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与心脏舒张功能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50例,用HP2500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血流A峰/E峰面积(VA/VE)、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以及应用KilliP分级判定心功能。结果①36例血管再通组与14例未溶通组之间,在年龄、性别、AMI部位、临床心功能、LVEF、FS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陈旧心肌梗塞病史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 0.05)。②溶通组与未通组相比,VA/VE比值明显低于未通组(1.0129±0.3427比1.3335± 0.4077,P<0.01);VA/VE>1出现率少于未通组(47.2%比85.7%,P < 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 AMI使梗塞相关血管再灌注后,对左室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会更大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心率变异性(HRV)的近日节律变化。方法将我院AMI患者按照是否溶栓及溶栓再通与否分为再通组、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各40例,采用动态心电图评估HRV的变化规律。结果再通组患者TF、LF、HF明显高于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再通组患者LF/HF明显低于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通组患者TF、LF、HF及LF/HF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肌梗死溶栓再通能明显改善HRV的近日节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优化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即优化介入治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8例发病时间≤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PCI组(74例)和直接PCI组(54例),对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治疗+PCI组IRA通畅率(65.7%)显著高于直接PCI组(24.3%)(P〈0.05),前者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两组IRA通畅率分别为96.9%和94.6%;住院期间两组均元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治疗+PCI组为64.8%,明显高于直接PCI组的57.5%(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PCI治疗AMI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单抗夹心ELISA方法,观察比较27例经链激酶(S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AMI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h、4h、8h、10h、12h血浆IL-8和TNF-α动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7例观察组AMI患者中,14例溶栓治疗后相关血管再通者(再通组);13例溶栓治疗相关血管未通者(未通组),再通组IL-8、TNF-α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F=51.474、F=21.322,均P<0.01),未能组IL-8、TNF-α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F=43.694、F=36.45,均P<0.01)。再通组与未通组IL-8比较2h、4h(t=7.652、t=3.054,均P<0.01)有显著性差异,再通组与未通组TNF-α比较2h、4h(t=1.667、t=19.389),(P<0.05和P<0.01)也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溶栓治疗前IL-8、TNF-α比较(q=2.498、q=0.326,均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L-8、TNF-α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炎症损伤中起关键作用,监测IL-8、TNF-α动态变化有助于临床对AMI再灌注损伤的认识,对防治AMI再灌注后炎症损伤的认识,对防治AMI再灌注后炎症损伤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康凯  徐伟  施广飞  孙步高  左劲松 《江苏医药》2005,31(11):832-83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脏左室功能的改变。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显像(DTI)检测74例高血压病患者及94例正常对照者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 高血压病组左室质量指数、跨二尖瓣血流频谱速度A及E/A比值和DTI频谱速度s、a及e/a比值较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左室射血分数(LVEF)、跨二尖瓣血流频谱速度E和DTI频谱速度e在高血压病组及正常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TI的收缩期峰速度与LVEF和舒张期峰速度比值e/a与E/A在两组问均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收缩期峰速度S及舒张晚期峰速度a增加,提示左室收缩功能增强,左室僵硬度增加,左房辅助泵功能增强;DTI能早期、敏感地发现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再通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552例。入选患者按照0.9 mg/kg剂量标准,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所有患者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进行头部MRA检查,采用TICI血管再通分级标准判断大脑中动脉的再通情况。其中根据溶栓后24 h MR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再通组(188例),血管未通组(364例)。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判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神经功能的预后评价,采用改良Rankin评分(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2组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症状性颅内出血(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发生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血管再通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和预后良好率均高于血管未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血管再通组患者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有6例患者出现了非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再通组及血管未通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其他部位出血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再通的患者较未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明显。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临床预后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后血管再通和未通者与未溶栓者血清肌钙蛋白的动态变化.方法定量测定94例AMI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以>100ng/L作为阳性判定值.结果溶栓再通者cTnI峰值较未通组与未溶组显著增高(P<0.05),且峰值增大,峰值时间提前8小时,再通组cTnI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30±38)小时,较未通者提前60小时.结论溶栓后动态测定血清cTnI浓度、峰值时间,可作为判断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徐云飞  赵蓓 《江西医药》2009,44(7):688-690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左卡尼汀注射液1g(血透后静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5例,比较左室舒张功能各参数:左房内径(LA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充盈峰值流速(VE),心房收缩期峰值流速(VA),及E/A,E峰减速时间(DT)和等容舒张时间(IVRT)。结果治疗前后LAD(mm)为38.12±5.23,30.53±5.33(P〈0.05);VE61.62±9.73,70.49±11.84(P〈0.01);VA(cm/s),75.21±13.34,60.15±11.31(P〈0.01),E/A0.83±0.21,1.43±0.23(P〈0.01),DT(ms)224.41±40.92,169.16±49.51(P〈0.01),IVRT(ms)108.92±12.61,80.23±10.74(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都有不同程度LVDD.予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4个月,能显著改善LVDD,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逆转AMI后心室重塑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STEMI患者,发病6h内接受急诊PCI术,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且远端血流达TIMI3级,入选患者共113例,年龄(59.1±11.3)岁。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简称大剂量组),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简称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a和10mg/d,连续用药24周。于AMI后24h内和第24周末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心室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VE/VA)、左室重量指数(LVMI)、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等指标。比较各组24h内和第24周末心室形态和功能指标,并对心室形态/功能相关分析。结果①24周后大剂量组的LVESV、LVEDV、LVMI及WMSI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LVEF和E/A亦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常规剂量组的LVESV、LVEDV、LVMI及WMSI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和E/A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抑制AMI后的心室重塑,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且增加阿托伐他汀的剂量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效应;阿托伐他汀可能是通过减轻AMI后的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改善心脏胶原重塑等机制减轻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 (AMI)溶栓后血管再通和未通者与未溶栓者血清肌钙蛋白的动态变化。方法 定量测定 94例AMI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 ,以 >10 0ng/L作为阳性判定值。 结果 溶栓再通者cTnI峰值较未通组与未溶组显著增高 (P <0 .0 5 ) ,且峰值增大 ,峰值时间提前 8小时 ,再通组cTnI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 (130± 38)小时 ,较未通者提前 6 0小时。结论 溶栓后动态测定血清cTnI浓度、峰值时间 ,可作为判断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直接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PTCA)+支架术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的疗效。方法:AMI患者入院后110例(介入组)行急诊直接PTCA+支架术,108例予尿激酶1.5-2.0万U/kg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冠脉再通率介入组与溶栓组分别为96.4%与66.7%(P<0.05),死亡率分别为3.6%与8.3%(P>0.05),死亡+再梗+梗死后心绞痛两组分别为5.5%与22.2%(P<0.05),结论:AMI临床治疗介入法的疗效显著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2.
张运新 《北方药学》2011,8(2):20-2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再通组22例和溶栓未通组8例、未溶栓组30例,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未溶栓组不用溶栓治疗,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三组疗效、射血分数和死亡率。结果:溶栓再通组22例(73.0%)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8例(26.6%)(X2=4.125,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75.0%、未溶栓组66.6%(X2=4.228,X2=5.128,P均〈0.05);溶栓再通组全部存活,溶栓未通组1例死亡(12.8%),未溶栓组5例死亡(16.6%)。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年龄、溶栓时间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影响,以提高溶通率.方法:将79例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溶通组与未溶通组,对两组的年龄、溶栓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溶通组平均年龄(50.4±11.4)岁,平均溶栓时间(4.0±2.6)h,未溶通组平均年龄(59.5±11.0)岁,平均溶栓时间(7.0±4.3)h.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年龄及溶栓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溶栓要尽快尽早,年龄对溶通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ST-T变化的意义。方法 57例静脉溶栓治疗病人,根据其溶栓后2h内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分为恢复组(>75%)、部分恢复组(25%-75%)、未恢复组(<25%)。24h内T波是否倒置分为早期倒置组与延迟倒置组。并与冠脉间接再通指征比较。结果 冠脉再通组与ST段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均伴有早期T波倒置(P<0.01),而未通且与ST段未恢复组则无早期T波倒置(P<0.01)。结论 ST段恢复伴早期T波倒置对判断冠脉再通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治疗。方法AMI患者35例.经静脉溶栓治疗17例为溶栓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18例为未溶栓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结果。结果溶栓组临床血管再通率为70.6%。病死率溶栓组为11.8%,其中在冠状动脉再通者中为4.2%,未通者为30%;未溶栓组为25%。心力衰竭发生率在溶栓组为38%,其中在冠状动脉再通者中为29.2%,未通者中为60%,未溶栓组为50%。结论早期规范的溶栓治疗是治疗AMI的关键,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可降低病死率,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血管灌注的有效手段,可使血栓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廷方 《淮海医药》2007,25(3):241-242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44例AMI患者分为尿激酶静脉溶栓再通组42例,未通组24例和对照组78例.比较分析溶栓再通与未通及非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结果 显示溶栓再通组在住院期间2~3周内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及未通组(P<0.05),且心绞痛、心力衰竭及严重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溶栓再通组低于未通组及非溶栓组.临床判断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为64%(42/66),0~6 h梗死相关血管溶栓再通率为67%(37/56),6~12 h为50%(5/10).溶栓组无1例过敏反应.结论 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AMI患者急性期预后,即使临床间接指征判断未通者,其部分指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心通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AMI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按心肌梗死部位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脑心通组,每组各30例,共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IL-6、血压、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6个月后常规治疗组和脑心通组LVED无明显扩大(P〉0.05),LVEF增加(P〈0.05),脑心通组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常规治疗组和脑心通组LVED、LVEF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治疗可以提高LVEF,降低IL-6水平,有利于AMI合并心功不全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开搏通)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塑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AMI患者70例,在发病后给予卡托普利治疗,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于发病第4周和5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室形态、大小、室壁运动并记录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和二尖瓣血流频谱图中快速充盈E波最大流速(VE)和心房充盈A波最大流速(VA)等指标并计算VE/VA等指标.其中8例退出研究,将不规律应用卡托普利(n=29)和规律服用卡托普利(n=33)患者分为A、B 2组,比较52周时2组超声心动图观察指标.结果 B组的LVDs、LVDd、LVESV、LVEDV和LAD比A组降低,但LVEF和VE/VA比A组升高(P<0.05).结论 卡托普利可以干预AMI后左室重塑,明显改善左室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19.
溶栓联合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2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老人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PCI)及直接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AMI患者2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先溶栓必要时行介入治疗14例,B组直接介入溶栓8例。分析其冠脉造影(CAG)介入前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TMI分级、左心室功能(LVEF)及疗效。结果两组在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TMI分级、总开通率及血运重建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静脉溶栓提高IRA早期再通宰,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急诊介入治疗使IRA开通率高,但明显存在着再灌注时间延迟;老年人AMI联合治疗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肌酶变化情况。结果溶栓再通患者CK和CK-MB值在溶栓后14h均明显高于溶栓前和溶栓后3、6、24、48、72h的值,P〈0.05;溶栓未通患者CK和CK—MB值在溶栓后24h均明显高于溶栓前和溶栓后3、6、14、48、72h的值,P〈0.05;两组患者CK-MB在溶栓后6h/3h比值的比较,溶栓后再通组(2.0±0.65)明显高于溶栓后未通组(1.2±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后6h/3hCK-MB比值≥1.62作为判定溶栓再通诊断标准,准确率为90%。结论溶栓后6h/3hCK-MB比值≥1.62作为判定溶栓再通诊断标准,为临床治疗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