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CT、MR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缺血中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玥  邱维加 《华夏医学》2009,22(6):1177-1180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cute 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AICVD)、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组成当今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三大疾病中发展最快、恢复最慢、死亡最多、致残最严重的疾病,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如何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研究项目.医学影像学检查是脑梗死诊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CT和MRI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已成为可能,并且能够明确病灶的部位、范围以及病变区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笔者就CT灌注、MR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急性脑缺血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684例脑电地形图资料,与同期的脑电图及CT检查比较以观察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患者进行同期的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描记分析,脑血管病患者均做CT检查。结果脑电地形图对两种脑血管病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脑电图但不及CT,对TIA的诊断阳性率高于CT。脑电地形图作为动态观察方法,指标准确,对于癫痫、脑炎、头部外伤等疾病的诊断阳性率,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结果无特殊规律。结论脑电地形图作为无创脑功能检查对于临床诊断,特别是动态观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通过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检查所见,总结该病的X 线、CT与ECT的诊断标准.方法 分析78例临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的早期、中期及治疗后的X线、CT与CET扫描的全部影像资料. 结果 通过观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各期的影像均有一定特征性征象.结论 X线、CT与ECT等影像检查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靠诊断依据,并对病情观察与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CT及MR影像特点分析其在治疗小肠缺血性坏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小肠缺血性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CT组40例,采用CT三期扫描;MR组40例采用MR造影检查,对照观察不同方法下患者同期临床症状,统计学处理诊断结果。结果:CT组检查证实小肠缺血性坏死31例,MR组检查证实小肠缺血性坏死37例(13例为早期病变),MR组检出率为92.5%显著高于CT组检出率。CT三期扫面结果显示,在同一期相中小肠肠壁各段CT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动脉期、静脉器及延迟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结果表明MR较好,CT检查对小肠缺血性坏死早期病变不敏感。结论:CT检查难以显示小肠缺血性坏死早期表现,MR不仅可以能够发现早期病变,且能反应病变的范围及程度,对早期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1例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SPECT检查,并对SPECT对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结果发现SPECT诊断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阳性率为95%,明显高于头颅CT。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60例脑血管病进行脑电地形图资料分析,了解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患者进行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描记分析比较,每位患者均做过CT检查。结果脑电地形图对脑血管病的诊断阳性率高于脑电图,对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阳性率高于CT,脑电地形图可动态观察,指标准确。结论脑电地形图作为无创性脑功能检查对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尤其是动态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脑电图、诱发电位、脑彩超及CT在诊断脑血管病中的作用. 方法 将100例病人分成TiA组、腔隙更塞组、脑梗塞组及脑出血组,分别进行脑电图、诱发电位、脑彩超及CT检查. 结果 CT检查TiA阳性率最低,仅4%.对脑电图、诱发电位、TCD三者检查结果比较,异常率依次为诱发电位、脑彩超、脑电、诱发电位检测TiA意义最大. 结论 电生理检查对脑血管病的检测有相对特异性、敏感性及重要性,是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经临床比较探讨CT与MR在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实际价值。方法:选择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将样本分为CT组与MR组,每组25例。分别开展相应的临床检查措施,并通过效果比较判定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病例检查后颈动脉狭窄均获良好表现,组间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斑块异常表现共52处,MR组共37处,CT组检查效果优于MR组。结论:针对颈动脉狭窄CT与MR均能有效表现,但粥样硬化斑块异常情况中CT扫描的表现效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脑电地形图(BEAM)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对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BEAM、脑电图(EEG)进行分析,并与其中40例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郝晋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8):1935-1936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脑电图、脑地形图和CT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348例脑血管病患者脑电图、脑地形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与CT的资料和临床结局作对照.结果:CT检查组阳性率最低仅3.3%.对EEG,BEAM从二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异常率依次为BEAM(83%)、EEG(54%),BEAM对检测TIA的意义最大.结论:通过这些观察对比提示EEG/BEAM对各类脑血管病的检测有着相对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要性,是实现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检查所见,总结该病的X线、CT与ECT的诊断标准。方法分析8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的早期、中期及治疗后的X线、CT与ECT扫描的全部影像资料。结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各期的影像均有一定特征性征象。结论X线、CT与ECT等影像检查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靠诊断依据,并对病情观察与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鹏  张丽波  杨巍 《黑龙江医学》2003,27(12):899-900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检查所见 ,总结该病的X线、CT与ECT的诊断标准。方法 分析 8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的早期、中期及治疗后的X线、CT与ECT扫描的全部影像资料。结果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各期的影像均有一定特征性征象。结论 X线、CT与ECT等影像检查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靠诊断依据 ,并对病情观察与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CT、MR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名  张锋玫 《华夏医学》2009,22(3):486-487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CT、MR诊断、发病机理及预后.方法:17例患儿均行CT横断位头颅扫描和MR冠状位扫描.结果:本组病例4~12h行CT和MR检查的分别疑1例脑梗死和发现4例脑梗死,13例首次检查阴性者于12~24h行CT和MR检查的分别有5例脑梗死和9例脑梗死,4例阴性者于2~5d进行MR检查的均有脑梗死.结论:CT、MR扫描和追踪观察对小儿外伤性脑梗死诊断有重要价值,MR在更小的病灶和早期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CT血管成像在诊治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100例住院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A检查.结果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9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3例,颅内动脉瘤2例,脑血管畸形1例,moyamoya病1例,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再行DSA血管造影检查与CTA血管检查吻合.结论 CTA是脑血管病诊断的渐变快速可靠的方法,具有非侵袭性,可对疾病程度进行初步评估,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 62例脑血管病脑电地形图资料 ,观察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患者进行同期的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描记分析比较 ,每位患者均做CT检查。结果 :脑电地形图对三种脑血管病例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脑电图 ,对TIA的诊断阳性率高于CT ,脑电地形图作为动态观察 ,指标准确。结论 :脑电地形图作为无创脑功能检查对于临床诊断 ,特别是动态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49例肠道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为头痛、肌痛、颈硬及肢体瘫痪等。并从其发病机理探讨与以上临床表现的关系,且对该病的脑电图、头颅CT、MR分析比较,认为MR对该病的诊断率较高。本病如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好。故建议临床应广泛开展对肠道病毒的PCR检查,对防治肠道病毒性脑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402例颅脑CT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5 73例出现“三偏”症状或言语,意识障碍等而行颅脑检查阴性的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内囊、基底节区好发,占49.9%,56-65岁发病所占比率最高,占40.5%;CT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预后疗效观察和病情变化均有较高价值,是目前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情况,评定彩色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确诊的1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部位彩色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系统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易发生脑梗塞。结论颈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是造成脑梗塞的重要原因,临床使用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系统方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与CT血管造影(CTA)比较,评价MR T1W-SPACE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深圳福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同时一周内行MR T1W-SPACE检查,比较CTA与T1W-SPACE对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50例患者共350条血管纳入研究,CTA检查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162条、中度狭窄92条、重度狭窄96条;T1W-SPACE检查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181条、中度狭窄84条、重度狭窄85条;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发现斑块153处,T1W-SPACE发现斑块162处,CTA及T1W-SPACE均可观察到动脉壁,CTA可以对斑块进行大致分型,T1W-SPACE可以对斑块从病理角度分型。结论 CTA图像形象直观,扫描速度快但有辐射,MR T1W-SPACE无辐射,对血管狭窄诊断精准,对斑块观察更具体,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脑电图及CT检查结果对HI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HIE患儿于生后2~7天进行脑电图及头颅CT及检查,结合临床进行比较。结果HIE的临床分度与脑电图异常程度基本一致,而CT分度与临床分度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头颅CT的表现与HIE对诊断异常率有差异。结论:EEG早期评价脑功能的异常十分敏感,能准确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头颅CT评价脑功能的异常较差,但能分辨脑结构的异常,对HIE患儿应首选脑电图检查,EEG与CT结合起来对HIE的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