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一种新技术,我们近年来采用ESD治疗胃黏膜病变4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行ESD治疗的40例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SD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结果38例患者成功进行了内镜下ESD治疗,疗效满意,ESD成功率92.5%。术后出血发生率7.9%。穿孔发生率2.6%,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消化道病变68例,对病例的大块切除率、病理符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进行评估。结果 68例患者切除病灶共69处,40处(58.0%)完整大块切除,64处(92.8%)在内镜下完全切除。23例术前曾行病理活检,13例(56.5%)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吻合,10例(43.5%)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病变性质。发生术后出血3例(4.4%);术中穿孔1例(1.5%),立即钛夹封闭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平均随访5.7个月,随访率34.8%(23/66),1例直肠腺瘤在随访的第14个月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一项有效的内镜微创技术,可完整大块切除较大的病灶,提高病变确诊率,而术后钛夹夹闭创面未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Lugol′s碘染色确定病灶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剥离病灶并送检。切除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即刻及短期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等纳入统计。结果:32例共33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治疗,30例共31处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3.9%(31/33)。2例患者病灶局部黏膜下注射后抬举不良且难以剥离转行手术治疗。ESD手术时间(自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病变)55~125 min(平均85 min)。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少量出血;2例食管黏膜内肿瘤剥离过程中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成功,ESD穿孔发生率6.3%(2/32)。1例食管黏膜内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术后发生创面感染,术后第3天出现发热胸痛,抗感染治疗后6天恢复正常。成功实施ESD手术的30例患者平均住院8天,人均住院费用1.45万元人民币,术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期3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3例术后创面超过食管2/3周的患者,术后1个月就发生食管狭窄,经过平均2次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是治疗食管黏膜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食管、胃及结直肠病变患者53例,共治疗病变56处。依次进行标记、注射、环周切开、剥离、止血等步骤。切除标本回收送病理。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内镜随访。结果所有56处病变均完整切除,术中出血3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另1例胃体增生性息肉,病变完整切除,创面出血,热活检钳反复止血不成功,再以止血夹夹闭仍无效,术中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遂急诊中转开腹止血手术。术后延时出血1例: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 d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53例患者均康复痊愈出院,无患者出现后遗症。53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 d。在随访2-30个月后不存在复发患者。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局部消化道病变(Gastrointes-tinal disease,G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29例消化道病变(食管4例、胃13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5例、直肠6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后(6例病变位于黏膜层、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9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2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Hook Knife和IT-2 Knife进行ESD治疗。结果 24例成功完成ESD治疗,完整切除率达83%,病变最大直径0.4~5.0cm(平均2.7cm),手术时间15~145 min(平均75.5 min)。无1例出现术中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无1例出现皮下气肿、消化道瘘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术中消化道穿孔3例(胃窦、胃底和十二指肠),转外科急症开腹手术;术中发现1例病变部分突出腔外(胃底)和1例病变已向深部浸润(胃窦),也转外科手术。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15例,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食管病变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0例食管病变,最大直径0.5~7.0cm(平均2.6cm)。18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0.0%(18/20)。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150分钟,(平均45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3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1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三腔管食管囊压迫出血部位成功止血,ESD出血发生率5.0%(1/20)。1例食管囊肿剥离过程中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成功,ESD穿孔发生率5.0%(1/20)。术后随访11例,随访期1~3个月(平均1.5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是治疗食管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病变的治疗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择45例病人的消化道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病变进行ESD治疗,术前行染色内镜或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记录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出血情况和消化道穿孔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创面愈合和病变复发情况.结果 接受ESD的病例中有上消化道病变36例,下消化道病变9例.病变直径1~5 cm,平均2.7 cm.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50 min.完整切除率为97.8%.治疗过程中创面少量出血予电凝处理,未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出现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随访39例病人,平均随访期21个月,所见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未见消化道狭窄的发生.结论 ESD是一种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早期癌灶和黏膜下病变的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由日本内镜医师发明的用于早期胃肠道恶性病灶整块切除的一种微创技术。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开展,ESD提高了较大的早期胃肠道肿瘤整块切除的成功率。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使ESD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如今ESD切除范围已经从胃扩展到了消化道其他黏膜区域,如食管、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而且对于直径超过2cm的消化道表浅肿瘤,ESD明显优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有较高的根治率,减少复发的风险,并可更好的进行组织学评估,最近的报道显示EsD提高了胃肠道肿瘤的五年总体生存率。2006年起国内也开始应用ESD治疗下消化道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和黏膜剥离术(ESD)在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NADLs)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手术治疗的78例NADL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EPMR组(24例)、ESD组(21例)及EPMR+ESD组(33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3组患者的病变部位、病变起源、病灶大小及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59.4±4.3)min、(71.8±10.1)min、(34.4±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4.446,P<0.05);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7.5%(21/24)、90.5%(19/21)、100.0%(3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00,P>0.05);EPMR组2例发生围手术期穿孔(8.3%),于内镜下治疗后恢复,ESD组发生术中穿孔3例(14.3%)、出血2例(9.5%),予以内镜下电凝止血;EPMR+ESD组发生围手术期穿孔1例(3.0%),予以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胃肠镜、超声内镜、放大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并应用ESD方法治疗的患者401例,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并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病变位于食管28例,胃290例,十二指肠5例,结直肠78例。3例无法完全剥离,直接转外科手术切除;2例因出血行外科手术止血;2例术中发现结肠穿孔转外科手术;1例术后食管狭窄。间质瘤80例,平滑肌瘤11例,非腺瘤性息肉27例,侧向发育腺瘤54例,异型增生181例,囊肿2例,异位胰腺14例,纤维瘤1例,血管瘤1例,脂肪瘤6例,类癌8例,癌变19例。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并发症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具有内镜治疗指征的消化道早癌患者22例,择期进行ESD.术前采用超声内镜检查确认所有患者病变部位仅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ESD,其中21例患者病灶达到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5.45%.术中均成功止血.术后出血1例,使用金属钛夹止血后出血停止,未见穿孔或食管狭窄病例.术后6个月21例患者复查内镜,显示创面已基本愈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安全有效,具有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一项近年来较为先进的内镜下治疗技术,可完整切除消化道表浅的肿物,从而避免外科手术治疗,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消化道功能。长期的临床应用观察表明,ESD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预后与外科手术相当,且在控制手术并发症、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有较高的有效切除率,且两种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由此可见,ESD术安全、有效,且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医技人员及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6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其侵犯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卢戈氏液碘染色明确病变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剥离病变。观察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60例64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了ESD治疗。其中2例病变术中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抬举差,术中黏连不易剥离且易出血转外科手术。另1例术后病理证实癌变且基底有癌变组织残留,行外科根治手术。ESD成功率95.0%(57/60)。病变直径为1.9~6.5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5~118 min,平均59 min。2例患者术后胃管引流有暗红色血性液体,内镜下见术后创面活动性出血,电凝成功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3.4%(2/58)。3例在ESD术中发现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术后保守治疗成功,未转外科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5.2%(3/58)。术后57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染色内镜及病理证实无病变残留和复发。5例环周剥离病变患者,术中术后给予激素治疗,其中4例术后创面无明显狭窄,1例术后3个月发生食管狭窄,给予3次(间隔2周)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治疗食管粘膜病变疗效可靠。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食管狭窄是其主要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病变患者68例.ESD手术时间50~ 160 min.病变直径1.0~5.5 cm,病变部位于食管53例,胃12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2例.所有病例均无大量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予扩张治疗.ESD术后随访1~1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浅表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运用ESD方法治疗消化道黏膜浅表病变者230例,包括食道黏膜病变42例,胃黏膜病变103例,大肠黏膜病变8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ESD进行治疗,并严格详细地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切除直径及住院时间,统计患者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结果采用ESD治疗消化道黏膜浅表病变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3.6±15.2)分钟,平均切除直径为(2.9±0.8)cm,平均住院时间为(8.3±2.2)天;采用 ESD治疗食道黏膜病变患者的治愈率为100.0%,胃黏膜病变患者治愈率为90.3%,大肠黏膜病变患者治愈率为92.8%。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浅表病变能显著提高切除精确度,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48.0%,整块切除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9±12.8)min,长于对照组的(3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内镜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李学勇  伏亦伟 《求医问药》2014,(18):272-273
目的 :探讨分析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04月~2014年0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6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176例患者均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观察这些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这176例患者的病灶均一次性切除,进行ESD手术的成功率为100%。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无1例患者因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较多的患者有8例,发生穿孔的患者有18例,发生颈部皮下气肿的患者有5例。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患者有3例,还有部分患者出现了疼痛、发热的不适症状。结论 :用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