-4)抗原,并以感染腹腔指状丝虫的牛免疫血清稀释试验血清,可以选择地阻断非班氏丝虫感染者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4.
贾默稚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9,(3)
尽管对班氏丝虫流行病学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关于其感染状况与致病间的关系及其确切病理机制仍不明确。本文作者在个体及社区水平上,对丝虫感染状况与临床症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进行群体普查,建立淋巴丝虫病的流行病学评估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机选取了加纳3个主要的丝虫病传播地带(海岸平原、沿海森林及北部平原)的二十个村落,在对各个社区进行普查的同时,对每个社区中各年龄层的大约100人进行了丝虫病症状(包括四肢淋巴水肿/象皮肿和鞘膜积液)的检查。于22:00—02:OO采取被检 相似文献
5.
闫旭霞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8,(1)
观察对象为巴西大累西腓地区的男性丝虫病人,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夜间采血镜检微丝蚴、超声检查阴囊部位等以确定病人有无丝虫感染并定位成虫寄生处。阴囊部位未发现虫体者及以往曾服用海群生(DEC)的淋巴丝虫病人,均不列为观察对象。最终筛选出31名男性患者,将其分为3组,分别给 相似文献
6.
7.
夏天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0,(2)
全球淋巴丝虫感染者约占人口总数的2%。Pani等认为性别是影响淋巴丝虫感染的重要因素。Brabin提出妊娠是导致育龄妇女微丝蚴率和微丝蚴密度下降原因的假说。 本文作者等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妊娠是否足以影响淋巴丝虫感染。研究的样本随机选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东塞皮克省的一个伊维菌素和乙胺嗪防治班氏丝虫病试点的社区。微丝蚴密度计数系据1994年该试点治疗前对2219名5岁以上居民夜间采血1ml薄膜过滤法的结果。设平均微丝蚴密度μ作为年龄和性别的连续函数符合负二项分布,按公式计算出概率并画出曲线图。从试点人口统计资料获得妇女的生育记录,按采血后9个月内是否生育来确定妊娠。为每一名妊娠妇 相似文献
8.
陶增厚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0,(4)
在自然情况下脊椎动物和人之间互相传播的疾病称动物源性疾病。有两类动物丝虫可以感染人,第一类为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前者已有自然和实验感染报告,后者迄今仅能实验感染人,估计在自然界亦可感染人,两种寄生虫可能在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第二类系人体被携带动物丝虫感染期幼虫的媒介昆虫叮咬而受染,这类丝虫在人体内极少发育成熟,即使成熟也不产生微丝蚴血症,恶丝虫属于这一类型。 相似文献
9.
10.
严晓岚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3,30(1)
作者用两种常用寄生虫学诊断方法即厚血片法 ( TBF)和核孔膜过滤法 ( NMF) ,评估免疫色谱技术 ( ICT)检测全血丝虫抗原 ,以诊断班氏丝虫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经济价值。在斯里兰卡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选择 2 1 3人、非丝虫病流行区 2 9人 ,作 TBF、NMF、ICT检测。检测对象平均年龄为 34.8岁 ( 1 4- 76岁 ) ,其中男性占 4 3.3%。在晚上 9点至午夜 ,抽取静脉血 2 ml。TBF法用 6 0μl血直接涂厚血膜 ,吉氏染色后镜检微丝蚴并计数 ;其余血液加入含肝素抗凝剂的试管中 ,作NMF检查微丝蚴并计数 ,同时作 ICT检测全血丝虫抗原。选 2 0份血样 (… 相似文献
11.
以马来丝虫不同发育期虫体为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血清抗体.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处理的微丝蚴整体抗原和成虫冷冻切片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显著差异,检出率分别为95.3%和93.7%。假阳性率分别为3.9%和0.感染期幼虫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检出率为76.2%,非流行区对照组假阳性率和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1.5%和18.8%。 相似文献
12.
陆绍红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5,(3)
目前对丝虫病的流行病学评估是以微丝蚴的感染率或感染度为基础的,但属于间接测定,不够敏感和稳定。本文用感染力(β)估计人群的感染状态,感染力以单位时间个体 相似文献
13.
近年不少学者探索检测病人循环抗原诊断丝虫病.本实验应用抗牛丝虫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淋巴丝虫病人的循环抗原,评价其实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一、血清 34份马来丝虫微丝蚴阳性血清采自安徽潜山县,46份班氏丝虫微丝蚴阳性血清及5份微丝蚴阴性而有鞘膜积液、乳糜尿或象皮肿的晚期病人血清采自安徽阜阳县。68份非流行区正常人血 相似文献
14.
李中兴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2,(4)
作者于1979年2月,在太平洋地区选择6例班氏微丝蚴血症患者,其中萨摩亚2例,塔希提4例(其中女性1例),观察体温变化、给氧和其他气体、体力锻炼对微丝蚴数的影响。增加与减少吸氧量分别观察5例与2例,多吸二氧化碳者2例与服碳酸氢钠者2例,检出微丝蚴的数目不稳定,但无明显变化,但有1例服用葡萄糖100g15分钟后,微丝蚴数稍有增加。清晨在热浴室内升高体温的2例,微丝蚴趋于减少。5例体力锻炼试验后,微丝蚴数亦见减少。 相似文献
15.
16.
四川省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周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四川各地53例班氏丝虫病和21例马来丝虫病的微丝蚴周期性。其周期性指数分别为103.85%和112.08%,高蜂时间分别为1:06和1:18,皆为典型的夜现周期性。 相似文献
17.
用马来丝虫成虫和牛丝虫成虫切制成4μm厚的冰冻切片作抗原,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班氏丝虫病人血清中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在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阳性101例中,马来丝虫成虫抗原片呈阳性反应92例,阳性率为91.1%;牛丝虫成虫抗原片呈阳性反应86例,阳性率为85.1%。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x~2=1.18,P>0.25),作者认为两者对诊断班氏丝虫病都有一定参考价值。而牛丝虫来源容易,阳性率大于85%,在马来丝虫成虫短缺的情况下,可作为异种抗原使用。 相似文献
18.
赵美銮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5,(4)
作者在斯里兰卡对班氏丝虫微丝蚴带虫者进行海群生白天诱出微丝蚴作用的观察。于该病流行区内,在晚上8~12时,每人取血20立方毫米,制作厚血涂片检查发现微丝蚴带虫者167例,于4周后,上午10时,同 相似文献
19.
姜维纬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1,(1)
作者将西非株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46,400条接种沙鼠44只(包括雄鼠31只,雌鼠13只)和雄性乳鼠13只。接种途径为经皮,腹腔和眶窦3种。接种后16~360天解剖动物,寻找幼丝虫。将动物心脏的血经微孔膜过滤,检查有否微丝蚴。主要结果如下。1.经皮接种雄性沙鼠8只,接种后28~360天解剖,均未发现丝虫。2.经腹腔接种雄性沙鼠12只,接种后26~110天解剖,其中4只于接种后26~56天解剖,共找到幼丝虫141条,多数分布于内脏。从心和肺脏获得的第4期幼虫明显较其他脏器内的幼虫为长。 相似文献
20.
杨发柱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6,(1)
用于社区防治淋巴丝虫病,理想的药物应是单剂,对微丝蚴和成虫都有效,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现在,在伊维菌素和海群生(DEC)的临床试验中,通常是测定不良反应和杀微丝蚴的的效果,但不能直接评估其对成虫的效果。虽然,其杀灭成虫的效果可依据治疗后出现的阴囊结节、长期(1—2年)的微丝蚴被清除以及丝虫抗原的水平等作出推测,但至今还没有敏感而特异的检测成虫死亡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