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骞  杨燕  舒静 《北京中医》2010,(8):575-577
目的研究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将16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3种证型,进行证候学资料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三证之间身黄程度差异显著(P〈0.05),从重到轻为:气血瘀滞证〉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湿热内蕴证目黄程度轻于其余两证(P〈0.05);脾虚湿困证出现食欲不振症状例数多于其余2证(P〈0.05);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间出现便溏症状例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多于气血瘀滞证(P〈0.001);在腹膨隆、腹壁青筋暴露、肝脏质地、舌质及大便颜色的比较上,气血瘀滞证均与其余两证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身黄、目黄、食欲不振、腹膨隆、腹壁青筋暴露、肝脏质地、舌质、大便颜色等可作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舒静  闫慧敏  杨燕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13-816
目的 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特点及其与实验室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100例,填写中医证型研究观察表,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3型,并检测各证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湿热内蕴型64例,脾虚湿困型17例,气血瘀滞型19例.3种证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客观指标检测数据有所不同.结论 (1)巨细胞病毒(CMV)肝炎证型以湿热内蕴为主,胆道闭锁证型以气血瘀滞为主.(2)婴儿肝炎综合征证型规律:病程初期以湿热内蕴型为主,以后随着病程增加,逐渐由湿热内蕴型转为脾虚湿困型或气血瘀滞型.(3)实验室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凝血功能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舒静  闫慧敏  杨燕 《北京中医》2010,(11):813-816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特点及其与实验室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100例,填写中医证型研究观察表,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3型,并检测各证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湿热内蕴型64例,脾虚湿困型17例,气血瘀滞型19例。3种证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客观指标检测数据有所不同。结论 (1)巨细胞病毒(CMV)肝炎证型以湿热内蕴为主,胆道闭锁证型以气血瘀滞为主。(2)婴儿肝炎综合征证型规律:病程初期以湿热内蕴型为主,以后随着病程增加,逐渐由湿热内蕴型转为脾虚湿困型或气血瘀滞型。(3)实验室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凝血功能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好转386例,仅5例未愈(肝胆湿热证3例、脾虚湿困证和气虚瘀黄证各1例),3例死亡,总体预后良好;3)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组痊愈者多,其他证型组好转者多,不同中医证型组间疾病预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预后最好(总有效率均为100.00%),其次是肝胆湿热证、脾虚湿困证(总有效率分别为98.87%、97.06%),气虚瘀黄证预后相对差一些(总有效率为93.33%)但不同中医证型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不同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间可能存在一些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不同证型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方法筛选84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分为湿热内蕴证(39例)、脾虚湿困证(28例)、气滞血瘀证(17例),另选健康对照组39名。采用气相色谱及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尿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经主成分分析寻找各证型的差异性代谢物。结果生化指标分析显示:湿热内蕴证与脾虚湿困证的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存在差异(P 0. 05);湿热内蕴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存在差异(P 0. 05);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存在差异(P 0. 05)。代谢组学研究显示:各证型在OPLS-DA图上区分明显,各证型间差异性代谢物涉及多种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紊乱。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存在各自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中医辨证不同证型的临床指标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门诊和住院的257例男性痛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50名男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并收集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感染及其他炎性疾病。结果 在痛风患者中存在痰瘀互结、湿热瘀阻、脾虚湿困、气血亏虚4个证型,其中痛风急性期痰瘀互结证53例,湿热瘀阻证41例,气血亏虚证25例,脾虚湿困证17例;痛风非急性期气血亏虚证41例,脾虚湿困证40例,湿热瘀阻证24例,痰瘀互结证16例。 不同证型痛风患者血液常规(WBC、GR、LY、MO)及血生化指标(UA、Ur、Cr、ALT、AST、ALB、GLOB、TG、HDL C、VLDL C、apoA、apoB1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不同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存在不同差异,并存在相关性。结论 在痛风的急性期以痰瘀互结证、湿热瘀阻证2个证型为主,而在痛风非急性期多见气血亏虚证、脾虚湿困证2个证型。在痛风痰瘀互结证与湿热瘀阻证2型患者中炎症与免疫反应较为明显,提示对该类患者若采用清热化瘀等相关抗炎与调节免疫反应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痛风气血亏虚证与脾虚湿困证2型患者中肾功能受损较为显著,提示对该患者以健脾补肾为主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552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病毒型别、病因的关系,所有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均由指定的中医副主任医师专人负责。结果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甲型、丙型及戊型肝炎证型较单一,乙型及未定型肝炎证型较复杂,重叠感染证型最复杂。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单一病因与不同复合病因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不同型别病毒感染的中医证型分布亦不同。  相似文献   

8.
陈锦芳  许文博 《光明中医》2013,28(4):648-649
目的通过福建地区慢性重型肝炎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证型形成的病理基础,为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确定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制定临床资料收集量表开展临床资料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福州、厦门、龙岩三个地区收集病例,依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对临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慢性重型肝炎各证型出现的频率和病例数的构成比,中医证型与各种临床常见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8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气虚瘀黄证187例,湿热内蕴证54例,瘀热交结证11例,阳虚瘀黄证10例,阴虚瘀黄证4例,疫毒炽盛证16例。其中:阳虚瘀黄证并发腹水、原发性腹膜炎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疫毒炽盛证并发肝性脑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气虚瘀黄证并发肝性脑病、腹水的几率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0.05);其他证型与临床常见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感染、低蛋白血症等)之间相关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地区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大致可分为:气虚瘀黄证、湿热内蕴证、瘀热交结证、阳虚瘀黄证、阴虚瘀黄证、疫毒炽盛证6个证型,其中,气虚瘀黄证和湿热内蕴证最为多见。阳虚瘀黄证并发腹水、原发性腹膜炎几率高;气虚瘀黄证并发肝性脑病、腹水几率低;提示慢性重症肝炎的发生发展与脾胃气虚、湿热内蕴密切相关;预防和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必须重视健脾祛湿与清热解毒并举,并处处维护机体阴阳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血清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血清TBIL、TP、ALB、AST、ALT及PT。结果:肝功能各指标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PT水平在各型中的排序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脾虚湿盛〉肝气郁结,TBIL为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虚湿盛〉肝气郁结,ALB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虚湿盛〉湿热内蕴。ALT在肝气郁结、湿热内蕴两型中较高,AST在湿热内蕴、肝肾阴虚两型中较高。AST/ALT在肝气郁结型中最低,脾虚湿盛型次之,湿热内蕴、肝肾阴虚两型中较高。结论:肝功能各指标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戊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临床特点,为治疗戊型肝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戊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证候特点分为肝胆湿热组、脾虚湿困组、瘀热互结组,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肝胆湿热组、脾虚湿困组和瘀热互结组在年龄分布,起病时间上并无差异(P0.05),肝胆湿热组男性患者比例大,脾虚湿困组中女性比例更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虚湿困组ALT、TBIL、PTA水平、住院时长显著低于肝胆湿热组(P0.05)。结论:肝胆湿热型是戊型肝炎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其患者ALT、TBIL水平高,住院时间较长,可作为临床诊疗时判断病情趋势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