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浩然先生为近世"新疆四大名医"之一,行医六十余载,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效验卓著,擅长外感温病及内伤杂病,特别是疑难急危重症的诊治。于温病治则提出"十六字心法",继承师传"热温二十八将",并有所创新。笔者通过文献分析示出"热温二十八将"之变化,推测其缘由,阐释其内涵,并附陈老病案,旨在继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促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热入血室"证伤寒与温病均有,通过总结与归纳历代医家对热入血室的观点,从伤寒与温病两个不同角度论述该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从而窥探"热入血室"在伤寒与温病中的异同。温病对"热入血室"的认识脱胎于伤寒,但又补充、丰富了该证的治疗手段与方法,在临证时应从伤寒与温病两个角度合参以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3.
吕海江教授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和教学工作40余年,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逐渐摸索出对"心-脉-目"系统在眼科病的运用,形成了从心论治眼科病的经验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经典记载的论述,阐释吕教授从心论治眼科病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临床案例,从活血化瘀、升阳通络、清热凉血、祛湿化痰4个方面总结吕教授从心论治眼科病的诊疗思路及方药经验。  相似文献   

4.
《光明中医》2021,36(8)
吕志杰老师为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海南),创建海南省中医院吕志杰仲景医学研究室。吕教授从事临床、教学40余年,潜心仲景医学研究,著作颇丰。本文将吕教授应用酸枣仁汤的经验及提出的酸枣仁汤之"枣仁味甘"之求索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在探讨温病治、法治则过程中,由于各医家所在的学术流派和指导思想的不同,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伤寒学派以伤寒理论统括温病的治法,滋阴派以清热滋阴为主论治温病,湿热派以祛湿清热为主的论治思想等。总括各医家学说,其治法不出"热欲散之"之大法,但"散之"之法各有不同罢了。此文借前贤之言,剖析推理而发"热欲散之"之新论。  相似文献   

6.
吕海江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学会常务理事。吕教授师从于河南已故眼科名家张望之教授,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30余年,对治疗多种眼科疑难重症具有丰富经验,尤其是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兹将吕教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经验作一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7.
冯宗文 《新中医》1994,26(4):1-2
刘云鹏用温病方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冯宗文主题词温病学说,妇产科杂病/中医药疗法,刘云鹏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刘云鹏主任医师,对温病学说研究颇深,并将叶天士、吴鞠通等人的理论和方法,用于诊治妇科急、重症,有极丰富的经验。兹选拾随师验案数则,介绍于下1高热案田...  相似文献   

8.
温病因邪热伤阴,津液不足,欲饮水自救,故烦渴欲饮。但温病热入营血之时,反不感觉口渴,吴鞠通将其解释为"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上潮于口"。吴鞠通一说多为后世医家所接受,但细思其由确有穿凿附会之处。通过分析叶天士医案,结合经典理论,提出"热入营血反不渴"的实质或为热入心营,影响心主神明功能,心神不使,对津液损伤难以及时判明,导致对外邪的判断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9.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在里,其治则不外"清、透、养"三法,即清泄里热、透邪外出、养阴生津,是针对温病以发热为主症,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郁"这一病机特点而确立的治疗温病的基本法则,其运用贯穿温病发生发展的始终,适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分各个阶段的治疗。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病机复杂、证候各异且多有兼夹,故"清、透、养"三法在运用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的病变特点灵活搭配、主次分明,才能更有效地驱除病邪、固护正气、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吕海江教授认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 的病位在目系,其病因病机为气血瘀阻,或痰热上壅,或气血亏虚等致目系络脉郁阻,玄府郁闭,神光受抑或湮灭。吕教授受中医玄府理论、络病理论、目病多郁理论及虫类药物应用思想的影响与启发,继承和发展了眼科名医张望之教授的“开郁导滞法”学术思想。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吕教授认为AION 早期宜用开郁导滞、通窍明目法治疗,其擅长在开郁导滞首施方的基础上辨证施治,合理配伍地龙、水蛭、僵蚕等虫类药以增强逐瘀通络通窍、畅达玄府之力;AION 中晚期,吕教授常在开郁导滞、通络通窍的基础上合理配伍枸杞子等益肝肾明目之品,随症加减治疗,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1.
温病壮热.反映着邪盛气旺的病理现象.其特点是:不为汗解,易伤阴津.且常动风,陷营、闭窍,迫血,还可导致气脱、阳衰等,所以壮热的治疗是温病中的关键.由于邪气和素体的不同,温病的壮热则有各种临床表现,治疗必须依据温病学的理论,审因辨证论治.现就个人点滴经验,参考有关文献,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索了吕仁和教授应用中医药联合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学术思想,并通过验案1则,浅析吕教授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和用药特色。吕教授认为肾脏本虚,湿阻水停、热毒瘀结于肾络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清热解毒、活血凉血、通经活络为基础治法;激素撤退提倡"隔日减"法;羌活、益智仁为防治激素不良反应的经验用药等,为读者提供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温病对于临床各科的的热证有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痤疮属于中医学"粉刺"、"肺风"等范畴,本文遵循温病辨证论治原则及临床实践体会,从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热在营分、血热炽盛、气血两燔等角度提出痤疮辨证治疗思路,为临床论治痤疮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4.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成员既是教师,又是医师,既有很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本文论述了构建"双师型"《温病学》教学团队的必要性,并介绍了我校在团队建设方面的一些探索和经验。《温病学》教学团队包括以教学为主的专职教师和以临床为主的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不脱离温病临床,兼职老师应通晓温病理论,二者相得益彰,全面提升《温病学》的教学水平,共同提高学生诊治常见温病的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宋素花 《山东中医杂志》2012,(8):541-543,593
从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角度探讨清营解表法与温病传统辨治体系的关系。认为运用复杂性辨证思维,结合当今环境、体质的时代特征,动态把握外感病之传变规律而提出的"营热体质外感"及"清营解表法"理论,是对温病传统理论、治法和药物运用原则的突破和创新,丰富了当今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TC,TG,TNF-α含量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实质.方法 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首先建立中气虚动物模型,然后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造成湿重于热模型;分别灌服相应汤剂后,测定大鼠血清中TC,TG和TNF-α的含量.结果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血清TC,TG明显增高,TNF-α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湿重于热反证组经三仁汤治疗后,大鼠血清中TC,TG,TNF-α均明显下降.结论 中气虚使湿重于热模型大鼠血中血脂较湿热模型组明显增高,而TNF-α增高不如湿热模型组,提示血脂可能与"湿"关系密切,TC,TG与TNF-α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温病湿热证湿热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医温病理论,结合临床反馈信息,系统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名、病因、病机、治法及预防。本病宜命名为"温疫"或"伏暑";病因是杂气,具体为外有风热疫毒侵袭,内有湿热疫毒蕴中,属多因素戾气;病机为初起卫气同病,继则气分湿热,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之分。湿邪化燥者,可有营血分传变,后期可伤阴,也可伤阳。病位在肺脾;治以温病理论立法处方,提出宣畅肺气、寒温并施、宜用芳香的治法;归纳"三早""四护"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传统"温病"概念为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发病类型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当下的温病与明清时代的温病不尽一致。因现代人多"冬不藏精",加之阳气不足,对于现代温病的治法不可一味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19.
<正> 伤寒和温病学说的产生由来已久,它们作为祖国医学的主要内容,在各自的理论基础上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医圣张仲景以其丰富的经验著成《伤寒论》一书,提出了较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伤寒学说的基础。它还对温病初起热象偏盛的临床特点作了简要描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病温,”该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温病的治疗方法,但论中所述的清热、攻下、养阴等治法与方药确可适应于温病,这对后世温病治疗学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以后金元四大家的出现,活跃了学术空气,有力地推动了温病学的发展。至清代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吴鞠通  相似文献   

20.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擅长中医药治疗肾脏病,并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将慢性肾脏病分为早、中、晚三期进行分期论治。猪苓是吕仁和教授临床中最常用中药之一,吕教授应用此药过程中包含了中西合参、治标重本等临床思维,与大多医家常用茯苓或猪苓、茯苓同用的用法有所差异。从吕教授对慢性肾脏病的不同分期出发,体会吕教授应用猪苓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