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穿刺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行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8月2例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穿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内膜电极CRT治疗。局部麻醉下经右股静脉穿刺房间隔,再经左锁骨下静脉经房间隔穿刺口送起搏导线入左心室行左室内膜起搏完成CRT植入术。通过查询Medline、EMBASE、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等总结目前该技术开展的现状。结果1例患者成功植入左心室内膜起搏电极完成CRT术。随访9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穿刺房间隔后因电极无法通过穿刺口而无法完成CRT术。文献分析示共101例患者通过上/下静脉混合法或单纯经下腔/上腔静脉途径穿刺房间隔实施该手术;采用射频消融大头电极、可控弯鞘、圈套器或心脏三维标测系统辅助将电极经房间隔送入左心室内;或经股静脉与上腔静脉建立轨道将电极拉出。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2例患者早期出现电极脱位;2例出现TIA;4例出现囊袋积血。结论尽管操作难度大,对于无法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起搏电极的CRT治疗的患者,经穿刺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起搏行CRT治疗是一种疗效较好、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兵  江洪  陈玲  丁峰  董艳芬  孙玉玲 《医学综述》2013,19(8):1512-151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CRT)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电极植入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心室电极植入冠状窦后外侧分支,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右心房电极植入右心耳,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患者成功植入CRT起搏器,无并发症,左心室电极植入冠状窦后外侧分支,各项测试参数满意。随访期间,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明显缩小,QRS波时限由180 ms缩短至130 ms,心室起搏比例超过95%。结论 CRT起搏确能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植入过程中左心室导线的植入体会。方法:对51例CRT或CRT-D植入患者左心室导线的植入方法进行分析,对导引鞘深插技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探讨。结果:51例中经心内膜成功植入左心室导线48例(94.12%),采用常规方法(导引鞘引导下直接或单导丝引导下)植入37例(77.08%),导引鞘深插技术植入9例(18.75%),双导丝引导及保留导丝技术植入各1例;失败3例(5.88%),因冠状静脉窦开口异常、靶静脉分支呈锐角及靶血管纤细伴局部狭窄植入失败各1例。结论:在左心室导线植入过程中,充分利用导引鞘深插、双导丝等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等相关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发展迅速。但由于部分患者左心室静脉系统结构变异,左心室电极不能成功植入,或不能置于理想的靶静脉,影响其效果。因此,术前了解冠状静脉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靶静脉是CRT的关键。冠状静脉CT成像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于CRT术前评估逐渐增多。现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320 排动态容积CT 对左心室静脉系统进行评价,以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CRT) 中左心室电极的植入.方法 对110 例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同时进行冠状静脉系统重建,重建时相在体表心电图RR 间期的30%-80%.其中男性40 例,女性70 例,年龄(57.9±10.8) 岁.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心脏静脉系统,91.2% 的患者在30%-50% 的RR间期得到最佳成像效果;在CRT 最常用的靶静脉(心后侧静脉和心侧静脉),单支靶静脉缺如合并另一支细小的占23.6%-26.4%,双支均缺如占5.5%.结论 320 排动态容积CT 可以提供清晰的心脏静脉系统影像,特别是可以对CRT 最常用的靶静脉进行系统评价,帮助指导CRT 左室电极的植入.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与传统起搏治疗在适应证和植入技术上有很大不同.CRT治疗伴有收缩不同步的心衰患者,通常需要经静脉植入3根电极导线.其中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电极导线来起搏左室,其起搏部位在CRT治疗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有时还需寻求其它起搏模式,比如经胸植入左室电极导线来弥补冠状窦和静脉分支解剖所造成的治疗局限.除此之外,对右房、右室电极导线部位及起搏模式在CRT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也在进行各种优化探索.  相似文献   

7.
心脏静脉的X线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心脏静脉的X线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的静脉延迟显影方法观察82例患者心脏静脉的位置、形态、内径、数目、及角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 -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的出现率为 10 0 % ,多数为单支 ,双支者仅见 1例 (1.2 2 % ) ;97.5 6 % (80例 )患者可见 1~ 3支左心室后静脉 ;1.2 2 % (1例 )冠状静脉异常。心中静脉 (直径 4 .6 4± 1.18mm)和左心室后静脉 (直径 4 .2 8± 1.2 3mm )多呈直角汇入冠状静脉窦 ,可能会给经冠状静脉窦、心中静脉或左心室后静脉植入左心室电极造成技术上的困难。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的静脉相显示心脏静脉的方法可靠 ,简单易行 ;利用心脏静脉的X线特征 ,将有助于经心脏静脉系统起搏电极的植入和心律失常时标测导管及消融导管的插入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心脏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已经成为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慢性心衰及心室不同步患者的Ⅰ类适应症(证据水平A)[1-2].CRT植入技术相对较困难,除常规右房、右室起搏外,CRT还需行左室起搏,最常用的是经冠状静脉窦( coronary sinus,CS)将左室电极导线送到心脏静脉起搏左室.本研究报告1例植入CRT过程中并发CS夹层继续手术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更便捷和经济的CRT手术方式。方法对照研究Amplatz导管植入冠状静脉窦(CS)与传统方法在手术成功率及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结果与传统方法比较,用Amplatz导管帮助下行冠状静脉造影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手术费用也明显下降。结论CRT术中用Amplatz导管多能更顺利完成冠状静脉造影,同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比。  相似文献   

10.
患者因扩张型心肌病入院后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冠状静脉造影发现冠状静脉无较大侧静脉、前侧静侧后静脉、后静脉,遂将两根左室电极分别植入心中静脉及心大静脉.术后随访1年,症状改善明显.左室双部位起搏在无较好靶血管时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CRT植入技术(图1)是集起搏技术、电生理检查、标测电极操作技术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于一体的复杂操作技术。经多年的临床应用,虽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在植入操作的术中及术后,最常见的有:(1)未成功进入冠状窦;(2)冠状窦及其静脉撕裂、穿孔;(3)左室电极导线未能成功植入;(4)电极脱位;(5)膈肌刺激等。我们经过反复实践,对该操作技术进行了某些改良,并成功的进行了2例左室电极的植入,其操作过程简单,植入定位准确,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荣凡令  刘波 《海南医学》2012,23(10):90-93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检测冠状静脉系(CVS)的解剖学变异类型。方法对疑有冠状动脉疾病的199例患者行DSCT检查。扫描后对其CVS进行三维重建和2D的多重切面改组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可清晰显示冠状窦。共鉴定出27种CVS的解剖学变异类型,其中9种最常见(148例/199例;74.4%)。除此之外有4种类型在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时显示的靶区域中仅有1条冠状静脉出现,3种变异类型靶区域中有2条靶静脉出现,2种变异类型靶区域中有3条靶静脉出现。6例病例(2种很少见的变异类型,占3.0%)在靶区域中没有静脉出现。结论被检查的患者中大多数在CRT靶区域中至少能观察到1条静脉。CVS的解剖学变异性增强了DSCT在CRT植入前对CVS可视化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STE)检测的左心室扭转参数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短期疗效的价值。方法接受CRT治疗的心衰患者34例,在术前3 d及术后1个月采用STE检测左心室基底和心尖峰值旋转角度(Rot-Ba 和Rot-Ap)、基底和心尖达峰值旋转角度时间(T-Ba 和T-Ap)、基底和心尖达峰时间差(Ba-Ap Rot Delay)、左心室峰值扭转角度(Ptw)和达峰时间(TPtw)、左心室标化峰值扭转角度(Ptor)。将术后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减小率△LVESV≥15%定义为CRT短期治疗有效。结果21 例(61.8%)患者为CRT 短期治疗有效组(R 组)。术前R 组Rot-Ba、Rot-Ap、Ptw 和Ptor 大于无效组(NR 组),Ba-Ap
Rot Delay 短于NR 组,其余参数无差异。术后与NR组比较,R 组的Rot-Ba、Rot-Ap、Ptw 和Ptor 增大,Ba-Ap Rot Delay 缩短。Rot-Ap、Ptw 和Ptor 是△LVESV≥15%的独立影响因素,Ptw跃2.2毅预测CRT 短期治疗有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和74%。结论STE 检测的左心室扭转参数可准确预测CRT 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全球范围内症状性心力衰竭病人约2250万人,每年增加病人约200万人,我国心衰病人约400万人。心力衰竭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2005年ESC及ACC/AHA及2006年初中华医学会已将CRT列为心力衰竭病人治疗的Ⅰ类适应症。由于各种原因使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植入困难甚至失败的发生率约为10%-30%,本文就一例心衰患者左室导线植入失败后借助外科微创手段植入心外膜电极而成功同步化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CRT植入前后碎裂QRS(fragmented QRS,fQRS)特征与CRT应答之间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接受CRT植入的心力衰竭患者,分别采集患者CRT植入前和植入后6个月的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图像并分析其与CRT应答的关系。  结果  研究纳入108例患者(其中男性78例,占总人数的72.2%),平均年龄(56.5±11.9)岁。共有75例患者(69.4%)对CRT有应答,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从(30.71±1.92)~(50.61±2.57),P < 0.001],左室舒张末容积显著(LVESV)降低[从(195.26±78.79)~(156.55±84.44),P < 0.001]。CRT植入后,有应答患者心电图中有fQRS导联的数量未改变[CRT植入前后分别为(6.25±2.68) vs (6.03±2.54),P = 0.571],无应答者心电图中fQRS导联数量显著增加[CRT植入前后分别为(6.18±2.20) vs (7.36±2.61),P = 0.01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QRS时限的降低和CRT植入后fQRS导联数量的减少是CRT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CRT植入后含fQRS导联的数量增加是CRT无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除QRS宽度及形态以外的心电图特征有助于评估在心力衰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CRT植入。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心室机械同步性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方法评价。单中心研究发现,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机械同步性,能够鉴别哪些患者可以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获益。但是前瞻、多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心脏机械同步性指标不能用于筛选CRT患者和预测反应性。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机械同步性指标与CRT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4例,根据患者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无反应组34例、有反应组48例、超反应组4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后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机械同步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T无反应及超反应影响因素。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QRS波时限、心室间机械延迟(IVMD)、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AV)、左房室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M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校正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DFT/RR)、EA峰重叠比例、室间隔后壁机械延迟(SPWMD)、左心室射血前时间(LVPE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T后QRS波时限延长与CRT无反应有回归关系〔OR=4.383,95%CI(1.013,18.963)〕,DFT/RR≥55%〔OR=3.609,95%CI(1.124,11.584)〕和EA峰重叠比例<10%〔OR=5.267,95%CI(1.400,19.820)〕与CRT超反应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CRT反应性不同,27.4%的患者对CRT无反应,33.9%的患者对CRT超反应。CRT后QRS波时限延长与CRT无反应相关,DFT/RR≥55%和EA峰重叠比例<10%与CRT超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刘西平  秦瑶  郝星  李立  王冬梅  郭涛 《重庆医学》2013,42(2):209-211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CRT无反应患者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接受CRT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8例,CRT后定期随访,比较CRT前、后患者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8.72±8.31)个月,20例接受CRT的患者心功能改善,LVEF增加(P<0.05),8例患者对CRT无反应。结论 CRT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CRT反应与患者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光束发射断层扫描(SPECT)/计算机断层显像(CT)门控心肌显像相位分析是否可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以及对CRT的远期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4年6月该院因诊断慢性心力衰竭行CRT或心脏再同步除颤起搏器植入术(CRTD)的患者37例,分为治疗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行SPECT/CT门控心肌显像相位分析,应用相位分析技术检测左心室瘢痕负荷,评价左室收缩协调性指标(峰相位、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和带宽),观察两组左心室瘢痕负荷和同步性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左心室瘢痕负荷和同步性指标(瘢痕负荷、峰相位、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和带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PECT/CT门控心肌显像相位分析可以评价CRT术前适应证、预测术后效果、判断术中电极植入的位置,是术后随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于君 《医学综述》2014,20(20):3754-375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为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方法之一。CRT可以改善轻、中、重度心衰患者的症状及心功能,降低心衰住院率及心血管病死率。但CRT并非对所有的患者都有效,临床工作中仍有30%左右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即"无反应"。研究指出,QRS波的宽度与形态、患者性别、左心的大小与功能、右心功能、伴随疾病、左心室导线的位置、心肌瘢痕组织、CRT植入后参数的优化、双心室起搏比例等均会影响CRT植入后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对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施行CRT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起搏器植入、CRT优化及规范的药物治疗,并随访6个月临床与超声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房最大容积指数(iLAVmax)、心房收缩前左房容积指数(iLAVpre)及左房最小容积指数(iLAVmin)等]。LVESVi降低幅度大于10%被视为CRT治疗有反应。结果 CRT治疗反应者(71.4%)与无反应者(28.6%)具有相似的基线特征和左室容积指数,但CRT治疗有反应者iLAVmax更低(P<0.05)。CRT 显著降低 LVESVi(P<0.01)、LVEDVi(P<0.01)、iLAVmax(P=0.004)、iLAVpre(P=0.003)和iLAVmin(P<0.01),但与无反应者相比,治疗有反应者iLAVmax降低更显著。相关分析显示LVEDVi与iLAVmax、iLAVmin显著相关(P<0.05)。结论 CRT治疗能够显著改善iLAVpre ,iLAVmax可能成为逆转左室重构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