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例11岁矫正性大动脉转位(SLL)的女性患儿有晕厥史10年,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内无分流,动态心电图及是生理检查均证实为Ⅲ度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正常,安置VDD生理性起搏器,感知与起搏电极间距为13cm,P波振幅2.2mV,心房感知0.75mV心室起搏阈值0.4V,术后观察心房感知率98%,给心内无分流的心脏畸形患者安置起搏器要充分考虑生理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如合理选择起搏器类型和电极长度,进行电生理  相似文献   

2.
一例11岁矫正性大动脉转位(SLL)的女性患儿有晕厥史10年,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内无分流,动态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Ⅲ度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正常。安置VDD生理性起搏器,感知与起搏电极间距为13cm,P波振幅2.2mV、心房感知0.75mV、心室起搏阈值0.4V。术后观察心房感知率98%。给心内无分流的心脏畸形患儿安置起搏器要充分考虑生理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如合理选择起搏器类型和电极长度,进行电生理检查测定心尖至高位右房的距离,同时熟悉复杂心脏畸形影像学的知识对保证安置术的成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8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病人心室功能参数,观察按需型搏,房室顺序型起搏,心房按需型起搏三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及左室壁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AAI起搏较DVI、VVI起搏的每搏量分别增加13.6%,35.2%。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激素释放电极对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长期的影响,检验激素释放电极能否用来长期低能量安全的进行双心腔起搏。方法:81例患者,男45例,女36例,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应用双心腔频率反应起搏器(DDDR)。心房和心室电极分别采用MEDTRONIC5524M及5024M激素释放电极。心房和心室电极植入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分别测试双极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结果:心房和心室激素释放电极在随访24个月期间所有测试的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保持低水平,呈稳定的平台型,无以往非激素释放电极植入早期的起搏阈值明显升高现象。另外,应用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中有98%的心房起搏阈值及94%的心室起搏阈值≤1.3V,因此可安全地以2.5V的电压进行双心腔起搏。结论:被动固定激素释放电极可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长期的低起搏阈值状态。使绝大多数应用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可长期安全地以2.5V电压进行双心腔起搏,从而有效地延长双心腔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自1994年1~10月共为7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病人应用了单电极VDD起搏器。术后随诊3~12(平均6.5±2.5)个月,动态心电图监测全部达到心房同步起搏的目的,其中1例有个别间断性P波感知差而自动转为VVI起搏,但总的P波感知率在98%以上。如植入病例经严格选择(窦房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单电极VDD起搏可代替双腔DDD起搏。  相似文献   

6.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3-DE)测定8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病人心室功能参数,观察按需型起搏(VVI)、房室顺序型起搏(DVI)、心房按需型起搏(AAI)三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及左室壁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AAI起搏较DVI、VVI起搏的每搏量分别增加13.6%,35.2%(P<0.01)。AAI与VVI比较左室壁节段收缩率弱的面积减少,节段收缩率强的面积增加。认为AAI起搏既保持了房室顺序同步性又维持了心室收缩舒张顺序的同步性,是较理想的起搏方式。3-DE是研究心脏起搏血液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无创伤及更为准确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心房感知不良导致心室安全起搏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62岁 ,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置入Biotronik公司产ActrosDDDD型起搏器 ,起搏参数为 :DDD模式 ,基础频率60次/min ,滞后频率OFF ,睡眠频率55次/min,上限频率130次/min ,动态房室间期180/100ms,安全房室间期 (SAVD)100ms,心房、心室不应期为425/300ms,心房、心室起搏电压均为3.6V ,起搏脉宽均为0.4ms,感知灵敏度为1.5/2.5mV ,心室空白期为24ms。术后心电图示起搏器心房电极感知不良 ,心室频繁安全起搏。心电图 (图1)A、B行心房感…  相似文献   

8.
旁路无逆传的预激综合征二例惠杰蒋文平例1女性,35岁,阵发性心悸3个月入院。心电图示A型WPW,经食管心房起搏(TEAP)不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腔内电生理检查(EPS)示AP前向传导有效不应期290ms,心室起搏无室房逆传,静注阿托品2m...  相似文献   

9.
VDD起搏治疗幼儿完全性房室阻滞(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例3.5岁的女性幼儿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致迟发性完全性房室阻滞(CAVB)而安置VDD起搏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埋置单根心房感知、心室触发起搏电极,使之于右房内塑形并贴靠房壁;起搏器埋于同侧皮下胸大肌筋膜上囊袋内。术中测得起搏阈值0.1V、脉宽0.4ms、电极阻抗520Ω、A波振幅1.5mV、V波振幅10.6mV,A波感知设定0.25mV。术后房室同步起搏率100%,临床症状改善。表明VDD起搏器不仅埋置简便,而且具有房室同步、频率应答等生理性起搏特点,是治疗幼儿CAVB的理想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96年以来安置VDD起搏器9例。男7例、女2例,年龄平均64(42~78)岁,均为高度或Ⅲ度房室阻滞(AVB)者。术前Holter检查及心电监护证实心房变时性正常,P波频率均>60bpm。常规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单根电极VDD起搏器(Bio...  相似文献   

11.
自1994年1-10月共为7例病人应用了单电极VDD起搏器。术后随诊3-12个月,动态心电图监测全部达到心房同步起搏的目的,其中1例有别间断性P波感知差而自动转为VVI起搏,但总的P波感知率在98%以上,如植入病例经严格选择,单电极VDD起搏呆代替双腔DDD起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根电极心室起搏双腔感知双重反应型起搏器(VDD)心房电极感知功能的稳定性。方法:测试了14例安装单根电极VDD的患者在不同体位、扩胸运动及日常活动时的心房漂浮电极的最低感知阈值。并将术中测得的P波与术后测得的心房最低感知阈值做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4例中有12例患者不同体位的心房感知阈值不一致。其中9例在坐、立位时感知阈值最低,将心房感知阈值调至较最低感知阈值低两档的位置后做Holter检查,全部患者心房感知、房室顺序起搏功能良好。扩胸运动中无一例患者出现过度感知。术中所测P波振幅与术后测得的最低心房感知阈值相关性良好(r=0.69,P<0.05)。结论:单根电极VDD可替代双电极导管的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双重反应型起搏器(DDD),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13.
心室起搏电极感知心房激动二例张树林,李鲁光,贾慈阳(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北京100700)例1患者女性,74岁,因反复晕厥三个月,诊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于1993年7月安装CPI公司444型VVI起搏器,术中测试各项起搏参数正常。术后一个月...  相似文献   

14.
电极组合方式与经食管心房起搏阈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7例病人每例用六极起博导管组成10种起搏电极组合,以相同脉宽和导管位置作食管心房起搏。发现负极接第3极,正极接第2、4、5极的四极组合法起搏阈值仅18.8±3.0V,仅2例(1.9%)有明显不适感,与其它组合方法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该法起搏脉冲振幅适中,与V1导联的QRS波方向相反。便于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因此,有助于食管心房调搏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心房起搏引起胸壁肌肉抽搐二例蚌埠市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朱健,丁晓梅,韩晓萍,顾统元自1990年以来,我院安置房室顺序起搏器10例,其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与心房起搏有关的胸壁肌肉抽搐,经处理后抽搐消失,现将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性,47岁。反...  相似文献   

16.
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和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3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中所测A波平均振幅为2.4±1.4mV;随访期间(平均11±4.9个月)A波感知阈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房室同步起搏率保持在100%,无心房感知不良、肌电干扰和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表明单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具有植入简便和房室同步功能稳定的特点,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窦房结功能正常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11例SSS患者安置了生理性起搏器,其中7例应用彩色三维超声心动图比较了心房按需型起搏(AAI)、房室顺序起搏(DVI)与单心室按需起搏(VVI)三种不同起搏方式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显示AAI、DVI起搏较VVI起搏每搏量明显增加分别达37%、20%(P<0.01)。通过程控调测、胸壁抑制试验、DCG等定期随访患者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变化情况,在平均20多个月的随访中尚未发现新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原有的房性心律失常也得到较好控制。认为SSS患者的生理性起搏与VvI起搏比较可产生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新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低,因此对有适应症的SSS患者应尽量选用。  相似文献   

18.
笔者使用氩气束电凝为 3例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 ,3例患者临床资料见附表。附表 使用氩气束电凝辅助手术 3例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特征手术及切口部位起搏类型及起搏器起搏频率、感知阈值术中心电监护男 ,77岁双束支阻滞Ⅰ度房室阻滞食管癌食管癌切除术左胸后外侧切口VVI起搏PREVAIL 80 84型6 0ppm心室感知阈 2 .5mV窦性心动过速电凝时仍保持窦性心动过速电切时偶发单个起搏搏动男 ,81岁病窦综合征心房颤动右下肢干性坏疽右大腿中段截肢术右大腿切口 DDD起搏DELTATRS 937型6 5ppm心房感知阈 …  相似文献   

19.
齐强 《起搏与心脏》2003,17(2):158-158
患者女性,6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末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20.
VDD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血液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VDD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血液动力学影响,对21例心功能Ⅲ-Ⅳ级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安置VDD起搏器,并用Swan-Ganz导管监测起搏前和起搏后30min,24h,48h,72h的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右房压,平均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并记录各时期的心房率和民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