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和X蛋白及它们的结构特点,并详细阐述了X基因的转录、翻译及其在病人和体外的表达;着重阐明了X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及目前对其作用机制的几种解释。此外,还对其生物学作用特别是致癌性上加以综述,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南通地区C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株PreS基因参考序列。方法扩增25例HBV慢性无症状携带者的PreS基因,分析并确定基因型,选同HBVC亚型的PreS拟定参照序列。结果将所测基因序列与HBV不同型PreS序列用Clustalx1.8软件对比,经MEGA3.1软件分型。结果表明,其中有19份血样属C型,有6份血样属B型;南通地区C型HBV流行株的PreS参照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HBV-C型序列D50517.1以及重庆地区的参照序列进行比较,分别有6个核苷酸和10个核苷酸位点的差异,同源性分别为98.9%和98.1%。结论建立了南通地区C型HBV流行株的PreS基因参照序列。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是HBV基因组中比较保守的开放读码框架。本文就HBV X基因的结构特点,游离HBV X基因的变异,整合HBV基因的突变和HBV X基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等有关情况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复习9189年美国冷泉港国际乙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会议文献,就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表达、HBxAg的分布、功能及其生物学利病理学意义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78例年龄在12~40岁之间的慢性HBV携带者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方法178例分为<20岁、<30岁、<40岁三个年龄组,分别观察三个年龄组间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增生的分布情况及差异性。结果>G2/S2的分布为<20岁年龄组(14%),<30岁年龄组(41%),<40岁年龄组(80%)。随年龄增长,肝组织损伤的程度呈加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年龄与病毒基因水平,肝组织病变程度与病毒基因水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HBV携带者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之间肝组织病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上述两种携带者,有条件时最好行肝活检,以早期发现适宜治疗者而避免延误病情。对两者间的治疗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6.
7.
为了了解乙肝病人(包括病毒携带者)对其配偶的传染情况,本文对335例慢性乙肝病人及配偶进行了乙肝病毒血清学五项指标检测,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35例慢性乙肝患者为近3年来于门诊就诊的病人,诊断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标准,其中包括慢性病毒携带者(ASC)81人,慢迁肝(CPH)85人,慢活肝(CAH)163人,肝炎后肝硬化(PHC)6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乙肝大国 ,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达 12 0 0 0万人 ,而乙肝患者已达 3 0 0 0万[1] 。大多数急性乙肝患者经治疗可以完全治愈、乙肝病毒阴转 ,经家族遗传或一岁以下的患者约有 90 %的乙肝将转成慢性肝炎[2 ] ,相当数量的慢性肝炎病人反复发病 ,久治不愈 ,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很大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并且约有 10 %~ 3 0 %的患者最终转化为肝硬化[3 ] 。多年来丹东市传染病医院对不同时期的乙肝患者 ,积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的病情控制、促进痊愈、减少复发、延长寿命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几点体会介绍如下。健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现将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新入学的4507名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红素总量(TBil)检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ASC)的T细胞亚群状态。方法设对照组(n=32)及ASC组(n=104),ASC组中又分别根据HBV—DNA及HBeAg的定性分为HBV—DNA阳性组(n=62)及阴性组(n=42)和HBeAg阳性组(n=56)及阴性组(n=48)。血清HBV标志物和HBV-DNA分别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和基因扩增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细胞亚群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APAA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结果ASC组CD3、CD4、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HBV—DNA阳性组CD.、CDJCD8明显低于HBV—DNA阴性组(P〈0.05或〈0.01),CD8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0.01);HBeAg阳性组的CD4、CD4/CD8较HBeAg阴性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CD8明显升高(P〈0.01)。结论儿童ASC存在T细胞亚群功能紊乱,尤其以HBV—DNA阳性及HBeAg阳性者为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输血传播病毒 (TTV)在中国郑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TTV基因组ORF1区的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 -PCR)方法 ,对不同人群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TTVDNA在 4 4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检出 10例 (2 2 .7% ) ,在 5 6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 13例 (2 3.2 %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TTV感染与ALT的升高无必然联系 ,TTV可能存在条件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温州地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V基因型和Ba/Bj亚型的分布,及其与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HBV基因分型和HBVDNA定量,对鉴定为B基因型标本,采用PCR-RFLP结合PCR产物直接序列测定其基因亚型(Ba/Bj)。结果温州地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V基因型B、C、B+C混合型和D型分别占43.92%、53.44%、1.59%和1.06%;C基因型的HBVDNA含量与B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0.05);83例B基因型HBV均为Ba亚型,未发现Bj亚型。结论温州地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V基因型主要为c基因型和B基因型,B基因型HBV主要为Ba亚型。  相似文献   

13.
对437例乙型肝炎和肝癌病人进行了HBxAg和抗-HBx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HBxAg阳性率为3.66%(16/437),抗-HBx阳性率为2.97%(13/437);HBxAg主要出现在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而抗-HBe为阴性的血清中,它与抗-HBs的关系不密切;抗-HBx主要出现在HBeAg和抗-HBc阳性,而HBsAg和抗-HBe为阴性的血清中,它与抗-HBs的关系亦不密切。上述结果说明HBxAg/抗-HBx系统的出现与体内乙型肝炎的病毒复制有关,同时也说明抗-HBx不是保护性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再生增强因子在HBV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至2013年间确诊的120例HBV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我院体检科120例健康人员设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人群血清中ALR浓度,运用FibroScan超声检测观察组患者肝硬化的程度。结果观察组的ALT、Tbi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AL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的ALR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肝硬化患者的ALR浓度与肝脏FibroScan值呈现负的相关性(r2=-0.197,F=14.687,P<0.01)。结论患者血清中的ALR在HBV肝硬化患者中表达显著增强,与肝脏硬度及腹水的发生呈现负相关,这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用HBVDNA转染体外细胞系(人肝肿瘤细胞株)而得到一种瞬间表达产物通过检验这种产物来研究X基因的表达特性,并通过同时转染抑癌基因P^53来观察其对X基因在人肝细胞中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P^53提示可通过抑制X检验在细胞中的表达而例其活性功能丧失从而达到抑制癌肿产生的作用,但P^53抑癌机能的发挥与其在细胞中含量的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HBV感染结局之间存在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征集300例无症状感染者、668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在无症状携带组、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中,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42.7%、91.0%和50.0%.无症状携带组HBV基因分布分别为B型28.1%、C型68.8%和混合型3.1%.慢性乙型肝炎为B型20.9%、C型72.0%和BC混合型7.1%.肝硬化组为B型11.1%、C型83.3%和混合型5.6%.不同组别的HBV病毒基因型构成比不同(x2=9.981,P=0.041).结论HBV病毒基因型可能是影响HBV感染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12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评价指标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人体测量及生化指标的测定,包括体重指数(BMI)、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百分比、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根据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为A、B、C三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营养状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采用人体测量指标BMI、TSF、AMC测定12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未见明显营养不良存在;生化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测定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90%、72%、78%,其中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测定的Child-PughC级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更高,分别为84%和92%。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在Child-PughA、B、C三级间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均逐渐升高,不同分级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常规营养学评价指标如体重、TSF、AMC在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中存在局限性,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是判断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之一,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状况需多项指标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终末期肝病,分别为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终末期肝硬化及合并肝癌患者,行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服用拉米夫定,术后3例患者单用拉米夫定,85例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及小剂量抗HBIg,以临床血液病毒学、肝活检免疫组化及临床症状变化为指标,随访≥6个月。结果 单用拉米夫定组3例中有2例术后HBV再感染,最短时间为术后6个月;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及小剂量HBIg组,85例患者仅3例再感染。结论肝脏移植是治疗HBV感染相关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术前服用拉米夫定降低HBV的复制水平,术后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及小剂量HBIg可更有效防治HBV感染相关性肝病行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八城市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片段序列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HBVS基因位点变异与血清学阴性乙型肝炎(乙肝)的关系,对长春、大同、杭州、深圳、青岛、西安、昆明和拉萨等8个城市,共计43例血清学阳性和52例血清学阴性乙肝病人血清HBVS基因第52~512位核苷酸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对比分析。发现同一基因型的HBVS基因序列较为保守,突变多呈随机性,未发现插入、缺失或无义突变;两类乙肝基因型和血清型均相同的C基因型/adr血清型和C基因型/adw2血清型,其HBV分别有3个和5个高变异位点,D基因型/ayw1血清型(5株,均为血清学阳性乙肝HBV)和D基因型/ayw3血清型(10株,均为血清学阴性乙肝HBV)有5个高变异位点,主要发生在血清学阴性乙肝组。上述结果表明,可能多数血清学阴性乙肝与血液中HBV水平低有关,而少数由于HBVS基因变异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HBV感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某些血液透析中心529名透析患者进行调查,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相关检测。结果血透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7.18%,HBV感染率为46.50%,HBV对不同特征血液透析人群普遍易感,透析年限、透析器重复使用史和牙科手术史与透析患者感染HBV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透析年限和牙科手术史为感染HBV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HBV的感染中,医源性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应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降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