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分析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联合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经验。方法 APBSCT联合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 6 1例 ,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2 0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2 4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17例。结果 AML ,ALL ,NHL组的 3年及 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6 3.2± 10 .6 ) % ,(5 4.6±10 .3) % ;(32 .8± 12 .5 ) % ,(15 .4± 12 .4) % ;(75 .4± 11.3) % ,(73.2± 11.5 ) %。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 ,WBC恢复至 >0 .5× 10 9/L时中位天数 +12 .0d ,WBC >1.5× 10 9/L时中位天数 +14.0d。PLT最低降至 <30× 10 9/L者当恢复 >30× 10 9/L时的中位天数 +17.5d。全部患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零。 6 1例中至今死亡 14例 ,皆死于复发 ,主要为ALL患者。移植相关并发症以发热、肝功能受损最常见。结论 APBSCT联合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优于常规化疗。  相似文献   

2.
刘宇 《临床军医杂志》2007,35(5):747-749
目的应用磁性细胞分选技术对血小板进行分选纯化,并评价分选效果,为血小板免疫功能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分别采用磁性细胞MS柱和LD柱纯化浓缩血小板,采用白细胞绝对计数法对分选前后血小板中的有核细胞进行检测,计算有核细胞去除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前后血小板活化膜分子CD62P的表达情况,比较分选前后血小板活化程度差异。结果分选前血小板基础活化率为(2.39±1.10)%,经LD柱负向分选后为(2.56±1.08)%,MS柱正向分选后为(16.76±4.04)%;MS柱、LD柱分选后有核细胞清除率分别为(98.44±0.24)%及(98.47±0.18)%。结论LD柱负向磁性细胞分选技术可高效去除有核细胞,且对血小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减少移植后疾病的复发。方法 :比较了液体培养净化的ABMT和混合 1/ 6量的HLA半相合异基因骨髓有核细胞的ABMT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 ,对ABMT组 11例和混合移植组 2 3例的疗效进行了随访和分析对比。结果 :ABMT组除 2例移植早期死亡 ,余 9例皆重建造血功能。混合移植组 4例早期死亡 ,余 19例皆成功造血重建。后者外周血三系细胞造血恢复均慢于前者 ,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ABMT组无病存活 4例(36 .4% ) ,平均随访 48(34~ 92 )个月均CCR。混合移植组无病存活的 10例 (43.5 % ) ,中位随访 2 5 (16~ 6 5 )个月 ,仍存活 ,且均CCR。移植相关死亡ABMT组为 18.2 % ,混合移植组为 17.4%。ABMT组复发率为 44 .4% ,混合移植组为 31.6 %。混合移植组有 6例发生轻度皮肤型GVHD ,激素治疗后渐好转。二组病人皆未观察到急性GVHD。结论 :混合移植对恶性血液病的疗效优于ABMT ,并具有方法简便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支持体外造血和造血干/祖细胞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 ,HUVEC)对体外造血和造血干 /祖细胞扩增的支持作用 ,为造血干 /祖细胞体外扩增提供新的实验资料。方法 :用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实验检测集落形成情况 ,采用HUVEC与脐血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的方法观察HUVEC对体外造血和造血干 /祖细胞扩增的支持作用。结果 :HUVEC上清具有集落刺激活性。将HUVEC与脐血单个核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 ,结果表明HUVEC能维持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存活至少 4周。将脐血CD34+细胞与HUVEC直接接触共培养 ,动态地观察有核细胞扩增倍数、CD34+细胞扩增倍数、CD4 1a+细胞百分比和CFU GM扩增倍数的变化。结果发现 ,有核细胞扩增倍数、CD34+细胞扩增倍数和CD4 1a+细胞百分率均在第 3周达最高 ,分别为 (6 8.1± 14.8)倍、(6 .6± 1.4 )倍和 15.6 % ,而CFU GM扩增倍数则于第 2周达最高 ,为 (5.7± 2 .1)倍。结论 :HUVEC能支持体外造血和造血干 /祖细胞扩增并具有促进巨核系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 (APBSCT ABMT)与单纯自体骨髓移植 (ABMT)后造血功能重建及有关临床指标。方法 :以 10例APBSCT ABMT及 10例ABMT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移植后APBSCT ABMT组与ABMT组白细胞 >1.0× 10 9·L 1、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 1和血小板 >5 0× 10 9·L 1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 10、11、13d和 15、17、2 0d(均为P <0 .0 5 )。输血浆量及血小板量APBSCT ABMT组明显较ABMT组为少 (P <0 .0 1)。伊米配能使用率ABMT组明显高于APBSCT ABMT组 (P <0 .0 1)。出血发生率及程度两组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住层流病房时间APBSCT ABMT组明显较ABMT组短 (P <0 .0 1)。但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两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APBSCT ABMT可加快造血功能重建速度 ,并降低严重感染和出血的发生率 ,减少血液成分输注及抗生素的使用 ,缩短住院时间 ,同时可利用骨髓进行体外净化 ,因此仍不失为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肌肉来源的细胞是否能分化为造血细胞 ,为成体干细胞具有可塑性的新观点寻找依据。方法 :通过体外造血集落培养 ,对比观察肌肉来源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的CFU_GM ,CFU_GEMM和BFU_E的形成率 ;利用小鼠细胞移植模型 ,以及流式细胞仪细胞纯化技术 ,长期观察未纯化的、Ly5 .2 + 和Ly5 .2 _肌肉来源细胞的造血潜能。结果 :体外培养 ,骨髓有核细胞的CFU_GM ,CFU_GEMM和BFU_E的形成率分别为 (1 6 0 .3± 1 7.5 ) / 1 0 5,(8.5±1 .8) / 1 0 5和 (1 8.8± 2 .5 ) / 1 0 5,而肌肉来源细胞的CFU_GM的形成率为 (1 0 8.3± 4 2 .5 ) / 1 0 5,未见CFU_GEMM和BFU_E集落形成。体内实验 ,在未纯化的肌肉来源细胞组 ,肌肉来源细胞的造血能力低于造血细胞的 1 0 % ,而且此能力观察 1 2个月无下降 ;分选后 ,无论来源于新鲜的 (未培养 )或培养后的肌肉来源细胞 ,在Ly5 .2 + 细胞组 ,同样可检测到其造血潜能 ,而在Ly5 .2 _细胞组未检测到。结论 :小鼠肌肉来源的细胞具有造血潜能 ,具有此功能的干细胞为髓源性的 ,而非肌肉干细胞横向分化所致 ;是否存在有既能分化为肌肉细胞 ,又能分化为造血细胞的多潜能干细胞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基中BFU-E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基中BFU -E生长情况。方法 :分离脐血中单个核细胞 (MNC) ,接种于有血清和无血清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 14~ 18d ,观察BFU -E ,并染色鉴定。结果 :有血清中约在培养 14~ 16d集落数达高峰 ,BFU-E为 ( 70 .3± 5 0 .5 ) /10 5MNC ,大部分BFU -E的细胞为 3 0 0~ 5 0 0个 ,小部分集落细胞超过 10 0 0个 ;无血清培养 16~ 18d集落数达高峰 ,BFU -E为 ( 3 6.5± 18.2 ) /10 5MNC ,集落形态与有血清基本相似 ,但集落体积普遍较小 ,细胞数约为 2 0 0~ 3 0 0左右。结论 :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时BFU -E数目及BFU -E平均细胞数均较有血清培养中少 ,血清中含有促进BFU -E生长与分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8.
雌二醇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在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介质中,17β-雌二醇(E2)对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ⅠB-(BMPR-ⅠB)及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2(PPAR-γ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雌二醇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1,25(OH)2D3和地塞米松(DEX)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应用半定量DR-PCR及Northernblot技术,观察不同浓度E2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BMPR-ⅠB及PPAR-γ2-mRNA表达的影响;以α-磷酸奈酚为底物,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VanGieson染色法显示Ⅰ型胶原的含量。结果:E2能明显增强骨髓基质细胞在分化介质中BMPR-IBmRNA的表达,E2为(0-10-6)mol/L时,BMPR-IBmRNA的表达随E2浓度增加而增加,从(2.0±0.4)%增至(4.8±1.0)%(P<0.05)和(17.3±2.2)%(P<0.01);E2能明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在分化介质中PPAR-γ2mRNA的表达,在上述E2浓度时,PPAR-γ2mRNA的表达从(1.80±0.3)%增至(9.5±2.1)%,(P<0.01)和(19.2±3.0)%,(P<0.01);Northernblot结果显示随着E2浓度的增加,BMPR-ⅠBmRNA的表达从1.72±0.11增至3.73±0.31(P<0.01);PPAR-γ2mRNA的表达量从1.47±0.12增至2.81±0.22(P<0.01)和4.02±0.36(P<0.01)。细胞ALP活性明显受E2的抑制;在上述E2浓度时ALP的活性蛋白从(42.6±2.5)降至(3.6±0.7)μg(P<0.01)。Ⅰ型胶原含量均随E2浓度增加而降低。结论:E2抑制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而促进其向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在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介质中,17β-雌二醇(E2)对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ⅠB(BM-PR-ⅠB)及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2(PPAR-γ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雌二醇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1,25(OH)2D3和地塞米松(DEX)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应用半定量RT-PCR及Northern blot技术,观察不同浓度E2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BMPR-ⅠB及PPAR-γ2mRNA表达的影响;以α-磷酸奈酚为底物,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Van Gieson染色法显示Ⅰ型胶原的含量。结果E2能明显增强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BMPR-ⅠB mRNA的表达,E2浓度为(0~10-6)mol/L时,BMPR-ⅠB mRNA的表达随E2浓度增加而增加,从(2.0±0.4)%增至(4.8±1.0)%(P<0.05)和(17.3±2.2)%(P<0.01);E2能明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在分化介质中PPAR-γ2mRNA的表达,在上述E2浓度时,PPAR-γ2mRNA的表达从(1.80±0.3)%增至(9.5±2.1)%(P<0.01)和(19.2±3.0)%(P<0.01);North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E2浓度的增加,BMPR-ⅠB mRNA的表达从1.72±0.11增至3.73±0.31(P<0.01);PPAR-γ2mRNA的表达量从1.47±0.12增至2.81±0.22(P<0.01)和4.02±0.36(P<0.01)。细胞ALP活性明显受E2的抑制,在上述E2浓度时ALP的活性从(42.6±2.5)降至(3.6±0.7)U/g蛋白(P<0.01)。Ⅰ型胶原含量均随E2浓度增加而降低。结论E2抑制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而促进其向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18F-脱氧葡萄糖(FDG)、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评价犬冷冻心肌骨髓CD34+细胞移植后心肌代谢和灌注的变化.方法12只杂种犬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磁珠法从犬肋骨骨髓分离CD34+细胞并注射到用CO2冷冻建立的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区,对照组注射伊思考夫改良杜尔贝可培养基(IMDM)培养液.分别于建立模型前、后4周和干细胞移植后8周行18F-FDG和99Tcm-MIBI心肌显像,评价细胞移植结果,计算冷冻心肌代谢与灌注显像的F值.干细胞移植后8周取心肌做第8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检查.结果正常心肌代谢与灌注显像清晰,F值接近0,干细胞移植前、后8周冷冻心肌18F-FDG与99Tcm-MIBI显像的F值分别为5.50±1.31,5.44±0.70与1.17±0.41,1.50±0.55(P<0.01);对照组为5.53±0.80,5.54±1.29与5.00±1.55,5.08±1.46(P>0.05),骨髓CD34+细胞移植使冷冻心肌的代谢与灌注明显得到恢复.干细胞移植后8周冷冻区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骨髓CD34+细胞移植后冷冻区存在大量活的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心肌 SPECT 显像对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家猪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21头中国小型家猪,应用闭胸经股动脉介入的方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10余天后实验组(11头)在心肌梗死区移植培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照组(10头)在梗死区植入培养液。移植前及移植后8周对2组进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显像及图像半定量分析;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心肌显像示实验组在移植后心肌异常节段数从46个下降至26个,心肌梗死的面积从(34±12)%缩小至(21±10)%,心肌缺血总分值(SS)从20.0±4.3下降至12.1±3.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同期进行的超声心动图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一致。结论骨髓间质于细胞移植可改善心肌缺血区血流灌注及心肌活力。心肌 SPECT 显像可准确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部位的存活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凋亡显像剂99Tcm-人膜联蛋白V(Annexin V)的制备及其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模型的体外结合特性.方法 运用双功能螯合剂联肼尼克酰胺(HYNIC)进行99Tcm标记Annexin V,形成99Tcm-HYNIC-Annexin V,经Sephadex G-25柱层析分离纯化,采用快速薄层层析(ITLC)法检测放化纯.将99Tcm-HYNIC-Annexin V与经过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处理制模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进行体外细胞量及时间-温度结合实验、饱和结合实验和竞争结合实验,得到99Tcm-HYNIC-Annexin V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模型的结合特性,并比较其与正常细胞及不同凋亡水平下细胞模型的结合特性.结果 ①99Tcm-HYNIC-Annexin V标记率(64.56±6.23)%,比活度(3.7~74)×105kBq/mg,放化纯(93.6±2.48)%,室温放置4 h后放化纯仍大于90%.②99Tcm-HYNIC-Annexin V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模型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可饱和性,Scatchard图示平衡解离常数(Kd)为(7.16±1.78)nmol/L,最大结合容量(Bmax)为(178.73±32.62)fmol/106细胞.结论 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模型对99Tcm-HYNIC-Annexin V有良好的摄取,可进一步行动物体内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MI)后恢复期延迟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心肌细胞bcl-2/bax mRNA及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影响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MI模型.2周后第2次开胸,移植组在心外膜下梗死区及周边区多点注射BM-MNCs混悬液200μl(5×106个细胞),对照组予等体积PBS液.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原位杂交法检测bcl-2、bax mRNA表达变化.结果 TUNEL结果显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在移植组明显低于对照组(4周0.095±0.017 vs 0.173±0.018, P<0.05;8周0.0926±0.014 vs 0.182±0.015,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移植组Bcl-2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4周12.66±3.37 vs 5.68±2.53, P<0.05;8周13.08±3.09 vs 5.02±1.91, P<0.05),Bax蛋白表达则低于对照组(4周11.48±3.13 vs 20.12±3.91, P<0.05;8周9.98±3.03 vs 22.74±3.12, P<0.05).第4、8周(治疗后第2、6周),移植组bax mRNA积分光密度和阳性面积较第2周降低,并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迟至心肌梗死后2周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对bcl-2、bax表达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初诊和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SDF1表达情况。方法分离培养5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A组)、5例完全缓解急性白血病患者(B组)、5例正常人或无重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C组)骨髓基质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SDF1含量。结果A、B、C三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SDF1含量分别为2941±374、2891±305、1583±157pg/ml,A、B两组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SDF1增多,完全缓解后仍存在持续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慢中子直接轰击NiTi合金支架 ,使其获得低放射活性 (2 .3μCi) ,将其置入正常兔腹主动脉 ,研究其对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及其对邻近脏器和骨髓造血的影响。方法 将 4 4只兔随机分为放射性及非放射性组 ,分别于支架置入后 2周、1个月和 3个月处死动物 ,大体及血管造影观察支架处血管情况 ,组织学及透射电镜观察新生内膜的厚度和成分 ,扫描电镜观察新生内膜内皮化免疫组化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TUNEL法 (3’末端标记法 )测细胞凋亡 ,生化法测肝功、肾功 ,骨穿涂片观察骨髓象。结果 ①所有动物支架处血管均无明显狭窄 ;②新生内膜厚度在放射性支架 2周、1个月及 3个月分别为 (4 16 .6±95 .1) μm、(36 6 .6± 90 .1) μm、(2 0 5 .7± 71.3) μm ,均明显低于非放射性支架 (5 2 3.4± 81.4 ) μm、(4 39.3±6 9 .2 ) μm、(30 1.7± 10 1.1) μm ;放射性组 2周时新生内膜成分主要为纤维组织、红细胞、SMCs ,偶有炎细胞浸润 ,放射性组SMCs在 1个月和 3个月时明显少于非放射组 ;③PCNA在放射性支架 2周、1个月及 3个月分别为 4 .33%± 1.6 2 %、3.86 %± 1.11%、0 .2 9%± 0 .2 0 %均明显低于非放射性支架 6 .0 6 %± 1.14 %、5 .2 6 %± 1.31%、3.2 6 %± 1.0 4 % ;④放射性支架组SMCs凋亡在 2周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 将日本大耳白兔 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 3cm去细胞异体神经材料 (来源于新西兰兔 )修复异体神经缺损 ,术后每日注射bFGF到移植体周围 ,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 2 0周进行形态和功能学检测。 结果 实验组白兔诱发电位幅值及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分别为 (6 7.5 9± 2 9.6 3) %和 (5 9.79± 2 1.11)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4 9.0 7± 15 .74 ) %和 (36 .85± 18.6 9) % (P <0 .0 5 )。实验组移植体中央再生有髓纤维数为 (87.2 6± 2 0 .18)根 / 10 4μm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 8.79± 17.92 )根 / 10 4μm2 (P <0 .0 5 )。 结论 去细胞异体神经材料结合bFGF能较满意地修复一定长度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核因子KB(NFKB)抑制剂咖啡酸苯酯(CAPE)在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胶原合成和细胞凋亡方面的作用。方法经在体灌流消化大鼠肝脏分离HSCs,培养于DMEM培养基中,用3HTdR和3Hproline掺入试验测定CAPE对HSCs的增殖和胶原合成影响,并用原位杂交方法和TUNEL法探讨了其对HSCⅠ、Ⅲ型前胶原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凋亡作用。结果对于培养活化的HSCs,CAPE分别在5、10μmol·L-1时,剂量依赖地抑制HSCs摄取3HTdR和3Hproline,并降低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P<0.05),40μmol·L-1CAPE作用12、24h后,HSCs凋亡指数分别由(2.82±0.73)%和(3.15±0.88)%增加到(7.66±1.25)%和(10.61±2.88)%(P<0.01).结论CAPE降低HSCs增殖和胶原合成,并在较高浓度条件下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应用补体介导细胞毒法体外净化骨髓中残留白血病细胞后,对普通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患者4例进行了自身骨髓移植(ABMT)。单个核细胞经单克隆抗体55(McAb 55)加兔补体两次处理后,CALL抗原阳性细胞清除率可达3个对数级,骨髓有核细胞及CFU-GM回收率分别为25.8%~64.8%和40.0%~62.4%,外周血白细胞于移植后第11~13天开始回升,15~29天升至10~9/L以上。第23~53天出洁净室,现无病存活时间分别为8~+、7~+,3~+和1.5个月,远期疗效仍在定期随访中。  相似文献   

19.
辛伐他汀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造血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小鼠受到照射后,辛伐他汀对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6只8周龄清洁级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于6.0 Gy 60Coγ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后, 分别胃饲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和辛伐他汀(16 mg/kg,1次/d),直至处死。于照射后第3、7、10、14 天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有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率,测量骨髓造血面积,观察照射后第10天小鼠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数及第28天骨小梁的变化。结果 照射后第3、7、10、14 天辛伐他汀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和骨髓CD34+细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外周血红细胞数无明显差异。照射后第28天辛伐他汀组小鼠骨小梁的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小鼠CFU-S数(11±3)个显著高于对照组(4±3)个。2组小鼠骨髓造血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够促进急性放射病小鼠成骨细胞增生、增加骨髓CD34+细胞率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刘杰  王建  周跃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10):1235-1238
目的 对兔骨髓问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无菌条件下抽取健康幼年新西兰兔胫骨骨髓2ml,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取骨髓间质十细胞,接种至100ml玻璃培养瓶中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细胞形态、贴壁率和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及细胞生长周期,并进行成骨诱导反向证明,对细胞体外的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2h后开始贴壁,20h后细胞基本贴壁完全,15d左右细胞融合达90%以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问质干细胞表面可见许多微绒毛,主要分布于胞体一侧,胞核不规则,有切迹,细胞器丰富,具有典型未分化细胞特点;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CD90表达呈阳性,CD4S表达呈阴性,且绝大多数(约占细胞总数的97%)细胞的生长周期处于G1或G2期;成骨性诱导3周后,骨髓间质干细胞逐渐形成小的钙盐结晶体,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VonKossa染色显示细胞聚集处存在大量钙盐,呈黑色沉积.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的兔骨髓问质干细胞纯度较高,生长稳定,传代多次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因取材及体外扩增较简单易行,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髓核退变缺损修复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