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筋病灶点是构成经筋类疾病的基本病理概念,也是达到“解结”目的“靶点”,具有阻碍正常人体经筋组织运动造成局部疼痛发生的特点,并且局部伴有经筋组织的纤维化及发生无菌性炎症的特点。“龙虎交战针法”作为传统的镇痛类针刺手法,经过研究发现对于疼痛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具有改善局部微环境、松解局部肌肉筋膜组织、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针对结筋病灶点的治疗具有很高的适用性。本研究从结筋病灶点经筋刺法的操作方式“龙虎交战针法”针刺结筋病灶点的优势和将“龙虎交战针法”与经筋刺法相结合使其更适合结筋病灶点的病理属性共3个方面探讨了使用“龙虎交战针法”结合经筋刺法针刺结筋病灶点以达解结和镇痛作用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总结陆彦青教授以经筋理论和肌肉功能解剖为基础,灵活运用激痛点速刺结合三角肌排针透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经验。陆彦青教授认为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与颈肩部经筋受损形成筋结病灶点有关,结合肌筋膜激痛点理论,对受累肌肉的激痛点精准定位,以松解痉挛肌束、条索与硬结为重点,采用速刺和透刺法解痉挛、疏筋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疼痛及炎症反应终止,大幅度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颈肌筋膜炎又称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近年来的临床常见疾病,是由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疾病,包括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炎症,以颈项部的普遍长期性的疼痛、僵硬感、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症状。本文意在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针灸及其他特色治疗方法治疗颈部经筋疾病的部分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肩胛肌筋膜炎又称肩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痛症、肌疲劳综合征等,是指因慢性劳损、寒冷、潮湿而使肩胛部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以明显的局限性痛点,且绕肩胛可触及硬结或束条为主要特征。肩胛部有手太阳、手阳明等经筋通过,其描述多为"绕肩胛",即肩胛部的经筋"结"、"聚"点多环绕肩胛骨,且慢性肌疲劳综合征具有筋性病因[1],这也是笔者以经筋为理论依据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关键点。1经筋理论概述"经筋"是"十二经筋"的简称。"筋与脉并为系",  相似文献   

5.
经筋痹痛的软组织力学变化分析与治疗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董福慧  张宽 《北京中医药》2008,27(9):705-707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本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分析经筋痹痛的机理,以及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并且提出经筋"结""聚"由"应力集中"、经筋痹痛由"软组织张力增高"两方面原因所致.针对这种病理特点,在经筋痹痛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或刺络拔罐,即可改变经筋痹痛处筋膜层的"结""聚"与张力,达到减压减张的作用,从而使筋骨关节应力平衡,痹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赵勇  董福慧  张宽 《北京中医》2008,(9):705-707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本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分析经筋痹痛的机理,以及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并且提出经筋“结”“聚”由“应力集中”、经筋痹痛由“软组织张力增高”两方面原因所致。针对这种病理特点,在经筋痹痛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或刺络拔罐,即可改变经筋痹痛处筋膜层的“结”“聚”与张力,达到减压减张的作用,从而使筋骨关节应力平衡,痹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石力  周振坤  姜敏 《中医杂志》2023,(18):1922-1925
认为由于尿道和膀胱支托结构损伤或松弛所致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当属“经筋病”范畴,病机为“经筋失养,弛纵不收”,可分为虚实两种情况。虚主要指气虚,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实主要指热邪、瘀血。故提出“濡养经筋,调筋摄泉”的治疗原则,以经筋刺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经筋刺法包括浮针、圆利针、透刺法、芒针刺法等。取穴以下腹部、腰骶部及下肢部位为多,如气海、关元、八髎穴等,重视以痛为腧。基于经筋理论,可为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经筋病针灸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经筋病的病候,指出经筋病主要是在经筋分布之处的筋肉挛急、掣引、痹痛、转筋、强直、弛缓、肢体不用等症,临床以痛证为主,取穴特点大都是痛点及附近部位.并分析探讨了古代<内经>针法,列出治疗经筋病的火针疗法;以多针浅刺法治疗的傍针刺法、齐棘法、扬刺法;以单针多向刺的关刺法、恢刺法、合谷刺法等;以沿皮浅刺的浮刺法、直针刺法等.指出现代所用的三针集合同刺法,围刺、对刺、交叉刺、骨骼肌竖横针刺法、浮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某些穴位的透刺等都可以治疗经筋病.  相似文献   

9.
温银针疗法简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荣  扆志德 《中国针灸》2006,26(1):36-38
目的:为临床介绍一种新疗法。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中有关十二经筋病证的理论,“以痛为腧”,在痛变的关节周围采用多针深刺、抵骨达筋并加艾灸的刺法,观察温银针治疗经筋病的疗效。结果:该疗法具有温通经脉、活血止痛、舒筋利节的作用,较一般单一的针刺治疗作用强而持久。特别是对慢性顽固性经筋病所致的痛证具有显著的治痛效果。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其治痛机理主要是通过消除无茵性炎症,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松解肌肉痉挛,来达到解除炎症致痛、缺血致痛和痉挛致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套管式长针属古代“九针”中“长针”的范畴,可祛深邪久痹,通过松解神经根,刺激相应区域的肌肉,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套管式长针深层软组织松解术依据中医学经筋理论和以痛为腧理论,属于古代针刺中的“经刺”“报刺”“恢刺”及“合谷刺”等范畴。通过针刺疏散瘀滞之气血,以通治痛。套管式长针弥补普通毫针刺激量小及松解类针具风险较大的不足,兼具针刺调衡、提插松解的双重作用。套管式长针深层软组织松解术对深层肌纤维紧张所导致的各类难治性疼痛类疾病疗效明显,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齐刺滞针经筋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疼痛及症状改善作用。方法:选择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齐刺滞针经筋疗法治疗组、针刺对照组、西药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膝痛程度改善情况。结果:3组治疗方案在对改善膝痛、症状、体征方面均有效,齐刺滞针经筋疗法治疗组优于针刺对照组及西药对照组。结论:齐刺滞针经筋疗法可有效镇痛及改善症状,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燔针劫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燔针劫刺"是《灵枢·经筋》中记载的治疗经筋病的重要方法,而学界对于"燔针劫刺"一说的解释却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对其进行研究,认为《灵枢·经筋》中"燔针"当为针具之名,"劫刺"可能为"结刺"之误。"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其意为:医者在充分了解经筋结构、功能、病候等特点的基础上,以显露(病候)的经筋为准绳推断病位所在,再通过触诊其上的"结""聚"之所寻找出现疼痛或压痛等异常反应的筋结,然后使用"燔针"作为针刺工具对其进行针刺的一种治疗经筋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筋及筋膜网络在协调机体平衡方面存在功能上的共通性,而肿瘤的发生进展可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破坏筋膜网络及经筋的整体协调性,由此产生的癌痛可能是二者失衡所致。黄金昶教授在癌痛的治疗中,立足于筋膜网络的整体平衡学说,同时结合经筋理论对疼痛的认识,强调“解结”在癌痛治疗中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以筋膜反应点为靶点,围绕“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综合采用浮针、毫刃针、火针、艾灸等多种针灸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4.
代林峰  王斌  刘凡  祁国贤  王碧  刘智斌 《陕西中医》2023,(11):1609-1612
疼痛性疾病患病率高、时间久,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而常用镇痛药存在耐药、不良反应等局限。刘智斌基于短刺、输刺,以经络、经筋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骨膜组织学、神经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经过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创立触骨针法。触骨针法是在针刺时针尖抵达骨膜或紧贴骨膜进针,进针后施加震颤等行针手法,具有得气迅速、针感显著等特点,在治疗肩周炎、偏头痛等顽固性痛症方面疗效较好。通过剖析触骨针法的渊源、理论依据,概括触骨针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取穴、治疗原则和操作手法,为临床治疗痛症提供新的针刺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马强  王茎  曾永蕾 《中国针灸》2022,(5):569-572+578
梳理早期经筋理论特点,认为《灵枢》中十二经筋循行及主病与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渊源较深,而后附于十二经脉,导致其理论发展受阻。经筋理论指导多种针灸优势病种(痛证、痹证等)的诊治,筋膜之间通行卫气是经筋理论的核心,“在筋守筋,以痛为输”“维筋相交”“依脉引经气”为早期经筋理论的选穴依据,使用刺微法(分刺法)能调动卫气抗邪、解除经筋病灶压迫,使经脉气血畅通。对经筋理论特点的合理认识,能提高经筋病症诊疗准确性,还可以为经脉理论“减压”,有利于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的丰富。  相似文献   

16.
介绍梁繁荣教授基于经筋理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梁教授认为面瘫病位在太阳、阳明经筋,经筋失养是面瘫的基本病机。根据面瘫发病的不同阶段,从调理经筋整体入手。急性发作期经筋浅刺以驱邪外出为主,恢复期经筋透刺以益气养血、疏调经筋为主,后遗症期以经筋浮刺、排刺和刃针松解为主以揉筋解痉。每阶段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和协同治疗方法以及护理康复训练方案,进行个体化分期论治,可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经筋病证首见于《灵枢·经筋》篇,同时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目前文献报道治疗经筋病证的方法多为手法、针刺、火罐等。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在临床运用汤药试治经筋病证,亦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筋齐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经筋齐刺法与常规取穴针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按照经筋理论,分为四型取穴,针刺方法采用齐刺;对照组采用血海、犊鼻、足三里等穴常规针刺。经过4周治疗,对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参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优等改善率方面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筋齐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紧张型头痛是以双侧头部持续沉重或紧箍感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头痛,伴颅周压痛的紧张型头痛查体按压其头、颈、肩等颅周部位可及压痛,属经筋病范畴。伴颅周压痛的紧张型头痛的重要发病机制为颅周肌筋膜机制,肌筋膜属于经筋,且肌筋膜病变的病理产物——颅周肌筋膜触发点本质属经筋病灶点。因此,本文认为伴颅周压痛的紧张型头痛其病位在经筋,其症状表现提示病性属寒、属结筋。在治疗方面,可遵循我国传统经筋理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使用火针快速点刺颅周压痛病灶点以解除筋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中常见的急慢性疼痛诸证多为筋经或肌筋膜病变所致,毫刃针与筋针分别对经筋病和肌肉筋膜的病理改变有着突出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卫气、经筋与肌筋膜理论,结合《灵枢经·九针论》中"员针"的特点,对上述两种针刺法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探究,认为将毫刃针结合筋针的针刺手法应用于疼痛的治疗中,可解痉止痛、调畅经筋,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