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脾及其树突状细胞的病变特点与作用。方法收集52例MODS死亡病例与25例正常脾标本,应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S-100、CD1a、CD80及HLA-DR)方法观察脾及其树突状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镜下见脾小体消失,白髓消散伴淋巴细胞大量凋亡,树突状细胞数目增加而活性减退,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下降。结论MODS终末期外周免疫器官脾及其树突状细胞严重损伤和功能耗竭,而且不同诱因所致MODS病例的病变基本一致。提示脾树突状细胞的病变与免疫抑制及MODS形成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
封闭枯否细胞对肠缺血-再灌注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封闭枯否细胞前后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枯否细胞在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三氯化钆(GdCl3)特异性地封闭枯否细胞吞噬功能后,复制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分对照组和实验组。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前、缺血后60分钟、再灌注30分钟和再灌注60分钟肝细胞凋亡。结果:肝细胞凋亡随肠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多;封闭枯否细胞后,肝细胞凋亡显著增加。结论:枯否细胞功能状态对肠缺血-再灌注早期肝细胞凋亡有影响,枯否细胞功能不全可能与创伤后SIRS或MODS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治疗作用及对滑膜细胞、胸腺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新风胶囊组和雷公藤组,每组15只,制备完全佐剂并分别向除正常对照组以外的其余动物右后足跖皮内注射0.1ml致炎。电镜观察滑膜细胞、胸腺淋巴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包括粒粒体肿胀、空泡变、嵴突病变等),并计算各组滑膜细胞和胸腺淋巴细胞线粒体的病变率。结果:新风胶囊组及雷公藤组治疗后鼠右后足跖肿胀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新风胶囊组和雷公藤组治疗后关节滑膜细胞线粒体的病变率均显著降低(P均<0.05);新风胶囊组胸腺淋巴 细胞线粒体病变率显著降低(P<0.05),而雷公藤组胸腺细胞线粒体病变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新风胶囊组滑膜细胞及胸腺淋巴细胞线粒体病变率均显著低于雷公藤组(P均<0.05)。结论:新风胶囊与雷公藤一样能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变关节的肿胀度,新风胶囊改善佐剂性关节炎滑膜病变和对胸腺的保护作用优于雷公藤,这可能是其治疗作用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冻融肺癌细胞对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冷冻免疫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课题,但冷冻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细胞凋亡和树突状细胞方面.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肺癌NCI-H446细胞经氩氦刀冻融处理后细胞形态和细胞表面免疫表型的变化,及其能否有效激发骨髓树突状细胞产生特异性抗瘤效应.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免疫水平的对照实验,于2002-08/2003 04在解放军海军总医院血液实验室及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细胞与基因治疗中心完成.材料: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446细胞购自上海科学院细胞库.方法:取体外培养的肺痛NCI-H446细胞经氩氦刀处理后,在体外树突状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冻融的肺癌细胞,分别观察肺癌细胞的形态结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杀癌细胞效应.主要观察指标:培养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形态和细胞表面免疫表型变化,培养细胞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培养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后,符合树突状细胞特征.在培养过程中加入冻融的肺癌细胞,不影响树突状细胞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增强,细胞毒T淋巴细胞可引起肺癌细胞凋亡.结论:经氩氦刀处理的肺痛细胞溶解,胞膜不完整,体外能有效激发骨髓树突状细胞产生特异性抗瘤效应.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期的研究表明,通过受体全身注射T细胞活化所需的B7/CD28共刺激信号阻断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可以明显延长大鼠移植肾存活,但所需剂量大、影响范围广、特异性差,可能造成全身性不良反应。 目的:为了提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治疗的靶向性,采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基因对肾移植供、受体树突状细胞进行体外修饰,观察两种树突状细胞单独以及联合应用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4/2004—07在解放军全军肾病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肾移植供体为近交系Brown-Norway(BN)大鼠,受体为近交系Lewis大鼠,Wistar大鼠作为无关淋巴细胞供体。 方法:分离培养供、受体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供、受体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构建大鼠肾移植模型,将单独的供、受体树突状细胞,混合的供、受体树突状细胞于肾移植前24h经股静脉注入受体,以未注射树突状细胞的受体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肾存活时间。②术后20d应用MTT法检测受体脾细胞对供体及无关抗原刺激反应程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受体树突状细胞未能延长移植肾存活,但与供体树突状细胞联合应用时可使移植肾存活时间较单独应用供体树突状细胞时明显延长(P〈0.01)。注入供体树突状细胞与混合的供、受体树突状细胞大鼠的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的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对无关抗原刺激的反应与对照组无差异。 结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基因修饰的供体树突状细胞可以明显延长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受体树突状细胞无此作用,但两种树突状细胞联合应用可以使移植肾获得更长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发伤病人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标法测量36例多发病病人当天、伤后第3、7及14天外周血中IL-12的水平变化,15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 结果:多发伤病人IL-12水平在创伤后各时相点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伤后7d内,ISS≥16分组较ISS<16分组有明显增高(P<0.05)。在伤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病人,IL-12的水平较非非SIRS和MODS的病人显著增高(P<0.05)。结论:严重创伤后外周血中IL-12的变化与损伤严重程度相平片。其动态变化监测对伤情的判断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Flt3配体(FL)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晚期免疫失衡的修复作用与意义。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实验鼠分为正常对照组、MODS组和FL治疗组,每组30只。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脾脏树突状细胞(D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I—A^b)表达变化及T细胞亚群变化,光、电镜下观察脾脏组织结构和DC变化。结果MODS组脾脏中未成熟DC明显增加(P〈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A^b表达及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1和P〈0.05);脾脏白髓消散,脾小体明显减少,DC多呈凋亡与退变崩解改变,周围淋巴细胞大量凋亡;活杀前动物死亡率为18%。治疗组小鼠脾脏中成熟DC数量明显增加(P〈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A^b表达接近正常水平,CD4/CD8比值较MODS组明显上调;脾脏组织形态与DC的病理改变较MODS组明显减轻;实验鼠死亡率(7%)也明显降低。结论FL可以通过促进DC增生和活化,有效改善MODS晚期细胞免疫功能,进而缓解MODS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脾脏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目的 探讨脾脏树突状细胞(DCs)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病理过程和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小鼠MODS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CD205、CD86)与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等方法观察脾脏病理学及其DCs在MODS病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 实验早期(3h),DCs显著增生且功能活跃,伴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外周血CD4^+/CD8^+比值下降;晚期(10~12d)大量DCs失活,脾脏各种免疫细胞退变、凋亡,外周血CD4^+/CD8^+比值显著下降。结论 脾脏DCs数量和活性的变化在MODS小鼠建立外周免疫应答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缺氧对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及Bcl—2基因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观察慢性缺氧对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和Bcl-2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本研究检测了大鼠腺细胞的增殖能力(MTT比色法)、DNA降解(琼脂糖凝胶电泳)、原位细胞凋亡(TUNEL染色)、Bcl-2mRNA的表达(点杂交)。结果:缺氧1周、2周、3周后大鼠胸腺细胞DNA琼脂凝胶电泳都再现典型的“梯状”条带,TUNEL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细胞增殖能力的明显降低,Bcl-2mRNA的表达量显著或极显  相似文献   

10.
放射延迟伤口愈合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初步探索放射延迟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用光镜、电镜及原位末端标记法并结合图象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创伤组和放射复合创伤组伤口病理形态学、伤口面积和伤口区细胞数量、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变化。结果:(1)照射后伤口愈合:早期炎症反应明显受抑,创面渗出物减少,出血、坏死明显;中期肉芽组织生长成熟减慢,伤口收缩受到抑制;后期上皮覆盖滞后,与单伤且相比愈合时间明显延长。伤口面积测定显示: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伤照组面积始终大于单伤组。(2)肉芽组织中细胞数量测定:照射后伤口区细胞数量的增多明显滞后于单伤组,部分成纤维细胞出现变性、坏死。(3)细胞凋亡在伤口愈合中的发生规律分析:与单伤组相比,伤照组细胞凋亡出现较早、频率较高、消失推迟。结论:大剂量辐射确实可延迟伤口愈合;辐射后细胞数量、形态及功能异常,尤其是细胞凋亡发生过度,可能是导致辐射延迟伤口愈合的延迟伤口愈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潘春华  罗荣城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3):2147-2149
目的:探讨人工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免疫应答时的形态学证据及抗原递呈时胞浆内Ca2+的浓度变化,从而为DC的功能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生物学评价指标。方法:体外诱导人成熟DC,用光镜、共聚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特性、CD86和CD1a分布及DC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形态学特征。以Fluo-3Ca2+荧光探针为标记,在与T淋巴细胞的瞬间接触时,分别检测DC群胞浆中总体Ca2+浓度变化和单个DC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结果:人工诱导的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且细胞膜上表达丰富的CD86和CD1a分子;在T淋巴细胞存在时,DC迅速递呈抗原,并在总体细胞水平上和单个细胞水平上表现出了显著的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结论:人工体外诱导的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表达丰富的成熟标记CD86和CD1a;DC接触T淋巴细胞时迅速形成免疫应答"簇",细胞内Ca2+浓度发生瞬间变化可能与免疫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吞噬经PuVA(8-methoxypsoralen plus UVA irradiation,8-甲氧基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照射的体外光化学治疗)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后对于同基因T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分离LEW大鼠骨髓细胞,经几4和GM—CSF共同诱导制备骨髓来源的LEW大鼠DC。分离DA大鼠脾淋巴细胞(SP),制备经PUVA处理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PUVA—SP),检测NJvA—sP的凋亡率。在体外将PUVA—SP或sP与受者骨髓来源的未成熟DC共同培养,检测上述处理对受者DC表面分子CD40、CD86、MHC—Ⅱ的影响。以cFsE标记PUVA—SP,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LEW大鼠DC吞噬DA大鼠PuVA—sP的情况。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检测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PUVA—sPDC)对LEW大鼠T细胞的刺激作用,同时检测MLR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1L-4、IL-10、IL-2、IFN-1,的浓度。结果表明:PUVA处理能够在24小时内诱导62.87%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发生早期凋亡。LEW大鼠DC与DA大鼠PUVA—SP共培养后,可有效吞噬PUVA—SP。LEW大鼠DC与DA大鼠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以及CD8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45.6%和36.5%,明显高于未经处理的受者DC组27.7%、22.9%和13.0%(P〈0.01);而DC与PUVA—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及cD86的表达仍保持较低的水平,分别为25.7%、21.0%和13.4%,与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DC相当(P〉0.05),而远远低于LPS刺激后的成熟DC(82.3%、71.7%和63.2%)(P〈0.01)。DA大鼠SP共培养后的LEW大鼠DC可以刺激LEW大鼠T细胞显著增殖,刺激指数在加载DC数量为2×10^3、10×10^3、20×10^3组分别为1.7546、3.9798和5.0220,而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则诱导了T淋巴细胞低反应性,刺激指数分别为1.0120、1.1518和1.409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SPDc相比,PUVA—SPDC明显抑制了T细胞IFN-γ的分泌(140.17±2.28VS37.67±1.76)(P〈0.01),刺激了IL--10(33.11±1.82VS69.58±1.83)(P〈0.01)、IL-4的分泌(11.11±1.07VS23.83±0.73)(P〈0.01),但对IL-2的分泌没有抑制作用(428.18±4.55VS423.86±5.39)(p〉0.05)。结论:PUVA-sP DC能够诱导大鼠T细胞对异基因抗原的免疫低反应,还可在体外诱导LEW大鼠T淋巴细胞由Th1向Th2免疫偏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与肽类激素在急腹症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作用。方法:动态观察19例MODS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毒素,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及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和一氧化氮9NO)水平。结果;MODS患者的TNF-α主IL-6均显著增高;入院当天未治疗者IL-6高于经布什镜逆行胆管引流(ERBD)或激素等处理者,重症胆管炎高于重症胰腺炎,并发中毒性休克者高达24000ng/L。早期MODS患者的TNF-α和IL-6均显著高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者;MODS者的内毒素及LPO均显著程式高;MODS急症住院者NO升高,某些重症胰腺炎,肝癌及高龄肝脓肿长期发热者NO降低;TXB2和6-keto-PGF1α先升后降;ET-1和CGRP早期明显增高;SP于入院当天达峰值。结论;急腹症患者IKL-6持续高于300ng/L,提示MODS时IL-6和TNF-α可区别全身炎症反应程度;NO存在升高和降低两种情况;ET-1,CGRP,TXB2,6-keto-PGF1α,内毒素和LPO增高并促进MODS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早期和晚期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期中性粒细胞(PMN)基因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4例SIRS患者早期和晚期外周血PMN的RNA进行检测,观察并分析其表达的差异性。结果:在8464条基因中发现差异表达基因84条,其中19条上调,65条下调,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是细胞受体基因(31%)、免疫相关基因(27%)、代谢相关基因(20%)以及DNA结合与转录的各种因子基因(18%)等。结论:MODS期PMN基因的差异表达提示PMN处于功能障碍状态,即参加先天免疫反应的能力减弱而自身组织损伤增强,这可能预示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免疫紊乱机制中的影响与作用。方法150只C57BL/6小鼠经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致伤后3~6h、12~48h、5~7d及10~12d组。观察各组小鼠肝脏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其表面标记物CD11c、CD205、CD80和I—A^B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CD4^+与CD8^+的T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结果急性损伤期(12~48h)肝脏间质树突状细胞大量增生,CD11c、CD205、CD80和I—A^b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升(P均〈0.01),外周血T细胞CD4^+/CD8^+比值则明显下降(P〈O.01);功能衰竭期(10~12d)肝脏间质树突状细胞继续增生,但CD205、CD80和I—A^b表达较急性损伤期显著减少(P〈0.05或P〈0.01),外周血T细胞CD4^-/CD8^+比值下降至最低。结论肝脏间质树突状细胞参与并影响了MODS中肝脏局部与全身免疫失衡及免疫抑制过程。  相似文献   

16.
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在MODS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变,寻求早期诊断手段.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连续监测28例ICU中重症感染、严重创伤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抗原表达.结果发生MODS患者HLA-DR抗原表达水平比未发生MODS者显著降低(P<0.05),而且其动态变化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有助于MODS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