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中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65-66,68
目的探讨青年与中老年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于45岁的脑卒中患者75例作为青年组,同时期收治的大于45岁的7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中老年组,再按脑卒中类型分为亚组,对已知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酗酒、吸烟、高血压比例最高,青年患者酗酒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患者(P〈0.05),但预后相似;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在青年患者和中老年患者中比例均较高,青年患者酗酒和吸烟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患者,糖尿病和高血脂比例明显低于中老年患者(P〈0.05),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患者,残疾、复发和死亡比例明显低于中老年患者(P〈0.05)。结论青年与中老年脑卒中危险因素复杂.青年脑卒中预后优于中老年。  相似文献   

2.
青年与中老年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青年与中老年发生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神经外科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者共786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310例和中老年组(年龄>45岁)476例,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两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结果 高血压是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中老年组高血压发病率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是中老年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史、大量饮酒史是青年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破裂是青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中老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是各年龄组脑出血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是中老年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史、大量饮酒史是青年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预后主要与年龄、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年龄>45岁,出血量大或出血发生在脑干、丘脑部位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与中老年脑卒中的各自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近五年收治的201例脑卒中患者的特点。将201例患者按年龄划分为青年脑卒中(≤45岁)和中老年脑卒中(〉45岁),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及预后的各自特点。[结果]有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者青年组12例,中老年组32例,(P〈0.05)。有偏瘫等定位体征者青年组9例,中老年组107例,(P〈0.05)。病变部位位于脑叶者青年组13例,中老年组44例,(P〈0.05);病变在基底节区者青年组4例,中老年组89例,(P〈0.05)。出院时治愈和明显进步者青年组16例,中老年组71例,(P〈0.05)。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升高是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年脑卒中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青年组出现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出现偏瘫等定位体征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青年组病变部位以脑叶为多,而中老年组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为多;短期预后青年组优于中老年组。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对预防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压(BP)、颅内压(ICP)控制及脑灌注压(CPP)监测在降低严重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患者死亡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收集7l例严重脑出血术后患者,其中对目标性治疗组38例患者进行BP、ICP控制及CPP监测的措施,对照组33例患者仅按常规治疗控制ICP,同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目标性治疗组中MAP(MAP)〉110mmHg的比例及5d甘露醇用量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目标性治疗组28d病死率36.8%,对照组6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其中目标性治疗组中死亡组ICP〉20mmHg、CPP〈60mmHg或〉90mmHg发生率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BP、ICP控制及CPP监测,有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患者再予以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两次,连用20d。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NDS评定,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NDS对比,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依达拉奉组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依达拉奉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依达拉奉组与对照组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SOD活力测定改善程度依达拉奉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病后血肿继续扩大及再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较好疗效,且无导致血肿继续扩大及再出血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观察组)和同期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未再出血患者4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国卒中量表(C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术后血压、影响凝血病史因素等,研究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S和AD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脑出血术后的高舒张压状态、血压控制不稳、术中止血困难、血肿形态不规则、影响血凝相关病史比对照组存在率高(P〈0.05或〈0.01)。结论导致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少再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比较二组患者抑郁焦虑、生活自理能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二组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抑郁和焦虑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可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与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10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伴肾功能损害组(A组)和单纯高血压组(B组),同时收集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的心率变异性、动态心电图以及肾功能相关指标,并对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A和B组的SDNN、SDANN、RMSSD和PNN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A组SDNN、SDANN、RMSSD和PNN50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和B组各时段的SBP、D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相应的AM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时段的SBP、DBP均显著高于B组,而相应的AMBP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血Bz—MG和Cyst—C以及尿RBC、mALB、B2一MG、UAER和NAG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和对照组,而GFR水平则显著低于B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RV各指标与尿mALB、β2-MG、UAER、NAG和Cyst—C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是-0.45、-0.39、-0.52、-0.38和-0.25,均P〈0.05)。结论HRV与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一些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有助于及时诊断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9.
中老年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春枝  赵卫东 《医学综述》2013,(22):4217-4218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比较年轻患者与中老年患者的差异,探讨中老年宫颈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于2006年10月至2012年8月诊治的110侧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年龄≤35岁的患者作为年轻组,年龄〉35岁的患者作为中老年组,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可能的预后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都以接触性出血及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但年轻患者因处于性活跃期,有出血症状表现的比例比中老年患者高,中老年组的无症状确诊病例比年轻组高(P〈0.05)。病理特点两组在癌变种类方面无明显差异,鳞癌及腺癌占的比例类型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中老年组Ia患者明显少于年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8,P〈0.05)。结论中老年患者的宫颈癌分期比年轻患者高,病情发展情况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彭建涛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10-111,13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I临床特征及CT特征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来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8例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分析患者出血量、出血部位及在发病就诊时的血压、意识状态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中59.6%为男性,40.4%为女性。出血比例最大的为幕上脑实质出血,占72.2%(143/198);与存活患者的出血量比较,死亡患者的出血量明显较多(P〈0.05)。与三组的死亡患者比较,存活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就诊时的意识状态均为昏迷。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出血量、血压及就诊时患者的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20lO年1~12月在本院诊治且病历资料完整的196例患者,比较不同病程、年龄及性别间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本病多发于60~70岁的老年人,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P〈O.05),不同病程中血液成分指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发病前血压及发病后血压越高,预后越差(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性别、年龄、发病前后血压等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控制血压防止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控制血压对防止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作用。方法将108例病程〈6h,平均动脉压(MAP)〉130mmHg(1mmHg=0.133kPa)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采用静脉微量泵入硝普钠,初始剂量0.1~1ug/(kg·min),使用上臂式血压仪动态监测血压,每隔15min剂量增加1ug/(kg·min),直至MAP≤130mmHg并维持到起病后24h。对照组不用任何降压药物,观察比较两组继续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静脉微量泵入硝普钠,5min起效,30min时MAP均降至≤130mmHg,并维持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继续出血的发生率9.2%,对照组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控制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h内的血压可防止其继续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异丙酚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8例、亚低温联合异丙酚治疗组(治疗组)38例。监测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颅内压(ICP)、血糖、血电解质、烦躁及抽搐情况,以及术后第14天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月GO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脑出血早期的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血糖、体温、心率显著下降(P〈0.05),脱水剂使用量及次数减少(P〈0.05),烦躁、抽搐、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较对照组减少(P〈0.05),术后GCS,GO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结论亚低温联合异丙酚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具有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在高血压性脑出血锥颅术静脉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锥颅术患者(脑出血后意识状况分级Ⅲ~Ⅴ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ASAⅡ~Ⅳ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芬太尼组(D)和异丙酚+芬太尼组(P),记录静脉给药即刻(T0)、静脉给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30 min(T5)及手术结束时(T6)的MAP、HR、SpO2和RR;观察患者术中呼吸抑制、肢体扭动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D组出现轻度肢体扭动1例(3.3%),与P组0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诱导后及术中D组无呼吸抑制、P组有5例(16.7%)出现呼吸抑制,辅助呼吸后均迅速恢复自主呼吸,面罩供氧下SpO2均保持95%以上。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MAP均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D组患者HR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锥颅术静脉麻醉中右美托咪啶泵注负荷剂量1μg/kg,10 min注完,然后以0.5μg/(kg.h)持续泵注维持,安全性好,无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微创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保守组,各45例。微创组术前根据CT定位穿刺部位及深度,局麻下行穿刺吸出血肿液体并引流;保守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28d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两组疗效。结果微创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22%(37/45);保守组总有效率为53.33%(24/45)。微创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保守组(P<0.01)。结论微创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创口小,损伤轻,可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效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熊军 《河北医学》2014,(1):82-84
目的:对引起脑出血( ICH )血肿扩大的原因分析,并探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以来接诊的经头颅CT确诊的脑出血患者248例,依据患者病情和脑部CT检查结果的变化,将所有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56例和稳定组19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其生化指标,得出导致血肿扩大的因素。对两组患者进行适当治疗后6个月按格拉斯哥结果分级( GOS)来评估患者预后。结果:血肿扩大组的长期饮酒、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在组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这些因素异常在稳定组中的比例,提示上述因素是引起血肿扩大的原因。预后发现,血肿扩大组的死亡率和重残率显著高于稳定组。结论:长期饮酒、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是影响血肿扩大的因素,血肿扩大后患者的预后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桂林 《海南医学》2009,20(11):113-116
目的探讨脑出血的CT特征表现及其与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2例脑出血患者全部行头颅CT轴位平扫检查,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脑出血的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CT均确诊为脑出血,特征表现主要包括脑内高密度影、占位效应和周围水肿。其中高密度血肿呈类圆形或团片状5例,肾形3例,不规则形4例,包括内有分隔3例。结论CT是诊断脑出血的便捷和可靠的方法,明确诊断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颅内压监护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价4.t。方法:选取70例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幕上脑出血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35例患者术后采用脑实质内颅内压监控作为观察组,35例患者采取常规监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甘露醇使用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2.8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0.00%,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甘露醇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使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急性肾功能不全及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为5.71%,对照组为28.57%,两组差畀显著(P〈0.05)。观察组颅内感染发生率为14.28%,对照组为20.00%。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实质内ICP持续监护可对小骨窗开颅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尤其是术后颅内压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指导临床早期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利于疗效判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改进具有重大意义,避免盲目降压治疗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手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治疗组行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预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预后良好27例,预后不良13例,预后良好率67.5%;对照组患者预后良好19例,预后不良21例,预后良好率47.5%。治疗组患者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临床疗效显著,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颖珠 《四川医学》2009,30(8):1340-134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58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经院前抢救)和对照组(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对治愈、好转、死亡和总有效率等预后指标,以及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于此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对短时间内保全患者生命,减少院前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