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了扩散张量成像(DTI)对颅内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及在临床手术方案制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53例颅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同期选取34例颅内占位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颅内良、恶性肿瘤的FA值、DCavg值及良、恶性肿瘤脑白质纤维束改变情况;分析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并比较两组致残率。结果 良性组肿瘤实质区DCavg值、瘤周水肿区FA值均明显高于恶性组(P<0.05);良性肿瘤以移位为主,浸润性改变较少见,未见纤维束中断;恶性肿瘤瘤周纤维束破坏较良性肿瘤多见(P<0.05)。对照组全切率、致残率分别为50.00%、35.29%;研究组全切率、致残率分别为83.02%、7.55%,研究组全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致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TI多参数值FA值、DCavg值在鉴别诊断颅内良、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肿瘤全切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参数综合分析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临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星形细胞瘤的患者33例,术前均行常规T1WI、T2WI、T1wI增强、DTI检查,其中5例患者术后再次行常规T1WI、T2WI、增强扫描、DTI检查.测量病灶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水肿临近正常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个值在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应用.利用DTI原始数据进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柬.结果 FA图、FA彩色编码图、DTT图均能显示脑白质纤维受累情况,而常规MRI难以显示;各组中的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及水肿临近正常白质区的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推挤水肿改变,2例患者术后白质纤维束移位水肿减轻,预后良好,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表现为以浸润破坏为主,3例患者术后无改善.结论 结合常规MR图像,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均有助于区分肿瘤的实质区、囊变坏死区、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结合肿瘤实体、瘤周水肿区及水肿邻近正常自质区的FA值、1-VR值及RA值有助于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鉴别;DTI及DTT可无创的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累情况,显示重要的脑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有助于患者术前计划的制定和手术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参数值在脑肿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评价扩散张量纤维不走过场束成像(DTT)在显示脑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关系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低级别、高级别)、脑膜瘤、转移瘤共44例.行常规T1WI、T2WI、增强T1WI及扩散张量成像.测量病灶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水肿临近正常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分析各测量值与肿瘤的相关性.利用DTI数据进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束,观察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低级别、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及转移瘤的肿瘤实体、瘤周水肿区的FA值、1-VR值及RA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FA图、FA彩色编码图、DTT图均能显示脑白质纤维受累情况.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良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推挤水肿改变,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恶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表现为以浸润破坏为主.结论 DTI较常规MRI能更确切、直观地显示脑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结合FA值、1-VR值及RA值能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辉  吴文英 《新疆医学》2011,41(2):33-35,37
目的:研究DTI在不同颅内肿瘤中的应用,探讨ADC及FA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39例颅内肿瘤,胶质瘤12例、脑膜瘤10例、淋巴瘤8例、神经鞘瘤9例,病例除1例淋巴瘤经放疗后病变明显好转证实外,其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建立彩色弥散张量图,在肿瘤的实质区选择感兴趣区,测量得ADC值和FA值,分析二者在不同肿瘤之间的差异。结果:神经鞘瘤ADC值最高,脑膜瘤FA值最高。神经鞘瘤的ADC值和FA值与脑膜瘤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瘤ADC值最低,与胶质瘤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可见受压移位、浸润及破坏三种改变。结论:不同颅内肿瘤的ADC和FA存在明显差异,DTI可显示颅内肿瘤与白质结构的位置关系及术前术后白质纤维束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白质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etography,DTT)表现.分析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结果: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而白质纤维束的破坏主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瘤周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DTF技术在鉴别颅内肿瘤良恶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颅内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33例,其中包括脑膜瘤lO例,听神经瘤4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混合性胶质神经元肿瘤1例,胶质瘤11例,转移瘤5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根据病理结果,将颅内肿瘤分为良性组(19例)和恶性组(14例)进行观察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MRI和DTI扫描,22例行~1H-MRS分析.~1H-MRS感兴趣区包括肿瘤组织和瘤周组织,分别观察各个区域的胆碱(choline,Cho)、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肌酸(creatine,Cr)、脂质(lipid,Lip)和乳酸(lactate,Lac)峰,并比较Cho/NAA、Cho/Cr、NAA/Cr值和Lip、Lac峰值.测量肿瘤实质区、坏死囊变区、周边水肿区、水肿周边正常白质区和对侧白质区感兴趣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结果 良、恶性肿瘤在~1H-MRS代谢图上都表现为Cho峰升高、NAA峰降低.良性肿瘤实质区Cho/NAA和Cho/Cr值均显著低于恶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虽然良性肿瘤NAA/Cr值高于恶性肿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良性肿瘤中8例检测到Lae峰,2例检测到低Lip峰.9例恶性肿瘤中7例检测到Lac峰,5例检测到Lip峰;良性肿瘤实质部分和瘤周正常白质区FA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肿瘤间坏死囊变部分和瘤周水肿区FA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良性肿瘤水肿周边正常白质区FA值明显高于对侧相应部位脑白质,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肿瘤水肿周边白质FA值虽低于对侧脑白质,但差异不显著(P>0.05);MD值在良性肿瘤实质部分显著高于恶性肿瘤(P<0.05),但在坏死囊变区、水肿区和周边正常白质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部分MD值和FA值均与Cho/Cr呈线性负相关.结论 ~1H-MRS能无创地分析颅内肿瘤代谢信息,Cho/NAA和Cho/Cr有助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Cho/Cr与MD、FA值呈负性相关,Cho/NAA与Cho/Cr值和FA、MD值可以有效的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颅内胶质瘤进行研究,探计DTI对颅内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3.0TMR对15例胶质瘤的病人术前行常规MRI及DTI检查,经后处理得到彩色FA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测量肿瘤实质部分、周围胼胝体区及正常白质区的FA值,并观察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对手术标本进行肿瘤细胞密度的检测并评价FA值与细胞密度的关系。【结果】15例病人均显示纤维束破坏;正常白质区与肿瘤实质部分的平均FA值有显著性差异;FA值与细胞的密度成正相关(r=0.71,P〈0.05)。【结论】术前测量FA值及纤维束成像可预测肿瘤的恶性程度,直观地显示纤维束受累的情况,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或指导定位活检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其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脑肿瘤行常规MRI及DTT检查,通过获取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依次分析83患者肿瘤与瘤周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测量83脑肿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ADC值、FA值.结果:ADC值在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中,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差异性,而在正常白质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FA值在肿瘤实质区,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差异性,而在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中,正常白质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83例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表现为浸润和破坏为主,其破坏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比.结论:DTT可直观显示脑白质损伤程度并观察神经纤维束受损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与白质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表现,分析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结果:无论是良性还足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而白质纤维束的破坏主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瘤周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DTT技术在鉴别颅内肿瘤良恶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恶性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恶性脑膜瘤、15例脑胶质瘤、30例转移瘤行常规头颅平扫及增强,三维成像(AX3DFSPGR)、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利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后处理重建,测量肿瘤实质区、水肿区和瘤周白质区的白质纤维束走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恶性脑肿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纤维束均发生破坏、中断,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鉴别颅内恶性肿瘤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9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DTI和DTT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在脑卒中病人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70,P〈0.001)。病变侧皮质脊髓束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与肌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相关性(rs=0.888,P〈0.05)。结论CST损伤严重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和DTT对观察CST的损害程度、预测恢复程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前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脑胶质瘤患者及20例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并进行MRI及DTI检查。分析低级别胶质瘤及高级别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及临床症状的评价,比较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FA值。结果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共13例)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手术效果较好,切除充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共7例)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较术前改善不明显。三个区域的MD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病灶区MD值高于灶周水肿区,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FA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白质区、灶周水肿区、胶质瘤病灶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技术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切除范围的判断均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对手术风险的评估及患者疾病预后的预测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WI、DTI及DTT对检出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住确性、特异·性、敏感性高于常规序列,且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07.4—2012.5之间8例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患者,所有患者执行常规序列和DwI、DTI及DTT扫描,将将原始图像传至ADW4.4工作站上进行数据后处理,测定ADc值、FA值及重建白质纤维柬,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DwI、DTI及DTT对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检测优势。结果所有患者双侧灰质核团及白质纤维明显受累,呈长T1wI、长T2wI信号或短T1WI、长T2W1信号改变,边缘较模糊,DWI显示呈明显高信号,边缘清晰,经后处理后其病变区ADC值及F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D1、T显示白质纤维损伤,治疗后ADC值及FA值逐渐增高。结论DWI、ADC图、FA图能够准确量化地检测到灰质核团及白质纤维采损伤改变,DTT能够直观,清晰显示白质纤维束损伤后,同时DwI、DTI及DTT艮好评估治疗后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及FA值对脑膜瘤术前手术路径和范围的指导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对25例(1例多发)确诊良性脑膜瘤患者行术前常规MRI、DTI检查和术后二月余行常规MRI、DTI检查,原始数据用GE-fun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重建弥散张量3D纤维束(DTT)图,分析术前脑膜瘤与白质纤维束关系和术后白质纤维束破坏程度和患者临床表现改变程度。结果根据3D纤维素图像对其中13例患者术前颅骨切口位置重做修订,皮质切口范围缩小处理;8例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进行了重新设定,并最大程度避开功能区。手术区白质纤维束术前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稀疏及中断,术后25例白质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23例1、2级患者临床基本无症状,1例3级患者肌力有不同程度下降,白质纤维束受损明显;1例4级白质纤维束受损程度严重较稀疏,伴有较大范围完全中断;白质纤维束损伤严重程度与肌力级别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手术区所测FA值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关系不确定。结论 DTI可为脑膜瘤变术前制订安全手术计划,提高病变的切除率,术中更好保护正常脑组织,减少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DTI和DTT对观察脑组织的损害程度、预测术后恢复程度和对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TI序列对胼胝体发育不全微结构精确评估作用,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对11例胼胝体发育不全及10例对照组,行常规MRI、DTI扫描,分析白质纤维束缺失程度,采用Tensor后处理技术对感兴趣区进行量化分析;进行病理组及对照组对照比较。结果常规MRI显示胼胝体完全缺如为2例,DTI显示1例显示白质纤维束未见显示,1例可见少量纤维残存;7例常规MRI显示胼胝体压部或体部缺如,其中压部缺如5例,2例体部缺如例,DTI显示大部分白质显示中断、消失;2例常规序列可疑胼胝体部分缺如,DTI显示少量白质纤维缺失。病例组DTI所测感兴趣区ADC值、FA值降低,尤其胼胝体压部分别为:(t=22.29,p<0.01;t=9.60,p<0.01)及体部(t=26.74,p<0.01;t=23.37,p<0.01)降低显著。结论 DTI能够直观、精确显示胼胝体发育不良缺失情况,并且DTI通过测定ADC值、FA值降低多少来评估白质纤维缺失程度,因此为临床诊断及临床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高级别胶质瘤导航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7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的MR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查,并对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皮层切口根据术前DTI显示的肿瘤与功能传导束的关系,选择避开传导束的脑沟进行。观察患者不同病变部位DTI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及肿瘤全切除率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27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分别为(1.260±0.268)×10^-9、(1.129±0.143)×10^-9、(0.830±0.091)×10^-9mm^2/s,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FA值分别为(0.177±0.026)、(0.221±0.034)、(0.401±0.047),3个不同部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全切25例,近全切除2例,全切除率为92.6%(25,27)。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27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结论DTI能很好地显示白质纤维的走行,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为术者提供合理的手术入路,为术中精确的影像导航提供充分的保证,使术者在不损伤脑功能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切除肿瘤组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